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知識:文化常識

新課標語文教材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必修一】

1.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就是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總體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應名號也就高了。

2.子:古代對男子尊稱。

3.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4.執事:辦事的官員,可用作對對方的敬稱。

5.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6.古時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變音的變調、聲調悲涼。

7.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8.箕踞:坐在地上,兩腳張開,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9.參乘:亦作驂乘,古時乘車站在車右擔任警衛的人。乘:四匹馬拉的車。

10.竊: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稱。

11.豎子:罵人的話,相當於“小子”。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必修二】

1.《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後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頭髮紮成丫髻,叫總角,後來用“總角”指代少年時代。

3.《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

4.箜篌:古代的一種絃樂器,23弦或25弦,分臥式、豎式兩種。

5.妾:舊時婦女謙卑地自稱。

6.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慣用語。

7.初陽歲:冬至之後,立春之前。

8.初七:指農曆七月七日,舊時婦女在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農曆每月的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十九為下九。在漢代,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9.六合:指結婚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來共六個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適合,叫六合。

10.青廬:用青布搭成的蓬帳,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

11.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於現在的19—21時)。人定:是亥時(相當於現在的21—23時),文中指夜深人靜的時候。

12.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

13.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裡代有學識的人。

14.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

15.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了東漢末年動盪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16.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

17.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18.望:農曆每月十五。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朔:農曆每月第一天。

19.鬥牛:鬥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0.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21.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22.賦始於戰國,盛行於漢。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2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必修三】

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來是通用於長官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後作為皇帝發佈詔令的專稱。

2.監生,國子監生員的簡稱,指明清兩代在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的中央最高學府)讀書的人。清代乾隆以後,國子監只存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監生資格。

3.理學,又稱“道學”,是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人闡釋儒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它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把“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

4.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慶奉節東白帝山上。東漢初年公孫述所築,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

5.青冢,指王昭君的墓。傳說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6.琵琶行,行,古詩的一種體裁。

7.左遷,貶官,降職。白居易任諫官時,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

8.司馬,州刺史的副職,當時實際上有職無權。

9.出官,(京官)外調。

10.管絃,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琵琶之類的絃樂。

11.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3.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後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悽切的情感。

14.望帝,周朝末年蜀國君主的稱號,傳說他死後,魂魄化為鳥,名杜鵑,啼聲哀悽,暮春而鳴,傷感春去。也哀痛亡國。春心是傷春之心,比喻對美好事物的懷念。

15.雞人報曉籌,漢代制度,宮中不養雞,而用傳唱報曉。雞人,宮中掌握時間的衛士。籌,更籌,敲擊報時用的竹籤,這裡指代時間。

16.“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後泛指軍隊。

所指因時代不同而不同:

⑴指天子所統領的軍隊。《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後來把“六軍”作為國家軍隊的統稱。如《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宋范成大《州橋》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廻。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⑵晉代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驍騎、遊擊為“六軍”。《南齊書·百官志》:“領軍將軍、中領軍,護軍將軍、中護軍……左右二衞將軍,驍騎將軍,遊擊將軍。晉世以來,謂領護至驍、遊為六軍。”

⑶指唐之禁軍六軍。《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而《舊唐書·職官志三》說六軍指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17.當時七夕笑牽牛,指唐玄宗和楊貴妃在發生"馬嵬事變”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農曆的七月七日夜,民間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婦女們便在這個夜晚於自家庭院中間向織女進行乞巧活動,故也稱乞巧節。

18.四紀,古代以木星繞日一週(十二年)為一紀,四紀為四十八年。

19.河內兇,河內遇到饑荒。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兇,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20.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21.粟,穀子,脫殼後成為小米,也泛稱小米。

22.謹庠序之教,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庠、序,都是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23.君子,這裡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4.金,指金屬製的刀劍等。

25.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

26.連衡,秦國採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

27.戰國四公子: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28.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29.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30.俯首繫頸,意思是願意服從、投降。繫頸,頸上繫繩,表示投降。

31.遷徙之徒,被徵發的人。指陳涉被徵發戍守漁陽。謫戍,因有罪而被貶調去守邊。

32.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

33.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

34.巫醫,古代巫和醫不分。巫的職業以祝壽、占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

35.百工,各種工匠。

36.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樂》久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必修四】

1.讀盡縹緗萬卷書:縹,青白色的絲織品。緗,淡黃色的絲織品。古人習慣用這兩種絲織品包書或做書袋,後來用作書籍的代稱。

2.宮調:我國古代音樂以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以其中任何一聲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合稱“宮調”。

3.蹠:傳說是春秋末年奴隸起義的首領,過去被誣稱為“盜蹠”。顏淵,孔子弟子,被推崇為“賢人”。盜蹠,顏淵,此泛指壞人、好人。

4.吳鉤:古代吳地製造的一種彎刀,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裡的典範,後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

5.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

6.三公九卿:夏朝時即設三公九卿(《禮記》:“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殷亦三公九卿。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也有的說三公為司馬、司空、司徒(《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秦變周法,置左右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又設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為丞相副手。

7.位在廉頗之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8.負荊:揹著荊條,表示願受責罰。這是向對方請罪的一種方式。

9.閼氏:匈奴單于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

10.相坐:相連坐(治罪)。一個人犯了罪,有關的人連同治罪,叫“連坐”或“相坐”。

株連: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

11.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

12.三輔: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管轄的地區(轄境相當今陝西中部地區)。漢代在京城繼續沿襲秦制的京畿制度。

陵邑制度:始於漢高祖,從長陵開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遷入的富戶;其目的是擴大都城人口規模,打擊六國舊貴族的勢力,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是西漢喪葬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西漢統治者的一項強幹弱支的重要措施,對西漢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較大的影響。

13.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京師長安設立太學。

14.五經、六藝: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本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但後來亡於秦末戰火,只剩下五經。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指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另一種說法將六藝釋為六經。

15.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16.公車特徵:漢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徵的人,後因以“公車”為舉人應試的代稱。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必修五】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⑴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⑵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⑶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諡號根據其生前品德行為來定。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先生。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稱官名】如“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謙稱】

⑴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⑵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

⑶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⑷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⑸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

⑹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敬稱】也叫“尊稱”。

⑴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⑵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⑶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⑷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

⑸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令堂、令閫(kǔn) (對方妻子)、令兄、令郎、令愛。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⑹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唐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⑺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⑻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⑼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⑽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襄”,“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優孟”,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豆蔻是少女十三四歲。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弱冠是男子二十歲。而立是三十歲。不惑是四十歲。知命是五十歲。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二、官吏任免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徵,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闢,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闢公府,不就。”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三、科舉制度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四、地理知識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

《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裡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古代文化常識測試50題

1.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幼時命名,無論男女,都在二十歲時取字,字和名在意義上有聯繫。

B.名、字與號:名和字由父親或尊長取定,號由自己取定。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

C. 諡,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如歐陽修諡號“文忠”,陶淵明被私諡“靖節徵士”。

D.齋名,指用書齋號或室號來稱呼。我國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書齋,併為之起名為齋、屋、居、室、堂、館、軒、園、亭、廬等雅號。如“項脊軒”即是歸有光的書齋名。

A.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

2.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愚,自稱時使用,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以為……”,就是“我認為”的意思。

B. 鄙,見識膚淺,自稱時使用,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才疏學淺”。

C. 卑,出身低下,自稱時使用,謙稱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職知罪”

D.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實際上就是承認對方地位比自己高。

D.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3.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朕、孤家(小國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gǔ(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謙詞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將、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讀書人自謙小生、晚生、晚學、晚輩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

D.古代讀書人常稱自己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謙,說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B.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臣、老臣、下官、末官、小吏等。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後,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稱。足下,則是尊敬對方時使用。

4.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對別人說話時,往往自稱妾、臣妾、賤妾、奴婢、拙荊等。

D.中國人含蓄內斂,出家之人亦不例外。老和尚自稱“老衲”,尼姑自稱“貧尼”,道士自稱“貧道”。

C.拙荊是丈夫對外稱自己的妻子。

5.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平民或官吏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殿下等。

B.麾下,這是一個書面語詞彙,原意為將帥的部下之意,或者是對將帥本人的敬稱。

C. 丈人,古時對老年男子的尊稱。唐朝以後,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D.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皇太后。一般人稱自己的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A. 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6.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廟號是皇帝死後,朝廷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漢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B.年號是紀年的名稱,亦是帝王用的,如“貞觀”就是李世民的年號。“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號。

C.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皇帝在位活著時不可以改元。

D.“尊號”和“徽號”都是對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C.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7.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對老百姓的稱呼,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B.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如戰國時廉頗藺相如和好後,結為“刎頸之交”。

C.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不受年齡限制結成的朋友叫“忘年交”。

D.不因地位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B.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8.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黃髮垂髫,“垂髫”是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黃髮”指老年人。

B.豆蔻原是一種植物,花朵鮮豔嬌嫩,後來用“豆蔻年華”指十三四歲的少年。

C.笄年,古代特指女子十五歲可以盤發插笄的年齡,即成年。又叫“及笄”。

D.古人對整歲數有特定稱謂。如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半百,60歲叫花甲,70歲為古稀。

B.豆蔻,只能指是十三四歲的女子。

9.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B.古代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老師的簡稱。

C.尚書是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門的主官稱為尚書。比如刑部尚書就是現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的首腦。

D.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澠池之會後的藺相如,被趙王“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B.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將軍是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

B.參知政事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

C.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不可以兼任。

D.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C.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B.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C.大司馬,是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太尉。

D.參軍,是“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

C.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高一等。

B.各個朝代的“大夫”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C.士大夫,是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D.冏卿,是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A. 上大夫是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3.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史,西周、春秋時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如司馬遷,就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

B.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C.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

D.郎中,本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戰國始有,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唐朝。

13.D.郎中成為醫生的別稱,始於宋朝。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B.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不能稱為太守。

C.太守,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D.都督,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

B.刺史是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校尉是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B.教頭是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C.提轄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宋江。

C.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D.從事是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

B.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或送禮等。

C.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

D.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

B.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致仕,是仕途已經結束了,即被貶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轉均表示降職。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

D.選,是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A.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即東官蒼龍;北官玄武;西官白虎;南官朱雀。

B.昴mǎo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的流火,是說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熱的時候。

D.白虹貫日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預兆。

C.七月流火表明暑氣已退,天外轉涼。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曲星,舊時迷信說法,是主管仕途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B.年號,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並開始以此紀年。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

C.中國,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D.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A.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逐鹿中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B.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如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C.古代文章中,一般而言,“江”即專指長江,“河”則專指黃河。

D.江左即長江以西。古人以東為右,以西為左。所以我們現在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D.古人居住坐北朝南,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江左是江東,江南。

21.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關東,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B.關中,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寫昭君出塞“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D.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黃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 “勢拔五嶽掩赤城”。

D. 中嶽為嵩山,在河南省

22.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察舉,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如李密《陳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B.徵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徵,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

C.孝廉,是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D.科舉,是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錄取時是不分科的。

D. 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又叫入學考試。

B.鄉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

C.鄉試考後發佈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D.會試,又稱春闈。會試中考中的叫進士,第一名叫狀元。

D. 進士 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才成為進士。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探花,第三名稱榜眼。

B.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殿試的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D.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A.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B.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州牧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市長一職。

C.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畢業。

D.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佈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金榜題名”就源於此。

B. 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孟子文章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中的“ 庠序”就是地方上的學校。

B.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是國子監,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或兩者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C.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D.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

C.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博士,是古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B.學官,是古代主管學務的教師的統稱。

C.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後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後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D.學政,是 “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

B. 學官是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雞,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蛇,戌為狗,亥為豬。

B.嫡子,是封建社會中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

C.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繼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權,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應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別高貴,故又稱“宗主”。

D.庶子,是封建宗法社會中非正妻所生的兒子。

A.巳為蛇,酉為雞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綱”是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範,即朝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

B.“五常”是封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係,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

C.三從四德是“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A.君為臣綱。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姬,原是古代的顯姓。後成為貴族婦女的代稱,再進一步泛化,便成為女子的美稱,進而成為美女的通稱。如西楚霸王項羽身邊的虞姬,信陵君的哥哥魏王身邊的如姬。

B.媵,本意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為媵。後來也可指“嬪妃”,如《阿房宮賦》中“妃嬪媵嬙”。

C.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同辦事叫“盟”。

D.胄是頭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車上的左右衛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

B.媵[yìng]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而“嬪妃”指帝王妻妾。

31.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穀神叫‘稷’。後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

B.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的死亡。

C.薨,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故大官死了不能叫‘薨’。

D.古代社會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C.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後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32.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槨’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

B.殯,在古代指殮而未葬。後世把送靈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C.墳墓,古時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後世‘墳’與‘墓’並稱,不再有所區別。

D. 古人在服喪期間,於父母或師長墳墓旁搭建的守護的屋舍,叫做“廬冢”。亦作“廬墓”。“廬”屋舍;“冢”,墳墓。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D.廬冢也作‘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墓而蓋的房舍。

33.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家祭,是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如陸游的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B.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大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小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C.長揖,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D.頓首,是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B.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34.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

B.簋,形似大碗,人們從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C.觥,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

D.刑罰中的刖yuè,是先一塊一塊地分割肢體,然後再割斷其咽喉。

D. 凌遲,是先一塊一塊地分割肢體,然後再割斷其咽喉。刖,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

35.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部叢書。紀昀、陸錫熊等四千餘人編,清代乾隆三十七年開館纂修,經十年始成。

B.《永樂大典》是明代解縉等二千餘人奉明成祖之命輯錄,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C.《史記》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後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

D.《古文觀止》全書收錄自東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為序排列。選文多慷慨悲憤之作,語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簡要評註,頗有見解。是清代以後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古文選本。

C.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3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國自古便有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紀年法。

B.微服是指為隱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換成平民的服裝,古代專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訪。

C.請老,指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國古代官僚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D.行輩,即排行和輩分。儒家文化強調論資排輩,漢族重宗族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

B(“專指有身份的官吏”錯誤,還有帝王)

3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B.“振恤”,即賑濟與撫卹,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後,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

D(“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

3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受禪是古代王朝更迭時,無血緣關係的新皇帝承受舊帝讓給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國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獎勵給某一個人。

C.總管,官名,為地方高級軍政長官、軍事長官或管理專門事務的行政長官的職稱。

D.諡,在此處是大臣死後,朝廷賜予的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B(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國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財政收入獎勵給某一個人,即該地的稅賦歸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對臣下的一種物質獎勵。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們或叔伯等近親屬,也有少量的封邑給那些對國家功勞很大的人)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3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 )

A.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稱為“中國”。

B.北宋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將領不能專兵,凡遇戰事,在將領中選拔一人給予“都統制”的名義節制兵馬。

C.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D.古代的官員因為年齡或別的原因辭官不做了,稱“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員退休。

40.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詞還有登基、禪位、踐阼等等。

B.“正統二年”中的“正統”是年號。古代常用紀年法有干支紀年法(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兩字相配,60年週而復始),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生肖紀年法等。

C.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後分為院試、會試、鄉試、殿試。

D.車駕、陛下指皇帝,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A(禪位:君王將帝位禪讓給賢人或讓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孫。不是皇帝登臨皇位。C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後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D“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4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分為不同的等級。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獄訟、軍令等事務。其最高長官是刑部尚書。

C.實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實封的人才能夠收其所得封戶的租稅。

D.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

B(“軍令”由兵部掌管)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4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人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

B.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怍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監,是中國古代京城既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為一品二品官員服務的官員。

D.諡,古代皇帝、貴族、大臣、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C(應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4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亳、滄三州”指“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

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捨。

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D(《論語》不是六經)

4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學是中國古代的的一種大學,始設予漢代,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隋代以後改為國子監,面國子監內同時也設太學。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於監。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也稱弱冠,表示成年。冠禮在宗廟L}I進行,一般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

C.進士,是古代科舉會試及第者之稱,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D.書是對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稱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預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種秘密的奏議。

C(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4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

C.徵、闢指徵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D.鄉、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故里、父老鄉親。

C(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舉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

4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簡稱,是監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視者,負責考核吏治、審理大案等。

B.鹽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後,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食鹽的憑證。

C.流民,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普遍存農的一種社會現象,指到處流浪、無所事事的人。

D.贈,既指把東西無償地送給別人,也指古代皇帝對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的加封。

C(流民指因自然災害或戰亂而流亡在外,生活沒有著落的人)

4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第,舊時豪門貴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門貴族的身份。

B.右光祿大夫。一般來說“右”官比“左”官大,“右遷”就是升官,“左遷”就是貶官。白居易說“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就是被貶官降職。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隨嫁,亦指隨嫁的人;妾是舊時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廟,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為維護宗法制而設立的祭祀祖宗的處所。

A(解析文中意思應是科舉考試中的第一等)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4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桑梓,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人們就用它代處所,後以“桑梓”代指故鄉或父老鄉親。如: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B.連中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分別為狀元、解元、會元,合稱"三元"。一個考生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C.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這種“干支紀法”形成的歷法,叫干支歷。

D.二千石,官職名。漢代一石10斤,二千石就是兩萬斤。州刺史和郡太守都是“真兩千石”,州牧是“中兩千石”,比真兩千石高一級。

B 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會元、狀元。

4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弱冠,古代男女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B.閭左,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於閭右。所以後來就有“豪右”一詞,指權貴大族。

C.變徵之聲,古人把宮、商、角、徵、羽稱為五音,從宮到羽,按音高由低到高排列,後來加上變宮、變徵,按照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排列,形成了七聲音階。

D.封禪,古代統治者不僅重視祭祀家廟,也重視祭祀天地山川。祭祀天地最隆重的典禮叫做“封禪”。一般由帝王親自到東嶽泰山上舉行。

A 古代男子20歲稱弱冠,不能用於女子。30歲而立;40歲不惑;50歲半百、知命;60歲花甲、耳順;70歲古稀;80、90歲耄耋;90歲鮐(tai)背;100歲期(ji)頤

5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晦,古人把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稱為晦日。朔日,農曆每月第一天;望日,農曆十五。

B.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稱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稱為穆。後來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C.先妣,指死去的母親。死去的父親稱為“考”,成語“如喪考妣”比喻如同死了爸媽一樣傷心。

D.判相州,指官員由高位兼任低位的官職。兼任其他官職的詞語還有:兼、領、攝、行、署、權等。

D 攝、行、署、權,是暫時代理官職的意思。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借漫畫祝願有夢想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兒都奮起哈!祝福朋友們理想實現,心想事成!

知識積累:古文化常識  停課不停學!另附測試題和答案 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