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貓眼觀史


古代狀元,即是當年科舉考試全國第一名。

現代教育考試不同於古代。在一個學年度,一般不會選出一個全國第一來。

現代最高學歷是本科畢業。最高學位是博士。

每年的本科畢業人數成千上萬。獲得博士學位的也決不止一人二人。

公務員考試涵蓋了學歷和學位。但公務員考試,也難以確定全國第一名。

所以,只能結合上述分析,介定狀元是當年基於本科畢業,並獲取博士學位的最優秀者。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一去馬如飛。”

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可以說是古代封建社會下所有學子的最終夢想。古代科舉考試名列第一者方為"元",而殿試第一名才能稱為"狀元",能夠在皇上面前得到第一名,那麼就相當於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這在封建社會無疑是最高的榮耀。狀元一直都是所有讀書人追尋的目標。

隨著時代變遷,科舉制的廢除,“狀元”也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現代社會總喜歡將各地高考的第一名稱呼為"狀元",每年也因此誕生了各種省份地區的文理高考狀元,但是封建社會的狀元若是在今日,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這個說實在的沒有啥可比性,二者學到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我們如今的學歷分為小學,初中,高中,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我們現在的學科,就單單拿出數學這一項而言,我相信一個普通的高中生的水平可能就要生生碾碎古時候大部分狀元。

而古代科舉制度考的什麼呢?雖然各朝各代的政策不一樣,但是總體而言可以分為儒家經典(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為閱讀理解加古文背誦)和詩詞歌賦,這個對我們而言有點困難了(背詩我們還湊合,寫詩相信沒幾個人會),最後就是治理政事了,就是考你一個地區發生了大事小情你會怎麼處理。這個是封建社會制度的需要,畢竟科舉的目的都是為了當個官員,需要治理一方。所以二者不是學的一個東西,有點難以比較,若是非要比較的話,就只能夠從側面來試試。

狀元是科舉制度的產物,而科舉制度自隋唐而起至清末而滅,期間總共有狀元六七百餘人,具體數目不可考證。一千多年來狀元就這麼些,可見其獲取程度之難,而反觀我國目前最高學府清華北大每年招生人都要萬八千人,難易程度顯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碩士博士研究生近些年來也是特別的多。以2015年為例,博士生總數73100人,碩士生總數574300人。數量遠遠多於當年的狀元。

博士後?2010年年度統計每年已經招收已經過萬,咱不要說狀元了,清朝每年大約產生一百餘名進士,以此為比較,考上進士的難度要大於現代的博士後100倍之多。更不用說什麼拔得頭籌的狀元郎了。而從進士到狀元,難度又遠大於百裡挑一。

由此可見,硬要做比,博士後已是現在的最高學歷,但考上博士後的概率仍然是古代高中狀元難度的一萬倍以上。


歷來現實


要問中國古代狀元相當於什麼學歷,要看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金字塔結構。

這裡先駁斥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童生=小學生,秀才=初中生,舉人=高中生,進士=大學生。這麼一算,狀元就是現在的高考全國狀元,也沒什麼了不起。實際上,這個對比拿到建國初期可能還比較合理,那時候讀書人金貴。放到21世紀絕對是大大低估古代科舉知識分子的能量了。


先說童生。童生在古代是最入門的讀書人,不限名額。但是古代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並非人人可行。而現代我國已經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能初中畢業。所以,古代的童生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或普通大學生水平。


再說秀才。古代的秀才擁有很多特權。經濟上,一個秀才可以免除家裡3個人的勞役,還能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糧食和副食品。政治上,秀才可以不受地方官的刑責,進衙門可以和縣太爺拱手。這在縣令百里侯,破家縣令滅門府尹的年代是極為厲害的。所以,秀才至少相當於985碩士生,或者普通博士生的水平。


而舉人,是三年一考才能考中的。舉人理論上如果不繼續考,是可以立刻去吏部報道做官的。雖然是從八九品的小官做起,但那是官,不是吏。所以舉人至少也相當於現在985或者211博士的水平。

進士是三年錄取三百個,所有進士都能直接被皇帝面試。進士中水平差的會被安排當縣令,水平高的進入翰林院,直接奔著中央領導培訓。所以,進士中能入翰林院的,基本上相當於中央黨校高才班的級別,這已經不是“學歷”能夠涵蓋的了。

當然,進士中的狀元,其實未必比其他一甲二甲進士要牛多少。比如嘉靖二十六年的狀元是李春芳,他曾經擔任過內閣首輔。但他的同學二甲十二名張居正顯然成就比他大得多。


巴山夜雨涮鍋


溥儀在退位之後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上戶口時他只填了初中,但他的這個初中和咱們現在的初中概念可大不一樣,畢竟人家受的是皇家八股文的教育,放到現在大概就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吧。溥儀不用像部分平民百姓一樣整日以考取功名為目標實屬難得,既然一個初中秀才的含金量都如此之高,那狀元的含金量,著實會更高。

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到了明清時期各項體系都很成熟了。童試即童生試對應到現在就是九年義務教育,你要想往上爬,無論年齡多大,都得先參加童試,所以有時間我們看到一群孩子在陪一個老大爺一起考試也能理解其中的緣由了。那麼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再想上高中可就不是學區房的問題了,你得參加中考,按成績上學校,所以考上重點高中,你算當上了秀才。

秀才參加省級考試也就是鄉試通過的便是舉人,想當年范進就是如此,鄉試考中的舉人就有就機會當縣令、縣丞等小官了,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接著舉人參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老范進又中了),放在現代,這就是大學生的水平了。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二三名就是榜眼和探花了。狀元並不能與學歷來淪為一談,狀元更多意義代表著考試成績,畢竟僅此一人億分之一的概率。你說他是碩士學歷也可以,說博士或者是博士後也沒問題。


邏輯文史游


這個還真不好比,首先古代的狀元是整個國家唯一一個,分武狀元和文狀元,也就是說要“過五關、斬六將”成為NO.1的人,也就是說文狀元在全國每次考試只有一個;

然而現在不同,現在的教育制度,每個學位有很多人可以獲得,並不是說只有一人可以獲得,就算是諾貝爾文學獎也不僅僅只有一人。

如果真的要比的話,只能勉強做個比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強制性比較應該是以下對等關係

秀才——高中畢業,稱得上有些學問的人;

舉人——大學生或研究生,畢竟是在高中生以上的人群;

進士——算是一種類似職稱,姑且算是教授級別;

狀元——有人說是博士,可是現如今博士多如牛毛,倒不如將狀元比作是院士;

其實這種很多人認為的劃分方式有缺陷,畢竟比較方式不同,所需要考量的方面也不同,比如教育、選拔制度、地位、名聲、才能都有關聯。

按照現如今的比較,人們習慣性的將高考第一名稱之為狀元,所以認為古代的狀元應該就等同於現在的高考第一名,也就是說某某省份的榜首。

說實話,因為國家每個省的高考不一樣,考題也不同,如果說是全國性質的高考,那麼肯定就會有第一名,甚至和古代一樣出現多名並列。

最後由皇帝親自出題選拔唯一的狀元,可是現如今我們國家並沒有這種從全國選拔一個NO.1的考生。

(皇帝欽定狀元)

以上都是個人見解,如有不同意見,可以留言,歡迎討論!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貓眼觀史


中國古代(清朝及之前),考上狀元,是非常困難的,程度不壓於獲得博士後稱謂。

我們來看看:

古代科學考試分為六等,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第一,凡是讀書的人,自動被人稱為童生,童生就相當於現在的幼兒園和小學前半段。

第二,縣試、府試、院試三級差別不大,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成績合格者,就是秀才了。

到這一階段,就可以當開私塾,教書育人了。

這個相當於全市中考。

第三,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連考三天。考中者,就是舉人了。考中舉人,就能夠當官作老爺了。不過都是縣長以下(不含縣長)的職位。

這個相當於現在的高考。

第四,會試。全國性的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考中者,就是貢士了。貢士就了不得了,起碼一放官,就是副縣長、縣長級別。

這個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畢業考。

第五,殿試。會試考中者,一月後可參加殿試。考中者,統稱進士。但前三名是狀元、榜眼、探花。

武考,也大同小異,只是稱謂不同。

進士就不得了了,以後幾乎個個是朝廷重臣。

這個相當於研究生畢業考試了。前三名者,那自然是博士後了。

古代說,寒窗十年苦讀,一朝考中,說的是中舉人。那就得十年,看看後邊,還得六年,才有機會中狀元,十六年,那得多幸運。因此,最終中進士的,五六十歲的人,幾乎佔一半。

所以,古時候的科舉,比現在考試,艱難太多了。


董江波


古人常說“人生有四喜”,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可見古人對學歷的重視程度。對於古時候的讀書人來說讀書十幾年就為了金榜題名,如果能高中狀元更是莫大的喜事。狀元在古代可是最高學歷的象徵。不過話說回來,古時候的狀元到底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呢?

“狀元”這個稱謂是晚清才確定下來的,之前叫“狀頭”。狀元是經過童試、府試、院試等層層選撥中脫穎而出的人才,才有資格進京趕考,經過會試之後還要參加殿試。殿試就是皇帝親自出題,選出其中前三名,分別任“狀元”、“榜眼”、“探花”。


普通人要想做官,就要參加科舉考試。要先經過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之後,成為進士,才有了做官的資格,其中在殿試中取得第一名稱為狀元。現在雖然沒有了科舉,但是卻有各種升學考試。因此就有很多人拿現在的各種升學考試與過去的科舉考試作比較。這是不可相比較的,古代的科舉考試難的多。

古代的時候,那些參加科考的人,知識是非常淵博的,必須熟讀四書五經,會寫八股文。因此,在古代的時候,即使是秀才,知識也是十分淵博的,遠遠不是現在的普通大學畢業生可以比的。

至於舉人甚至是進士,那就更加厲害了。在古代的時候,要想考上狀元是十分不容易的,每三年才能出一個狀元,他必須在全國的考生中脫穎而出,而且要綜合實力過硬。因為並不是在會試中考了第一名就是狀元。要想成為狀元,還要經過最後一道考驗,那就是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

經過了皇帝的考驗,才有機會成為狀元。其實古代是成千上萬的人最後只取第一名,稱為狀元,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各個地方的優秀科目的得主,要是真的要給這些名稱排號的話,那大致應該就是這樣了,狀元:便是各個區域範圍總成績第一的人。舉人: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秀才: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進士: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古代說,寒窗十年苦讀,一朝考中,說的是中舉人。那就得十年,看看後邊,還得六年,才有機會中狀元,十六年,那得多幸運。因此,最終中進士的,五六十歲的人,幾乎佔一半。

每位狀元基本上都會被天下人所熟知,而且直接從六品管開始做起,晉升的渠道和工作內容也都和其他官員不同。

這也是跟現代最大的不同,可能現代的博士生沒幾個是為了當官才去讀博士,首先理想上的選擇就不同。但古人也沒其他的選擇,社會風氣就是這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權利在他們心中才是最值得嚮往的東西。狀元都是一群有真才實學的人,他們也能幫助一個國家更進一步。

但是古代的考試可沒有這樣的簡單,大部分只取幾個人,所以古代的科舉制度雖然先進,但是依然還是有不足之處。


獨秀文苑


中國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我的回答是:相當於研究生學歷。

一、古代考狀元的難度

相當難。那都是科舉制度決定的,全國每三年就選出那麼一顆金種子,凡是讀書人年齡不限統統可以參考,想不難都難。至於要通哪些關才能走到殿試,拿到狀元,前面朋友介紹得十分詳細,這裡就不贅述了。

二、古代考試科目考文不考理

具體考哪些內容不細說,不論哪一級考試都只涉及現在的文科考試內容。也就是說有幸假如你有幸進入殿試,只需要運用你習得的語文、政治、史地、農經等方面的知識完成主考官的提問就好。古代還不能錄音,為了方便存檔,可能需要寫出你的答辯詞。皇上看了你的答辯,覺得你寫得好你就是今科狀元了。

三、古代狀元的學歷評估

古代狀元與今天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沒辦法比較,硬要評估的話只能從相當的職位上做出評估。古代沒有科學院、科研所等一些專業性特強的部門,所以狀元的學歷並不需要博士研究生那麼高的學歷。從歷史上狀元使用結果上來看,科舉制度實行以來,唯一一個得過狀元后來當了皇上的是西夏的神宗皇帝。其餘的狀元拔尖點最高也就當到宰相,一般都在省(部)、市級職位上晃盪,而今天在這些級別上任職的絕大多數為研究生學歷,也就是碩士。

所以,我認為不比古代的詩詞歌賦,也不比現代的語數外政史地,狀元就相當於今天的碩士研究生學歷。不知你是否同意?

我是牧笛,歡迎點評。


牧笛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孟郊的《登科後》,可見詩人當時的心情有多麼的喜悅,這也難怪。古人的四大喜事之一就有“金榜題名時”。


而今我們在高考之後在各省也會統計出“文科狀元、理科狀元”,那麼古代的狀元放在今日來看到底是一個什麼學位?古代的科舉考試類似於今日的高考嗎?

對於這個有趣的問題,讓我們來探究一下。

要說狀元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位,就要先看看狀元背後的科舉考試和現代的教育考試類不類似。

兩者一比較還是有些區別的:

從考試內容上說,當今的考試無論是“小升初”、“中考”、“高考”還是“考研”、“考播”都是考察學生的學業綜合水平,側重的是對於學生的文化知識考試,在考試內容上,則是學科眾多,重視各種知識的綜合運用。

而古代的科舉呢,考察的內容就比較單一了,唐宋時期科舉分為進士和明經兩科,前者側重於考察儒學經典和策論,後者側重考察詩詞歌賦,到了明清兩代則是以八股取士,考試內容主要也偏向了四書五經。

從考試目的上看,現代教育主要為國家選拔人才,而古代教育,不僅是選拔人才,更是為了選拔官員,所以古代考試相當於是學業考試和公務員考試的綜合,在古代,考得好就是直接工作包分配哦!

對比完了考試內容,我們也大概清楚了狀元的作用,一則表示在文化圈裡面,他是學習最出色的,已經到了頂尖的水平。二來人家憑著這個頭銜是可以立即有一份工作的。

如果真要是拿個學位來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狀元比作今天的博士,因為一般狀元在古代會被皇帝點名進入翰林院,那可是國家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類似於今天國家級的科研院所。


不過現代光是中國高校的博士就有幾萬人,和古達的狀元比,那數量上不止多一點點了,就拿清代來說,一榜也就出百把名進士,而狀元、榜眼、探花也就三個人。而中國古代,文武狀元總數也就七百多人,那絕對是鳳毛麟角,這些讀書人絕對是人中龍鳳。

如果說現代的博士穿越回古代,在僅有的教材下學習,這些博士不一定比人家學的好,甚至能有個“秀才”或者“舉人”的功名,那就已經是燒高香了。

所以網上傳的拿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和現在的“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來劃等號的比方是沒啥可比性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古代,即使是高中狀元,也不代表在同科進士中就一定是能力最為出眾的。畢竟狀元是由皇帝欽點,皇帝個人也是有好惡的。

所以同科的進士中,狀元的官做的不一定比後面的人官大,這種情況也比比皆是,比如明代弘治三年狀元錢福,考中後不滿官場,三年後就告病回家,做官最終也就是個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同期的三甲袁宗皋則是一路官升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策神歷史


古代狀元的價值是現在任何學位都比不了的,博士學位很牛嗎?這都9102年,還有誰家小區裡沒住著博士,還有誰家村子裡沒出過博士?都這種普及率了,還有什麼好牛的?

但是古代的狀元就不同了,有許多州府縣在1300年的科舉歷史上都沒出過一個狀元,其數量上的稀有程度直逼今日的大熊貓,一千多年裡的累積狀元數量只有700多人。

在古代科舉制度出現之前,社會各階層之間幾乎是不流動、不變化的,周代禮制基本上把下層進入上層的通道鎖死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完全是這樣。天子是老大,下面是諸侯階層,再下面是卿階層,再再下面是士階層,最後是平民和奴隸。

各階層之間原則上只允許橫向流動,下級階層向上級階層的躍遷最好想都別想。平民和奴隸要想改變命運只有一個辦法,祈禱吧,祈禱彩票開獎時能選擇你投注的號碼。

這種狀況直到漢朝時期才有所改變,從民間底層選拔人才的察舉制開始實行,舉孝廉、舉秀才這樣的上升通道開始運轉,雖然其公平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很差的,但聊勝於無吧。

可是就這也好景不長,魏文帝曹丕搞出了一個叫做“九品中正制”的名堂,把人的家世背景作為首要的選拔標準,由此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一品壓一品,階層上升的通道又被鎖定了。

這種局面直到隋朝建立才得到改變,皇帝為了加強集權,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入囊中,用“科舉制”替代“九品中正制”,考試這種唯成績論、無差別對待、至今廣泛沿用的極端公平的方式,才第一次在古代全面確立了起來。

科舉制度中的秀才、舉人、進士,都有各種名堂的特權。

秀才、舉人可以免交稅糧、免服徭役,犯了罪還享有豁免權,要到省裡請學政把他革除功名才能進行刑罰。現在數以千萬的本科碩士博士學位擁有者,如果給他們這些特權,社會就亂套了。

進士的特權就更大了,一般是正縣級(縣令)起步,二甲進士大部分留京做官。一甲狀元、榜眼、探花鐵定進翰林院,將來的上限是宰相、首輔、大學士,最差也是侍郎、巡撫一級的大員。

這麼來比並不是講現在的學位沒有意義,只是說現在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了,人才成長的路徑越來越多元,像狀元這種集大成者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