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你知道《三十六計》,可不一定知道它的作者臨死說了啥

檀道濟在南北朝時期的宋代應該算是一個大功臣。在以前的東晉時期,他是劉裕的老部下,跟隨劉裕南征北戰,東拼西殺,很是立了一些戰功。公元420年,劉裕逼著司馬家小兒將皇位“禪讓”出來,他便成了劉宋政權的開國元勳。據野史《格格春秋》記載,檀道濟祖籍高平金鄉,具體說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身於貧苦家庭,從軍二十餘年,從普通一兵一路升為大將軍。他於戎馬倥傯之中冥思苦索,集多年軍事鬥爭經驗寫成了被後世奉為經典兵書的《三十六計》。

縱觀東晉以後的南朝各代,其“建國”歷程往往復制這樣一個老套路:一名能征慣戰的名將逐漸掌握了朝廷大權,成了說一不二的權臣,接著便被一幫部下“逼著”謀大事,他也不得不拿刀子逼著窩囊皇帝退位。脾氣好一點的,還能和平演變;脾氣不好的,便要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格格春秋》上說,公元479年,當劉宋政權的權臣蕭道成想過把皇帝癮時,齊朝“開國元勳”王敬則說的一句話很有意思。這句話是對宋順帝劉準說的。王敬則說:出居別宮耳,官想取司馬家亦如此。你挪挪窩騰個地兒吧,當初你老祖宗就是這麼奪的人家司馬家的江山。也正是由於這種原因,南朝各代皇帝都把防備權臣篡權作為一項既定國策,尤其對於武將,看到誰發展勢頭良好,就要給你使絆子,弄不好就要砍了腦袋,從來不問你是忠臣還是奸臣。《三十六計》的作者檀道濟就是這樣丟了性命。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裡寫了兩個時期的北伐戰爭,一是東晉末年劉裕領導的北伐戰爭,一是宋文帝元嘉年間的北伐戰爭。劉裕的北伐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特別是義熙十二(公元416)年的那次北伐,先滅南燕,再滅後秦,一直打到古都長安,這就是詩中所說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是,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劉裕卻班師回朝了。原來,他並不想為奄奄一息的東晉政權打出一片大一統的江山,心裡想的只是借北伐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給以後的奪權打基礎。

另一場北伐戰爭發生在宋文帝元嘉年間,要不怎麼說“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呢?這是一場劉宋政權討伐北魏政權的戰爭,由於準備不充分,草草發兵又草草收場,要不是檀道濟量沙唱籌,劉宋軍隊就要全軍覆沒。據《格格春秋》記載,元嘉八(公元431)年正、二月間,檀道濟率軍進至歷城,在二十天的時間裡打了三十多仗,重創敵軍。但由於糧草不足,不得不全線撤退。這時,宋營有個當兵的做了叛徒,跑到北魏大營報告了宋軍即將斷糧的消息。為應對危機,檀道濟命令士兵故意在夜間一斗一斗的量糧食,其實哪有那麼多糧食,都是表面覆著一小層糧食的沙土。魏軍獲悉宋軍還有這麼多糧食,就把叛變的宋軍士兵殺了,再也不敢想主動發起進攻的事,宋軍也因此得以安全撤軍。

《格格春秋》上說,檀道濟不僅自己是天才的軍事家,幾個兒子也都是能征善戰的猛將。強將手下無弱兵,他手下的將領也都不是拿不出手的貨。就這個陣勢,能不讓人嫉妒?能不讓人防備?但話又說回來,人家檀道濟可真沒歪心眼兒,老皇帝劉裕不在了,照樣忠心耿耿地服侍新主子劉義隆。劉義隆對這個大叔級的名將倒也放心,壞事就壞在他兄弟、彭城王劉義康身上。《格格春秋》上有一首詩,題目叫《哀檀將軍道濟》,那首詩是這樣寫的:

几案<strong>檀香飛燕春,

守<strong>道濟主尋片蔭。

<strong>彭城變幻深幾許,

誰言忠烈奉丹心?

詩中說,檀道濟在精緻的几案上奮筆疾書,春天的小燕子來回飛旋,他忠心事主,以為自己掙得一片棲身之地。怎奈彭城王劉義康變幻莫測,又有誰來表彰奉獻出赤誠的忠臣呢?

《格格春秋》上說,檀道濟當初是變著法跟彭城王劉義康套近乎的,這主要是滿朝上下都非常看好劉義康,甚至錯誤地把他視為皇上不二人選。而劉義康本身也是自我感覺良好,在心裡隨時做著當皇上的準備。劉義康和大臣們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正常的。這主要因為宋文帝劉義隆是個藥罐子,身子骨頂不住,整天在家開藥鋪。這樣,他就把這一攤子事交給了兄弟劉義康。劉義康倒是沒辜負老大哥的期望,可幹著幹著就有了做皇帝的感覺,他手下有很多人也這麼認為,甚至下邊送來什麼好吃的都想送給劉義康,然後才送給皇上。檀道濟的思想也進入了這樣的怪圈。其實,他圖的倒不是官位,因為當時他的官銜已經是大將軍加司空,開府儀同三司,沒法再往上加了。他的示好就是為了讓劉義康明白:我非常看好你哦!

據《格格春秋》記載,檀道濟向彭城王劉義康示好的方式非常特別,這人大概是用兵用慣了,什麼事都不想從正面說,總想迂迴包抄,從側面突破。他知道劉義康的近臣江湛很受主子寵信,就在這個江湛身上打起了主意。什麼主意呢?他要讓兒子娶江湛的妹妹做媳婦。拿自己和江家的社會地位一對比,他認為江家佔了大便宜,是高攀了。可是,媒人帶回來的消息卻給他兜頭潑了一瓢冷水,人家江湛不答應這門婚事。大凡帶兵的人都有個犟勁,你越是不答應我越要把你拿下來!檀道濟乾脆找到彭城王劉義康,請他出面去說服江湛。劉義康倒是很樂意幹這個差事,他當紅孃的方式也很特別,不是苦口婆心的擺條件,而是給江湛下命令:你妹妹必須得嫁給檀道濟的兒子!這江湛也是個犟種,面對如此重量級的媒人,仍然一點也不動心。最後,檀道濟的計劃還是泡了湯。而江湛卻因此落了個不貪慕權貴的好名聲。這事過去不久,江湛就堅決要求下去鍛鍊鍛鍊,彭城王也只好放他走了。後來,檀道濟、劉義康被殺,江湛卻做了吏部尚書,這時,人們又挑起大拇指送給他一個字:智!

據《格格春秋》記載,宋文帝劉義隆數次病危,經常處於苟延殘喘的狀態。元嘉十三(公元436)年春,劉義隆的心臟又拉響了一級警報。這次病得很重,生命體徵似乎馬上就要消失。執政的彭城王劉義康一看,覺得自己也該做當皇上的準備了。他不想別的,首先想到了檀道濟,這不是個善茬,我當了皇上很難制服他哦!不如現在就把他做了!劉義康這樣一想,就給檀道濟發了個通知,讓他趕緊到宮裡來。老檀接到通知馬上就要進宮,他媳婦說:無故讓你進宮,恐怕不是什麼好事,我看你就別去了!老檀說:我忠心耿耿地扶保朝廷,皇上怎麼可能對我有二心呢?你就別瞎琢磨了!可等進到宮裡,情況卻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彭城王義康當即宣詔,以謀逆罪將其逮捕。直到這時,檀道濟還說了一句傻話。他把頭巾往地上一摔說:你們這是自毀長城哦!意思是你們不能殺我,我死了誰替你們看家喲?

《格格春秋》上說,彭城王劉義康可不管有沒有人看家,不久,檀道濟和兒子及部將十一人就在建康被腰斬於市。

而劉義康卻並沒有因此交上好運,十五年之後,即元嘉二十八(公元451)年,北魏大軍南下,劉宋政權形勢危急。宋文帝擔心彭城王劉義康的追隨者鼓動其謀權篡位,竟派人將劉義康用被子活活悶死。面對強敵壓境,劉義隆不禁慨嘆:要是檀道濟還活著,何至於有今天哦!

劉宋政權的長城毀了,中華文化裡多了一個“毀我長城”的成語,還留下一部《三十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