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織密社區防控網——來自張家口社區戰“疫”一線的報道

(張家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段曉芳 王海超 通訊員 院玉順 岑屹 陳偉)疫情防控,關鍵在末梢,成敗看基層。

作為與群眾聯繫最為緊密的基層單位,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我市各社區黨員幹部嚴防死守在防控一線,制定管理措施、嚴把人員出入、逐戶排查摸底、收集返程人員信息、監測居民健康狀況,全力切斷疫情傳播途徑,嚴密鋪展開一張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疫情防控網,有效遏制了疫情傳播。

布控 設立八道“保險槓”

“您好,請測量一下體溫。”

“您好,請出示一下臨時出入證。”

“您好……”

戴好袖章、口罩,穿好軍大衣,走向防控疫情檢查站點,問好、檢查,守好每個門、把好每到關,防控疫情的20多天時間中,黑石壩社區所轄11個小區都設立了臨時疫情防控站點,一個個“巡防員”每天“循環”著同樣的檢查、守衛。

這些日子以來,這樣的檢查和守衛,正在全市320個社區同步進行著。

守住社區防疫“第一道防線”,關係到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成敗。隨著疫情發展形勢的變化,為更加有效地防控疫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市不斷細化疫情防控工作,在原有部署安排的基礎上,2月6日,發佈《關於加強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推出八條舉措,為加強社區疫情防控豎起“保險槓”。

各社區成立由社區幹部、社區黨員、片警、社區衛生人員、網格員和物業人員等組成的社區防控工作組,所有老舊小區,推行街道辦事處人員、樓長、志願者聯合管控措施,豎起疫情應對“管理槓”。

以小區為單位,對所有住戶進行逐人走訪摸排,一戶一表,登記造冊,動態掌握。疫情突出的小區建立詳細臺賬,並密切追蹤查控。散居在小區外的人員,也全面排查登記,豎起疫情防控“排查槓”。

各小區原則上只保留一個出入口,所有進入小區人員一律測量體溫並進行登記,車輛逐車核查登記。非居住本小區的人員和車輛一律嚴控,特殊情況必須進入的登記備案。快遞、外賣人員實行無接觸配送,豎起疫情防控“防守槓”。

居民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或與確診、疑似病人等有過密切接觸的,第一時間向社區報告,併到發熱門診就醫或接受醫學隔離觀察。鼓勵居民對身邊發熱不報告、不治療的人員進行上報,對重大風險實行有獎舉報,豎起疫情防控“科學槓”。

嚴格禁止群體性聚集活動,儘量減少外出,倡導“紅白事”緩辦從簡,並提前報社區備案,豎起疫情防控“警惕槓”。

倡導注意衛生、健康生活意識,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豎起疫情防控“習慣槓”。

對拒不開門、不配合入戶調查登記、不配合檢測體溫,提供虛假信息,隱瞞不報造成疫情傳播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置,樹立疫情防控“法制槓”。

所有黨員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發揮帶頭作用,社區志願者積極參與各項工作,全體居民主動融入,豎起疫情防控“凝心槓”。

排查 謀實落細“金點子”

“馬姐,我們小區回來了一個復工人員,你來幫我給他講講這個進小區流程圖。”“好的,我馬上就去。”2月18日下午3點多,放下電話,經開區馬路東街道茶榆路社區籌備組黨支部書記馬莉手頭的活兒剛忙完,趕緊又去往下一個地點:奧林星城五期小區。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越是突發公共事件,越考驗社區的綜合防控能力。

甫一進入農曆新年,全市320個社區便全部取消了休假,在小區出入口,各個社區進行設卡值守。對居民進行體溫測量,24小時全面防控;走訪調查、入戶詢問、電話回訪,確保精確到戶;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毒殺菌,以做好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防範疫情;一個全天候全覆蓋的社區聯防聯控網已經形成。

與此同時,各個社區也在具體工作中不斷摸索、創新著更切合自身實際的方法。

橋東區總結推廣“七步入戶排查法”,確保摸排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橋西區大境門街道聯合橋西區愛心公益促進會,“公益+”模式加強防控力量;經開區茶榆路社區籌備組創新“221”排查工作法,精準高效推進外來返鄉務工人員排查工作;下花園區充分發揮“5+N”社區治理模式,積極推動“黨建+聯防聯控”管理模式,按照“吹哨報到”工作體系聯合共駐共建單位,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並建立20支臨時黨支部……

各區有新舉措,各街道辦事處和社區也有“金點子”。

西城社區採取“線上+線下”方式引導群眾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西沙河社區巧用“加減乘除”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幸福街第一社區制定疫情排查“十條標準”和疫情防控“十個一律”等規定;魚兒山社區黨員帶頭深入開展“防控一線黨旗紅”活動;漢橋街北社區精心製作印有防疫知識順口溜的“出入證”,讓防疫宣傳和出入排查巧妙結合……

上有統攬,下有創新,一條條新舉措,一個個巧辦法,無縫對接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一道道堅強堡壘。

服務 最是細節暖人心

“大家好,我是咱們社區的黨支部書記李一凡,疫情期間,大家有什麼需要直接向我反應就可以。”2月1日,在“奧林第一城小區交流群”裡,加入了這樣一位新成員。“面對疫情,很多居民會有恐懼、焦慮的心理,我們在做好防控保障居民身體健康的同時,還要保障居民心理安全。”李一凡說道。

為此,除了線下社區工作人員“下沉”到各小區,在線上大家也“下沉”到各個業主交流群,及時通報情況,回應業主關切。“把咱們市每天的疫情通報給發一下吧。”“我們單元還沒發放出入卡嗎?”“買菜那個App怎麼使用啊?”……微信的提示音不斷響起,社區工作人員總在第一時間回覆。“有什麼事兒群裡一問,馬上就有解答,我們也就不慌了,感覺社區就在我們身邊。”東寧街社區居民賈旺說。

除了保障居民的心理安全,社區在防控的同時,便民、利民功能一個都不少。

“韭菜、白菜……”隨著一聲聲吆喝,2月19日一大早,一車新鮮蔬菜來到了橋東區溫馨家園小區門口,居民們不出小區生活也無憂。“小區實行嚴格管理之後,我們能理解,但是還有點擔心生活受影響,現在社區都給想到了,我們就安心了。”小區居民張秀梅說。

除了社區門口的“菜場”,全市各個社區還積極幫助居民使用線上購物App,幫助出門不便的老人買……一個個社區人化作小區居民的心理疏導員、物資代購員、防控宣傳員、疫情聯絡員,用細節撫民心,用服務暖人心,讓居民在疫情的陰霾下心安定、人安然。


織密社區防控網——來自張家口社區戰“疫”一線的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