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貴州援鄂抗疫戰報】“推開方艙門的瞬間,我們明白了來到武漢的意義”

“穿好防護服,走在通往方艙內的通道上,我多少還是有些緊張和擔心,畢竟從沒有親眼見過方艙裡的樣子”,貴州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省中醫二附院護師唐攀說,“但是當我推開方艙的門的瞬間,一眼望向艙內,心裡突然就踏實了”。

“這可能就是我們這個職業的本能吧”,來自金沙縣中醫院的護師尚華萍接過話來。原來大家都一樣,推開門,見到病人,自然而然地就進入了工作狀態,“就像回到了我們應該在的地方”。

或許,這就是醫者的初心吧。

【貴州援鄂抗疫戰報】“推開方艙門的瞬間,我們明白了來到武漢的意義”


 “你可能是全國第一個在方艙醫院裡給病人扎針的護士”

“我們之前以為今天來主要是對接工作,第二天才正式進艙,沒想到來了就直接上了。”六盤水市中醫醫院護士長王銳靜和省中醫二附院護師王樹婷說,雖然進艙很突然,但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早就等不及了”。

貴州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16日凌晨到達武漢,隨後就開始了密集的培訓準備工作。根據最早的安排,隊伍將進入武漢市最大的方艙醫院中國光穀日海方艙醫院,大家也圍繞這所醫院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就等著接收病人。

但前兩天突然接到通知,隊伍將分成兩部分,分別轉移到武昌方艙醫院和江漢方艙醫院參與患者救治工作。24日,唐攀、王銳靜、尚華萍和王樹婷4名護士就是和隊伍一起到武昌方艙瞭解情況的。

看到10名醫生和40名護士組成的隊伍到來,方艙醫院管理方十分高興:“咱們貴州的隊伍能不能現在就上?”

“當然能!”作為護理組組長,唐攀和王銳靜立即換上防護服準備進艙。

武昌方艙是武漢市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一所方艙醫院。連續多日來,艙內患者不斷治癒出院,目前數量已經減少到600多人,院方評估後認為艙內具備了一定的醫療條件,準備在艙內三個病區分別開闢一個區域專門為患者輸液,貴州醫療隊就專門負責這項工作。

唐攀和王銳靜首先進入了A艙。“輸液和其他護理工作有所不同,是一種‘有創’操作,扎針就意味著存在誤傷醫護人員自身的可能,感染病毒的風險大大提高。”王銳靜介紹,進艙時隊員們都是“三級防護”,穿三層防護服、隔離衣,戴三層手套,護目鏡之外還要再戴一個面罩。

“戴那麼厚的橡膠手套,對血管的感知難度很大,還得隔著兩層容易起霧的面罩,在這種情況下給患者輸液,其實很不容易”,王樹婷說。

【貴州援鄂抗疫戰報】“推開方艙門的瞬間,我們明白了來到武漢的意義”


在唐攀和王銳靜進艙後不久,院方決定接著開放C艙的輸液區,王樹婷和尚華萍緊跟著也進了艙。這時,王銳靜已經給第一位病人紮好了針開始輸液,“一針見血”。

艙內醫生說對王銳靜說,“你可能是全國第一個在方艙醫院裡給病人扎針的護士”。

在第一個班次裡,4位護士一共給5位病人輸了液,次次都是“一步到位”。

 “一定要讓患者消除恐懼”

“我遇到一個患者,是治癒出院在家隔離19天后又復發的,再次進醫院,他非常害怕。”唐攀說,在方艙醫院內,基本上都是普通型和輕型的患者,但病人可能並不明白其中的區別,只知道“自己確診進醫院了”,恐懼心理十分普遍。

王樹婷同樣覺得,業務上的細緻很重要,但心理和情緒上的疏導可能更重要。“方艙內患者的病情都很輕,但他們自己不明白,我們一定要很細緻地向他解釋清楚,幫助他們消除恐懼,引導他們注意飲食、注意休息,增強抵抗力,早日康復出院。”

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過去在方艙內是不提供輸液的,“現在突然開始輸液了,更要向患者做好解釋”。尚華萍說,患者可能會誤以為自己是病情加重才會輸液,情緒上起伏會更大,“輸液其實更多是為了抑制患者的基礎病,幫助增強抵抗力,並不是針對新冠肺炎,但如果不做好解釋和安撫,可能會造成患者的不良情緒,更加影響治療”。

“我們還是應該再加強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識宣傳,讓大家更充分地認識瞭解到位,積極正確地面對疫情。”尚華萍說。

【貴州援鄂抗疫戰報】“推開方艙門的瞬間,我們明白了來到武漢的意義”


在第一個班次結束後,大家聊得最多的還是自己和患者的故事。

“你們是貴州來的呀?”武昌方艙內首次有了貴州醫護人員,也讓患者們感到很新鮮,不時和隊員們聊起家長裡短。

王銳靜還遇到一位特別熱心的患者,“她說她專門負責監督和保護我們”,王銳靜笑著說,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患者還說提醒她“別過去,那裡危險”。

大家都說,艙裡的患者都很熱情,相處非常融洽,“老是拉著我們聊天,我們又不能喝水,嗓子都幹了”。

“我出來一口氣喝了一整瓶水。”王銳靜說。

“我喝了三瓶!” 王樹婷說完,大家會心地笑了起來。

【貴州援鄂抗疫戰報】“推開方艙門的瞬間,我們明白了來到武漢的意義”


 “不怕上前線,就怕不能上前線”

四個人裡,王樹婷是年紀最小的。94年出生的她,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

“來之前根本就沒想過‘怕’,就想著自己是醫務工作者,應該來。”王樹婷說,這可能就是“90”的特點,說幹就幹,說衝就衝。

四個人裡,除了王銳靜是“80後”,其餘都是“90後”,大家的勁頭都非常足。等待的這些天,實在是把大家“憋壞了”。

來到武漢這些天,唐攀常常奔走於住地和方艙醫院之間,接送他的都是志願者,不少是開著自己的私家車來的。“有一次遇到一個四川大姐,她說過去四川受災時全國都來支援四川,現在其他地方有難,四川人不能看著不管。”這給唐攀留下了極為深刻印象,他說,志願者們常常都是在車上湊活睡會兒,隨時需要他們,他們隨時都在。

身邊不斷髮生著這樣的故事,讓大家不斷感受著溫暖和感動。

“雖然是第一次進方艙上班,周圍的醫護人員都不認識,但是沒有任何的陌生感,大家從全國各地匯聚在這裡,都是一家人,不分你我。”

無數的感動轉化為大家無窮的動力。王銳靜說,“不怕讓我們上前線,就怕不讓我們上前線”。

“在武漢這些天,街上都見不到人,感覺城市好空。打開方艙門的剎那,突然看到這麼多的武漢同胞,一下子就看到了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感覺渾身都是動力!”

大家說,那一瞬間,突然明白了自己來到武漢的意義,“我們就是在我們應該在的地方,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