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父母努力培養“乖寶寶,聽話孩子”背後的3個隱性問題值得注意

在我們傳統教育觀念中,凡是學習好的、不惹事的、懂事的孩子都是乖孩子,是聽話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以培養乖孩子為目標,並對孩子的一言一行以乖不乖、聽不聽話為標準來評判,“寶貝乖、真聽話”就成了育兒口頭禪,成了肯定和表揚孩子的慣用語。


父母努力培養“乖寶寶,聽話孩子”背後的3個隱性問題值得注意

其實,從現實中大量的實例來看,所謂的乖孩子、聽話的孩子並不會全部成長為父母理想中的那樣,反而有很多孩子最終會成為問題孩子。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經常將孩子聽話、乖作為教育目標的父母,會讓孩子變得缺乏主見,缺乏自信。尤其是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的言行用乖和聽話來評價,孩子會慢慢的學會迎合父母的目光,而變得失去自我。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海查曾經長期追蹤調查過200名孩子,這些孩子的年齡集中在2-5歲,剛好處於心理反抗期。研究者把沒有表現出強烈反抗行為的孩子歸為第一組,而把那些表現出強烈的反抗行為的孩子歸為第二組。到這些孩子長大後,研究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

幼年總愛跟父母唱反調的那些孩子,成年後80%以上在性格上表現出有主見、有自己的看法、獨自判斷能力也比較強;相比之下,從小在父母面前表現得聽話的孩子,80%以上在成年後缺乏主見,常常表現出人云亦云,或自己的意見常常被他人干擾,缺乏獨自判斷力。


父母努力培養“乖寶寶,聽話孩子”背後的3個隱性問題值得注意

要勇於說“不”

國內知名大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說,在育兒過程中,父母要勇於對孩子說“不”,也是鼓勵孩子勇於說“不”,這關係到孩子今後健全人格的培養,關係到孩子在日後成長中能不能正確面對挫折,而不採取過激和錯誤的行為。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能夠大聲說“不”,應該為他開心,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於拒絕大人的要求。這也有利於孩子從小在社交關係中,勇於對自己不情願的人和事說不,利於保護孩子。

第二,從鼓勵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如果經常用“乖、聽話”這樣的語言,讓孩子的缺乏成就感。

本來,鼓勵和肯定是孩子成長必需的雨露和陽光。但是,如果父母經常只有這種結果導向,並且缺乏具體內容的表揚和鼓勵語言,其實更多是通過肯定來表現對孩子的控制。從卡羅爾·德韋克的實驗結果來看,經常稱讚孩子更努力,更有利於幫助孩子培養成長型的思維,在今後面對困難時,這樣的孩子更能堅持和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父母努力培養“乖寶寶,聽話孩子”背後的3個隱性問題值得注意

要學會鼓勵孩子

比如,孩子這次考試成績100分,父母如果只說“你真乖,真聽話”呀,這樣孩子其實可能並不覺得有成就感。但如果父母說,你這學期的學習是如何努力、如何用功,試卷書寫如何工整,等等,對孩子的努力進行讚揚,讓孩子相信這樣的結果是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而不只是因為自己聰明。這樣就會讓孩子相信努力的價值,而不是過分的依賴先天的聰明而不去努力。

第三,太乖、太聽話的孩子更容易落後。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的孩子總是被表揚,而淘氣搗蛋的孩子總是被批評、被處罰。為了得到大人的稱讚,孩子會漸漸學會將自己真實的感受壓抑住,努力不犯錯讓大人喜歡。

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並不是乖孩子就會成為最優秀孩子,反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調皮搗蛋的孩子能獲得更大的成就。

這就要歸結於父母的控制慾,孩子為了獲得肯定從小一味地聽話,凡事按部就班,習慣於聽從命令,通常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你要怎麼做,你要做什麼;父母說要找個鐵飯碗,於是孩子老老實實考了公務員,雖然衣食無憂,但在事業上也不會有太大的突破,過著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


父母努力培養“乖寶寶,聽話孩子”背後的3個隱性問題值得注意

幫孩子樹立自信

反而是那些調皮搗蛋,不按常規出牌有見地的孩子,因為討厭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生活而往往會闖出一番天地。

所以,在管教孩子的問題上,很多時候只是家長太過焦慮,單方面地想要孩子聽自己的話,服從管教,卻不願意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孩子自己的想法是怎樣的。我們要始終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既不附屬於父母,也不依賴父母長,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也具備獨立的思維。而身為父母,只要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