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瀏陽一家六口一線戰“疫”一個月,不是不想見面,而是不能見面、不願見面,也不著急見面

瀏陽一家六口一線戰“疫”一個月,不是不想見面,而是不能見面、不願見面,也不著急見面

2月24日一早,從13樓的窗戶望出去,天空中白雲朵朵,院子裡春暖花開。8歲小男孩問媽媽譚蕊,他們有多久沒去外婆家了?譚蕊一家是個大家庭,和父母、哥哥住同一個社區,住所僅隔著一條街,以往譚蕊總是三天兩頭往父母家跑,可如今已將近一個月時間,一家人還沒有團聚過。不是不想見面,而是不能見面、不願見面,也不著急見面。


不能見面

疫情防控不放鬆,一家六口還在一線

和兩個孩子交代幾句後,譚蕊就去上班了,她的丈夫劉飛瑤出門的時間更早。如果在地圖上對這一家六人進行標註,就會看到他們彼此的行動軌跡,在同一時間各自忙碌著。這一家人上至父母雙親,下到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打響時就衝在了一線。

“臘月二十九,我們接到指示,開始在社區摸排重點關注對象。”吳三榮,譚蕊的母親,是荷花街道南市社區黨總支書記。她記得很清楚,為了迎接除夕,她和社區工作人員連著準備了11天,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讓他們所有人放棄休假,繼續接手落實疫情防控的工作。她心裡有些愧疚,因為她答應了孩子們過年時要一起拍“全家福”,可是“疫”猛於虎,她電話通知孩子們,今年除夕不團聚了。

這邊吳三榮忙得顧不上團圓,那邊家人們也陸續接到單位通知:取消休假,隨時待命,如果條件允許,請積極響應工作調配。這一家子,齊刷刷舉手加入了戰“疫”一線。

除譚蕊的母親外,譚蕊本人和她父親胡治安、哥哥胡君、嫂子黃玲都在醫院工作。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打響,他們都各自回到崗位,父親胡治安戴著口罩開始接門診,為了減少其他門診醫生的出門和集聚,他請願春節期間多給他排班;大嫂黃玲雖然懷著二胎,但也沒有退縮,從正月初二就到崗工作了。

“春節期間,我和我老婆都沒時間多交流,和其他人更是見不上面。”譚蕊的丈夫劉飛瑤在鄉鎮工作,最忙的時候他早上6點就出發去鄉鎮,晚上很晚才能回家。疫情防控期間,這一家子都沒有休假,“兩班倒”“三班倒”的情況還不少,大家只能彼此打電話交流,互相加油鼓勁:不急,一切事務暫且放一邊,堅守住戰“疫”一線!


不願見面

“崗位接觸”有風險,一家老小彼此遠離

1月23日,湖南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同時瀏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得到確診。一時間,瀏陽嚴陣以待。譚蕊這一家六口人幾乎日日奔波在外,但他們誰也沒有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也是從那時開始,他們自發自覺遠離彼此。

“不敢見他們,自己有風險也就算了,絕對不能連累家人。”2月24日,譚蕊的哥哥胡君結束了長達24天的隔離工作,第一次出現在辦公室。1月29日(正月初五),他接到單位通知,要他作為醫務人員去瀏陽唯一一家對疫源地人員開放的定點服務場所——夢萊鄉情酒店,開展防疫工作。這是一份充滿風險的工作,面對的都是重點關注對象,但胡君絲毫沒考慮就答應了。

胡君戴著口罩進入了夢萊鄉情酒店,同時自己也一併隔離。隔離期間,他每天和孩子視頻通話,還不斷安撫父母、妻兒,說自己沒事。在酒店工作15天后,以最後接觸對象的時間推算,胡君從酒店出來後還需自我居家隔離9天。

做好全身防護回到家,胡君直接把自己關進了書房,每日只喊妻子黃玲為他記錄體溫。“溫度計給我就行,你離我遠一點。”胡君總是這樣提醒妻子。

胡君遠離家人的同時,也是在保護著家人。實際上這一家六人,都面對著不同的風險,他們除了自覺遠離彼此,誰也沒有抱怨。此外,他們還在工作之餘積極參加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前往各個健康監測點,給陌生人測量體溫。吳三榮在社區,劉飛瑤在鄉鎮,他們都是基層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堅力量,需要每家每戶摸排調查、登記總結、測量體溫,更是直接監管居家隔離對象,時刻保持密切聯動。

“我自己不怕,卻不能不擔心我的家人。”胡君這句話,幾乎代表了這一家子每個人的心聲,他們挺身而出站在了疫情一線,唯一的念想卻是,自己走遠一點,將風險帶離家人身邊。


不著急見面

守望相助戰疫情,期待千家萬戶團聚日

日前,根據湖南省對各縣(市、區)疫情風險等級的分類,瀏陽被評估認定為低風險地區!市民們歡欣鼓舞的同時,一線人員的工作壓力卻並沒有減輕,如果不是孩子想去外婆家,譚蕊一家似乎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一個月沒有在一起說說話了。並非不想見面,而是還沒有到見面的時刻。

“現在還不能放鬆。”吳三榮說。雖然健康監測點已取消、小區的臨時封閉管理都已解除,但宣傳教育還不能放鬆;在鄉鎮工作的劉飛瑤依舊堅守在村上,他每天拿著喇叭提醒村民們要戴口罩、不要扎堆;在醫院工作的四個人更是以嚴苛的醫學態度,謹慎對待著疫情。

心中的目標還未達成,自我的需求就放在一邊。“不著急見面”成了這一家6人共同的心聲。採訪中,吳三榮不止一次提及,自己一家人只是做了應該做的工作,沒有光輝閃耀,也沒有轟轟烈烈,只是儘自己的職責。但她又不止一次感嘆,能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中堅持下來,是因為家人們在背後支持,家人是他們彼此的力量來源。

譚蕊說,她每天關注新聞,在瀏陽戰“疫”過程中,身邊湧現了很多值得被尊敬和被銘記的人,他們有的捐贈了很多防疫物資;有的運送愛心物資支援武漢;有的不計生死,衝鋒在戰“疫”一線……“每個人都在放下小我成就大我,放下小家成就大家,我相信,守望相助戰勝疫情的那一天,不止我們一家,千家萬戶都能相聚!”


特寫

最美的你,在抗“疫”一線


曾一天接診50人

2月21日,走進胡治安工作的醫院,在門診擠了很多人。據統計,春節期間,胡志安一天最多曾接診了50人。因為接診的多是精神病患,患者很難準確回答醫生的問題,所以一般都是家人一起陪同就診,這也增加了胡治安的風險。

春節期間,有一對父子就診時,兩人體溫都正常,可住院後兩人都出現了低燒,其中那名父親的肺部照片更出現了異樣,這一情況讓胡治安有點緊張,直至幾日後,他終於得到消息,那一對父子只是普通的肺炎。


有時一日三餐吃方便麵

吳三榮,黨員,社區工作者

2月20日,荷花街道南市社區,吳三榮忙得幾乎腳不沾地,記者的採訪也多次被打斷。作為社區負責人,吳三榮不僅全面統籌整個社區2萬人的疫情防控工作,同時還監管著居家隔離對象。

特殊時期,加班已是常態,就算是晚上在家也是電話不斷、工作安排不斷。疫情防控的關鍵期,為了準確摸排外地返瀏人員,白天居民不在家的,她就晚上再去核實,基本是白天到晚上,她都沒有時間給自己做飯,有時一日三餐甚至吃不上一口熱飯,都是以方便麵為主食。


堅守定點酒店15天

胡君,1983年生,黨員,醫務人員

2月24日,胡君出現在了辦公室,此前記者聯繫他約定採訪時間,他都婉言拒接了,因為他一直在隔離,惴惴不安的心無法落地,他曾作為醫務人員在瀏陽唯一一家對疫源地人員開放的定點服務場所工作了15天,為居住在那裡的人做好服務。

胡君服務的人員,有支援雷神山建設回來的建築工人、有從武漢旅遊回來的返瀏人員,他每天要給他們測量體溫、排解焦慮、解決求助,實際上,他自己也緊張!“我每天都對自己強調,洗手洗手!不要疏忽!不能大意!我兒子才5歲,我老婆還懷著孕,家人們都等著我平安回家呢!”


每天給100多名老人喂藥、餵飯

黃玲,1988年生,入黨積極分子,護士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時,黃玲所在醫院的老二科實行封閉管理,家人不能探視,閒人不得出入。老二科裡有100多名老人,其中10多人是陪家人過完年回來的,這批返院的老人不得不在另一處場所進行隔離。

黃玲每天的任務就是給100多名老人喂藥、餵飯、洗身、擦拭,一個簡單的回字型科室場所,她每天的步行數量居然達到了2萬多步!等同於一個社區消毒工作人員在轄區室外公共場所走動消毒的步數總和。


“為了您的健康,請戴上口罩”

譚蕊,1985年生,黨員,護士

24日上午,譚蕊在醫院工作,她負責掛號、收費、辦理出入院手續。在她面前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擠滿了人。因為戴著口罩又隔著窗口不好交流,前來辦理業務的人總是下意識把口罩摘了,大聲說話,湊近又湊近。

譚蕊並沒有害怕或者牴觸,而是不斷微笑著重複:“您好!我正在幫您辦理,為了您的健康,請戴上口罩。”


連續工作20天沒有輪休

劉飛瑤,1984年生,黨員,鄉鎮工作人員

25日一早,走進高坪鎮雙江村,劉飛瑤正在彙總資料,他將手頭工作做完後就穿上志願服,拿上喇叭,沿著村道去宣傳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識。

神情有些疲倦,算起來劉飛瑤從1月27日(正月初三)開始加班,堅持到如今,其間最長連續工作了20天時間沒有休息一天。最開始的工作是進村摸排、巡邏宣傳,然後是監管從疫區返瀏的3個家庭居家隔離,每天兩趟前去測量體溫,再到村上“疫情防控點”給往來司乘人員測量體溫,之後又是“三班倒”對疑似病例親密接觸對象進行24小時隔離監管。如今他除了正常工作,還接手志願宣傳工作,以增強村民們的防範意識,堅持做到勤洗手、不扎堆。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張玲 彭紅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