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文人謂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披星戴月,起早貪黑何解?

主天安


農業活得白天干,晚上黑沒法幹,所以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起早貪黒,披星帶月是指有些季節,農活特多,不加班加點根本幹不過來,所以沒白天沒夜晚的幹,如小麥收穫季節,你割晚了,小麥會掉麥穗在地裡,減少收成,播種季節,你播晚了會造成減產。(特別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這說古代,在現代如果農業機械沒有的話,這句話還是適用農村的,好在現在都有農業機械和農藥,農民就不用象過去那樣,這句話也不是農村的寫照了。


丁建15


農事,

四月江南農事興,漚麻浸谷有常程。

莫言嬌細全無事,一夜燥車響到明。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人生活常態。大兒未早飯,嘆息農事艱。與披星戴月,起早貪黑是農事忙時的真實寫照。古時的男人男權主義嚴重,罵女人整天什麼事幹不了,誰不聞,到了夜晚女人就著朦朧的月光紡線至黎明。只有家中老貓偎依懷中,雞叫時分又要起床做飯。


詩詞奴隸


對於農民來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正常的作息規律。日出意味著天亮,天亮了下地幹活,天黑了只能休息。絕大多數農民是買不起燈油的,即便家裡點燈,也很節約,不會每天晚上點燈的,更談不上用蠟燭了!

但到了農忙時期,就必須“披星戴月,起早貪黑”了。

比如北方農民春種時,必須在日出三竿前,不然太陽昇起後,地溫逐漸升高,地面會返潮,如果牛耕地的話,會踩出泥濘,種子就不會芽了。

比如秋收時,麥子熟了,也是三更就起床收割,太陽出來一會就沒法再幹了。因為,凌晨會有露水,收割時麥粒不會灑落;一旦太陽出來,麥穗就會很乾,收割時麥粒就會掉出來,造成浪費。所以要麼清晨露水乾之前收割,要麼晚上等有露水了收割,總之都得披星戴月!

所以,農村的雞非常重要,當然是打鳴的公雞,農民都是聽著雞叫起床的;下地幹活時,都是看著星星的位置變化掌握時間的!


竹書木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對農民生活的大致概括,是在農田裡正常做業(視線限制)。而在農民實際生活中是不能等到太陽出來才開始勞作,太陽落山就能趟下睡覺?那是不可能的,他們還有很多附帶的工作。相比之下地理條件比較好一點的還會稍好一點的,如平原、大川。象山區的農民就會更辛苦,以前物質匱乏象套用牲畜需要繩索,都要自己親手製作。如搓麻繩、擰毛繩、打草繩……還有編筐子、扎笤帚等等這些活都得在油燈下男人完成。那女人就會清閒了,錯,作為一個莊戶人家豬、羊、雞等家畜都得養。地回來餵食,飲水,忙得不可開交。人,總得吃飯吧,大人孩子一家人的飯菜還得供上。吃完晚飯就大事告吉了?不對,他們還要穿衣服吧,都得縫縫補補,最頭疼的是鞋子,搓麻繩,納鞋底,串鞋幫,總忙活到深夜。早上總能起晚一點吧,不行,天不亮就起床了,女人忙活早飯,男人取水。山區山高水遠,要藉助畜力,那就是驢馱,曲曲折折盤旋而上。所以,說他們“披星戴月,起早貪黑”也並不矛盾。





殘陽餘暉


三更燈火五更雞,

祖輩勤勞耕種時。

養育兒孫多少代?

當年辛苦有誰知?




費玉山905


古代農民一般的時間,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這是正常情況下的時間表。披星戴月,起早貪黑是"搶秋奪夏",″虎口奪食"時刻的真實寫照。

別說古代,就是現在的農民也是如此。沒有時間觀念,有活兒,天一亮就到地裡幹活兒,特別是″搶秋奪夏"期間,不分晝夜,搶時間,爭速度,″虎口奪食"。

特別是八十年代,體力勞動繁重,沒有機械化做業,唯一的是小型收割機,脫粒機,人工綁麥孑,還得從地裡邊用小拉車拉出來,在地頭臨時壓平,成了脫粒麥子的場地。幹農活兒,最要命的,特別是脫粒麥子是最髒,最累。脫粒麥子時就象汽車跑在土路上,塵土浪煙,就是戴上雙口罩,吐口唾沬的都是黑的。這就是農村,農民真實生活的寫照!

夏天的麥收,是"虎口奪食",不起早,貪黑,是不行的,時間短,任務重。一場狂風暴雨,以及冰雹的偷襲,對農民來說是雪上加霜。收成也就完完了!

麥子收完後玉米苗兒管理,定苗兒間距,一般都在二十五公分到三十公分之間,儘可能留下旺盛的苗兒,玉米定會大豐收。

三秋季節,雖然忙,從收秋到種麥時間上,很充分,秋分節氣一到,開始種麥。

農民輩份最高(農民伯伯)無權無勢,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沒有星期天,節假日,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為的是讓全國人民吃上飽飯,也就滿足了農民的心願。

冬天是農民一年來最幸福的時間,緊張勞動,辛辛苦苦的一年收穫到手的糧食,變成了錢,也就成了農民一年的辛苦工資。







阿里二姐夫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自古以來農民的作息規律。日出意味著天亮,日落意味著天黑,天亮了下地幹活,天黑了回家休息,這是農民最基本的勞作狀態。

既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什麼又有起早貪黑,披星戴月的成語呢?其實啊!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而且起早貪黑,披星戴月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不矛盾。雖然日出表示太陽昇起,日落表示太陽落山,但是,相信古代農民也不是那麼機械地非要太陽出來才下地或太陽落山就收工。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其實農民下地的時間往往都在日出之前,收工也不是可丁可卯的太陽落山就回家,因為日出之前天已經亮了,日落之後天還沒黑,這兩頭兩尾卻是比較涼快的時候,在活兒緊張的情況下,提早或延長勞作時間十分正常。

而且起早貪黑,披星戴月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不矛盾。因為天亮必然是日出,只是我們所在位置沒有看到太陽,實際上,太陽已經在遠方升起,不然,天是不會亮的,而當太陽落下時,就意味著夜幕即將降臨,很多情況下,趁著天還沒有完全黑,活兒又沒幹完,抓緊時間幹會兒,等天黑看不見了才收工。這個時候,月亮已經升起,天上已佈滿星斗。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就是這麼個景象。

據我所知,在麥收季節,農民往往趁著夜晚天氣涼快,麥子柔和,常常在明月當空的夜晚收割小麥。不僅僅是古代農民起早貪黑,今天的農民也一樣,但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不矛盾,因為沒有一個人會傻到要根據兩個成語去安排自己的工作,而文人創造詞語是根據普遍規律,而非特殊情況,所以,這並不影響我們運用詞語創作文章。


若愚趣談


巫儒孔二邪說的核心,是法律化的神話即所謂:道德。巫儒的所謂″道德",是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最殘忍,最野蠻的自然法、習慣法和少數成文法雜揉的法規體系。

通俗說:巫儒就是用暴力手段,在現實世界中強制推行沒人能辦得到的空洞虛幻美妙的神話。

為了推行根本實現不了的虛幻神話,儒徒們憑空想象了許多生活模態,其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詩境,便是巫儒們蒙人的生活場景之一。

現實中,在生產力極其落後,自然災害頻發,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的古代農村,大多數農民的生存狀況十分惡劣,起早貪黑地勞作,披星戴月地趕工,拚死拚活地幹,也未必能換來一家人常年的溫飽!

有詩為證:

1,

晝出耘田夜績麻,

農家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2,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可以說,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地勞作,是農人真實生活的常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詩,只是文人墨客們杜撰出來的神話。


文刀沐子


您好,這兩句話其實是不矛盾的,它是出自不同維度的。

我們要區分二者的關係,先來看看它的出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早出於先秦的《擊壤歌》'' 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以及戰國《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這兩處的意思原指的是上古時代的簡單生活,亦或是理想狀態下的農民生活,用於歌頌太平盛世。

而先秦時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論述和作品呢?這和當時的順應天時的主流想法有關《周易·隨卦》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孔子在“隨”卦的“大象”辭中進一步解釋說:“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也就是說,看到澤雷“隨”卦,君子就應該在太陽落山時停止勞作,吃飯休息。

我們追隨什麼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簡單原始的自然生活,一定意義上告訴我們,應該追隨天地運行的法則。

而起早貪黑是人們口語化的成語,見於一些口語化的文學作品如周立波的《暴風驟雨》第一部六:“咱們命苦的人,起早貪黑,翻土拉塊,吃柳樹葉子。”多用於形容人的勤勞。

披星戴月出自哪裡呢?出自元·鄭廷玉《冤家債主》第一的:“這大的孩兒披星戴月,早起晚眠。”也是形容人的辛苦

綜合他們的出處以及結合當時的勞動方式和生產技術,我們可以看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在古老的先秦時期就有文人提出的理想的農耕生活,而''起早貪黑''和''披星戴月''有據可查的作品歷史都不是很久遠,且都是口語化的作品,據此推測應該是人們常用口語表達的方式,具體出處我想已無從考證,因此它更能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至少是古代勞動人民對自己的生活認知。

無論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是''披星戴月''''起早貪黑''都是勤勞的中華民族的願景和寫照,都體現著古人的勤勞和智慧,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精神,您覺得呢?

《莊子》中國文聯出版社

《擊壤歌·帝堯時代》王展威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易全書》北方文藝出版社


中國龍741time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真的不敢苟同,只能說他們真的不瞭解農村,也沒有經歷真正“刀耕火種”的時代,強行解釋也與原意相差甚遠。

什麼是農民,農民實際上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在古代農民是最底層的人,他們從事的是最基礎的農業生產。哪怕穿的衣服都是有嚴格限制的,粗布麻衣、短衫、短褲,像一些布料的顏色、裝飾等更是不能隨便用,在那種環境下,有些形容農民的詞彙實際上說的是現象,而非事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人記錄時間的器具是比較單一的,可不像現在的社會,用手機、手錶、電腦就可以查看時間。古代的農民一般就是以日、月為時間,雖然分時辰,但對於在田間勞作的農民來說,“能看見田地裡的一切了,就可以下地勞作;等看不到田地裡的一切,就可以收工回家歇息了”。

但這種解釋只是說那個時代農民勞作的一種規律跟現象,而不是客觀事實。要知道古代也是有陰天、多雲的天氣的,難道看不到太陽就不下地幹活了?難道冬天沒有太陽就不出去勞作了?所以用這句話來說古代農民勞作的現象跟規矩是可以的,但卻不是客觀事實。

披星戴月,起早貪黑

披星戴月形容的是人們早出晚歸的勞作,在這句話當中意指農民下地勞作比較辛苦,也可以用起早貪黑來形容,這說的是事實。畢竟古代農民的耕種勞作方式比較老舊,很多農村春耕秋收、防治蟲害、治理水、旱災都是靠人力。

但有一點要搞清楚,起早貪黑說的是,天沒亮起來幹活,太陽落山後還在勞作,但這並不代表從起早下地開始就一直幹到天黑後還不休息。

要知道古代的農業生產比較落後,農民勞作為了趕節氣,恨不得24小時都在地裡勞作,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起早跟貪黑實際上是為了避開中午最炎熱的幾個小時,大多數農民都會利用最炎熱的幾個小時來休息,所以才有了起早貪黑這個說法。

可能很多人會質疑,我來舉個例子,南方炎熱的天氣我就不說了,就說東北,夏天農忙的那一個月,中午的平均溫度在30攝氏度以上,從中午11點半到下午14點半,這3個小時是最炎熱的,除非一些特殊情況外,這個時間段是很少會在地裡看到幹活的人影的,至於原因就自己去想吧。

所以,這幾句話只是文人看到古代農民勞作時的辛苦有感而發而已,說的是一種現象和規矩,雖然農民耕種的確辛苦,但要知道這是文人以第三者視角寫出的詞語,而不是農民本身在自我評價。然, 大多數農民朋友總喜歡自怨自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