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當年惡戰SARS 如今再鬥“新冠”——“逆行者”吳琦

【編者按】誰是最可愛的人?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答案。他們是不同時期祖國最需要的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有很多在一線崗位上的工作者,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最前方,在戰“疫”中,他們就是衝在最前線的戰士,哪裡最危險,哪裡最苦最累,他們就戰鬥在哪裡。中國小康網天津頻道開設專欄“誰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把這些勇士可歌可泣的所作所為記錄並傳播。

当年恶战SARS 如今再斗“新冠”——“逆行者”吴琦

醫者,父母心……

“2月12日,患者突發間斷憋氣、氧合指數下降,出現惡性心律失常,也就是頻發室性早搏。積極給氧!上抗心律失常的藥!但患者情況急轉直下,室顫,隨後停止了跳動……”回想起天津第三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吳琦難掩惋惜,甚至有些許無助。這件事梗在他心裡,鬱郁的,揮之不去。

“其實,我不願意讓別人看到我為難、脆弱的時候。遇事都是迎上去,不會躲。有時找不到出口,憑藉強大的自我化解能力,總歸還有辦法。”

17年前,奉命火速奔赴“紅區”,與SARS開展面對面搏鬥。一個月前,臨危受命,出任天津市新冠肺炎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幾次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讓吳琦走進公眾視野。他本不習慣於站在聚光燈下,但突如其來的疫情,一次次把他推到 “抗疫”最前沿。他是火線上的指揮官,更是衝鋒陷陣的戰士。他無法預料新型病毒何時會來,但他知道,一旦 “戰疫”打響,就只能逆行而上。

“利器”吳琦!

經年累月,一次次與呼吸道傳染病的浴血實戰,把吳琦打磨成抗疫“利器”,忠誠守護千萬天津市民的安康。

一說到與呼吸道疾病經年累月的戰鬥,這位看上去溫文爾雅的忠厚長者,迅速找回了骨子裡的篤信和果敢。SARS、H1N1、H7N9、新冠肺炎……一路走來,一路惡戰。

海河醫院,天津市新冠肺炎患者定點醫院,綠區與紅區的物理空間相距僅5—10米,幾乎是門裡門外的間隔。儘管在門外,可吳琦管著門裡門外所有事,每天不離手的是一部手機,以便隨時查閱資料。思路明確、表達準確、辦事精確,這是吳琦的信念和態度,也是他衡量工作的尺度。

“不錯,不錯。這個情況挺好。你徵求一下其他專家意見,應該是個辦法,琢磨琢磨,盯住了!”吳琦一邊吃著冷了的晚飯,一邊給醫生髮微信語音。那頭傳來一位患者情況好轉的消息,對於吳琦而言,這比什麼都重要。

天津市重症醫學科、心臟科、呼吸科的專家組長期入駐海河醫院,建立了非常明確的專家與患者點對點負責制。為了應對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複雜病情,全市各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呼吸科、心臟科、感染科、免疫科、代謝病科、臨床心理科、護理質控科、兒科、營養科以及中醫學專家傾力加盟,對患者進行集中會診。打治療整體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天津派出了頂級陣容。

“痰不多,很黏。”值班醫生說。“還是氣道有問題,肯定通氣功能也有問題,得把溫度降下來。氣道痰多嗎?片子在哪兒了?氣管鏡拍出的氣道照片是什麼情況?”

在重症監護病房監控室,吳琦終於找到一把椅子坐下。“調一組人上樓,看看患者指標。特別是夜裡,要重點觀察。”吳琦交代著,“新型冠狀病毒對患者肺部造成打擊,也對心臟和肝臟等多個臟器功能形成嚴重影響。海河醫院採取一人一策救治方案,明確專家點對點24小時負責對應的危重患者。保持診療的連貫性是非常重要的。”

“天津市的布控是及時、全面的,這就是給市民的一個答卷。”吳琦說,“現在好消息更多,但絕不能掉以輕心。大家緊張了一個月,不能懈怠。目前的防控,口子不能松,肯定要安全有序復工……以目前天津的狀態,還是挺有信心的。”

聽吳琦的話,如吃定心丸,叫人踏實。

“勇氣”吳琦!

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病毒;每一次,都是義無反顧的逆行。

在中華詞庫裡,“感染”有兩層含義:心理上的感染,是情緒的傳遞與交流;醫學上的感染,是病原體侵入人體引起的反應。庚子新春,我們被新冠肺炎強化了“感染”的醫學含義,同樣從白衣天使的無私奉獻中,體會到“感染”所傳遞的溫暖、所匯聚的力量。

“對SARS疫情的認識,包括SARS冠狀病毒的傳染性和給患者帶來的傷害甚至死亡……當時,面對這些我是有恐懼的。但是理智和責任感削弱了心裡的恐懼,我必須前行!”回憶起17年前與SARS的搏鬥,吳琦儼然身披鎧甲、再度出征的戰將。

時間撥回到2003年春天,當SARS疫情鋪天蓋地之時,吳琦始終在戰鬥最前沿。“結束國務院督查組工作回到天津時,天津已經有疫情了。”吳琦先被安排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對傳染患者開展SARS病例排查,後被派到海河醫院,進入醫療救治專家組。“主要是針對SARS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進行辨別診斷。當時還沒有核酸檢測技術,我們按照國家頒佈的相關診斷標準和要求,靠臨床表現、病毒的傳染性來排查確診病例,當然也包括疑似病例。”

那段時間,吳琦已經記不清是怎麼熬過來的。“白天,在醫大總醫院負責發熱患者的鑑別診斷工作,跟幾位專家一起密切排查各種可能性;15點,有車把我送到海河醫院,再參加16點開始的專家的病例討論。”每天都是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那一年吳琦41歲,正是呼吸疾病救治領域的中流砥柱。

“非典時期,我們的治療環境與現在的條件是無法比較的。”談及當時艱難一役,吳琦仍歷歷在目。“海河醫院的前身是中鐵十八局的職工醫院。當時是徵用了一棟樓,天津仿照北京‘小湯山’,把窗戶改成門,包括整體的通風系統都是經過多方論證的。僅用了96小時就把樓重新改造完成,作為收治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我們到了海河醫院以後,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包括防護措施就已經到位了。”

“非典時期,我們第一次聽說‘猴服’,也就是醫護人員穿的防護服。這種防護設備借鑑了國外對於傳染病防護的理念,確實對保護醫護人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實現了海河醫院醫護人員的零感染。”第一次面對來勢洶洶的SARS疫情,吳琦只記得大家萬眾一心的鬥志,卻下意識忽略了當時的種種艱辛和不易。

“醫務人員一批批奔赴海河醫院,遇到各種困難,受了半年的累。為了救治患者,醫務人員揮汗如雨,那種窒息感簡直無法形容。”吳琦更願意談論那場戰鬥中收穫的希望,“SARS期間,我們就使用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已故的陳津生老主任等中醫專家到病區給患者號脈、看舌苔、詢問病情,取得很多寶貴的經驗和一線的臨床資料。專家們在海河醫院的大院裡取來中藥材親自熬藥。事實證明,中西醫結合,是保證療效的一個重要因素。SARS期間,當時的治療手段沒有現在先進,但是最終我們取得了勝利。”

在吳琦的回憶裡,並沒有談及自己為診治患者做過什麼,話裡話外都是同行前輩的付出。“2003年8月13日上午,海河醫院送走最後一名出院患者,這意味著SARS疫情在天津真正結束……”話音未落,吳琦哽咽了。沉默幾秒鐘,他說:“當時印象特別深刻,就是打完一場硬仗之後的釋懷,勝利來得太不易了!”

“現在,海河醫院院內的佈局極具合理性,更適合於疫情期間的治療和防控。這一路走來,對於我而言是一種歷練。對呼吸道傳染病基本的救治流程,以及醫護人員如何保護、如何培訓等,我心裡都是有底的。”

2020年庚子新春, 58歲的吳琦再一次挺身而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吳琦被委以重任,他每天往來於病區、辦公區。走過幾萬步?看過的醫學參數有多少?病例有多複雜?這些,吳琦很清楚。他與專家組同行並肩作戰,用腳步丈量希望。

通過近一個月的救治,吳琦發現,SARS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都屬於冠狀病毒,但也有明顯差別。“目前從臨床表現看,SARS病毒感染的患者發燒症狀明確,新型冠狀病毒發燒症狀不明確;SARS患者有傳播性,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性更強;SARS患者症狀偏重,而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偏低。這兩種病毒都對老年人和有基礎病的患者損害更大,容易導致危重症。”針對新冠肺炎,天津第一時間啟動了中西醫結合診治。“張伯禮院士第一時間提出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辨證論治。雖然還沒有形成確切的臨床觀察數據,但從治療效果看,確實提升了患者的免疫力,這樣就有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產生抑制作用。”

“戰隊”吳琦!

我想對我的團隊說一聲“謝謝”!我想對我自己說一聲“堅持”!

“每天晚上,我們要把白天和前幾天給患者拍的片子回顧一遍。正好這會兒,我把同事帶樓上來研究,這裡清靜。”海河醫院放射科主任邢志珩跟吳琦彙報著。

“你這個影像的資料是夠全的。”吳琦說。

“我覺得就得快,這樣才能出成果。”邢志珩接著說。

“可以說,影像資料這麼全的醫院,全國沒有幾家。”聽得出吳琦的自豪。看著一手培養出來的青年業務骨幹,他的眉宇間舒展了些。

2003年非典疫情過後,吳琦來到海河醫院。“當時心裡有顧慮,常有恐懼感。隊伍是好隊伍,關鍵是怎麼帶。我咬定一個信念,不讓留在海河醫院的人後悔。”吳琦眼中的醫學,重視傳承,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關鍵要傳承一種理念。如今,海河醫院結核科在全國響噹噹,呼吸科是重點學科,PCCM呼吸與危重學科在全國是優秀的。因此,在這次戰“疫”的關鍵時刻,這支團隊衝在最前線。

卸任海河醫院院長一年多了,這支團隊與吳琦之間的情感並沒有冷卻。“我不當院長了,沒有指揮權,但是作為專家組組長,我有這方面的底氣。誰先進紅區?科主任先進去!在外面指手畫腳,怎麼帶兵?進紅區,沒有禁忌症。我比他們年長几歲,我都能進紅區,他們就服氣。領導帶頭上陣,前面面對的是患者,後面面對的是自己的團隊,要做到問心無愧!”

“要帶好隊伍,專業上還不能落伍,真是累啊!”一個“累”字,從他氣息不足的口中說出,是使命所賦予的責任。

晚上忙完,回到醫院宿舍,吳琦還要通過手機,對各種治療信息進行篩選。“看看外面治療的狀態,溝通一下,各專業取長補短,有針對性地篩,包括用藥,給患者用哪個最佳診療方案,都需要選擇。”這是目前吳琦獨處放鬆時的狀態。“業餘時間繼續鑽研業務,把它當成樂趣就不枯燥了。”

從過年到現在,吳琦身上的西服和褲子一直沒有換過。花白的頭髮有些蔫蔫的,臉上寫滿了倦意。但是在查房的時候,會診的時候,看患者CT片子的時候,談及跟工作有關的一切的時候,他的眼睛是閃著光的。工作上挑剔的時候,人甚至是強勢的。

醫生通常有潔癖,吳琦沒有。“乾淨很重要,但不要成癖。專業上達到癖太難了,也不好,容易鑽牛角尖。醫學可不是鑽牛角尖的行業。要善於聆聽大腕專家的理念,也得吸收相關科室的觀念。會診的時候,有的藥我不懂,專家怎麼分析的,我悉心傾聽,好知道我哪兒不行。不能說天底下我都行,沒有這樣的人。”

前幾天,吳琦收到兒子發來的微信:“爸,你都這麼老了。”“我這點精氣神都給醫院和患者了。但在孩子面前,我得給他們做個榜樣。”超高強度的工作,吳琦有時忙得血壓升高。救治專家組組長的身份就是要綜合各方面力量,調集每個人的積極性,研判各個治療診斷方案。吳琦累,卻累得其所。因為背後有強大的團隊支撐,吳琦越來越有信心。“每個人都在主動、努力去做事,想把事情幹好。我想對他們說一聲‘感謝’!再對自己說一句‘堅持’!疫情早晚會有過去的一天。”

琦,字典上有三種解釋:美玉;珍奇、美好;不平凡的。在吳琦這裡,美好,就是不平凡的……

中國小康網天津2月25日電

海河傳媒中心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