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有人說學習書法要專攻一帖,經常換帖是大忌,為什麼呢?

大聖福來借人說理


攻一帖當然好,換帖也不為過。不過,我認為書法以大家、名帖為指南,以自成一體為本家。弘揚傳統,張揚個性,也許是書法吸人的主要方面。

練書法,看似養心,實則養性。長期下去,人品提升,內涵豐潤,培養情懷,為人和諧。

練書追帖,老是跟在別人後面走,天天揣摩別人橫、豎、撇、勾,最高境界也就是入木三分的摹仿。

所謂書法,既練字,又練人,做不到這一奌,練有何用?


楓丹白露211735932


這一點,我深有感悟。我最早學歐陽詢的九成宮,練習了大概兩年多,進步很明顯,差不多第三年的時候就寫的很規範了。楷書我就寫歐體,所以很快就出成績。

後來,我開始學習行書,一上來就學習蘭亭序,雖然聽人說不好寫,但是我堅持寫了一年多,效果也很好,因為我自己很喜歡蘭亭序,也覺得適合自己。後來聽別人說,你應該練練聖教序,可是我寫聖教序真的沒感覺。後來又有人說,你是畫畫的還不如直接學趙孟頫,然後我又學趙孟頫,寫了一段時間也是沒長進。後來又有人告訴我,趙孟頫的字太媚俗了,不如練練米芾,然後我又練米芾的,更是沒感覺寫不好。現在又回來寫蘭亭序,感覺還是蘭亭序適合自己,越寫越有長進。

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找個適合自己的書體,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字體,然後賣一本或兩本這個書家的字帖,雖然,一個書法家的字帖很多,但最好先找他的一本代表作練習,長時間的就啃這一本字帖,一定會出成績,不要受別人影響,堅持自己喜歡的適合的字貼學習,千萬不要經常換字帖,那樣會雞飛蛋打的,到時候哪個都學不好,學不精。





劍峰素描國畫書法教學


練習書法經常換帖確實是學習書法大忌,但是一本字帖學到老,同樣也是練習書法的大忌。

初學書法的時候不可頻繁換帖

初學書法的時候,我們選中一個帖子之後,最好就用此帖為自己築基,這個築基的過程就不好頻繁換帖。

啟功臨《大唐王居士磚塔銘》

這個築基過程有長有短,一般比較勤奮的來說最少三年吧。通過這個階段學習之後,你的字可能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樣貌了。這個時候人家讓你寫一幅字,你寫出來之後,懂行的看了之後會知道你是學誰的,學的那個帖子,這就叫師出有名。

如果這個時候,你這家學兩天,那家學幾天,最後哪個也沒有掌握好,寫出來的字四不像。你寫幅字讓人家看,人家就會說你是江湖體,師出無門。

有一定的書法基礎之後,就需要拓寬自己的學習範圍

通過學習某一家、某一帖,給自己打下一個不錯的基礎之後。這個時候如果還是臨這一本帖子或還是就學一家,那麼你學得再好,也會被人家稱之為“書奴”。

啟功先生臨《玄秘塔》

古人學書法是最忌諱跟前人的腳後跟的,古代的書法家都以能寫出自己的面貌為目標。我們學書法也要向古人學習,而且現在我們獲取法帖也比古人容易得太多了。

藝術一直都是鼓勵創新的,書法也是如此。但書法的創新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創新,通過廣泛的臨帖,拓寬自己的學習內容,從古代的名家法帖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拿來為我所用。

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學書經歷:“ 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 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啟功先生年輕的時候學習的趙孟頫、董其昌,中年時候又學歐陽詢,晚年時候學的是柳公權,最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啟體”書法。

啟功臨顏真卿《竹山堂連句》

而實際生活,啟功先生學習的古代法帖,遠不止這幾家,還有蘇軾、顏真卿、懷素、米芾、《張猛龍碑》等,就算是唐人寫經書法,啟功先生也是非常重視,經常臨帖學習。

所以,學習書法臨帖,在不同階段要求是不一樣的。死學一家不行,經常換帖也不行,要注意拿捏的度。


翰墨今香


初學書法,應專一,書法理論家項穆《書法雅言》中說:"始也專宗一家,次則博研眾體,融天機於自得,會群妙於一心,斯於書也,集大成矣。″

他道出了學書過程,開始臨帖,專一臨好一家。達到形神兼備,再博採眾長,加強字外功夫,吸收各家之長,融為一家,形成獨自風格。

如果一生只專學一家,容易受一家所限,創作書法沒有博,會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廣臨其它帖時,不忘時時顧根本,仍以所專之帖為基礎。在所專之主帖上求變求新。仍以主帖為基調再融進其他碑帖的精華。

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說:"要之,每習一帖,必使筆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換帖後,又必使心中如無前帖,積力既久,習過諸家之形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抒軸矣。″

這是博採眾長的方法,換帖之後,要專注臨這一帖,心中無我,然後將各家之長在心裡消化吸收。在創作時,才可做到食古能化。

書法中的"博″有兩層意思。一種是以精深為前提的臨摹。另一種是臨多種帖體驗式臨摹,只臨大感覺。

(上圖為何紹基臨衡方碑四屏,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世人皆知的不是真理,反之你認為不對的才是最接近真理的。例如,你有一千萬家產,你會給誰?換句話,你有書法秘籍,你會告訴誰?

好了,書法專攻一帖誰說的?說給誰聽的?什麼時候說的?基本上都是道聽途說,沒什麼意義。

哪書法怎麼學?

書法我不懂,我只知道寫字,學寫字要先認字,然後會寫,不能寫錯,不能用錯,這需要學習古人是怎麼用,學著使用這個字寫一個詞寫一段話。寫一篇文章。文章寫好後老師挑毛病指導我們看名著改變我們寫作的毛病。隨著年齡的變化,瞭解了自己寫作的問題,知道了解決寫作毛病的方法,水平逐漸提高。

書法也同樣,找毛病,找藥方解決書寫中的問題。日積月累才能進步。

從中可以體會,一藥治百病的荒唐事,只是騙小孩子的把戲。

專要看怎麼專,中醫也是專,專治眼科疾病也是專,專門研究紅樓也是專。專門研究一本字帖也是專,但並非專門臨摹一本字帖能說是研究。所以,臨帖的目的要明確。是要解決什麼問題才是目的。

外行說書別當真!



醜書學


專攻一帖這種說法既對也不對。對初學者來說,就不能朝秦暮楚。今天喜歡這個帖,寫起來有難度。明天又換一種帖,其實好的碑帖在臨摩時都有很大難度。學毛筆字是個苦差事,不是一日之功。成名的好的書家,他們也每天寫字臨帖。往往在一種古帖上下了若干年功夫。初學者一定要專攻一體,經過一段時間臨帖,基本掌握中帖中的筆法結構。不照帖也能寫個六七成,可以嘗試臨其它碑帖。如學歐褚的,可再臨趙體。學顏的,可學柳等。博採眾長,豐富自己。死抱住一種帖寫,絕對不行。另外,一定要學古人好的碑帖。初學者有人從隸書練習是可以的,但進度慢。從正書練起至行草狂草,一輩子不一定能登大雅。但好者為樂,不求名不求利,陶治性情,也不失是一種境界。另外通過寫書法,拓寬知識面,多交朋友,丟開煩惱也很好。








田宗連


對於學習書法是否專攻一帖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也沒有什麼法則讓人去默守陳規。

我個人認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分出幾個階段,辯證的靈活的來選帖臨帖。

對於初學者來說,專攻一貼很有道理。因為是初學,對於字體結構,用筆等各方面都不熟悉,在這種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字帖多加練習以達到入門的目的。通過讀帖臨帖,學習用筆方法,掌握字的結體,瞭解書法作品的章法規律。這個階段專攻一帖就會感覺學起來容易上手,進步也快,這對於培養書法的興趣很是關鍵。如果這個階段經常換帖就會感到無所適從,畢竟這個階段的欣賞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很差,臨雜了就會找不到方向,提高的也慢。時間久了難免會信心不足甚至最後不了了之。

通過臨帖入門,我們會對書法的概念有個基本的瞭解和掌握,自己的判斷能力和動手能力初步具備。緊接著就會進入了第二階段:即寫作品的階段,但這個寫作品不是創作。

在這個階段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欣賞水平和一定的寫字能力。這就需要換帖了,畢竟每一個字帖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比如顏柳歐趙,各有所長。我們就需要對這些帖子進行分析,每個字體都有什麼特點,互相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是什麼。然後通過臨摹,達到把各種用筆和結體加以區分和總結變成自己可以靈活使用的目的。

第三階段,就是創作階段,也就是成家的階段。任何一個書法家,只要是稱的上書法家的,最起碼真草隸篆四體都要涉及都要會寫才行,當然不需要都很精,(現在社會上很多很多的自稱書法家的,寫行書的竟然不會寫楷,寫楷的甚至不識草,更別說寫草了。這些人是不配說自己是書法家的。)在這一階段再堅持學習一貼就遠遠不夠了。這就需要臨各種帖,雜臨,什麼隸書篆書草書行書都得臨,只有臨過了才能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才能學到手,寫的出。

把以上的過程都走完了掌握了,就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了,那就是寫出自己的東西,具備自己的風格。在這一階段,就得需要博採眾家之長了。所以這一階段就又要專攻一體了,畢竟你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必然要以一種字體一個帖作為母本的。

因此,,學習書法的臨帖其實就是一個由少到多再到少的過程。任何一個需要專臨一帖或者不專臨一帖的爭論,都是沒有意義的。


草根畫苑


現在很多人雖然也知道學習書法需要從臨習古代名家碑帖開始,但是古代書法經典浩如煙海,讓人眼花繚亂。

一本新帖沒臨幾天,就忙著換帖。今天寫顏,明天學柳,臨無定格。特別在某帖臨習數日總是臨不像的時候,總想換帖試試。選帖時要慎重,一旦選定就應專心致志,不輕易更換。如果今天臨顏,明天臨趙,後天又臨褚,結果誰也沒學到,到頭來只能一事無成。

有許多書法愛好者就是這樣見異思遷,不斷變換自己臨摹師法的對象,朝秦暮楚般不斷地變換自己學習的書體和效仿的書風,時而楷行,時而篆隸,既想臨帖,又想學碑。

儘管他們也用心臨習碑帖,花了許多時間,但是總是進步緩慢,寫不成樣子。他們的書法就像是一座永遠也建不起來的房子,因為他們剛建好框架,馬上又把它拆除,另起爐灶再去重建,就這樣不斷重複。所以,

“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朝秦暮楚”是學習書法的大忌。

當然,這並不是要求習書者在選擇了一個自己喜歡的書體及其名家碑帖之後,要從一而終,而是說自己需要在一段時期內,心無旁騖,專心臨習。到底多長時間呢? 一般起碼要兩三年。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說過,學習書法並不難,就是選取一個古代名家臨之,兩三年自可名家。這話說得誇張了點,實際上趙孟頫早年曾反覆臨習智永《真草千字文》,一寫就是20年,達到了與之俱化的境界。

42歲時,他重題自書《千字文》時說:“僕廿年寫《千文》以百數”;

中年以後,他開始專攻 “二王”,像《蘭亭序》、《黃庭經》、《洛神賦》等書帖,他不厭其煩,數百遍地臨習。由於反覆臨習,對名家作品已爛熟於心,據說他可以背臨13位古代名家的作品,這等功力現在的人還有嗎?

要知道篆、隸、楷、行、草等不同書體,都有各不相同的結字規則和筆法系統,行筆時速度和節奏也各不相同,要熟練地掌握一種書體並非易事。

就是王羲之也明白自己的草書沒有東漢時的“草聖”張芝寫得好,因為自己在草書上下的功夫不夠,比起張芝,要“愧於精熟”

學習書法也常講“轉益多師”“遍臨百家”,只是習書者要知道,這種廣博必須建立在專攻的基礎之上。在現實中我們可經常見到,一些人一輩子就是專攻一兩個古代名家書體,最後終成名家,而那些時常變換取法對象和書體的人,則一事無成。

所以,習書者必須首先確立“主體”,即在臨習一家一派的經典中,長期浸潤, 建築起自己書法的主體風格,然後再去學習別家別派,甚至是別種書體,在原有的主體框架上進行“裝修”,最後讓它變得富麗堂皇,自成一家。


小國寶917


學習書法臨摹字帖只是過程,目的不是停留在模仿字形上,而是重點研究學習範本書寫技法,當把筆法、字法核心精要掌握熟練之後,就可以換另外一個帖,並且可以選擇同類字體風格,或者字體風格反差很大的字體,這樣的話,能夠多積蓄各種技法元素,以便日後創作時有利於汲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建樹與眾不同的個性化字體。

實踐證明,長期沉迷於專工一兩個帖,即使寫得非常好,路子很窄,審美標準難以提高,創新能力不足,始終處於技法單一薄弱狀態,脫不了模仿秀的化身,跳不出寫字的圈子,甚至偏離書法軌道,誤入歧途。

如果是初學者,起步入門階段,在進行基本功訓練的時候,應該專工一帖,但是,時間不能太長,如果訓練方法科學正確,一般情況下,持續練習兩三個月,頂多半年左右就可以了,當把書寫技法掌握好之後,字體基本定型了,就應該考慮換帖,不能總練一個,否則,長期下去會導致固化毛病,養成不良書寫習慣。只練一種字體,就好比一個人總吃饅頭+鹹菜一樣,造成營養不良,體弱多病。

練習書法也需要講求膳食營養合理搭配,往往自己不喜歡的字帖,認為某某字體(字帖)不好看,恰恰當中的技法元素可能是最需要的。所以,學的是法理,不要以貌取帖。如果是練毛筆字只是出於娛樂為主,寫著玩兒,不想專工一體那是可以的,若是想深入學習毛筆書法,想提升書寫技藝水平,那就必須博學多帖。長期痴迷不悟練習田楷的那些人就是例子。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學習書法專攻一帖我是很贊同的。這個道理就好比挖井,挖十口井每口只挖兩米,不如挖一口井,挖二十米三十米,直到挖出水為止,才可以考慮挖第二口井。

挖井的過程好比就是深入的過程,而挖出水就好比是學有所成。

一本帖的深入和很多本帖的選擇,其實是一個深度和廣度的關係。

我們有時能聽到一些書法愛好者,說自己臨遍了王羲之的所有字帖,這僅僅是做到了廣的程度而已。其實一張幾行的手札,反覆的精臨,臨一個禮拜至一個月,都不過分甚至是很正常的。因為需要自己用心和和手去感受字帖每一個字的筆法、結構,以及字間關係。

而一個書家,花一兩年的時間來深入也是十分正常的事。而什麼都想學,這個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什麼都想學,但缺乏了一個深入的過程,就好比是走馬觀花,僅僅是感受過了而已,這種感受是對書寫的進步幾乎是沒有提高的。

不知道說到這個程度您是否清楚,如果不清楚可以繼續問我。也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