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請教書法界老師,我是自學書法的,請問如何練習懸肘書寫最好?

正午的陽光1919


古人論書,特別注重“腕法”。明代徐渭(徐文長)說:“古人貴懸腕者,以可盡力耳,大小諸字古人皆用此法。若以掌貼桌上,則指便黏著於紙,終無氣力,輕重便當失準,雖便揮運,終欠圓健。蓋腕能挺起,則覺其豎,腕豎則鋒必正,鋒正則四面勢全也。”(《筆玄要旨》

一般來說,寫一寸以上的字,就得依靠腕力,元代的鄭杓說:“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這是因為手腕比手指的力氣大得多,腕力不足,筆畫容易綿軟。寫兩寸以上(7cm以上)的字還需在此基礎上輔以手臂發力。

運腕行筆時,往往需要“懸腕”或“懸肘”。這是因為如果腕不離開桌面,枕腕而書,手腕就無法靈活運轉,雖縱向自如,卻橫向受阻。書寫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作書時,枕腕而書,結果就造成“左秀右枯”的病筆。黃庭堅說:“東坡作戈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枯。”董其昌說:“坡公書多偃筆,亦是一病。”之所以如此,黃庭堅解釋說是因為“東坡不善雙鉤懸腕”。

當然,蘇東坡憑藉超凡傑出的藝術才能,雖有病筆,仍開創出“尚意”的書風,躍身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首。蘇東坡說:“貌妍容有臏,璧美何妨橢?”(《次韻子由論書》)黃庭堅稱讚他“西子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但是,對於才智一般的學書者來說,還是不要輕易效仿東坡“腕著而筆臥”的“病西施”式書法姿態,否則易有東施效顰之失。為此,我們不妨加強一下“雙鉤懸腕”的練習!

但是,在“懸腕”尤其是“懸肘”書寫時,很多人容易手抖,控制不好毛筆。對此,該怎麼辦呢?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書法家於鍾華說自己小時候,為了解決懸肘練字時控筆不穩的毛病,“父親說,手臂拎起來,實在不行的話,弄個繩子把它吊起來,說這樣練幾個月後,才能夠手不晃、不抖了。”但是,這樣做實在太麻煩了。那怎樣鍛鍊懸腕、懸肘的功力呢?我們這裡提供一個小技巧。

懸肘時,可以將大臂在腰間夾緊借力,然後以小臂作支撐寫字。這樣做可以抵消重力作用下,手臂懸空時的吃力,緩解肌肉疲勞,使書寫變得輕鬆一些。如果我們看一看古代文物,可以發現古人當年席地而坐,左手持竹簡等書寫對象,右手懸空執筆時,也往往是這樣將大臂放於腰側借力,以做依託與支撐的。

此外,要想讓用筆平衡,控制得當,還可學下“蹲鋒”、“立鋒”、“捻管”等“借力使力”的運筆技巧,以便利用筆毫的反彈之力迅速調鋒行筆,避免懸肘時吃力、不穩、易抖、滯慢等弊病,使行筆圓轉流暢、運轉自如。孫曉雲說:“轉筆則集力於五指捻轉,使筆尖的力分散,易控制筆畫粗細,令其圓轉光滑,且行筆快速。”

當然,這“懸肘”“懸腕”之法不是輕易就學好的。清代書法家朱履真說:“懸臂作書,實感人不易之常法。上古席地憑几,又何案之可據?凡後世之以書法稱者,未有不懸臂而能傳世者。特後人自幼據案作書,習於晏安,去難就易,以古法為畏途,不以為常,反以為異矣。”

最後,對初學者來說,為了更容易找到正確的用力位置,寫小字時,把手放桌上枕腕寫未嘗不可,只是手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不要壓死在桌面上。有些人對懸肘書寫有執念,覺得懸肘就是大師,手腕放桌上就很業餘。我之前有個學生死活要站著懸肘練字,覺得這樣有範兒。有這樣的決心固然不錯,但是要注意循序漸進地增加自己的控筆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