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語是否有道理?為什麼?

6711095903096


有一定道理,主要是體現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一般情況下,和某些人在一起,時間長了肯定要或多或少地受他(她)影響,吸收其身上的正能量,或者負能量,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原則,甚至思考問題的方式。

但這句話也不全對,因為世上還有很多在惡劣環境中,始終保持自我,“獨善其身”的好人、強人;也有很多再怎麼教育、引導、影響,也“狗改不了吃屎”的惡人、俗人。

能夠和一個品德高尚、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對這樣的人,一定要珍惜,好好與之相處;如果不幸身邊有道德品質惡劣,整天消極、抱怨、嫉妒、低俗,滿身負能量的人,思想上要提高警惕,要儘量少與之接觸,努力保持自己的本色,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全景高青


很有道理。

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交什麼的朋友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現實生活中,這個道理更加貼切,遠的不論,就我身邊的人而言,我姐姐是個商人,除了親戚以外,她結交的大都是經商的人,我是農民,結交的都是從事種植業的人。我的一個遠房親戚是個地痞,他結交的大都是些地痞無賴,我曾經多次勸誡過他,都被他當做身邊風,並且還疏遠了我們之間的情義。


藍樹葉875


華夏文明5千年,為我們留下窮不勝舉的文化瑰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訓誡便是其中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發散思維的推動下,這句話引起了一些爭論,猶如題主的問題。零點拾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懷疑,之所以有懷疑的聲音,是因為持懷疑態度者對原文中“近”的涵義理解出現偏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近”的涵義——“親近”而非“靠近”

要理解“近”涵義,需要結合這句話的下文一起來看:“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這是西晉時期名臣及文學家、思想家傅玄給太子上課時說的話。前半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意是環境對人具有很大的影響,後半句“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直譯就是:聲音悅耳,聽起來就清澈響亮;身子端正,影子也是直的。引申涵義是:人自己本身的作用至關重要。

那麼,再回頭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裡的“近”顯然就不是簡單的物理距離上的靠近,而是精神層面的親近,也就是對所接觸的人、物、事從內心上的認可,並將其作為模仿的對象或行為的準則。而是否“親近”就隱含了主觀能動性的道理,這也是我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懷疑的主要依據。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深刻的見解。既不失客觀地強調了外部環境對人有很大的作用,又很透徹地揭示了內在因素才是決定事物根本所在的道理,這與我們現在的唯物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傅玄“滌心”的理論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支撐

傅玄說道:“人皆知滌其器,而莫知滌其心”,人們都知道營造環境的重要性,不知道淨化心靈的重要性。因為“心”是萬理之統,“天下不正,修之國家;國家不正,修之朝延;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彌遠,而所濟彌近”。只有通過“修心”逐漸提升自身的內在品質,才能使人具備對環境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否該“親近”。如果只“靠近”而不“親近”“朱者”,則不會變“赤”,如果“靠近”且“親近”“朱者”,則就是“近朱者赤”了;“同理,“近墨者黑”也是一樣。

以教育為例,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現實意義

關於教育,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挑選學區房,家長無非是要給子女一個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學習環境的確不容忽視,雖然我們聽說很多“山裡飛出金鳳凰”的勵志故事,但畢竟少之又少,反觀名校卻總體上出類拔萃。

那麼,環境與自身的關係何在?我想可以打個比方:環境與自身是兩道門,環境是第一道而自身是第二道。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引申一下就是“由好變壞易,由壞變好難”。寒門學子在一個不好的學習成長環境,首先面臨對環境的判斷和抉擇,只有正確選擇了才能有機會出人頭地,而在這一點上,城裡的孩子無疑就贏在了起跑線上。面對不同的學習成長環境,自身的作用就至關重要,也就是“靠近”與“親近”的選擇,這也是“滌心”理論得核心所在。

小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簡單說“靠近”“朱者”或“墨者”的問題,而是從精神層面對“朱者”、“赤者”的判斷和選擇,其結果就是“親近朱者赤,親近墨者黑”,我們要做的就是“滌心”,才不愧古人流傳下來的諄諄教導。


零點拾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有道理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對我們都有著警醒的作用。


一、出處

這句話出自晉朝文學家、哲學家傅玄的《太子少傅箴》。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是靠近硃砂的人/事物就會變紅,靠近墨的人/事物則會變黑。


比喻我們靠近好人時,往往也會變好,靠近壞的人時,也容易跟著學壞。說明外在的環境其實會影響一個人。


二、現實意義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頻的人總是容易在一起,而不同頻的人在一個環境裡待久了,慢慢也會向這個環境裡的人靠近。


就像許多父母會擔憂孩子交朋友的問題。如果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好孩子,那麼自己的孩子也不會太糟糕。可如果他結交的是一幫小混混,那哪怕是再乖巧的孩子,最後也會學壞。


例如古代的孟母三遷,就是為了給自己孩子一個好的環境。


對於我們成年人也一樣,周圍人如何,自己久而久之也會受到影響,包括在行為模式、思考方式上都會不斷向他們靠近,並且這是一個不知不覺的過程。


因此如果你的環境及周圍的人,充滿正能量、積極向上,自己也會被他們帶動起來。如果環境及周圍的人是消沉、負面的,自己也會慢慢被拖下去。


也有些人會說自己要保持“出淤泥而不染”,如果能夠做到無疑是最好的。但我們不要忽視人性的弱點,不要過分盲目自信,因為如果真的能夠完全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那就是非常自律的人了。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區分哪些是“朱”哪些是“墨”,靠近善的、好的去學習,遠離那些惡的、不好的人事物,避免自己不知不覺受到影響。


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因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從眾現象,指的是在一個群體中,在群體壓力的作用下,一個人的態度、言行及思考方式會趨向於群體中的大多數人。


尤其當接近或達到一致時,能夠產生安全感。而這時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也會不斷下降。比如現在的社會輿論,有的人可能還弄不清事實就忙不迭跟著別人進行評論,可他並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在《窮查理寶典》中,查理·芒格談到人類誤判心理學時,就有談到人類有社會認同傾向,也就是從眾效應。


這種社會認同傾向在什麼情況下容易被激發呢?


答案是當人們感到困惑和壓力時。尤其是在既困惑又有壓力時,最容易受到影響。因此人受到的影響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的,即使他會口口聲聲對自己說:“不要受到影響。”


四、如何避免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並不是意味它就一定是壞事,但過分從眾確實不利於個人發展。加之它也不是能夠徹底消除,那麼該如何更好對待呢?


1、多收集信息

在判斷一件事物之前,先進行信息收集,從更加全面、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學會過濾眼前所看到、聽到的信息,因為那往往都是片面的。


2、增加自己的見識

多通過看書、學習、思考、觀察等增加自己的見識,開闊自己的視野,因為當你看得越多,懂得越多的時候,就不會輕易被眼前的事物帶著走,因為你有分辨、分析能力。


3、遇到事物保持冷靜

人在遇到事情時,最先起反應的是情緒,接著才是理性的思考。因此遇到事情時,先讓自己冷靜下來,那樣才能更好地理性分析和看待,而不是被情緒帶著走。


總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在,對每個人都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因此對於好的人、事、物,我們可以去靠近、模仿和學習。對於那些不好的,我們則可以儘量避開,避免自己完全落入從眾效應中。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給您帶來一些幫助,謝謝!



這句話出自晉朝哲學家傅玄的《太子少傅箴》,文章中提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強調的是外界環境對人的深刻影響。

個人認為這是句很有道理的古語,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可怕,否則孟母也就用不著三次遷居擇鄰。然而現實中卻總有人喜歡高估自己,認為管他世事紛擾,我只要守住本心,就能免受外界環境的侵蝕,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

如果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你會忘記光明的美好的!

怎樣的外力最可怕?狂風暴雨的攻勢,未必比的上和風細雨的潛移默化!

前者雖然來的強烈,但來勢洶洶總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抵抗之心;後者雖然看起來不溫不火,但如同水滴石穿一般,當你發現不對勁的時候,或許已經晚了。

“近朱”與“近墨”,都是在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甚至能夠深入到人的骨子裡。

就像是那些學生時代曾經結交不良少年的孩子,當抽菸、喝酒、燙頭、翹課成為身邊的主流時,那個原本熱愛學習的孩子也會難免就此沉淪。回想起自己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變的,得到的往往只有滿心的茫然。當誤入歧途之後,再想回頭可就難了。

而那些去了清華北大的學子,則又是近朱者赤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名牌大學裡的老師也不會再去逼自己的學生們學習,學子們的發奮,一是自己原本就熱愛知識,熱愛學習,二是身邊盡是些敏而好學,淵博好問的優秀者,所帶動的風氣自然更加利於人才的長成,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我要是說它對人沒有積極影響,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吧。

另外,再給大家普及一個物理知識:大多數的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而組成物質的分子,每時每刻都在做著無規律的運動。我們都知道水在液態的時候會蒸發,這其實就是一種水分子的運動,而在物質的固、液、氣三態中,這種現象都會存在。

給大家舉個例子,北方的朋友們冬天基本上都會用爐火取暖,家裡需要買進大量的煤塊,如果把煤塊堆放在牆邊的話,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即便是煤塊並沒有靠在牆上,牆上也會有一層均勻的“黑煤層”,而且這個黑煤層很難清除,因為它會有一部分沁到牆體裡,這正是分子運動造成的。

所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有一些科學道理在裡面的。


國學小迷弟


我是“前度劉郎今又來”,就這個問題,與各位做一個簡單交流!

出處及釋意

這句話出自晉代文學家傅玄的《太子少傅箴》。原文是: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就會讓人變壞!也就是說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也就是說我們平常所言的“潛移默化”。

觀點:不贊成該觀點,內因才是決定性作用

這句話,過分強調了客觀,不管是距離的近還是精神世界的近,都是在強調外部作用罷了!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如果一個人內心夠堅強,他就能抵禦外部不良思想的誘惑!當年,很多地下工作者周旋於腐化墮落的敵人中,他們大部分也沒有變節!比如熊向暉身為胡宗南秘書,每天接觸的都是達官顯貴,但能做到初心不改,為組 織提供了大量非常寶貴的軍事情報!

老和尚在對小和尚解禪意時說:不是樹在動,是你的心在動!

周敦頤《愛蓮說》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形象地闡明瞭這個道理!

觀點總結:人的好壞與客觀環境固然有一定關係,但是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個人內心世界的塑造!強大而穩定的內心世界,能讓人超脫所處環境,不為外部世界所惑!


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句話當然有道理。民間有句俗話,“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大神”,兩句意思差不多。印度不是有個“狼孩”嗎?跟著“狼媽”,好端端一個人就變成了呲牙咧嘴的畜生。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註解。古人弄個房子不容易,對一位老太太來說更難。但孟子的母親為了兒子的前途,哪怕再艱難,也要搬家,讓兒子遠離不良影響。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大家知道,猴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非常善於學習,是最聰明的動物之一。經過訓練的猴子能掌握很多技能,甚至能幫人們勞動。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學習能力更是要甩猴子幾條街。當然,這裡的“學習”是指廣義的學習,包括從外界得到的所有能力,哪怕是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語氣等,而不僅僅是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人們總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向周圍的人學習模仿。當然,別人也在偷偷模仿著你。所以,周圍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容小覷。特別是對於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來說,這種影響更為強烈。

有些少年兒童由於缺乏管教,經常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塊,或者父母本身形象“不佳”,導致孩子養了一身毛病。如抽菸,喝酒,偷盜等。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但這一切給他帶來的往往不是警醒,而是自暴自棄,在泥沼裡越陷越深,美好的人生就被葬送了。所以,作為孩子家長,哪怕工作再忙,也不能放鬆對孩子的教育。要制止孩子同問題學生接觸,自己也要在孩子面前樹立高大的形象,給孩子當個好榜樣,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在做事方面。

作為一個人,應該遠離不利影響,保持自己純潔的心性。不過,現實是有時我們無法逃避,要“與狼共舞”。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強大的思想“免疫力”。對付自然界的病毒要用疫苗,對付不良習氣我們用什麼呢?就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的“精神疫苗”,我們要真正讀懂這24個字,而且還要去踐行。只要我們把這些牢牢記在心裡,就不會被那些黑色的“染缸”染黑了,甚至我們能把它染紅。


綠葉小杏


我個人覺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古語很有道理。

這句話從字面理解的意思為: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常常用來形容與好人接近能使自己變得更好,與壞人接近則使自己變得更壞,環境對人影響很大。



這句話出自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古代有孟母三遷,講的就是一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孟母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多次搬家,可見,孟母的做法是為了讓孩子“近朱者赤”。而放在現代,這句話仍舊適用。



姐姐家的孩子高二了,學習很緊張。重點高中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尖子生,要想在眾多的佼佼者中出類拔萃,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

有一段時間孩子迷上了手機遊戲,原來和孩子每天一同上下學的一個小夥伴不愛學習,整天打遊戲,潛移默化影響了她,也曾因為沉迷遊戲被老師叫家長。姐姐知道後特別著急,問其原因才知道是因為每天一同上下學的夥伴天天給她講遊戲裡的情節,久而久之被腐蝕了。為此,姐姐斷絕了這個同路的夥伴,每天早出晚歸接送孩子。漸漸地也就阻隔了遊戲,學習成績也穩定下來。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論語·里仁》雲:“見賢思齊焉。”如果一個人的周圍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麼這個人也會心中有一種趕超的精神,然後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周圍都是素質低的人,那麼時間久了自己的品行也會惡劣。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風起青萍之末three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經過了歷史的檢驗,是至理名言。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不說遠的看看身邊就知道,大家不僅深以為然,而且已經把這個道理在生活中運用到極致了。

半年前,廣西南寧一間13平方米的瓦房,掛出了30萬的價格,這房長什麼樣,給大家文末上圖。說是煤棚都不夠格。但毫不意外的是,這間瓦房很快易主,轉臉又掛出了35萬的價格。大家都不傻,為什麼這房子能以這樣的高價合理存在於市場?要知道,這間瓦房是紅星小學和南寧二中初中部的學區房,這兩所學校的地位當地人都清楚。想讓孩子進好學校的父母之心在這則新聞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城鄉尚可以教育資源的差距來解釋家長擇校的心理,而同處一城,家長擇校看重的是某所學校出來的學生如何如何。比如南寧二中,其高中部在2018年有15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沒有比這更大的誘惑力了。普通家長心裡的算盤是,甭管自己孩子學習水平如何,能和將要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同一教室學習,怎會沒有效果。

沒錯,言傳身教的力量總是勝過耳提面命。老師的魅力再大也只有幾堂課的時間,朝夕相處的同學之間給予的影響要更大。新聞裡也不乏一些大學同一宿舍的舍友相互鼓勵相互督促紛紛考研成功的新聞,情侶雙學霸也不在少數。一個人的三觀往往由所處的環境造就,這個環境就是身邊的人,大多數能力其實無法以語言或文字來表達,跟著什麼人就能學出什麼樣。

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要記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同行者無論是朋友還是愛人,都當是以美好的品行、良善的趣味來影響你的人。

我的外婆,很多年沒見她拿起紙筆了,去年某天起突然見她每日練字,像個認真的小學生。讓我都非常驚訝。後來聽媽媽說起,村裡很多人搬離鄉下,去城裡住了,和外婆一起聊天散步的老太太最終就剩張奶奶了。大家只知道張奶奶有做花饃的手藝,少有人知的是,張奶奶正在寫書中,外婆作為她的好朋友,有幸被邀請看到了手稿,寫的都是張奶奶自己的人生經歷,外婆被這還未完成的書打動,更讚歎張奶奶的能力。讚歎之外,我從沒想過這樣年紀的外婆會因此而有那麼大的變化。練字的本子攢了好幾個之後,每日練字的功課沒停,外婆又增加了畫畫的項目。我漸漸不不意外了,期待見到越來越不一樣的外婆。

大家留意下身邊人,想想自己,無不是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影響至今。






張晴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願意就是,身邊的人是什麼樣的,你會受其影響變成什麼樣。這樣吧,以孟母三遷為例:

孟子在小時候,因為父親去世的早,母親為父親守節,並沒有改嫁,當時他們住的第一個地方是在墓地旁邊,因為在墓地旁邊經常會有送喪的人來這裡哭泣跪拜,所以當時孟子和小夥伴們就學著這些人的樣子也開始了跪拜和哭泣。當時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決定離開這裡;

後來他們搬到了集市的旁邊,當他們到了集市的時候,因為周邊的人都是經商做賈的人,因此,收到周圍鄰居的影響,孟子和小夥伴們有開始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了生意來;由於在古代,世人講究士農工商,商人是當時社會當中最讓人瞧不起的人,因此,孟母決定搬家。

他們搬到了學堂的周邊,這個時候,因為在孟子周圍的都是讀書人,穩重,懂禮,有序,因此,少時的孟子也開始學習這些讀書人的樣子,開始讀書識字。最終成為一代儒學大家。

其實這裡說明的意思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大部分的成因,是收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當我們最初進入到一個環境當中時,我們會根據前一個環境的成因在這裡思考問題,當我們熟悉了這個環境,並且已經瞭解了這個環境的人的思考方式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也會跟著進入到這個思考循環內,久而久之,就融進了這個環境,成為了這個環境的一份子。

這就是我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