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裡蘊含著賈樟柯堅守的人文關懷

電影是一門集多種藝術元素於一體的文化,《山河故人》不僅有深刻的故事內涵,懷舊創傷美學和符號元素也值得分析和解讀。@姒莞萱


2015年上映的催淚之作《山河故人》是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創作的一部紀實性題材的電影,以沈濤、張晉生、梁建軍為核心,以他們的家庭變遷來反映時代的變遷。

1999年,女青年沈濤同時受到礦工梁建軍和煤礦老闆張晉生的追求。擺脫不了金錢誘惑的她選擇了條件優越的張晉生,內心受挫的梁建軍背井離鄉,去外面的世界闖蕩。2014年,沈濤與張晉生離婚,兒子跟著張晉生去了上海。出走的梁建軍身患絕症後回鄉,迫於無奈向沈濤借錢治病。沈父去世,兒子將要被送出國,分別之際沈濤給了他一串鑰匙,並說“隨時回來,有人等你”。2025年,在澳洲長大的“到樂”認識了中文老師米婭,兩人發展成了忘年戀。“到樂”一直掛著母親給他的鑰匙,但他已經想不起母親的名字,只記得她叫“濤”。

影片延續了賈樟柯一以貫之的創作風格,從聚焦時代到聚焦人物,用鏡頭去描繪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轉變,以傳統的線性敘述方式把過去、現在和將來連接在一起。既關注時代變遷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又訴說著對故鄉和舊人的無限懷念,傳達出一種對於社會變遷的無力感。

“山河”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故人”是指那些有緣有情的人,山河和故人哪個更長久?這是影片留給觀眾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將從主題意蘊、創傷美學、電影符號三個方面解讀賈樟柯的催淚之作《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裡蘊含著賈樟柯堅守的人文關懷

01、主題意蘊:情感的撕裂,社會的滄桑,個人的悲劇,共同譜寫一曲“山河已逝,故人不在”的悲涼讚歌

“山河已逝,故人不在,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要分開”。電影通過歷史變遷下普通人的經歷,以他們的情感和家庭變化為基礎,去剖析個人悲劇的形成原因,帶有強烈的社會滄桑感。

①時代的變遷不僅撕裂了愛情和婚姻,就連友情和親情也被撐破

時光荏苒,沈濤和張晉生的婚姻終以失敗而告終,兒子被判給張晉生,親生骨肉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父親的突然離世,讓沈濤的親情化為灰燼,世界崩塌。當初遠走他鄉的樑子,揚言再也不回來的他因身患絕症而選擇了落葉歸根,這是一種無奈的悲涼。重逢的兩人並沒有給彼此帶來多少情感上的慰藉,還是一樣的孤獨。

張晉生和沈濤離婚後,也沒能逃脫時代的更迭。兒子“張到樂”,從小被送出國學習,和母親沈濤長期分離,最後連母親的姓名都不記得了。常年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張到樂”和父親因為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連最基本的溝通都沒辦法進行。

這很諷刺,也很悲哀。再婚的妻子也沒出現過,可見他的第二段婚姻也是破裂收場。

整部影片帶觀眾走過了26年,最後鏡頭拉回到沈濤在漫天飛雪裡,盡情舞蹈。背景音樂還是那首《Go West》,這是與眾人齊舞的開篇首尾呼應,也是對感情的昇華。

從愛情的追求與矛盾開始,經歷了人生悲苦和磨難,飽嘗內心的苦悶與徘徊,沒有一個以幸福結尾,三個人終是悲劇收場。親情、愛情、友情,青春、命運在時代的變遷裡不斷地融合再撕裂。每個人都曾是新人,每個人也終會成為故人。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裡蘊含著賈樟柯堅守的人文關懷

②時代的變遷造就了社會的滄桑,而社會滄桑映射了個人的悲劇

在愛情的較量中落敗而離開的樑子,他可以逃離家鄉卻終究逃不了命運對他的剝奪,當了一輩子貧窮的煤礦工人,中年後還要承受病痛的折磨,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張晉生事業發達,以金錢換愛情終究還是一場鏡花水月,成了一個妻離子散,遠赴他國的漂泊者。相比樑子的失敗,他的失意和落寞是從精神層面崩塌的。沈濤經過離婚和父親的去世,雖然已經能夠平靜面對生離死別,但是終究無法擺脫命運的的孤獨和悲苦。

影片中一個背刀少年兩次出現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街道寬闊了,背景現代化了,少年長大成熟了。這正是影片對時光流逝,時代更迭,故人不在的一種映射,同時也為電影增添了漂泊之意。

在我看來,《山河故人》表面上是一段簡單的三角戀,實際上是希望通過這種關係的變化去揭示真實歷史中存在的創傷與滄桑。無論個人進行怎樣的掙扎,終究在時代變遷的道路上無法回頭。走向孤獨、走向漂泊是時代更迭早就為每個人設定好的結局。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裡蘊含著賈樟柯堅守的人文關懷

02、創傷美學:山河不再依舊,故人無處可尋,從三種不同的角度真實呈現影片的創傷美學

影片延續了賈樟柯電影懷舊創傷美學的特色,通過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態,流露出對逝去年代的無限懷舊與鄉愁。

將那種時代洪荒之下山河流轉、故人不在的創傷真實地呈現了出來,直擊觀眾的內心深處。

①歷史的創傷:故去早已是斷壁殘垣,了無痕跡

故事背景選在從農村向大城市過度的一個小縣城,既淡去了農村的自然淳樸,也沒有大城市的喧囂繁華,只有經歷時代變遷遺留下的時代創傷。

從多彩而略顯灰暗的20世紀90年代,到乾淨整潔又空曠寂寥的2025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一棟棟高樓林立而起,亙古不變的文峰塔,在現代社會附庸品的襯托下顯得突兀而破舊不堪。

從汾陽開始到汾陽結束,經歷了小縣城到大都市,國內到國外的敘事空間的變化,淺層次看是無言又強烈地訴說著時代的鉅變、歷史的變遷,深層次看時想傳達階級分化、故鄉淪落的社會歷史創傷。賈樟柯用持久而肅穆的紀實鏡頭,無形中把社會發展的創傷給展現了出來。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裡蘊含著賈樟柯堅守的人文關懷

②內心的創傷:社會邊緣人“尋根”的迷茫,無所適從

沈濤堅守內心的鄉音,堅守故鄉貧瘠的“沃土”,堅守故人依舊美好的願望,是一個孤獨的堅守者,但是時代的洪流卻無情地衝散了她內心僅剩的美好。曾經的好友樑子歸來,已是風燭殘年,遠赴海外的兒子遙遙無歸期。親人離去,友人病重,兒子遠在國外,這些創傷無時無刻像不吸血蟲一樣蛀蝕著沈濤的心。

在故事的第三部分,遠在異國他鄉漂泊的兒子“到樂”就像一個“尋根”者。對母愛的缺失導致他與老師的忘年戀,把歸家的鑰匙當成至珍寶貝放在最接近心臟的地方。這些其實是對母愛、對故土的找尋。

可以說,電影向觀眾展現的每一個人物在洪流中都曾迷失自我,無所適從。他們踽踽獨行、不得初衷,迷茫、恐懼充斥著他們渴望歸鄉卻惶惶不可終日的內心。故鄉的淪落,讓他們的內心無處皈依,種種的心酸,都是時代變遷帶給小人物的內心創傷。

③導演的創傷:不忘初心的踽踽獨行者,堅守如一

近年來,懷舊美學、創傷美學在影視界盛行,迎合了部分觀眾的口味。賈樟柯一直以來都是懷舊創傷美學的踐行者,只是他眼中的懷舊創傷美學和大眾所理解的不同,他更注重的是被時代裹挾下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說到底,其實是“人文關懷”。

電影中,他偏愛小縣城汾陽,總是不經意間用長鏡頭去向世人展示汾陽的一切。即使是破落不堪的城牆,小偷、礦工、煤礦老闆,也沒法去批判,因為他們的身上散發著濃濃的鄉愁,這正是賈樟柯對故鄉的拳拳懷念。

從《小武》、《站臺》、《任逍遙》,到《三峽好人》、《天註定》、《山河故人》,在我看來,賈樟柯的電影之所以被稱為“賈樟柯電影”,是因為他的每一部作品充斥著濃濃的人文關懷。他走的每一步都充滿了對社會、對小人物的憫懷之情。在堅守“人文關懷”這條路上,賈樟柯就是一個不忘初心,堅守如一的踽踽獨行者。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裡蘊含著賈樟柯堅守的人文關懷

03、電影符號:最深的掛念往往說出口,通過對細節的捕捉和符號元素的思考,展現了不一樣的山河和故人

符號元素已經成為電影裡一種特殊的語言表現方式,每一部電影都有傳達思想感情的載體。影片《山河故人》裡充滿了符號元素,借用大量的符號元素彰顯了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情感和社會變遷。下面我將選擇幾個代表性的電影符號進行分析:

①黃河——時代變遷的故人離散的見證

張晉生開車撞倒了黃河石碑,沈濤和兒子走在黃河上的橋,黃河冰面被兩次炸裂,澳洲豪宅裡掛的《黃河頌》。“黃河”這個符號元素在影片中多次出現,一是片名中“河”的指代,二與代表波浪的“濤”字相應。黃河作為我國的母親河,它是歷史變遷和故人離散最恆久的見證者。

②水餃——闔家團圓和情感歸屬的代表

水餃在影片中出現了3次。沈濤和樑子共吃一碗餃子引得張晉生心生醋意,臨行前母親給兒子包麥穗餃子,結尾時獨自一人的沈濤包著餃子彷彿聽見了大洋彼岸兒子的呼喚,這三次分別對應著過去、現在和未來。它象徵著中國的團圓和情感歸宿,這正是現代人所缺失的。

③歌曲——過去和未來的體現

葉倩文的《珍重》和《Go West》這兩首歌也在電影中反覆出現。前者在人物分別的時候出現,烘托出了離別的傷感,暗示了人物的命運。後者在熱鬧和孤獨得場景下都出現過,如此鮮明的氛圍對比,體現了不同時空下賦予的不同含義,反映了26年的情感變化,使得情緒效果更具張力性。

《山河故人》:已逝的山河和故人裡蘊含著賈樟柯堅守的人文關懷

④狗——孤獨時陪伴的朋友

狗做給人類忠誠的朋友,最大的意義在於陪伴和傾聽。狗這個電影符號出現過3次。張晉生問沈濤狗最長可以活多久,沈濤把自己以前的毛衣改成狗的衣服,結尾帶著狗一同在大雪紛飛中翩翩起舞。狗的存在反映的不只是沈濤一個人的孤獨,甚至可以說是孤寡老人這個群體的孤獨。

⑤鑰匙——對故鄉的精神寄託

兒子“到樂”即將遠行時,沈濤給了他一串鑰匙,意在無論何時兒子回來她都在。這串鑰匙被“到樂”當成項鍊掛在胸前,這是一個漂泊少年的根基,也是他與母親唯一的聯繫。可惜失去勇氣尋根的他,終究沒能帶著鑰匙回到母親的身邊。

電影《山河故人》之所以能做到細節豐富、結構完整,主題鮮明,離不開賈樟柯在電影中大量使用了符號元素。從這些象徵了時代更迭的電影符號中,我看到了時間的流動和精神的寄託,也引發了深深的共鳴。

總結一下:

《山河故人》以飽含深情的情懷訴說著時代變遷中小人物的迷失、孤獨與脆弱,映射出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具有深刻的現實主義情懷。向觀眾展示的不再是“山河依舊,故人安在”的傳統意義,而是“山河已逝,故人不在”的現代主義傷感。

電影裡的每一幀鏡頭,每一種聲音,每一個人物,都有創傷美學的影子。無論是時代洪荒下的歷史變遷,還是小人物無可皈依的狀態,都流露出一種內心的傷感,以及對社會邊緣小人物的悲憫之心和無力感。這是時代發展下的傷痕,是一種直擊觀眾內心的力量和洞察社會的柔情,更是賈樟柯不忘初心的踽踽獨行。

謝謝關注@姒莞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