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請教書法界老師,我是自學書法的,請問如何練習懸肘書寫最好?

正午的陽光1919


先練枕腕,再練懸腕,再練懸臂,再練懸肘。每個階段30天左右看有進步嗎?


筆翰書畫


首先說,寫字無非兩種姿勢,站著寫和坐著寫,至於用哪種姿勢,適情況而定。

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1,坐著寫:等兩種情況,如果寫小字,如小楷這類的字,坐著寫比較合適,而且一般要枕腕。如果寫中等大小的字,要懸腕。

2,站著寫:懸腕懸肘,適合寫榜書、行書以及草書,字型比較大,而且靈活性要求比較高的字。

3,但是還有一個書寫著習慣的問題,有些書法家就習慣站著寫字,寫中楷、大楷、行草書都習慣站著寫。有些書法家寫比較大的字也習慣坐著。

4,舉兩個例子:著名書法家田英章先生,寫小楷、中楷、大楷,行草書幾乎都坐著寫字。還有已故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他寫比較大的字,也很少懸肘,都是伏案枕腕寫字。

所以說你不要太糾結這個這個問題。我本人寫字中楷以下,甚至大楷都坐著枕腕寫,下面是我寫的作品。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郭緘墨書法


初學書法,最怕字寫不好。實際情況是,越怕寫不好,就越是寫不好。怎麼辦?很簡單,只要從心理上去掉怕字,問題就解決了。

題主問到懸肘書寫怎樣練習?是的,經常趴在桌上枕腕寫字,寫小字尚可,若要寫狂草大字,沒有懸肘功夫,還真不能勝任。

懸肘懸腕寫字,最怕手不穩(手抖)。造成手不穩的原因是沒有臂力腕力。沒有臂力腕力,就不可能寫出遒勁有力的點畫線條。沒有臂力腕力,也就等於沒有筆力。書寫之時,毛筆該提提不起來,該按按不下去,或一提則虛飄,一按則死沉,點畫線條見不到一點筋骨、力度和精神。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關鍵在一“力”字。臂肘腕手一旦有了力,手就穩而不抖了。練習的辦法是,伸出右臂,五指儘量伸直,或者儘量用力握拳,由肚子裡發出一股力(精神力量),由意念的引導,由心到身,由身到臂膀,再到肘、腕、手指。這時,的精神意念全部集中在右臂右手上,讓右臂右手處於一個紋絲不動靜止的狀態,堅持3-5分鐘,如此經常反覆練習,手就變得穩而有力了。這個方法,不論執筆與否,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主要目的是訓練手臂手腕的穩定性。一旦手臂手腕穩定有力,再練習懸肘書寫,也就不難了。

再一個就是畫蚊香圈,畫橫線,畫豎線,這個是練習手腕的靈活性與穩定性的另一種方法。

話不多說,在我以往的文章裡,回答了很多這方面的問題裡。歡迎關注評論。




98明明德


初學毛筆字,因對毛筆的性能不太熟悉,所以應該先用懸枕腕法寫楷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對筆法稍有把握以後,手也慢慢聽使喚了,才可以逐漸採用懸腕和懸肘的方法來練習。如果突然將手臂全部懸空,一上來就懸腕,懸肘肯定有一定的困難,手會痠麻、疼痛,但是隻要堅持一段時間便會解決。快則一個星期,慢則一個月。如果開始階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寫的字還沒有原來枕腕時寫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輩子手臂都懸不起來。

所謂懸肘,就是把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這種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沒有一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採用的方法。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蒂,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當然現在的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事實上也做不到。

清代有個書法家,他就因沒能過懸肘關,寫毛筆字時手腕總是枕在桌面上,寫大字沒法進行,於是在屋樑上懸掛一根繩子,結成繩圈,將執筆的手套在圈裡書寫。可見不能懸肘是件很麻煩事。啟功先生自己也說“擅於小楷”,寫“大字非自己所長”,我親眼見過啟功先生寫字,通常都是坐著寫,即使站著寫稍大一點的字,也是大幅度的彎腰,眼睛離桌面很近,可見先生也是不太擅長懸肘書寫的。

寫小字,比如一寸見方,初學者一般也會選擇小一點的比如一尺左右的紙,這樣寫字的效果比較好,容易關照字與字之間的關係。紙張太大,字數多,字與字之間就不好關照了,這樣會影響整幅作品的章法。而且因為初學者練習時間比較長,站著比較累,也很難把握住毛筆,所以建議坐著寫,採用枕腕的方法練習,等你形成了一定的習慣,對毛筆有了一定把控,手腕就應該離開桌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懸腕了比如我們要寫一寸以上的字,就得依靠腕力,元代的鄭杓說:“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這是因為手腕比手指的力氣大得多,腕力不足,筆畫容易綿軟。寫兩寸以上(7cm以上)的字還需在此基礎上輔以手臂發力。這時候我們會盡量站著寫,於是懸腕就自然過度到懸肘了。

比如寫四尺對聯吧,坐著也能寫,但是,因為視線和桌面成銳角,看同一個字,上部和下部在腦子裡形成的映像是不同的,上部會比較窄,下部比較寬,這樣就會影響整體的章法安排,所以,大字要站起來懸肘寫,就會寫得很順利。

但是,在“懸腕”尤其是“懸肘”書寫時,很多人容易手抖,控制不好毛筆。對此,該怎麼辦呢?

懸肘時,可以將大臂在腰間夾緊借力,然後以小臂作支撐寫字。這樣做可以抵消重力作用,就會減輕手抖的問題。還有一個很有用的辦法,學習一下軍人站姿練習手槍射擊的方法:右手輕輕拿一個一公斤左右的重物,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自然站立,右手持物,右臂伸直平舉,保持右臂比較長時間不晃動,保持呼吸平穩,我覺得這個辦法非常實用。

當然,這“懸肘”“懸腕”之法不是輕易就學好的。清代書法家朱履真說:“懸臂作書,實感人不易之常法。上古席地憑几,又何案之可據?凡後世之以書法稱者,未有不懸臂而能傳世者。特後人自幼據案作書,習於晏安,去難就易,以古法為畏途,不以為常,反以為異矣。”






99優先百科


在練習書法時,懸肘書寫與運腕、懸腕、提腕、枕腕等方法一樣,都是書寫執筆的一種姿勢和寫字點畫用筆的方法,目的都是為了有效運用毛筆把字寫好,達到寫字的要求。那麼,如何練習這些筆法呢?那就首先要了解這些方法是什麼意思?如何很好的運用它?寒柏隴臥子雖也是普通書法愛好者,但盡力給大家分享些乾貨。

寫字的要求

把字寫好的要求標準:正確、清楚、端正、整齊、熟練、美觀。

正確,是對寫字的最基本要求。寫出的字在形體結構上不能有錯誤,各部分安排的位置和筆畫多少、形狀、長短都要符合規定標準。不能把長方形寫成扁方形,不能把點寫成橫,更不能任意增加或減少字的筆畫。

清楚、端正、整齊,就是要做到筆畫清晰,大小勻稱,行款整齊,嚴格按筆順、結構規定書寫。不能東倒西歪、拖泥帶水、似是而非。

熟練、美觀,是指寫出的字純熟自然,肥瘦適當、剛勁有力、清秀美麗、稀密適宜、勻稱嚴謹,甚至具有自己獨特風格。



執筆的方法

一. 執筆法,就是寫字執筆的方法。

唐代書法家曾將執筆的方法總結為“擫”(音Y e)、壓、鉤、格、抵,稱為“五字法”。

“擫”,是用大拇指部分緊貼筆管。

“壓”,是用食指與大拇指相對夾持筆管。

“鉤”,是用中指鉤住筆管。

“格”,是用無名指甲、肉相連處擋著筆管。

“抵”,是用小指緊貼無名指以助之。

五個手指相互配合,執住筆管其力才能平衡。此外,還要求指實掌虛、掌豎腕平;寫較大的字時,腕和肘要懸起。這樣執筆寫字,筆鋒中正運轉容易,字跡圓滿得勢。

二. 什麼是指實掌虛?

指實,就是要求五指一齊用力,把筆管紮紮實實的控制在自己手裡,寫起筆畫就有骨力,否則就會鬆軟無力。

掌虛,就是執筆時掌心要虛,像握著一個雞蛋的樣子,無名指和小指都不要碰到掌心,這樣寫起字來就比較靈活。


用筆的方法

【筆法】就是寫字點畫用筆的方法。

中國書畫都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所用工具同為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具有抑揚頓挫、圓滿欹側等變化的筆跡,必須先要講究執筆法,並在運用筆毫時要掌握輕重、徐疾、偏正、曲直等方法,謂之“筆法”。

【筆勢】是寫字時逐點逐畫筆豪在紙上往來運轉之勢。因勢生形,乃有跡象,遂成結體。

《晉書·王羲之傳》曰:“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行筆】筆鋒在紙上運轉的動作,叫做“行筆”。

筆鋒在紙上運轉動作,就如人走路一樣,才起便落,才落又起,交換起落,不可停滯。這樣一起一落的不斷提按,筆毫才能平鋪在點畫之中。

【懸肘】就是將手腕、手肘全部提起懸於空中,只讓筆毛著紙寫字。

這主要是為了書寫五寸見方以上的大字的方便。由於字形較大,用懸腕己經不能滿足運筆範圍的要求,所以不僅要懸肘書寫,並且坐姿也己不能適應,要用立姿。

懸肘寫字,執筆要略高,中指尖離筆尖以三寸左右為宜。

【懸腕】將拿筆的右手腕提起,不挨檯面叫懸腕。

懸腕能充分發揮肩背的力量,寫出的字剛勁有力,而且轉運靈活,下筆縱橫如意,寫大字必須懸腕。

《陳繹曾》道:“懸腕者,懸著空中,最有力。”

【運腕、提腕】以手腕運轉筆鋒作字叫“運腕”。

【枕腕】將手腕輕放於檯面上,配合手指運筆叫枕腕,其一般適宜於寫小楷字。

以上,便是寒柏隴臥子整理收集、編輯創作的一些書法小知識,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點小幫助。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請關注@寒柏隴臥子 ,獲取其他精彩內容。本人專注於文化寫作、讀書心得、詩詞對聯、謎語諺語、文玩收藏、郵票知識及文史知識等方面。


寒柏隴臥子


歷來書家最注意懸腕肘作書,腕懸起與否,還表明功夫進展速度,如清代鮑照求王宏緒授書法,而王不肯,鮑照藏在小樓上暗窺之見王是將腕懸起作書,故比自己進步快,回家依樣葫蘆,不久再將字拿給王看,王曰:“汝豈見我作書耶”。

懸肘過程,就是練習運腕和練習筆墨過程。有了懸肘基本功,就可以縱情用筆,能上能下,任意揮毫,力量得到合理使用,墨會深入紙內,粗則遒勁,細則挺拔,筆劃更顯沉著、有力和厚實,而且有助於血脈貫通。由此可見,要想把字寫好,達到書法藝術境界,懸起臂腕亦是一大關鍵。

成年人練習懸肘,日日不斷練習,不畏痠痛,三個月左右,即可懸起。兒童懸肘,大有一懸即成的可能。

懸肘形式,肘比腕高,力得傾瀉。

只有執筆合理,才能運腕靈活。執筆與運腕有力結合,才能把筆運好。






董澤柱書法


懸肘練習手臂的穩定性,可以先練平穩,再加提按,有一些方法可以循環漸進的練習。

平穩練習可以從提按很少的篆書練起。可以在紙上畫橫線、豎線、圓,線條的粗細均勻再臨帖比如鄧石如的篆書(圖一),難度大點的《嶧山碑》李陽冰的《篆書千字文》(圖五)等,篆書(篆文,篆體)是古老的漢字書體,廣義指隸書以前的書體,狹義則特指大篆和小篆。 篆書筆法瘦勁挺拔,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收筆“懸針”居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較籀文更易書寫。現代漢字就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

學篆書也不單單是練懸肘,其用筆節奏都為以後的書法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可以對漢字的發展追溯本源,在繁體字的學習和認知上,在漢字的發展演變上為後面的學習打基礎。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懸肘書寫的水平穩定程度會有很大的提升。這時再加縱向用筆提按,可以選擇筆法相對簡單,結字平穩,主筆靈動的隸書如《曹全碑》(圖四)、《張遷碑》、《禮器碑》、《乙瑛碑如》等名帖,選一本自己喜歡的練習。也可以選擇唐楷練習,

唐楷最大的特點是講究法度,這裡講的“法度”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指在筆法、字法、章法等方面的藝術規範;其二,是指書法的審美標準、審美模式。

學習唐楷建立起嚴謹的藝術規範,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的創作,永遠是垂範後世的“法書”。

從唐楷嚴謹的法度中練習筆法、結構,在過渡到行草書,可以選擇從《蘭亭序》(圖六)到米芾的《苕溪詩卷》(圖二)、《蜀素帖》再到王羲之的尺牘練習,之後如果對草書有興趣可以選擇張旭的《古詩四貼》(圖三),懷素的《自述貼》。如果前面的懸肘練習是勻速運動,行草書就是加速減速在加速再減速的變速運動了,大開大合、龍飛鳳舞,

如果只是單單為了練習懸肘,這些字帖可以簡單訓練一遍,其實這條符合書法發展史的訓練路線,如果能夠靜下心一練學下來,他就是學習書法一套系統的練習方法,期間解決的不單單是懸肘,所有應學基本上就都學了。 在回答優質認證,閱讀的朋友如果覺得有用幫忙加個關注,幫忙點個贊,謝謝[握手][握手][握手]








簡藝書法


您好!很高興我也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我有幾個人不清楚的地方,一,你是初學還是有一定基礎,二,你學的是楷書還是其他字體,三,你學的是小楷還是大字,我對這三個疑問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您自己對照,

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對初學的人都是要求站著練字,懸肘,而且是寫大字,因為寫大字才能很好地訓練手,腕,肘的能動性,對結構,章法,運筆都能得到很好的訓練,如果是寫小楷就不宜懸肘練習了,用的毛筆也不可太小,初學可以先畫直線,蚊香圈圈,倒三角圈圈等(如下圖所示),儘量把線條畫的粗細一致,飽滿,從心理上要把毛筆當筷子,想象我們用筷子撈麵條是不是很自如啊,偶爾用左手鉗住右手肘,刻意去體驗手指,腕動而肘不動的感受如此反覆練習幾天,再開始臨帖,不管那種方法,唯有多練習才能有更好進步,無它,祝你成功!





無墨堂


初學毛筆書法,大多從中楷、小楷入手,在於掌握點畫結字,悉心領會筆鋒運動效果,力量主要集中於手指上,懸腕最好,即便枕腕也可以,不宜揠苗助長地追求懸肘。

當手指練習到運用自如,字也寫得流利了,這時會發現擱在案子上的肘部成了揮灑的障礙,即所謂“掣肘”,可以站起來練習了。

剛站起來練習懸肘,會發現痠痛的地方不是肘部,反而是腕部。原因是坐著寫字時握筆角度小,筆桿下部靠近手掌,並習慣了這種姿勢。它恰恰說明改變姿勢的重要。先將執筆的角度加大,就是筆桿與手臂的夾角增大,讓筆桿遠離手掌,執筆形如提、抓,讓手指關節充分舒展——這不光是為了緩解手腕痠痛,更是書法進層的必然。只有這樣,才能練好臂、肘、腕、指各個部位的協調動作,寫出來的字才不會侷促如“轅下駒”。

總之,懸肘、懸腕是外在的姿勢,形式需要適合內容,根據內容(練字的水平程度)去選擇形式。同士兵練習射擊一個道理,一開始還是從“有依託”入手,步步前進才能紮實‍。


水濂翰墨


建議可以從隸書開始學起。因為隸書大部分筆畫都是純粹的中鋒,尤其是橫和豎。

將手臂水平端起來,平移手臂在紙上書寫練習中鋒,注意一定是平移手臂,而不是手指和手腕。

可以參考邱振中先生出版的《中國書法147個練習》,其中有關於這個問題的圖示。

另外也可以參考本頭條號下的專欄《乙瑛碑精講:20堂課帶您走進隸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