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私域流量系列之一:微信生態

操盤手這個概念,一直覺得很神秘,且很牛逼!


去年前半年,因緣際會,加入了群響,一個自稱流量操盤手俱樂部的組織,創始會員,在線上高頻互動,線下也參加了閉門會,和兩位創始人也單獨吃飯聊過。


裡面的人大多是玩流量的,感覺都很牛逼,且神秘。


去年底,Super報名了三節課推出的操盤手課程內測班,並最終拿到了優秀學員,在前段時間開始的公測班裡,做了一名助教。


對操盤手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再回頭看群響裡的內容,突然感覺思考角度不同了,加上自己也有實際的需求:需要流量,所以碼下這系列文章~


本文是開篇,會描述下本人對流量的理解,以及對私域流量、微信生態做個初步闡述。


對流量的理解

流量是一個個用戶的集合,單個用戶是水滴,無數個用戶形成水流。

易車,就是典型的流量思維:


由於試圖購買流量的客戶越來越多,而總流量有限,物以稀為貴,使得流量成本節節攀高。


大家都會去尋找價值窪地,來降低流量、獲客成本。


羅胖提出過“超級用戶”概念,其實指明瞭一個方向:


1.找到精準用戶群

2.履約服務標準化、服務質量保持,降低成本

3.強化品牌,提高用戶忠誠度,創造高粘性、高口碑,用復購帶來高LTV,用自傳播降低獲客成本

4.進一步在精準用戶群體裡形成知名度,規模化


---》低獲客成本+高收益


私域流量系列之一:微信生態


一.什麼是私域流量?


在聊私域流量之前,我們先聊聊它的對立面:公域流量


私域流量系列之一:微信生態


電商、搜索、內容聚合型平臺、視頻+短視頻、社區、應用市場等等,如果想在上面獲得流量,最高效的方式就是付費購買,而付費購買獲的流量基本都是一次性的,自己無法掌握流量分發的權利,且流量的留存一般都比較差。


因為流量是屬於平臺的,平臺擁有最大的流量分配權利,平臺依賴流量分配權來調控商業目的,是選擇扶持新品類還是對流量做變現,都依賴於不斷變化的平臺訴求。


1.公域流量怎麼了?


首先,看看公域流量到底多貴:


(From 見實白皮書)


嚇人不?電商獲客成本已經到了100+。除了電商,所有的公域流量價格都水漲船高


這裡面,最核心的原因是:


  • 中國互聯網人口紅利見底:碰到增長總量的天花板了
  • 用戶移動互聯網時長增速大幅下降:除了疫情期間的“強制”提升,國人已沒有更多時間投入到移動互聯網上了,這也是天花板
  • 平臺活躍用戶增長乏力:該來的用戶都來了,想找到更多精準的用戶難度提高


以上三點,導致競爭激烈的今天,獲客成本必然提高


對於需要規模採購流量的產品,就需要轉化思路,把重心從引流轉到裂變,讓用戶在購買前就裂變,所以拼多多、刷屏的裂變海報都是這種邏輯。


私域流量系列之一:微信生態

(From 見實白皮書)


也是由於這些原因,當前階段下,企業越來越希望能夠自己掌控流量,以便於做裂變啟動、或者是針對精準流量做不斷地運營觸達。


2.私域流量的定義和特點


我們可以看下私域流量被提及最多的三個屬性:自己所有、反覆觸達、免費


但凡,屬於企業本身的,可以免費的反覆觸達的流量,都可以理解為是私有的。


它和公域流量明顯不同


在任何一個大平臺:微博、抖音、淘寶等等,想獲得流量,更多需要支付廣告費,因為對於公域流量平臺,它們需要對流量做變現轉化,如何分配流量是基於利益驅動的,假使在公域流量平臺內,形成了一個個的私域流量,它不可控,也就意味著無法從這些私域流量裡獲取利益,這不符合商業規律。


除此之外,還要加上三條“場景位置、用戶關係、轉化效率”:


場景位置,比較接近於定位,要麼滿足用戶在特定場景下的需求,比如英語學習打卡、一起精進社群,要麼再進一步基於地理位置的興趣社群,比如常營keep健身群,某地的羽毛球群等等,只有定位精準,用戶才會在場景裡觸發需求,並進入到群內獲取信息及互動


用戶關係,從《小群效應》一書總結來講,社群形成活躍互動的氛圍最好的是“三近一反”,即:地域、年齡、興趣相近,性別相反。


轉化效率,企業建立私域流量是為了最終獲得商業價值,那沉澱的用戶轉化不出收益,也是白搭,從這點來講,轉化效率的高低也非常重要。


3.從公域流量轉向私域流量的前置條件:微信生態成熟


微信有幾大殺手鐧使得微信生態最適合做私域流量:


  1. 當然是超高的用戶規模:根據2019Q3騰訊財報,微信和WeChat月活是11.51億
  2. 微信支付滲透率97.3%,60歲以上也有46.7%
  3. 小程序日活3億
  4. 社交基因


注意,這裡提到小程序和微信支付,是因為最新的企業微信開放的權限裡,包括:


“在企業微信裡通過小程序、微信支付,讓產品、服務、銷售線上直達,疫情期間,生意不停擺,建立和維護好屬於自己的忠實客戶圈子”



微信的這些特點,任意其他平臺無法同時具備。


同時,微信生態裡的私域流量運營經常是以下幾個層面的混合:朋友圈、微信群、公眾號、小程序,以及外部的線下門店&APP。


這些組合像一張網,層層過濾篩選用戶,並轉化和留住用戶,【流量池】的概念就備受關注



其實,快手、抖音、微博、小紅書,一個個大體量的用戶池裡,都有很多的團隊在運營自己的流量池。


自己的私域流量是受到流量所在平臺的控制的,非常受限。


比如抖音帶貨,之前風靡一時,在紅利期,抖音關注的內容賽道里,內容生產者是非常容易拿到推薦,獲得大量用戶的。


但問題在於,抖音是內容推薦邏輯,在其算法推薦下,每條被推薦的內容都是爆品邏輯,也意味著,即使你是個上百萬粉絲的大號,視頻內容也不是都能得到大用戶量的推薦,這裡面不光受到算法的制約,也受到平臺給予權重的制約。


進一步,試圖在大平臺上利用私域流量變現,都需要遵守平臺的規則,比如在去年小紅書遭遇下架,10月中上架後,對內容的審查明顯變嚴格,小紅書本身的審核團隊也對應的擴招了2-3批,表示絕不放過一條。


包括,抖音、小紅書,都要求大V要和官方MCN簽約,以便於統一管理,並對變現做抽成。試圖繞開則會被降權,甚至封號。


微信的相對開放,比起以上種種而言,進一步確定了:微信生態最適合做私域流量


二.微信會將to B的市場交給企業微信


  1. “朋友圈人設”
  2. “群”
  3. “私聊”


前兩個玩的都很多了,“完美日記”、各類微商、各種教育裂變。。。

但是,“私聊”這一通路沒有規模化,因為:


一成本高,二過於打擾用戶


批量營銷的工具去年6月被微信一個響指,滅掉了絕大部分


核心原因是:微信本質是社交軟件,無節制打擾首先違背用戶和微信訴求,其次會讓流量變渾濁,黑產橫行。


去年1月份的微信大會上,張小龍在演講中,說了下面這段話:


“微信作為APP來說,雖然它已經承載很多很多東西,並且在承載這麼多東西的情況下,看起來還很簡單,但是畢竟它的承載能力有限。在下一個階段,微信更多的是圍繞微信,通過不同的APP嘗試跟微信某種關聯的其他的服務形態。


最近,企業微信也是在不斷釋放信號,想要把微信中過載的流量引導過去,目的是也是希望在微信體外實現個人微信、企業微信、企業三者共贏的局面。


包括,企業微信在面對釘釘的快速擴張,也將微信拉上,聯手放開to B市場去打釘釘。

私域流量系列之一:微信生態


有關企業微信更詳細的拆解,可以期待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


後記


本文對參考中的兩篇文檔做了大量參考,以彌補我在私域流量上薄弱的理解


該系列文章是對自我的一個突破,之前都專注在產品拆解上,那轉換一個視角放到私域流量這個行業上去思考,雖然感覺很困難,但寫完後會呼出一口氣:


原來一直不敢去摸索的行業,逼自己寫一篇後,好像稍微懂了那麼一點點。


這種進步的萌芽是我寫作很強的動力。


也就是說,通過寫作,倒逼自己整合信息、縷清思路。


參考:

1.見實私域流量白皮書(第1期)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