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學藝術的人有什麼共性嗎?

SlowModern


學藝術的人的視覺感官會比較靈敏,也比較會敏銳地觀察生活周邊事物的方方面面,較為喜歡或者搜索美的事物並提取美的元素,擁有較為豐富的情感。

在藝術造詣上對自身有一定的要求,能靜下心來深入鑽研自己所喜愛的藝術領域,不斷提升自身藝術素養。同時喜歡獨處,在獨處裡找到真我並進行對話。

比較自由灑脫隨性,非常崇尚自由。看似與眾不同,時常自我欣賞,不是很在乎來自外界的眼光,喜愛用辯證關係的思維去看待周邊事物。

腦袋裡滿是天馬行空的想法,力求自身想要訴說的事物或情感表現在作品裡。








一曲一畫


學藝術的人是天生的創造家。喜歡與眾不同。就拿美術來說吧。

1,服裝穿搭時尚,對服裝的搭配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現在的服裝設計師或者時尚買手多數都是學過美術的

2,愛收集物品,從小到芝麻綠豆,大到河馬大象那麼大的物品,比如貝殼,乾花,樹枝,羽毛,奇怪的石頭,舊的物品等等,別人眼裡一文不值的物品在美術生眼裡視若珍寶。

3,愛改造,這裡的改造包括傢俱,室內設計,室外設計手工設計等等。在他們眼裡舊的櫃子,椅子。木板都是拿來畫畫的大好材料,家裡的牆繪,作品更是少不了。而普通人家裡就沒有這些。

4,


香蕉愛火腿


當然有

思維跳躍性強,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因為這些才有好的作品,因為這些才有新的閃光點。

對任何事物的美都有他獨特的見解和追求,就像美術家們的畫各有不同,美的不一樣。舞蹈的美就更加不用說了,對自身的要求比較嚴格,不同風格的舞種呈現出的美不同。音樂的美妙動聽等等……說這麼多也都是體現學藝術人的共性(對美的追求)

都有著獨特的氣質,個性,就像很多一看就是化妝師,一看就是美術的,一看就是舞蹈的。

執著也是共性,因為這份執著才會成功,任何成功的背後都有著無數次的失敗,無數次的實驗學習練習。



Sabrina544123


藝術的創造是需要思維的爆炸,並且能夠控制這種爆炸在一個合適的度,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難以做到的,因為我們平時顧慮的太多,而藝術家和我們不同,他們是全身心的投入,藝術即生命對他們來說是至高無上的信條,所以他們的平時作法和談吐會與我們不同。

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講一下。

學藝術的外在

學藝術的人的性格比較其他人而言要真實,是最直接的表達,有勇氣的表現!有些人覺得怪是因為自己沒有勇氣去做,而藝術者做了!大家都用這種不可思議的眼神去看待,當然會覺得怪!他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去表達!

學藝術的內在

對生活有一種偏執的感恩和觀察,最感性,也最無情。他們看到這個世界最本質的,卻又以最遠離生活的方式,將他們所感受的表達出來。這是群把生活看得最透徹的人,卻也在無時無刻的創作中逃離生活的人。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他們有著細緻入微,和豪情萬丈。我曾在對一個設計師的採訪中聽到這樣一句話:“大眾認為你做得好不好,跟你自己覺得做得好不好,自己內心是否達到滿足,是不一樣的。“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不管經歷多少苦難,在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對善和惡一視同仁,依然能友好地對待世界。(引自《活著》一書)你看,那調色盤上豐潤的顏料正在躁動不安,等待著在畫布上劃出驚世駭俗的一筆。

學藝術的外形

學藝術的人眼神特別重要。你同他共處一起久了,你會發現他的眼睛是一雙可以發現美的眼睛,而且看是你的時候眼神特別堅定。

做藝術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風格,包括自身的形象和穿著,這樣可以凸顯自己的職業特點。

有的是留著長頭髮,有的是光頭,有的是各種各樣時尚的造型。有的戴帽子。

而且他看問題的時候,總是很長時間的盯住一個物體若有所思。他們穿的衣服有可能是唐裝。再或者是服裝比較奇異的。和一幫普通人能夠區分開來,乍一看特別顯眼。特別是一些成熟的藝術家特別喜歡穿黑色。有的還會留著鬍鬚。他們穿梭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你總會發現他們外形異於常人特別的耀眼。走起路來,不緊不慢,有挺拔威嚴,莊嚴肅穆,也有婀娜多姿。

學藝術的表達

學藝術有特別擅長表達的,你能看見他神采飛揚,也有不怎麼說話的,但是能做到語出驚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總是讓人意想不到。

遇到與自己觀點相悖的時候,通常會與其進行爭辯,但始終會認為自己觀點是正確的,所以不要與搞藝術的人去爭辯有關藝術的話題,通常是很難改變的。

學藝術的看法

對待事物都會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尤其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並且做藝術的人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很直接。做藝術的人對待藝術方面的學習一向抱有非常認真的學習態度,如果你要與搞藝術的人談戀愛,那麼儘量不要輕易的去評判其藝術作品。

搞藝術的人思維不一樣

事實上,搞藝術的人和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和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無法理解搞藝術的人的做法或跟上思路。搞藝術的人的大腦和正常人的運轉不太一樣,因為思考的細節和一般人大不相同。

搞藝術的人把作品視作自己的孩子

如果想近距離接觸一位搞藝術的人,重要的是,找到欣賞作品的方法。假如理解起來有困難,請教的話,會跟你解釋(不要爭論解釋否合理)。

搞藝術的人熱戀的時候是沒有理智的

搞藝術的人通常看起來像在地球上滑行,但當陷入愛情時,實際上他們是在翱翔的。確保為了表達愛意會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任何事,當然,如果結局不是計劃的那樣,最好別在場,因為會很快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

搞藝術的人通過代碼表達感受

提到感受,搞藝術的人更傾向於運用除了口頭表達之外的一切方式來表達感受。如果把一件藝術品獻給大家,花很多時間陪伴,或是用無法完全理解的意味深長的表情看著,要知道只是想表明是有意義的存在。

藝術的人不期望被理解——實際上,不喜歡被理解。這是搞藝術的人身上眾多惱人的毛病之一。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喜歡活在那個世界裡,所以,不要想著趕走,把搞藝術的人放進現實世界裡,因為沒有搞藝術的人喜歡這樣。

搞藝術的人適應能力不行

如果把搞藝術的人從原來的環境中趕出來,別指望能融入進去。運氣好的話,會碰到交際達人(搞藝術的人中有一小類人會是這樣),不過幾率很小。

7.搞藝術的人有獨到看待時間流逝的方式

這是每個搞藝術的人都具備的顯著特點。在一個地方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但表現的好像只來了幾分鐘,但是,如果恰巧發現他們心情不好,是沒法讓搞藝術的人坐在那兒哪怕一分鐘,因為感覺度日如年。

搞藝術的人性格是衝突的

沒法弄懂搞藝術的人,因為“搞藝術的人可以同時表現得既內向又外向“。性格的呈現完全取決於所處的階段。當沒有靈感時,會感到一無是處,展現出性格極內向的一面。然而,當對人生所處的階段感到滿意的時候,會表現得像個極度外向的人。

搞藝術的人認為自己的作品要麼一無是處要麼舉世無雙。別人看待的作品的態度和搞藝術的人們毫不相干,如果不喜歡自己的作品,搞藝術的人很有可能會毀了或扔進垃圾桶。相反,如果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優秀的,會希望作品受到讚譽和珍惜,被當做舉世無雙的。

搞藝術的人從來不把規定當回事

和一些藝術氣息濃郁的朋友為伍的話,想不找些麻煩似乎是不可能的。

搞藝術的人通常是享樂主義者

搞藝術的人對待食物、酒精和壞習慣是不加節制的,會告訴各種各樣的理由,有些人認為這樣才是自由,才能帶來靈感,不過這是想尋求一種解脫,特別是在有抑鬱傾向的時候。

搞藝術的人很有魅力

身上總散發著某種特別的吸引力。所以,是否在奇怪(為什麼會被一個神秘的攝影師所吸引),一位沉思的音樂家或是一位古怪的畫家,要知道想明白其中原因是很困難的。

搞藝術的人害怕被遺忘或忽視

只要看一眼藝術家的眼睛,創作的每一個作品都應在世界上留下痕跡。搞藝術的人大部分人是自私的,因為渴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得到永生。因而,通常最大的恐懼就是作品被遺忘。

搞藝術的人的打扮總是鶴立雞群

搞藝術的人喜歡招來很多眼光。一部分是因魅力或是光環,或者隨便喜歡怎麼叫,但是一部分是因為故意這麼做的。搞藝術的人喜歡鶴立雞群,時常通過服飾打扮來達到效果。

搞藝術的人需要被愛

無論假裝多麼自信和勇敢,搞藝術的人也會有不安全感。需要有人呵護,需要被愛和欣賞,需要人推動和鼓勵創造偉大的作品。搞藝術的人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做出了貢獻。

搞藝術的人會很難相處或理解,不過光憑一點耐心是不可能弄懂的。

有藝術細胞的意思是形容具有藝術修養和藝術天賦。是一種比較誇張且風趣的形容手法。

例如有位幼兒園小朋友精彩地演唱了一首歌,這時就可以誇讚說:這孩子真有藝術細胞!就是指孩子有藝術天賦。

藝術與藝術細胞

藝術的種類很多,表現在各個方面,如語言類的有:朗誦、唱歌、播音;表演類的有:舞蹈、影視;文字類的有:寫作、書法等等。可以說只要是世界上能給人們帶來美感、能用美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都可以稱為藝術,而所有這些都是所謂的藝術細胞的表現形式。藝術是藝術細胞的表現形式,藝術細胞是藝術的本質,要想提高藝術修養,就要從挖掘、發現、培養藝術細胞開始。

自由灑脫。藝術家非常崇尚自由,其自由灑脫的性格也會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由灑脫隨性的作品傳達的意義常常比較深遠,因此,藝術家常常很自由灑脫。

沉默寡言。藝術家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顯得比普通人沉默寡言。這絕對不是他們沒禮貌或者不喜歡和普通人交流,有可能他正在思考人生。

不修邊幅。這個其實比較符合我們的主觀印象,藝術家常常沉浸於藝術創作,對於自己的外在形象常常不是很在意。所以很多藝術家都是鬍子拉碴的。

縱觀古今,稱得上是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點不同於常人的氣質。仔細比較就會知道,這些藝術家都是極端的人,人們常說神經質或者其他。

藝術家的工作要求他們善於思考創作。所以,我覺得藝術家最重要的一個性格就是善於思考,表現出來的就是憂鬱,靜思。








圈子的生活


設計與美術創作者角度的個人看法:

喜歡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去欣賞一些司空見慣的事物去探討那些習以為常的東西。

對於美好的畫面或者世間有這明銳的捕捉能力,且善於分享。

注重審美和精神層面的修養,對於物質和世俗則較為淡然。

面對外加的無知和壓迫有著自己表達方式和語言,心如止水活出簡約人生卻不簡單。








藝幫手繪


學藝術的人有什麼共性嗎?我的回答是三個字:不容易。因為學藝術,要有想象力,審美力,觀察力,創作力,更要有藝術天賦,熱愛藝術,能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等等,這些都是學藝術的共性。

學藝術,沒有捷徑可走,學好藝術,必須要下苦功夫,想靠藝術實力成就自己,實現自己的藝術追求,是艱辛的,也是不容易的。

學藝術是一個漫長的事,要得耐住寂寞。忍住困苦,擋住誘惑。學藝術不能走捷徑,如通過捷徑在藝術上取得成功,也是經不起時間檢驗的。所以,學好藝術,得下真功夫苦功夫,既要悟性,還要肯吃苦,既要練內功,又要練外功,內外兼修。即便這樣,也不是容易從藝術上走出來。知道學藝術不容易,仍堅持,再堅持,迎難而上,久而久之,一定會在藝術上有所收穫的。

所以說,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看到希望。





聶中東


學術地,可能都有一個共點.特性的,就是私慾心偏低的.但是喜歡的是真實合格的應有的精神肯定表揚的!作業上是多思維及換位思考問題的。當你在臨幕山水古畫時,你會認知。當代人的知商.見解.學力,我堅信很短的時間裡都能畫繪得唯妙唯象的!都足成畫家了。都可價值聯城了!!![可愛],可這個對人(工人.農民)的勞動是能公平的對待嗎?!當你用平等的愛心換位思考的時侯,你不就知道為什麼人們那麼的尊重愛護藝術家(美術家)的嗎?名家作品都能價值聯城的。不就是人們藉此表達讚美人類特有的思維″美`發現美.創造美的嗎?所以,做為藝術家(美術家)的,作品沒有個人對美的追求.美的思維表達。人們還認可.表達讚揚(高評價的收購)鼓勵你嗎?草層文盲者我認為不可能有的。因為,.臨摸象像相似如同的仿古繪畫,本人相信當代人們先天的學識.智商作業,以不在是難事了。誰都會拔墨塗繪圖畫,誰願意花錢買你的畫呢?![耶][可愛][大笑]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用手機自錄影童年的開心了,誰還願意花錢請你畫幅留下兒時天真的一笑呢?…可是,人類讚揚″美"的行為是永恆的。因為美是啟迪人類文明前進的原動力,所以呢!藝術家.美術家不就應是美的發展者及創造者,才能受到人們的永恆的尊敬讚揚嗎?不就是創新表現者嗎。…!當你想起這些問題,相信個人的畫作追求方向.風格就有所不同了,就再不是單色調(黑色的)認知國畫了。史實漢.隨.唐.宋的中華族人繪畫形象作品,不是有花紅柳綠的五彩自然氣象顏色的嗎?!這演變的審美不同,不就是科技發展上不同的產物嗎?不就是造紙術的出現提高的說明嗎?(喧紙的出現,水墨的登場。不就畫風上的不同了嗎?不就是創造創新了嗎?)

故,產物技術的進步.發展。不也就是:的說明了嗎?達此,依此類推…。可知,學術上的產物成功是在於真誠及無私的執著的思維.勞動著。而不是模訪的造作著,形式主義者是沒有創新.創造的靈魂的。有創新.創造思維者,就是學藝術真誠者的共性。[玫瑰]


榕容寅


提到搞藝術的人,很多人自然會聯想起一些或“長髮披肩”或“鬍鬚垂胸”或氣宇軒昂道貌岸然或趾高氣揚自命不凡的所謂的“藝術人”來。其實,這不是藝術家真實的形象。

誠然,搞藝術的人由於長期沉浸在藝術構思創作的氛圍中,其言行難免有“與眾不同”之處,甚至表現的不大合群,或特立獨行,或桀驁不馴,或不修邊幅等等。但這反映出的並非是他們的本來面目,更不是藝術家的內心。


紋身推薦佳佳


教學藝術具有四個特徵:

①形象性:是教學藝術的最基本的特點,是指教師在課堂中的行為,是一切外觀行為的綜合表演。即教師的衣著打扮、表演態度、身姿動作、實驗操作、口語板書等,並藉助預言、表情、動作、直觀事物、繪畫及音響等手段,對講授的內容進行形象的描繪,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變為學生易於接受的知識;

②情感性:藝術教學則主要運用的是情感,以情動人。教學的情感性和教育性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教師的情感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間呈明顯的正比例關係。

③創造性:是教學藝術的突出特點。表現在:首先,是備課鑽研教材創造性地思考;其次,是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實施方案;最後,是教學方案組織實施的創造性。

④實踐性:首先,整個教學藝術過程都是與教學實踐緊密聯繫,不可分割;其次,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也是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的。


子墨o羽


師古而不泥古,洋為中用,融匯貫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