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教之道,貴以專”到底作何解釋?

列夫


教之道,貴以專, 這是《三字經》中的一句,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專心為主,這樣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導孩子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

引語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清·梁啟超《論幼學》人生百年,建樹立足在於幼年所受的教育。

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

《大戴禮記·保傅》年輕時養成的習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樣,一旦成為習慣就不易改變了。這裡指出抓年輕時的教育對於後來的成長極為重要。

人材之成,自兒童起。

清·陳宏謀《序》

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對方的長處,去掉對方的短處。

詮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

這段話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只是在物質生活上環境給他們創造條件,在做人做事文明素養,人格培養方面沒花大力氣進行教育,作為父母長輩是有過失的。同樣作為老師也要把好的內容教給孩子,這個教不單指知識,這裡包括德、智、體、美、勞,要把德字放在第一位,對於孩子的德行教育要抓的非常嚴格。

但現在的社會發展優越到讓人專不起來,為什麼?好玩的太多,誘惑力太大,就一個手機足以耗去學生每天8小時,他還有多少時間專心呢?沒有時間深入思考,所學的知識怎麼生根發芽呢?這個時代在培養大量的不會思考的人,我不知道是概率問題還是社會問題,總之專不起來的人。

現在一般來說老師在教育孩子時因孩子要考試等原因,側重知識的教育,因為考試是實打實的。而日常德行教育缺少考核的標準,就變成教育者自己把握的事情,這方面就沒有嚴格的在孩子或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和升學考試一樣嚴格的要求,或是說嚴肅認真的來對待,因為,有德有才,德才兼備,這是我們要培養出一個理想的接班人也好,講社會主義接班人也好,培養出一個年輕的人才也好,是所必備的條件。

認識很多望子成龍、成鳳的家長,他們也有條件給孩子創造很好的條件。然而,這當中有不少家長流露出這樣的想法,最好能花錢找個地方、找個人代勞,花大錢無所謂……每每遇到這樣的家長,我都默然無語,他人代勞的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嗎?

其實只要在孩子成長的最關鍵的那幾年,家長用心關注陪伴,悉心引導,幾年後,你就會收穫孩子成長帶來的欣喜、安心,如果錯過了,你的孩子就有可能給你未來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煩惱。

人生在世,最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承擔與責任。關於這一點的塑造,實際上從孩子一出生就已經開始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榜樣,因此,要想自己的孩子有承擔、有責任,自己首先要敢於承擔,要對事情負責。

我的觀點

近來,我實實在在感覺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他不想去做,是他約束不了自己,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欠賬太多,沒有能力趕上,他需要的是具體的幫助。

1、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說的是各個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時候不是態度,是能力。

沒有誰因為孩子身高比不上別人,天天打孩子;沒有誰因為孩子跑不過劉翔,天天罵孩子,因為外表的差異看得見,我們承認,升學率也沒與這些,學校不因為這個而歧視,但偏偏因為學習你咽不下這口氣,你不肯放過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

看不見的差異也是存在的,要不我們怎麼沒成了愛因斯坦呢?為孩子的未來努力是應該的,別為孩子的未來太擔心,大樹可以參天,小草也能成綠。

為什麼會丟三落四?為什麼這樣磨蹭?為什麼就是記不住?說了千萬遍,打了好幾場,他還是他,怎麼就是不聽呢?

家長朋友們,很可能不是因為態度,就像學不會、長不高、跑不快一樣他做不到,我們只有幫助他進行時間管理,和他一起進行學習生活規劃,用表格、用小結幫他,而沒有辦法怪他。

2、問題不要定性,解決事情;道理不要多講,孩子需要具體幫助;不用空談方法,一切技巧都在於做一個個具體的事情,做具體的題目的過程和積累中。

其實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經知道太多,並不是他不認可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經沒有震撼和說服,只能轉化為反感。其實他們需要具體的幫助,就像我前邊做的那樣。

我特別想說一句,孩子們報的輔導班,有沒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覺得如果他在學校聽不進去,他能在外邊聽進去麼?而且,一週一次,間隔太長,內容自成體系,跟學校老師的內容不一致,得不到鞏固,不如把每天的作業處理好,這跟老師的教學同步,而且互為鞏固。

當然,沒有任何一個方法適應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樣,況且,我也離成功遠著呢!

3、教育立竿見影是神話,我寧願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當父親越久,當老師越久,越覺得教育我幾乎沒有入門,這根本就不是謙虛,真是這樣。要不你說說哪一種教育是成功的,要不為什麼經常有那種教育方式忽然大熱,我們還沒有學會,它就銷聲匿跡了呢?

儘管我準備好了堅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見效,也許我努力的時候見不到效,也許某一時刻我沒有準備的時候孩子忽然成長,既是他成長了,我也不能貪天之功,感覺是自己的成功,影響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誰能說得清?

但,我要相信。就像人的身高一樣發育有早晚,說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寧願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用心,學生專心,家校共育

莫言曾說過:“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確實,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託舉。但是,孩子的每一步成長,背後也離不開老師的辛勤付出,更離不開他們自身的努力奮鬥。這世上從來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所有的教育都需要彼此共同出力。

因此,家長、老師、孩子要一起努力:

家長用心教育:
教育不能盲目從流,適合孩子才好;
愛孩子但不是溺愛,學會放手才行;
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及時發現問題;
尊重並且信任老師,支持老師教育;
狠下心來管教孩子,不縱容不偷懶。老師嚴格管教:
高度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和家長商量對策;
提高課堂效率,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聽懂學會;
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更加專注;
融洽師生關係,關心愛護學生,適當地批評管教;
構建家校共育,共促孩子成長,和家長攜手前行。孩子專心學習:
做好學生本分,牢記職責使命,不忘學習初心;

不抱怨學習苦,學會堅持努力,做到腳踏實地;
課上認真聽講,課後及時複習,認真對待作業;
積極主動思考,多動筆多閱讀,學會真正學習;
尊重信任老師,尋求老師幫助,共同解決問題。

一個孩子的成功,離不開父母和老師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自身的奮鬥。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師像老師,學生像學生,教育才越成功。

話外題,留守兒童教育,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關愛!

尤其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拼死拼活掙錢,大多就是為了孩子,多為孩子掙些家產。但留守兒童出現問題多多,值得我們深思。

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父母雙雙外出打工,長年不在身邊,這些完全留守兒童所依靠的多數是自己年邁體弱、文化程度偏低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少數由親戚照料。隔代的祖輩照看與親戚照料,主要侷限於讓孩子“吃飽穿暖”這類較低的物質生活層面,至於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感、學習、人際交往等的瞭解、溝通、教育與引導等精神關懷則往往處於“空白”。親情的長久缺失與留守監護人的隔膜,讓一些留守兒童只能如“野草般地生長”。性格孤僻內向、自卑偏執,逆反怨恨,自我放任,沾染惡習,甚至違反犯罪等問題表現突出,嚴重影響著留守兒童群體的健康成長。

1.學習狀況一般

由於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

2.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3.道德行為差

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常說謊,愛說髒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觀念存在負面影響

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於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沒有掙得什麼錢的打工父母,認為是命運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這些只能作為有效補充的外部因素,真正發揮關愛功能,促使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的是親情,是父母朝夕相處的教育與引導。

這裡呼籲家長朋友們,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關心關愛他們的成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用愛和責任陪伴孩子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結語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對孩子,如果我們輕言放棄,那麼萬一將來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們會內疚和後悔,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我們沒有幫助他,不遺憾?我們應該播下希望和習慣。

教之道,貴以專。既做了人家的父母,既然作為師者,只有執著的對孩子,別無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