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2020年中考名校预测题目《旁观》,名师带你学会审题和立意

2020年中考名校预测题目《旁观》,名师带你学会审题和立意


【预测题目】


<strong>请以“旁观”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0年中考名校预测题目《旁观》,名师带你学会审题和立意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命题作文题,且以一个词为题目,命题直接,吃透词语的内涵是审题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此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旁观”是一个动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置身局外,在一边看。从感情色彩看,它是一个中性词,可以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作辩证分析,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旁观”作为褒义词,可以理解为“冷静、清醒、洞察、透彻、客观、公正、理性、成熟”等;作为贬义词,可以理解为“幸灾乐祸、冷漠、自私、不近人情、麻木不仁、无所关怀”等。


理解了词语的内涵,我们就可以拓展写作思路。比如,可以把这道作文题置于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大背景中,按照“旁观是什么”“谁旁观什么”“什么情况下旁观”“为什么要旁观”“怎样学会(或拒绝)旁观”这一思路,自问自答开掘立意。此法可引导我们多角度地审视题目,最终使中心论点深刻、新颖。譬如按照“谁旁观什么”展开思路:诸葛亮旁观了天下形势,指点江山,最终辅佐刘备成就伟业,留下千古美名;陶渊明清醒地旁观了官场的污浊,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守住了心灵的一方净土;季羡林旁观了一株藤萝无端遭受杀戮的场景,痛心疾首,通过文章控诉了凶手对美好事物的摧残等。也可以按照“怎样学会旁观”展开思考:学会旁观,需要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旁观,需要挑战权威的勇气;学会旁观,需要洞察时局的能力等。


从“学会旁观”的角度立意:如“旁观是一种智慧(成熟、美丽等)”“努力做一个理性(智慧、成熟等)的旁观者”“跳出爱憎,学会理性地旁观”从“拒绝旁观”的角度立意:“一时的旁观,一世的配角”“选择旁观,永远不会荡起生命的涟漪”“用温暖驱散袖手旁观的冷漠”“旁观会让冷漠吞噬自己的灵魂”。


2020年中考名校预测题目《旁观》,名师带你学会审题和立意




【经典例文】


旁 观


是谁,在盛世华廷里,仰天大笑出门去?


是谁,在潇潇骤雨中,竹杖芒鞋轻胜马?


是谁,在东篱黄花下,把酒临风醉花荫?


是那些旁观人间世态的先人。苏东坡曾言:“人间有味是清欢。”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何不以一种旁观的姿态,惯看秋月春风?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止水。先秦诸子,哪个不想做官?哪个不想用尘世的荣华,装点自己的“乌托邦”?庄子偏不。背对两个楚王的使者,他一句话便推掉了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得到的相位。尘世纷纷扰扰,庄周不愿去凑那份热闹。他早已化作了一只彩蝶,飞舞于人间梦境,点缀着华夏的历史,旁观着千古的烟云。


旁观不是一种放荡,而是一种从容。旁观,需要“在陋巷,不悔其乐”的心境,需要“一箪食,一瓢饮”足矣的从容。才子墨客,点点青墨洒,潇潇万古愁,旁观浮生若梦。


“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本是柳永的年少轻狂,却招致龙颜大怒:“且去浅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朱批,断了少年的为官路。也罢,从此,他便可以从容地游荡于闹市,旁观市井百态。“凡饮酒处,皆歌柳词”,正是对他如此一生的叹许,他的词赋,揉碎在章台的醉柳里,飘逸在佳人的琴弦间,散落在山野民间。


旁观,亦不是避世,而是看准时机,一鸣惊人。晚清的中兴之臣左宗棠,四十岁时仍旧隐居山林,连好友曾国藩都笑他“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见辄相左”。然而,左宗棠冷静幽默地回复曾国藩:“藩城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从这机智的对答当中,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左宗棠避世,其实是在等待时机。终于,太平天国叛乱爆发时,左宗棠先是辅佐骆秉章,而后又帮曾国藩招募湘军,自成楚军,继而剿捻军,征沙俄……少时的旁观,使他对天下大势有了非凡的见解,两次西征,收复新疆,更让他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序列。


少年轻狂,壮志难酬,总是自叹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然而,看透了浮世的混沌,想破了身世的无济,何不于南山之下,松柏之间,品茗旁观,伺机而动?


纵使彼岸繁华千树,我只淡然旁观,月亦有影,风亦有声,花开则赏,日出则观,无花无月,珍重芳姿。


2020年中考名校预测题目《旁观》,名师带你学会审题和立意


名师点评:

文章审题准确,扣题严密。开篇排比暗扣“旁观”,接着引用苏东坡的话,用反问形式引出论点“以一种旁观的姿态,惯看秋月春风”。而后,又从“旁观”的内涵角度论述“旁观不是一种放荡,而是一种从容”;“旁观,亦不是避世,而是看准时机”。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语言非常出彩。作者积淀厚实,引用、化用诗句入文,自然灵活,毫无雕凿痕迹,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