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慢性疾病,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應該如何預防?

咱們普通百姓,甚至在醫學專業領域內,都已經習慣從經驗出發,認為傳染性疾病,都是急症;而慢性疾病,是不會傳染的。這是真理嗎?什麼樣的疾病,是人類的最大威脅?哪些疾病會影響到家人?應該如何預防呢?咱們現在結合最新的科研報告來解析。

慢性疾病,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應該如何預防?

咱們先來說概念。慢性病,專業的名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特點是,發病隱匿且病程較長,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學病因證據,病因複雜,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常見的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口腔疾病等,以及內分泌、腎臟、骨骼、神經等疾病。

慢性疾病,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應該如何預防?

咱們從生活經驗中,也可以總結出傳染病和慢性病的區別。比如,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是傳染病,1個家庭成員感染後,家人在護理過程和生活接觸中,也可能被傳染,出現所謂的家庭聚集性病例;慢性病中的糖尿病、高血壓等,會出現家族聚集現象,主要原因是遺傳因素導致的疾病易感性的增加,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成員,患有相同疾病的機會相對較多。但是,這種傳統的認知,迎來了挑戰。

慢性疾病,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應該如何預防?

傳統概念中的慢性病,包括心臟病、癌症、肺部疾病等,是引起人群死亡的常見原因,佔到本星球疾病死亡人數的70%。直到如今,慢性病被認為是非傳染性的,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發病,主要因素是遺傳、生活方式、環境因素。但是,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的研究報告,卻提出了新的觀點,這些觀點的假設如果被證實,公共衛生的教科書將會被改寫。

慢性疾病,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應該如何預防?

慢性病的最新研究報告,由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完成。研究者發現,很多疾病或許都是通過生活在咱們體內的微生物在人群之間進行傳播的,這些微生物主要是細菌、真菌、病毒。研究者的假設建立在3條不同證據線之間的聯繫上,首先,研究發現,患多種疾病的人群機體中的微生物組會發生改變,比如肥胖、炎性腸病、心血管疾病等;其次,從患者體內提取改變的微生物組,移植到動物體內,會誘發動物患病;第3,證據表明,微生物組在自然狀態下是可以傳播的,比如,住在一起的夫妻,要比分開居住的雙胞胎,有更多相似的微生物菌群。就是說,疾病的易感性因素中,共同生活要超過遺傳的影響。

慢性疾病,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應該如何預防?

慢性病的發病因素,彙總起來後分析,事實表明,許多傳統意義上的非傳染性疾病,或許是可以傳染的,機體內的微生物可以影響健康、發育、甚至日常行為。舉例來說,幽門螺桿菌已經被確認為致癌物,很多人在幼年時就受到感染,並在成年後引起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但是,咱們的生活習慣是全家人圍在桌上吃飯,有些成年人還有將食物咀嚼後再喂孩子的習慣,最終就可能使全家人都被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不良預後是胃癌,而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咱們這兒每年大約有16萬人死於胃癌。

慢性疾病,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應該如何預防?

慢性病的病因,隨著研究的拓展和深入,已經有了很多新的認識,其中,微生物菌群相關研究,是研究領域中的熱點。比如,過去認為,癌症的發生與傳染性因素沒有關係,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生物是誘發癌症的重要生物學因素,而微生物感染是有傳染性的,有些甚至有極強傳染性。另外,近年來有許多研究結果表明,肥胖等代謝性問題與微生物菌群密切相關,而肥胖不僅本身是慢性病,同時也是其他多種慢性病的致病因素,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都繞不開體重控制。因此,在慢性病預防環節,要有家庭視角,需要建立適合全家人健康目標的良好生活方式,比如,注意飲食衛生及營養平衡;加強鍛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少吃油膩及深加工食品,注意減少鹽和糖攝入,少喝飲料,多吃蔬菜水果。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確診微生物感染,全家人應該及時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清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