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勇當攻克病魔的“偵察兵”——記第九〇七醫院檢驗科主任王智華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復一日圍繞的是冰冷的標本和儀器,接觸的是化學試劑、細菌、病毒等大多數人不願意接觸的充滿風險的環境,他們每一天的工作彷彿都是昨天的重播。第九〇七醫院檢驗科主任王智華將這樣的工作幹了快20年,卻始終一絲不苟、傾心盡力。是什麼讓她初心如磐、激情滿懷?王智華的回答是那麼的樸實卻又令人動容:“作為一名醫技人員,我雖然不能直接為病患服務,但我的每一份堅持都能讓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

傳承不是守住冰冷的爐灰,而是血脈賡續薪火相傳,讓傳統熠熠生輝——

從紅色“家譜”中讀懂理想

有人說父母的樣子,就是孩子的未來。王智華的父親曾是一名軍人,母親曾是衛生防疫站的醫務人員,她從小就立志要像父母一樣成為可以救死扶傷、保家衛國的人。高考後她如願去了醫學院校的檢驗專業學習,成績優異的她畢業的時候本來可以去一家不錯的醫院工作,但是她卻毅然決然選擇了參軍入伍。身邊的同學都對她的選擇很不解,她卻說:“我只是想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

從進入軍營的那一天起,王智華就以軍人和醫生的雙重標準要求自己。剛畢業的她檢驗操作和軍事技能都不是特別好,那時候她白天在科室與各種試劑、液體打交道,和檢驗儀器較勁,練操作、記規程;晚上就在訓練場上練習軍事技能,別人跑三公里,她就跑五公里,仰臥起坐別人做30個,她就做50個······多年的堅持和用心使她練就了過硬的檢驗技術和軍事技能本領,也培養了她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這些年檢驗科在她的帶領下,快速發展,她卻說:“我只是學著父親、母親的樣子,像他們一樣做人、做事。”

醫者仁心,除了噓寒問暖的關愛,更要有為病人解除痛苦的真本事——

從病人“期待”中讀懂使命

有人說檢驗技師就像是臨床醫生的眼睛,可以看到醫生看不到的東西。王智華覺得自己更像是一個“偵察兵”,及時、有效、準確地查驗標本,發現“敵情”,迅速報告醫生,為醫生的診斷提供可靠的“消息”,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

但是當一個優秀的“偵察兵”並沒有那麼容易,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足夠的耐心和高度的責任感。還記得那是一個暴風雨過後的夏日午後,在幾十例標本中王智華髮現有一例標本的檢驗結果與臨床不符,她再三核查該標本以及患者的基本病歷,發現該標本情況確實與記錄的患者情況不符,她立即聯繫臨床醫生並報告情況,經過反覆詢問,患者承認自己隱瞞了病情,幸虧發現得及時這才沒有影響後續的治療。類似的情況經常遇到,每一次王智華都能及時發現問題並追查到底。多年來,她一直堅持科室值班人員每天通報檢驗危機值,並指定專人追蹤瞭解情況,默默在背後為病人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事業的發展需要個人的不懈進取,更需要眾志成城共同努力——

從一句“我們”中讀懂擔當

王智華在科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因為她永遠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也是一句承諾。

檢驗工作高效有序的開展,離不開精良的儀器設備和正確規範的工作流程。為了能夠幫助肝病患者科學準確地掌控病情,她積極申請協調建立了PCR實驗室,豐富了閩北地區的醫療資源,為肝病患者的就醫就診提供了便利。近年來在她的帶領下,科室不斷規範工作流程、更新技術,2019年科室室間控制被上級單位評定為優秀。王智華不覺得這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檢驗科的工作是為臨床醫生提供客觀準確的檢測結果,優秀在她這裡只是最基本的條件。

對於人才培養王智華有著自己的想法,她始終覺得一個優秀的團隊不是某一個或者幾個人優秀,而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很優秀。近幾年,在體系醫院人員進修學習比例大大縮減的情況下,科室仍先後派出多名同志到北京協和醫院等國內知名醫院學習進修。她說檢驗科的新同志們是最有潛力的“偵察尖兵”,檢驗科的未來屬於他們,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更好的機會。筆者以為這應該就是為什麼科室人才梯隊穩步向上向好發展,檢驗工作不斷獲得臨床好評的答案。

走出檢驗病理科,梳理自己的採訪筆記,筆者甚至找不出一句“閃光”的語言——這或許就是真實的王智華,樸實、無華但又給人沉甸甸的實在和溫暖。這就像她的工作,在幕後默默地付出和奉獻,卻從未有過鮮花和掌聲。但,誰能否認,這不是另一種偉大! ☉唐婧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