02.25 如何看待國家衛健委關於核酸檢測結果陰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說法?

李豔勤


答:核酸檢測結果顯示陰性,的確不能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1、缺乏對新冠病毒的認識

從最新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在對病原學特點的分析言語中,我們可以知道,到目前為此,我們對於新冠病毒的很多特性認識,依然還多是來自於對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研究,即我們對新冠病毒的瞭解還是非常淺顯的。

2、僅靠核酸檢測無法排除

我們看了很多新聞報道知道,某些通過拍片子確診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病情都已經發展到危重程度的時候,核酸檢測都還是顯示是陰性的。另外,近期發現某些新冠肺炎出院的患者,出院時核酸檢測已經是陰性,可是出院後在14內,複查時核酸再次出現陽性,說明陰性的結果,不能代表體內沒有病毒了。因此,抗疫的很多臨床大夫發現,核酸檢測的準確性並不是這麼準確。

3、臨床表現是重要診斷依據

為此,經過這兩個月來抗疫經驗的積累,專家認為要想相對準確的排除沒有被新冠肺炎感染,除了核酸檢測為陰性之外(連續兩次呼吸道標準核酸檢測是不是都為陰性),還是需要結合臨床表現才行,比如:有沒有發燒或咳嗽了,肺部拍片子是否有異常情況(多發小班片影及間質改變、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等),血常規是否異常(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版權申明】本文首發悟空問答,作者已簽約第三方維權平臺,有專業律師打理版權,任何抄襲我平臺文章的,我們將追究您的法律責任。


兒科藥師梅貳康


這次我們經歷過武漢兩個真實病例:

我們一個病人的媽媽確診新冠後,由於當時醫院沒有床位,只能在家獨自發燒N天,無奈之下選擇中醫遠程診斷,三付中藥後退燒,身體很快也好了,不再有任何症狀。但是由於在看中醫之前曾在社區報備過,社區回頭過來排查,強行要求去醫院複檢,CT顯示肺部還是有陰影,雖核酸檢測結果未出,依然診斷為新冠,被要求隔離,治療,目前結果未知;

她姨媽確診新冠後, 當時醫院接收了,於是打針一週,然後輸液,折騰N天后,幸運的是數據正常了,放回家。但回家後一直在咳嗽,自述胸悶難受、渾身乏力,但是數據(指標)顯示沒問題,雖然自己認為在病中,但醫院不再收治。

之前我們在北京治過不少甲流確診病人,確實出現過類似現象。中醫藥治療三、四天後痊癒,病人無任何不適,但去化驗顯示體內依然有甲流病毒。不進行任何干預半月後,再檢測,病毒已自行消失。他們同期發病的,如果進西醫院用抗生素之類輸液,半月後甲流病毒的確消失,但病人極度不適,身體恢復期很長。

這次各地都有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箇中緣由,不敢奢談,此處只是陳述事實。


中醫自然療法


您好,之前臨床上確實看到很多類似患者,CT肺部看是非常典型的新冠肺炎表現,但是查了兩三次核酸,結果都是陰性的,這就造成當時社區無法上報指揮部,安排患者住院。不過好在後面,進一步細分了治療方案,增加了收治床位,逐步解決了患者住院難情況。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核酸結果陰性,又不能排除新冠肺炎呢?

存在假陰性可能是:

1、採集呼吸道標本誤差,正好採集患者呼吸道標本中分泌物不多,或是分泌物中病毒含量不多,造成試劑檢測出現“陰性”。

2、採集呼吸道樣本時間過早或過晚,正好病毒沒有出現在採集標本內,造成檢測陰性,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多次採集原因。

3、沒有正確的保存、運輸和處理樣本,採集後沒有正確保存好樣本,造成樣本汙染等。

4、技術本身存在的原因,如病毒變異、PCR抑制等。

之前停靠在日本的鑽石公主號郵輪,到了隔離期後,只給船上當地人做了一次核酸就放他們下船回家了,也沒有集中隔離,現在日本出現大量新增病例,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現成的答案,抄都抄不及格!

雖然科技已經很發達了,但是還是趕不上病毒的變異,現在病毒越來越狡猾了。我們已經與病毒進行了一個月的“戰爭”,就要看到勝利的曙光了,但是最近又看到一些新聞報道有些地方開始鬆懈,在此呼籲大家,一定要堅持到最後,減少出門,佩戴口罩,做好消毒,不給病毒一絲機會。


康復劉醫生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才能確診。但是,核酸檢測陰性並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為什麼呢?主要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跟病程有關

新冠病毒感染人後,並不是立即發病,而是有一個潛伏期(多為3-7天,最長14天)。病毒剛侵入人體時,病毒含量少,取標本時不容易採集到病毒,易呈假陰性。

病毒進入人體後,就“劫持”人體細胞,以它的RNA為藍本,利用人體的各種原材料,生產大量病毒“零部件”,合成更多子代病毒。病毒從細胞中釋放後,接著“劫持”更多細胞,複製更多病毒。當人體免疫力抵擋不住時,就會出現症狀,發病。

隨著病情的發展,體內病毒數量的增多,標本採集到病毒的概率增加,陽性率增加。

2.跟標本採集有關

我們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如肺泡灌洗液)、血液、糞便等分泌物中可檢測到新冠病毒核酸。

有的患者,新冠病毒主要感染下呼吸道,如果只採集鼻咽拭子,就容易出現假陰性。有病例三次核酸檢測陰性,第四次取肺泡灌洗液,核酸檢測才呈陽性。

因此,現在建議儘量留取痰液,做氣管插管時採集下呼吸道分泌物,以提高核酸檢測陽性率。

3.與標本保存和送檢有關

標本採集後,要妥善保存,儘快送檢。因為標本中可能含有新冠病毒,具有傳染性,在送檢過程中要做好防護。有的醫療機構做不了核酸檢測,需要送到其他醫療機構做檢測。疫情剛開始時病人太多,試劑盒不夠。這些都有可能導致病毒在送檢和等待檢測過程中失活,出現假陰性。

4.與試劑盒質量有關

我們對新冠病毒認識不足,匆忙應戰。試劑盒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出現漏診、錯診的情況也難免。

綜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假陰性,和病程發展,標本採集、保存、送檢,試劑盒質量等因素有關。因此,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不能排除感染。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要結合流行病學史、症狀、肺部影像學結果和核酸檢測結果綜合判斷。

我是盈盈一水間12345,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關注我,瞭解更多醫藥知識。


盈盈一水間12345


核酸檢測結果陰性不能排除新冠狀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產生的假陰性的因素。現我們檢測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標本有咽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病變肺組織穿刺。#關注新型肺炎#

我們現做的鼻咽拭子都是採集上呼吸道上皮細胞,而新冠狀病毒容易侵集下呼吸道肺泡,採集上呼吸道細胞標本其陽性率明顯降低了,如果用肺灌洗液採集下呼吸道痰液其陽性率會明顯增加,再者採集的樣本收集的過早或過晚也會導致其陽性率下降。病變的肺組織是新冠狀病毒含量最高的,一般很少用,因為肺組織活檢是有創傷性檢查。#戰疫必勝#

病毒的變異也可能是導致檢查假陰性,病毒的基因在其增殖過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時時刻刻都在自動地發生突變,由於病毒在一次感染中,一個病毒粒子要增殖幾百萬次,存在產生突變的機會。病毒它的遺傳密碼或基因組要集中在核酸鏈上,只要這種核酸鏈發生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它們後代特性表現,都可致核糖核酸檢測假陰性。#把健康帶回家#

所以新冠狀病毒肺炎的診斷肯定是綜合性的,需要通過多種技術,綜合評估,不能光靠核酸也不能單純靠影像診斷。#糖尿病防疫科普#


apple醫生


2月21日,國家衛健委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其中在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中強調了提高核酸檢測陽性率的具體措施和要求,細化了標本採集和處理方法,增加了單靶標陽性病例的判定原則。明確提出核酸檢測結果陰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產生假陰性的因素,包括:樣本質量差,比如口咽等部位的呼吸道樣本;樣本收集的過早或過晚;沒有正確的保存、運輸和處理樣本;技術本身存在的原因,如病毒變異、PCR抑制等。”

核酸檢測到底準不準?

2月18日,在廣東省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鍾南山院士明確回應:應該相信核酸的檢測。這個方法本身還是正確的,應該相信核酸的檢測,到目前為止,核酸檢測陽性仍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的金標準。

那為何核酸檢測會頻繁出現假陰性,主要有以下幾點可能原因:

首先,新型冠狀病毒自身特點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符合傳染病的一般規律,經過自然宿主-中間宿主-人的傳播,目前已經確認病毒來源蝙蝠,而承擔傳播媒介的中間宿主還並不確定,包括果子狸、竹鼠、穿山甲、蝙蝠等。傳播途徑及病毒的致病能力,抵抗力等也漸漸明確。

新冠肺炎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就可滅活病毒,但我們人體並不能達到這樣溫度。病毒的抵抗力、致病性和感染患者的免疫力影響著病毒檢測潛伏期的長短。根據鍾南山院士團隊的文章顯示,新冠肺炎病毒潛伏期是0-24天,平均4天,2-7天為大多數。1099例中只有一例為24天,超過14天的只有13例。眾所周知,潛伏期就是病毒從感染人體到能被核酸檢測出來的最短時間,因此,如果做核酸檢測的病人尚處於潛伏期內,就會出現檢測陰性的結果。

圖:新型冠狀病毒(橙色)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其次,核酸檢測假陰性可能是樣本採集的原因。

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已明確指出,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最常用且方便採集為鼻拭子、咽拭子,由於病毒性肺炎患者在下呼吸道具有更高的病毒載量,所以這些樣本核酸檢出率相對於下呼吸道分泌物的檢出率偏低。但是獲取肺泡灌洗液等下呼吸道樣本操作上要求較高,屬於有創操作,且容易噴濺,傳播風險高,耗費時間長,大部分患者一般不會接受。

痰標本往往是患者從肺部深咳出來,屬於下呼吸道樣本,檢測價值相對高一些。但對於已經出現症狀的患者,特別是年老體弱的老年人,臨床表現多為乾咳,用力咳出的痰液多來源上呼吸道的白痰,核酸檢測價值就大大降低了。如果多次採集患者咳嗽的痰,部分病毒可能會隨著乾咳的飛沫排出體外,反而增加了病毒的傳播,加重了採樣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

至於血液樣本,即使有症狀的患者病毒載量較低,難檢測到。由於病毒感染肺部,而血液中存在各種免疫細胞,專用來攻擊消滅病毒。

由於目前已經在糞便中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因此糞便或者肛拭子樣本也可以考慮做核酸檢測。據武漢金銀潭醫院張定宇介紹,早期曾有一個危重病人,入院後,因為已經做了氣管插管,取得患者的氣罩的分泌物,做了幾次咽拭。呼吸道的分泌物的核酸是陰性,但是患者的肛拭,在他的大便裡面檢出來病毒的核酸。對於大部分症狀輕微的感染者,並不會優先選擇肛拭子。

圖:武漢疾控中心檢測工作人員在進行病毒核酸檢測

樣本運輸與儲存的原因

除了樣本採集的因素外,採樣後樣本的保存和運輸同樣會影響核酸檢測的結果。新型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各種RNA病毒的核酸由於自降解和生物酶介導的講解,是最難穩定保存的生物分子之一。樣本如何保存常是決定RNA病毒樣本質量的關鍵因素。

新型冠狀病毒的樣本建議存放於專用的病毒保存液中,且必須在冷藏狀態下(4℃或更低溫度)保存必須儘快運輸送檢。而新型冠狀病毒作為一種新發現的RNA病毒,目前絕大多數醫院在樣本採集後需要送至疾控中心統一檢測,必須有專業的醫用物流機構運輸才能保證樣本運輸的可靠性。因此,從樣本採集到實際開展核酸檢測可能經過長時間的等待。此外樣本採集醫院以及開展核酸檢測的實驗室是否具備專業的樣本保存和低溫運輸能力,均是保證新冠肺炎病毒準確檢測的重要因素。

圖:檢測工作人員在生物安全櫃進行病毒核酸提取

核酸檢測試劑盒的原因

由於疫情的快速發展,鑑於武漢等重災區,現在當務之急是快速甄別出感染者,最大限度減少疑似病人在社會上造成更多的傳播,使傳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速度快、量也足的核酸檢測,至關重要。

截至目前,武漢市共有31家機構同時開展核酸檢測,核酸單日樣本檢測能力由初期200份,提升到近期每日4000餘份,最高可達日6000-8000份。現在有超過100家企業可生產檢測試劑盒。每個企業生產的試劑盒說明書都不一樣,有的企業之前都沒做過試劑盒,質量問題是肯定存在的。

圖:清華大學研發的多病毒核酸快速檢測芯片

因此,有的醫院現在同時用兩三種試劑盒,如301醫院,是用兩種試劑盒。第一種試劑檢測如果弱陽性、或者醫生拿不準,便再用第二種;或者兩個試劑同時檢測。不同廠家的核酸檢測試劑盒,有的甚至沒有做比對試驗,由於試劑盒原因導致核酸檢測假陰性。

這麼多廠家的試劑盒,並不是越多越好,由於檢測量非常大,還有成本的問題,醫務人員穿著多層的防護服,一個試劑檢測一般需要4、5個小時,多種試劑檢測並不現實。

圖:恆溫擴增核酸分析儀

核酸檢測確診方法、檢測人員培訓及熟練操作等原因

由於試劑盒質量的因素,為了提高準確度,醫院會再次確認進行“雙陽檢測”。

核酸檢測人員必須取得核酸檢測上崗證(PCR上崗證),同時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傳染性,必須接受新冠肺炎病毒感控培訓,及操作流程培訓,包括個人防護的穿戴,人員走向。一個樣本檢測一般需要進行三個步驟,首先,檢測樣品處理,即滅活、取樣需要 90 分鐘;然後,進行核酸擴增(PCR),需要兩個半小時;最後,寫報告和上傳報告。整個檢測過程約需4、5 個小時。核酸檢測操作的熟練程度及防控要求,避免交叉感染等因素,同樣影響核酸檢測結果。這檢測期間,檢測人員不能離開崗位,不能吃飯、喝水、上廁所,必須全程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進行檢測,由於武漢等周邊地區樣本量大,很多核酸檢測人員甚至一工作就是10多個小時。

圖:武漢同濟醫院檢驗科“看不見的醫生”--核酸檢測工作人員

除了以上因素外,可能還存在其他原因導致核酸檢測假陰性,因此國家衛健委在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中強調了提高核酸檢測陽性率的具體措施和要求,細化了標本採集和處理方法,增加了單靶標陽性病例的判定原則。按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在臨床診斷病例中增加“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對於疑似病例採用“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核酸檢測與病毒基因測序兩種方式,其中之一檢測陽性即可確診。

為進一步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科學防控,國家衛健委制定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方案,且在不斷更新版本。其中明確無症狀感染者集中隔離14天,原則上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後才可解除隔離。

#戰疫必勝##關注新型肺炎#


小楊學習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目前的核酸檢測並不能達到百分百準確!為什麼呢?

因為此次的冠狀病毒主要是在下呼吸道,而我們通常採用的口腔咽拭子核酸檢測是在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只有病毒達到一定數量,才能被咽拭子檢測出來!而下呼吸道的病毒需要通過肺泡灌洗才能夠檢測出來!目前我們除了對已確診患者進行肺泡灌洗,以確定是否達到出院標準,而對於普通的篩查,還做不到讓每一個人灌洗肺泡進行檢測!

所以說,就算是核算檢測陰性,那麼也可能是因為病毒數量沒有達到,而未被檢測出來!

所以鍾南山院士也一直在呼籲,要提高檢測試紙的準確性!或者加入下呼吸道的檢測,比如糞便和尿液的檢測!

但是顯然糞便和尿液操作起來沒有口腔咽拭子方便!而且容易造成再次汙染!

所以說提高口腔咽拭子的靈敏度是當前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

而肺泡灌洗和糞便尿液檢測,都不適合用於廣譜篩查!只能小範圍用於對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觸者的判斷!

另外對於所有的病毒,基本上都是起始於上呼吸道,終結於下呼吸道!所以下呼吸道的檢測更為準確!


代量食譜


這個很簡單,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敏度和特異性的問題。

任何一個診斷指標,都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徵,即敏感性和特異性,所謂敏感性,就是指其在診斷疾病的時候不漏診的機會有多大小,所謂特異性就是指該指標在診斷某疾病時,不誤診的機會有多大小,單獨一個指標,如果提高其診斷的敏感性,必然降低其診斷的特異性,換句話說,減少漏診必然增加誤診,反之亦然。

比如,我們以AFP診斷肝癌為例,如果我們規定AFP大於1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麼漏診的幾率就很小,很明顯,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大於10,漏診的幾率雖然小了,誤診的幾率卻大了,顯然,AFP大於10的病人裡面,很多人都不是肝癌。如果我們規定AFP大於200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麼自然是不會或者很少誤診,因為沒有其他疾病的AFP會這麼高,但是我們會漏診,因為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小於2000。

因此我們需要綜合衡量一個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ROC曲線,通過曲線下面積確定指標的診斷效力,確定最佳的診斷值,即同時平衡好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理想的指標應該具有100%的診斷特異性和敏感性,但是這樣的指標是不存在的,單獨使用某指標去診斷疾病,必然有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也就是,必然出現漏診和誤診。


檢驗的靈魂是結果準確反應患者的真實病情。這就要求檢驗人員眼裡不能只有標本,還要有患者這個“人”的整體。只見標本不見人,往往會造成盲人摸象。對於新冠肺炎簡稱一定要結合臨床症狀以及病人的整體情況來考慮,片面的追求檢驗數字會掩蓋更多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