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手機研發什麼時候會發生“質”的變化?

laoyo


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從貝爾第一次接通電話,再到BB機,大哥大。還有現在電話只是成為手機的一個功能。隨著時代變更,手機的已經成為了信息以及娛樂的一種特殊載體。

從原來的黑白屏幕到現在的視網膜屏幕,4k屏幕。手機給人的體驗和功能都在不斷地提升,在90年代誰也想不到,手機將來可以看電視,打遊戲,而不僅僅只是電話的工具。


網絡數據的升級,促使了手機不斷地進化,可用的功能也是在不斷地提升。5G的來臨除了提高了下載速度之外,對手機最大的改變應該是雲空間了。

按照目前的生態發展結合現有技術5G和摺疊屏技術,我覺得未來手機發展的趨勢,偏向於功能性和實用性。5G技術的快速傳輸,雲空間得以更加快速的發展,通過雲,手機能夠變成小型PC端,手機將會擁有更加強大的生產力。但是相對比於電腦,手機的屏幕大小,限制了生產力,因此就需要摺疊屏幕了,通過摺疊屏的技術,擴大了視野,用戶的可操作做範圍就會越大。

這些大概就是我認為手機研發的未來趨勢,但是要說到“質”的突破,是沒有趨勢的,科技存在的意義,就是把幻想變成現實變成產品,所以“質”的變化,那些所謂的虛擬手機,透明手機,人腦植入手機都是類對於手機的期待和期望。

因此我覺得手機目前現有科技能夠去實現“質”的變化的是將5G和摺疊屏技術的完美融合,並開發出能夠更加強大系統適應,給大家帶來更大的生產力創造。手機的定位也不再僅僅是娛樂休閒。

還應該有的就是成為智能家居的大腦,5G時代,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現在許多廠商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例如小米的米家,小米的生態鏈目前算的上是 最完善的了。


你的觀點是什麼歡迎討論!


PY帶你扒數碼


我認為是無線電力傳輸技術有所突破的時候。

自1974年世界上第一部移動電話機誕生以來,手機行業經過了無數次的更新換代。涉及到屏幕,cpu,無線數據,gps,照相等等,功能越來越多。雖說每一次升級帶來了更好的性能和體驗,但是帶來了更多的耗電。目前電池技術卻停滯不前,考慮到續航,這就對硬件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每次升級都不得不提“提速降耗”,特別是cpu,屏幕,基帶芯片等耗電大戶,這也限制手機的發展。雖然說新的電池技術能夠提高容量,但是在眾多硬件升級和新功能加入的基礎上,電池技術顯然力不從心。特別現在5G的來臨。5G下,cpu、基帶芯片、內存、閃存,耗電將會更多。

現在很多手機配備了無線充電功能,那也是無線電力傳輸的一種,但是目前無線充電功能有很多侷限性。無論電池容量,充電方式和速度怎麼升級,手機還是無法擺脫主要通過電池供電。

如果無線電力傳輸技術有所突破,電能通過“電力熱點”傳輸,手機就能通過“電力熱點”獲取電能,甚至可以擺脫電池。擺脫束縛,這將極大的提高手機硬件的發展。

每一個行業的高速發展都帶來了其他行業的同步發展,其實無線電力傳輸也會帶來更多行業的發展,包括電動汽車,無人機,甚至是航天事業,到時候電池就相當於一種備用能源。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有一點話要說


從移動AI芯片的誕生起,這個系列已經追蹤分析和報道過很多手機領域的新變化。但假如讓我來總結AI和手機發生碰撞之後,最大的變化發生在哪裡,答案可能只有一個:攝像頭。

從技術邏輯上講,搭載AI運算處理單元后的手機,結合本身GPU的圖像處理能力,最顯著的能力提高就是在圖像內容生成、識別和處理上。無論是美顏、美景還是美視頻,算法都能給你美出來。

但事實上,高端機們不得不齊齊擁抱AI背後,或許還有更深層次的產業矛盾和現實問題。手機AI也不止帶來了“拍照更好看”的簡單提升。

本文中,我們將引用華為Mate 10、iPhone X和谷歌Pixel 2三款加入了AI能力與運算單元的智能手機,來討論AI帶給手機攝像頭與拍攝功能的改變。

曾經我們認為手機只能打電話發短信,之後buang的一聲,手機被炸成了今天“無所不能”的智能機。隨著AI的到來,攝像頭可能也在經歷一場類似的爆炸。

手機攝影已經進入深水區,創造差異只能用AI

為什麼在短短几個月之間,蘋果、谷歌、華為的主流旗艦機都宣佈進入了AI時代?

最直接的原因,顯然在於高端機之間不可避免年年上演的拍照能力大戰,打到如今已經進入了無比慘烈的拼刺刀階段。

曾經跟一個愛寫手機拍照評測的攝影師朋友聊天,他認為這兩年寫手機拍照評測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因為近似價位的手機之間,拍照能力實在太接近了。拍了各個場景的對比圖,一會這家強,一會那家強,根本歸納不出結果來。即使嚴格按照DxOMARK這種專業機構的評測標準來做,結果還是五花八門。

也有人覺得,在手機光學硬件和攝像單元上,摩爾定律已經接近失效了。隨著雙鏡頭、大光圈、千萬以上像素攝像頭成為標配,攝像頭的核心單元群落似乎已經被固化。但手機還是要年年出,年年有改進。更要命的是對於高端機來說,攝像部分是絕對的血海廝殺,絕不能落人一頭——想想手機背後的研發者和產品經理們,也是夠頭疼的。

即使領軍的蘋果,這幾年在攝像頭也是前進的舉步維艱。甚至打開一些專業評測網站的照片,普通用戶很可能分辨不清兩代機型,以及競品機型拍攝照片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攝影師和藝術家,有那麼細緻的分辨能力。所以為了讓消費者繼續感知拍照能力在變化,必須在攝像單元之外想辦法——於是AI似乎成了最好的選擇。

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或許意味著手機可以憑藉基礎硬件的改變和大量算法助陣,來提升手機在拍攝、錄製時的體驗。創造更多的玩法、更簡單的體驗,擺脫在光圈、像素等少數幾個領域的無盡糾纏。對於渴望新消費增長點的手機廠商來說絕對是一場驚喜。

更重要的是,AI算力與算法在手機拍攝中的應用,可以有多種模式和方法。很難想象秘密研發的旗艦機會在AI應用細節上撞車。這點在華為Mate 10和iPhone 8/X之間的差異化中已經可見一斑,而這只是個開始,更多技術與開發生態成熟後,兩款旗艦機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這是手機廠商們求之不得的。

脫離同質化競爭的苦海,恐怕只能靠AI。所以,AI來了......

最後的戰役:算法和硬件能力填補特殊場景

當然,AI可能改變手機的拍攝戰爭,絕不是說這場戰役就不繼續下去了。

事實上,在開創新玩法之前,AI幫助手機拍攝完成的最後一場戰役,還是會聚焦在主流手機攻堅了許多年的戰場:特殊場景拍攝。

這裡所謂的特殊場景,包括夜景、強光、暗光、動態捕捉幾個方面,具體應用的例子更是花樣繁多。因為手機的攝像頭註定沒有縱深,所以無法像單反攝像頭一樣來處理極限光環境下的成像效果。因此暗光、強光環境下的拍攝,也逐漸成為評價一款手機攝像能力好壞的基本要素。

看一下DxOMARK的手機拍攝評分排名,會發現前五已經基本被AI手機所佔據。而這些手機拍照能力的重要加分項,就來自算法對光線環境的捕捉和平衡推導。比如谷歌谷歌Pixel 2會採用複雜的算法,比如對攝像頭收集信息進行拆分和模塊深度學習,來達成精神效果和光源重繪。因此在白光處理上獲得了高分。

在DxOMARK的這張評測圖中,可以看出應用了AI算法幫忙之後,各家旗艦機在處理光影關係時都較以前的純光學模式有了顯著改善,尤其是在匹配陰影與光亮的結構關係上。

算法捕捉技術不僅作用於靜態拍照中,更多體現在高速運動環境下通過算法來實現超高速對焦,以及在暗光環境下完成的識別+拍攝。

AI+手機拍攝,還能在比較複雜的動作和特殊光線下實現動態美顏與視頻美化。利用底層硬件+算法,智能機可以實現了單靠攝像頭無法達成的很多功能。

但這只是提升,AI到來的真正意義在於讓很多所謂“常識”發生改變…..

直男救星:用AI的識別能力解放人類拍照

請假設你是一位不熱愛拍照,但熱愛女朋友的直男……當你使用昂貴手機給女友拍照的時候,第一感覺是什麼?

開心?忐忑?NO,你的第一感覺是複雜到心累。你會發現手機上一大堆功能,一會要HDR,一會要美顏美膚,一會要大光圈背景虛化,一會要景深模式......這要是趕上個暴脾氣,不是扔手機就是扔女朋友。

事實上,會產生如此複雜的操作和專有名詞。是因為為了處理不同的拍攝對象和場景,手機必須模仿相機的模式,給出不同的曝光、白平衡和對焦策略。但更多的功能意味著更復雜的操作,世界上還是手殘黨多一點,是否能免去這一步呢?

對於AI加入手機這件事,或許一個十分值得興奮的點在於,AI的主要能力之一在於識別和理解圖像。換言之,通過識別後的圖像信息自動觸發功能對應,或許意味著可以把拍照無能的直男們解放出來。

比如谷歌的Pixel 2就很大程度上利用了AI的識別能力來拍照。在它的攝像單元裡,隱藏著一個神經網絡算法,專門用來分辨拍攝中的人物信息。然後傳輸到後端進行不同階段的對應圖片處理。

當然,谷歌的這個技術主要目的是讓但攝像頭來獲取雙攝的美顏拍照背景虛化能力。而華為Mate 10的識別+拍攝,也即其宣傳的“智慧攝影”模式似乎是更激進的方案。Mate 10的處理方式,是通過NPU來先期學習圖片的信息特徵,從而獲得給拍照對象分類的能力。然後組織成13種拍照模式。

當攝像頭在拍攝時觸發了這種模式,手機將自動調到對應的模式。

事實上,這種先識別後拍攝的模式很可能在短期內成為通行的標配,甚至取代一部分常用功能。畢竟在我們日常生活和社交中,拍攝照片的目的和期望效果是有高度一致性的。通過AI帶來的深度學習能力歸納這些特性,智能化完成用戶期許,或許才是未來攝影的常態。

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到了海邊結果下雨,到了景區遇上霧霾,到了好萊塢沒有大明星,就可以用AI來造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甚至弄出來幾個偶爾路過的明星側影.....

當然,AI的識別+拍攝能力,真正應該解放的是老人、孩子以及大多數只是偶爾採用手機拍照的普通人。畢竟我們大多數人無暇學習複雜的教程,錘鍊高超的審美,但我們還是希望讓精心準備的一刻留下更漂亮的記憶。

AI讓世界更公平,也許正是如此。

已經發生的大爆炸:攝像頭不只用來拍照

上面介紹了兩種可見的AI+攝像頭模式:AI提升拍攝和AI改變拍攝。而AI還帶給攝像頭另一種賦能:不只用來拍攝。

目前所見,這重功能已經有兩種思路:第一種iPhone X為代表的,在感知能力上做文章,將攝像頭與傳感部件結合生成新的體驗與功能。

iPhone X攝像頭在結合了新的感光元件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入了相當複雜的傳感器系統。尤其是在前置攝像頭上,用“劉海”裡原深感攝像頭實現了生物識別和動態捕捉,達成了Animoji和人像光效等特色功能。

另外Face ID也是通過類似功能來實現的結構光識別。泛光感應元件還能在暗光狀態下幫助用戶解鎖手機。這種思路或許意味著,攝像頭以後不僅僅是“看見”,而更多可以“感知”外在。目前作用僅僅是人臉識別和一些特色功能,但距離運用硬件和算法基礎開發更多功能應該已經不遠了。

而另一種模式,是通過攝像頭本身的機器視覺能力來獲得數據學習和智能體成長能力。加入記憶和學習能力的AI攝像頭不僅是記錄影像信息,並且還會在本地完成對這些信息的學習和理解。從而適應用戶習慣,達成更好的拍攝體驗。

這兩種方式都意味著,手機AI帶來的不僅是攝像能力本身的提升。而是將攝像頭作為信息採集方式之一,納入更龐大的能力體系裡。以此培養出手機的精準識別能力、多元數據處理能力、內容輸出能力,這對於未來才是至關重要的。

或許等到開發者開始集體思考這些能力意味著什麼,移動AI帶給影像世界的真正價值才會浮現出來。

AI可以改變手機的很多方面,但從根本上說,它想改變的是被看做常識的人機交互方式。


科技數碼問問


10年前我們幾乎不可能想象如今的手機能有這麼強大的功能;同樣,今天的我們也難準確的預言以後手機有什麼“質”的變化。不過,手機的未來依然有相當多的驚喜值得我們去期待。

隨著5G、6G技術、物聯網、傳感器、語音/圖像識別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手機除了變得更快,還能更好的感知外界環境,理解你、我的想法,並與我們進行作出更多互動。屆時的手機也不會僅僅滿足於充當通訊、娛樂、支付的終端,而是會充當萬物互聯的眼睛、鼻子、耳朵大腦,成為我們與世界溝通的中繼站。


碼家花園


手機什麼時候會發生“質”的變化?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洪夢派,一個愛好科技、數碼、互聯網,探索未來發展趨勢的人。聊科技,找談資,記得關注洪夢派一起裡嘮嗑哦!下面我們來聊聊今天題主提到的這個話題。

按照現在的手機行業來講,手機已經發了兩個“質”的變化了。

第一個是從單純的通話手機改變為可上網的手機,手機在開始之初是隻能用來接打電話的,那時候的手機如大哥大、小靈通、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等就是第一批只可以用來通話的手機。

然後發展為可上網的手機,但是那時候的上網功能很有侷限性,只能簡單的瀏覽網頁,或者是聊個QQ之類的,功能較為簡單。

接著第二個質的變化是從起初的簡單上網手機發展為智能手機,這時候的手機可以下載各種軟件應用,進行多種娛樂功能,直到現在功能越來越豐富,使得我們的生活對手機的依賴變得越來越強烈。

而對於下一個“質”的變化來講,根據個人的分析來講,應該會依賴於網絡的發展而定,比如將要普及的5G網絡,隨著網速更好,斷網減少,各種需要高速網絡支持的功能或設備可移動性變好,這時候就是下一個手機“質”的變化到來的時候。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已經到來,只是這還是一個開始間斷,所以還不明顯。同時在設計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會出現如透明手機,可隨意彎曲手機等。


洪夢派


個人認為毫無疑問是電池。

鋰離子電池由索尼在1990年發明,用來代替當時已經廣泛使用二十餘年的鋰電池,並一直用到現在。然而要將其升級卻頗有難度,比如專注高能電池的Envia Systems公司,從1995年開始,直到2007年,才把鋰離子電池儲能提升一倍,隨後這近十年的提升更是不值一提。

電池儲能主要受制於其材料,而至今尚未明確找到下一代電池的突破口。目前受電池限制的,又何止手機行業,比如近幾年大熱的電動汽車,其瓶頸依舊在電池。

現在很多廠商都押寶石墨烯,而石墨烯也被視為“硅時代”的顛覆者。目前我們國內更是在政府層面去支持石墨烯產業的發展,力圖在這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產業中建立優勢。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去年華為宣佈與曼徹斯特大學合作研究石墨烯電池。再往前不久,華為在日本一場展示中,一個容量3000mAh的石墨烯電池,在5分鐘內便充電48%,可謂驚人。

然而,現在依舊沒人能確定,石墨烯究竟能不能引領下一場科技革命。

誰掌握了下一代電池技術,誰就掌握著未來。電池技術的革命,遠比手機升級幾代更為意義重大。


明睿說科技


手機真正質的變化需要等到新材料的出現而

阻礙手機進步的不是想象力,而是現實。

手機的每一次變化,所帶來的是全行業的變化。從上游供應鏈到下游廠商,能撬動如此大體量的只有新材料與新技術的出現。廠商可以設計出各種天馬星空的產品,但是阻礙他們實現的就是供應鏈。如果供應鏈例如富士康等的技術與材料沒有得到革新,那麼手機也會難有質的飛躍。





數碼獅子


也許有朝一天,手機會發展到無法想象的地步,它會是無形的東西,不需要再握在手上,用手指打字點屏幕,只需要把手掌當作屏幕,對方圖像就清晰地投影到手掌上,可以與對方面對面交談,萬里之外,變方寸之間,世界太小,就在掌心,手機真的會變成“手機”。哈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20b7363d82d48099064169778075450\

閒情逸致niushu


目前來看電池技術是其一,畢竟智能手機的續航其實嚴重影響了手機拍照、性能等更方面的堆料;另外一點我覺得外觀設計也算吧,這需要屏幕材質等技術的發展,比如科幻或ACG中的那些手機形態,就需要技術進步來支撐!


科技X菌


我認為不會有質的變化,為什麼呢?請看看我下面的觀點。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ce300012c68f8a374b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