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2020年中考名校預測題目《旁觀》,名師帶你學會審題和立意

2020年中考名校預測題目《旁觀》,名師帶你學會審題和立意


【預測題目】


<strong>請以“旁觀”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選角度,自擬立意。


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0年中考名校預測題目《旁觀》,名師帶你學會審題和立意





【思路點撥】

這是一道典型的命題作文題,且以一個詞為題目,命題直接,吃透詞語的內涵是審題至關重要的一步,如果此招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旁觀”是一個動詞,在詞典中的解釋是:置身局外,在一邊看。從感情色彩看,它是一箇中性詞,可以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作辯證分析,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一面。“旁觀”作為褒義詞,可以理解為“冷靜、清醒、洞察、透徹、客觀、公正、理性、成熟”等;作為貶義詞,可以理解為“幸災樂禍、冷漠、自私、不近人情、麻木不仁、無所關懷”等。


理解了詞語的內涵,我們就可以拓展寫作思路。比如,可以把這道作文題置於歷史和現實的生活大背景中,按照“旁觀是什麼”“誰旁觀什麼”“什麼情況下旁觀”“為什麼要旁觀”“怎樣學會(或拒絕)旁觀”這一思路,自問自答開掘立意。此法可引導我們多角度地審視題目,最終使中心論點深刻、新穎。譬如按照“誰旁觀什麼”展開思路:諸葛亮旁觀了天下形勢,指點江山,最終輔佐劉備成就偉業,留下千古美名;陶淵明清醒地旁觀了官場的汙濁,不為五斗米折腰,堅守住了心靈的一方淨土;季羨林旁觀了一株藤蘿無端遭受殺戮的場景,痛心疾首,通過文章控訴了兇手對美好事物的摧殘等。也可以按照“怎樣學會旁觀”展開思考:學會旁觀,需要冷靜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旁觀,需要挑戰權威的勇氣;學會旁觀,需要洞察時局的能力等。


從“學會旁觀”的角度立意:如“旁觀是一種智慧(成熟、美麗等)”“努力做一個理性(智慧、成熟等)的旁觀者”“跳出愛憎,學會理性地旁觀”從“拒絕旁觀”的角度立意:“一時的旁觀,一世的配角”“選擇旁觀,永遠不會蕩起生命的漣漪”“用溫暖驅散袖手旁觀的冷漠”“旁觀會讓冷漠吞噬自己的靈魂”。


2020年中考名校預測題目《旁觀》,名師帶你學會審題和立意




【經典例文】


旁 觀


是誰,在盛世華廷裡,仰天大笑出門去?


是誰,在瀟瀟驟雨中,竹杖芒鞋輕勝馬?


是誰,在東籬黃花下,把酒臨風醉花蔭?


是那些旁觀人間世態的先人。蘇東坡曾言:“人間有味是清歡。”看慣了凡人的庸庸碌碌,聽厭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何不以一種旁觀的姿態,慣看秋月春風?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濮水之畔的莊子,心如止水。先秦諸子,哪個不想做官?哪個不想用塵世的榮華,裝點自己的“烏托邦”?莊子偏不。背對兩個楚王的使者,他一句話便推掉了許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得到的相位。塵世紛紛擾擾,莊周不願去湊那份熱鬧。他早已化作了一隻彩蝶,飛舞於人間夢境,點綴著華夏的歷史,旁觀著千古的煙雲。


旁觀不是一種放蕩,而是一種從容。旁觀,需要“在陋巷,不悔其樂”的心境,需要“一簞食,一瓢飲”足矣的從容。才子墨客,點點青墨灑,瀟瀟萬古愁,旁觀浮生若夢。


“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本是柳永的年少輕狂,卻招致龍顏大怒:“且去淺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硃批,斷了少年的為官路。也罷,從此,他便可以從容地遊蕩於鬧市,旁觀市井百態。“凡飲酒處,皆歌柳詞”,正是對他如此一生的嘆許,他的詞賦,揉碎在章臺的醉柳裡,飄逸在佳人的琴絃間,散落在山野民間。


旁觀,亦不是避世,而是看準時機,一鳴驚人。晚清的中興之臣左宗棠,四十歲時仍舊隱居山林,連好友曾國藩都笑他“季子自稱高,仕不在朝,隱不在山,與人見輒相左”。然而,左宗棠冷靜幽默地回覆曾國藩:“藩城當衛國。進不能戰,退不能守,問伊經濟有何曾?”從這機智的對答當中,我們完全可以感覺到,左宗棠避世,其實是在等待時機。終於,太平天國叛亂爆發時,左宗棠先是輔佐駱秉章,而後又幫曾國藩招募湘軍,自成楚軍,繼而剿捻軍,徵沙俄……少時的旁觀,使他對天下大勢有了非凡的見解,兩次西征,收復新疆,更讓他進入了中國歷史上偉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少年輕狂,壯志難酬,總是自嘆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然而,看透了浮世的混沌,想破了身世的無濟,何不於南山之下,松柏之間,品茗旁觀,伺機而動?


縱使彼岸繁華千樹,我只淡然旁觀,月亦有影,風亦有聲,花開則賞,日出則觀,無花無月,珍重芳姿。


2020年中考名校預測題目《旁觀》,名師帶你學會審題和立意


名師點評:

文章審題準確,扣題嚴密。開篇排比暗釦“旁觀”,接著引用蘇東坡的話,用反問形式引出論點“以一種旁觀的姿態,慣看秋月春風”。而後,又從“旁觀”的內涵角度論述“旁觀不是一種放蕩,而是一種從容”;“旁觀,亦不是避世,而是看準時機”。文章結構嚴謹,思路清晰。


本文最大的亮點是語言非常出彩。作者積澱厚實,引用、化用詩句入文,自然靈活,毫無雕鑿痕跡,彰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