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企業“跨界”產口罩,背後是責任“無界”

江蘇服裝企業臨時轉產口罩,老闆:面對疫情不能袖手旁觀。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每天早起打開手機,沒有一個數字比“0”更讓人安心。2月25日0—24時,全國除湖北以外,新增確診病例5例,26個省區市加入了“零新增”的隊列;同時,昨天除湖北外新增死亡病例也首次歸零。

雖然在湖北、在武漢,戰疫膠著之勢未減,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依然令人揪心,但越來越多的省份風險逐步降低,有助於進一步騰出更多精力復工復產,做好武漢、湖北的大後方。

疫情發生以來,從防護物資全面告急到“快沒有了”,再到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處於“緊平衡”,再到如今“完全可以保障一線醫護人員需要”,許多人懸著的心也終於放了下來。

在此過程中,除了廣大愛心人士、華人華僑的多方籌措之外,也有不少企業迅速轉產、跨界,加入物資生產大軍,極大地提高了物資供應能力:有車企緊急增加生產線造口罩,有造空調的集中生產測溫儀淨化器,飲料企業灌裝消毒液,童裝企業生產起防護服。套用一個網絡熱詞,也許可以把它們歸結為“斜槓工廠”。

這背後既有企業家為國分憂、為民紓困的社會責任感,也體現出我國製造業在堅實基礎之上迸發出的活力。

仰賴於這些富有經驗和擔當精神的企業家,訓練有素、技術嫻熟的工人,成熟完整的供應體系,還有簡政放權的推行,這些企業才能夠隨“疫”應變,迅速轉產、達產,緩解了醫用防護物資的緊張局面。

斜槓工廠“變形記”

作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我國原本並不缺口罩。此前,我國口罩日產量為2000多萬隻,佔據全世界的半壁江山,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出口一部分。

但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敗了原本的供需節奏,不僅醫護人員需求量暴漲,口罩也成為全國民眾的生活必需品、消耗品。有數據顯示,當前的消耗量是平時的100多倍。再大的“世界工廠”,要滿足14億人的集中需求,恐怕也要捉襟見肘。加上又是春節假期,企業產能停擺也是個問題。

關鍵時刻,很多企業衝了上去。2月5日,富士康的生產基地下線了首批量產的口罩;2月13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車生產出第一批防護口罩,新改造的12條生產線預計日產量可達170萬個。以每個方艙醫院每日6萬個左右的口罩需求來計算,這個工廠每天能夠支撐起一個方艙醫院一個月的使用量。

昨天國務院的新聞發佈會上,據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月22日,全國醫用N95口罩的產能達91.19萬隻,是2月1日的8.6倍,“完全可以保障武漢6萬多一線醫護人員需要”;口罩的日產量已經達到5477萬隻,比2月1日增長2.8倍。

當然,一線需要的不僅僅是口罩,其他各項防護物資也都在加緊生產。

1月31日,比亞迪公司下達生產消毒凝膠任務;2月5日相關產品研發成功;2月12日第一條生產線組裝完成;2月20日,比亞迪又將原計劃日產10萬瓶的產能擴大至30萬瓶。陝汽控股主動承擔起護目鏡的生產任務,分頭攻堅模具、注塑等工藝細節,落實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僅2天時間就完成了生產護目鏡所需的各項準備工作,成功裝配護目鏡樣品,達到防疫使用要求,當前日裝配產能3000只以上。

如果說,不計得失的轉產源自企業的社會責任,那“中國製造”背後發達的供應體系和成熟的技術團隊,則給了這些企業跨界的底氣和效率。中國製造不僅僅是無數工廠的集合,更呈現出一種系統化的網狀結構。產業完備、分工細緻、高效協作、信息通達,是我國製造業的優勢所在,也是我國經濟韌性的一個側面。

不只是那些大企業,還有些中小企業也表現出了足夠的擔當。據焦點訪談報道,江西新餘的企業主阮昭平經營著一家飲料生產企業,疫情發生後,他投入了四五百萬對生產線進行改造,原來稀釋、分裝飲料的生產線如今生產起了84消毒液。由於消毒液具有腐蝕性,一旦分裝生產消毒液,這條生產線就無法再生產飲料。但阮昭平還是下定決心要轉產,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他對“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或許有更深的理解。

企业“跨界”产口罩,背后是责任“无界”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據天眼查統計,以工商註冊變更信息為標準,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國有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都說資本的嗅覺最靈敏,但這次,跨界恐怕不只是為了“錢”。

快審+補貼,企業轉產走上“高速路”

因時而變的,不僅有這數千家緊急轉產的企業,更有政府部門在非常時期開闢的綠色通道。

在北京,餐飲企業要轉產預包裝食品,告知承諾即可辦證。企業在電子化申報系統中做出相關承諾,監管部門將直接在線發放食品生產許可證。這段時間以來經營受困的西貝餐飲,有意將中央廚房升級為食品生產企業,將餐食半成品製成預包裝產品。北京市監局抽調專人組成服務小組,協助企業解決改造廠區、調整設備等困難,並在西貝告知承諾當天,發放了食品生產許可證。

在江蘇,老牌企業“紅豆集團”一夜之間將西服車間改造成防護服生產車間。這要得益於無錫市開啟的疫情防控應急生產快速審評通道,在快審機制下,多數防護物資企業的轉產申請從開始申報到產品下線平均用時一週左右。相關部門還積極協調保障生產原料、幫助解決跨省運輸難題,為相關企業儘快復工、儘早達產創造條件。

在福建莆田,“你轉產,我補貼”。莆田市工信局曾發佈的緊急通知,明確鼓勵企業通過擴產、轉產、新建等方式加快生產口罩和防護服。對於2月6日前購置設備安裝到位並生產的,按照設備購買金額的60%給予補助;2月15日前購置設備安裝到位並生產的,按照設備購買金額的50%給予補助。

真金白銀的補貼,自然是疫情之下的“非常之舉”;但快審快批、告知承諾等制度,則是這些年政府部門“簡政放權”大方向的延續。只不過,過去以審核天數來考量效率,如今則以“小時”為單位。

“患難見真情”,“真情”既可以指“真情實感”,也可以指代“真實情況”。越是在疫情這樣的緊要關頭,也越能發現很多“真實情況”——當下的審批流程中,有哪些是必須必要的,哪些是可以刪繁就簡的;哪些可以通過靈活調整來減輕企業負擔,哪些又可以用事後監管去代替事前審核。

期待這次“大考”,能將某些高效率的審核方式固定下來,將為企業服務的工作內容延續下去。經濟落下的功課,用服務提效去補。

疫情結束之後,做好富餘產能的平穩消化

數千家企業轉產、增產醫療防護物資,對當下的疫情無疑是雪中送炭。但也必須看到,口罩、防護服等是疫情期間的剛需,疫情結束之後,需求又會急劇萎縮,對此無論是相關企業、還是相關部門,都不妨早做打算,妥善處理好後續工作。

一方面,富餘產能如何消化?

此前,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負責人介紹,隨著新的口罩全自動生產線不斷投產,2月底我國將日產各類口罩1.8億隻。這個數字是疫情發生前日常產量的9倍。

可以預料,隨著民眾“口罩文明”的提升,即便疫情結束,口罩需求量也會有明顯上升。國家發改委也曾表示,疫情過後富餘的產量,政府將進行收儲。另外,出口也將是消化富餘產能的重要途徑。

也得看到,目前的生產線勢必要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會閒置下來,對這些機器應該如何利用也有必要提前考量。部分企業或許完全是出於責任感進行轉產,對機器等成本沒有計入考量,但任由機器落灰也是資源浪費。如何存儲或有效利用這些閒置機器,國家有關部門不妨及早設計方案。

另一方面,企業轉產造成訂單延誤,政府部門要儘可能為企業提供幫助。

企業改行生產口罩、防護服,也勢必影響原有訂單的正常交付。例如,青島一家生產外貿服裝的企業轉產防護服,原有的300多萬美元的訂單隻能拖到半年後,為了避免損失,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為企業及時出具不可抗力的事實性證明。

對此,中國貿促會已經下發了通知,對疫情影響導致無法如期履行國際貿易合同的,可為企業辦理不可抗力相關的事實性證明。各地相關部門也需要做好相應的工作,若企業遇到合同糾紛,也不妨多方協調,適時提供法律援助,以幫助企業減少損失,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落實好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所得稅優惠的相關政策。

另外,前文也提到,部分生產線在轉產之後,無法再恢復到原有生產線,一些企業主為此付出了很大的損失,當地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對於這些關鍵時刻施以援手的“良心企業家”也不妨持續地予以關注,在廠房審批、貸款申請等方面予以相應的支持。

不要讓這些熱心人“寒心”。

歸根到底,在這場戰“疫”中,數千企業在後方的“緊急馳援”,是前方不可或缺的彈藥補給。企業有擔當、政府保服務,這種高效合作,讓社會看到了政企聯動、同心同德所激發出的強大潛能,而這也是這次疫情應對留給我們的重要經驗。

□孟然(新京報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