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一個人的教養,真的不是裝出來的”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非常認同。

一個人的教養,真的不是可以裝的出來的。有時候,看一個人教養如何,言談舉止,也許幾句話就可以“品”得出來。因為,真正的教養不僅是受家庭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薰陶,更是自身後天的“修煉”,裝則是裝不出來的。

1、“教養”,顧名思義即教又養,是一個人一生的“課程”。

教,即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一個家庭在其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大凡孩子教養好的,都會來自一個“和善即德,小善為美”的成長環境,看待事物總會看到美的一面,並極力維護這種美感。世間萬物的美點滴凝聚在一個人的生命裡,就會形成良好的品質。

養,即在生活中培育、栽種、生長,天長日久的“養育”。這種養育,小的時候由父母培育,大的時候由自己養護,

由此而渾然天成,絕非後天“刻意雕塑”。

這種教養,是人的品行、品質、品德由內而外散發的芳香,絕不是臨時噴灑的“香水”。

舉倆例子:

1、原來我認識個人,總認為自己很有教養,自己是世界上最應該“值得尊重”、也應該生活得最好的人,看不得別人比她強。別人要是評價某個人哪裡好,似乎就是對她的“侮辱”,無論評價其學識還是穿衣。

她自己從小在農村長大,卻說最討厭“土得掉渣的人”,哪個女人穿得漂亮點,她能當眾說人家身上有“一股妖氣”。隨時隨地當眾揭別人“傷疤”,把別人的某種缺陷會當成“笑料談資”,處處顯示自己的“高貴高雅”。不知道朋友們在工作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人?真是讓人覺得無語。

這種裝出來的“人上人”、“高大上”就是沒有教養、缺乏教養的體現。

2、一次大家去高檔餐廳吃飯,餐廳裡鋪的地毯非常新,感覺還是挺講格調的。這個房間有兩桌,我們一席人正在吃飯,發現鄰桌一群人在高談闊論、大聲喧譁。看上去都是挺有錢的年輕人,穿著名牌,嘴裡“吞雲吐霧”,說話像是在吵架。正正這時,其中一個看似挺文雅的年輕人使勁咳嗽幾聲,把一口濃痰吐在地毯上。那口黃濃痰在紅色的地毯上那麼顯眼,讓大家頓時感覺倒了“胃口”。

這種人可能啥都有,但唯獨缺少的就是教養,可以說就不配做人,因為連起碼做人的品行都不具備。

有教養的人,會讓人隨時隨地看到品質的光輝。

真正的教養,那種飽讀詩書、氣自芳華、知書達理是由內而外散發的魅力光芒,是“流淌”出來的,所以行為舉止都會滿含善心善意,這樣的人,在教養中可能還會“修行”為一種相由心生(善良的面容)。

這種相由心生的人,從他的眼睛、微笑、表情舉止中,就會發現日常教養的所在。

因為對這個世界美的風景,美的事物,他會善於會用心感悟、用心欣賞、用心學習,包括比自己強的人,而不是“居高臨下”看人,也不會以譏諷嘲笑挖苦別人為樂。

因為他懂得什麼叫愛,更明白什麼叫尊重。所以,在生活中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的某些慾望;會尊重別人,不口無遮攔去傷害他人;會包容、理解、善解人意,尤其學會了包容自己父母、身邊人的“不完美”。

因為,這是教養本身賦予的“光輝”所在。

相反,缺乏教養的人,沒有陽光心態,心裡的陰暗面較深,看美的東西總是先看到不完美的地方,橫挑鼻子豎挑眼,只挑刺不栽花,也許還能想一些歪點子,打一些壞主意,說一些“風涼話”,處處顯示自己的“能力”和“光彩”。

小結:

教養,就像一條河濡養一個人的身心。這條河,是點點滴滴的水匯聚而來:從生活的日常和細節開始,從飽讀詩書開始,從善於用心觀察事物開始,從以誠相待和感悟聆聽開始,從它處汲取營養“取經”開始……

教養會滲透在人的每個細胞和靈魂中,“香氣”由其中彌散而來,裝只能說是“樣子”而已。因為教和養彼此“相連相達相系”,少教缺養、只養沒教,從其日常行為中就會看得出來,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大跌眼鏡”。


親吻生活一愛欣


一個人的教養是長時間養成的,我媽很小的時候就不斷教我,孩子,吃飯時要叫人,在外面說話時要語氣低一點,慢慢說,遇到吃虧的事,就忍了,不能衝動,衝動是魔鬼,路上紅燈千萬不能闖,往往我看到老一輩的人經常衝紅燈,可能是他們長時間習慣了,改不了,所以教養這東西是長時間養成的





小陳出擊


不認同,人的教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養的,我高中主任經常給我們說,人都是在像優秀的人學的,都是裝出來的,裝著裝著你就變優秀了,畢竟你是向優秀的人看齊的。

也有點是家庭因素的影響,不管怎麼影響都是你自己在做決定。



w樂此生


我認同也很欣賞,一個人的教養有天生的成分但後天的環境是主要的,包括父母的教育和生存環境。主要一點是自己的接受能力和讀書多少那方面書。我從小每看一本書就要分析書中每個人物,告誡自己學做好人。另外小時候看電影,電影中的好人對人一生影響也很大。


太白山下品茶人


認同。一個人的教養是長期學習和實踐得出來的,怎麼裝是裝不來的。狗裝羊能象嗎?


老農李作民


應該說,最終是裝不出來的。


世照網傳媒黃河


認同。

裝出來的,那不是教養,那是做作。

人們的眼睛是雪亮的,裝出來的教養,最終還是會被人看穿,狐狸的尾巴終究會露出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都知道哪些是好的,都已經能夠裝做有教養了,為什麼不能真的有教養呢?

這樣的人,也有點太壞了。




大別山茶舍


真正的教養其實是心裡能裝著別人。

看得見的教養是容易的。在乾淨的環境裡,你不好意思亂丟垃圾;在安靜的博物館,你不敢高聲喧譁;在有序的隊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隊;在清潔的房間,你不會旁若無人地點燃香菸。難的是看不見的教養。

我不知道大家有過租房子的經歷沒,我的同事劉姨前幾天去收房子,回來和我們說,真的遇到了一個好的房客了,他的走的時候,把房間裡裡外外收拾的乾乾淨淨,比他剛住進去時還乾淨。他還說即使一袋垃圾也不要給下個房客留,這樣下個房客住進來時心裡會很舒服。也許那個住進來的房客和他永遠不會見面,但這就是教養,在看不見的地方更顯寶貴。

一個人想真正被大家認可和尊重,靠的全是這些細小的事情,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而真正的教養其實是心裡能裝著別人。

日本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灑在了地鐵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車,也要想辦法擦乾淨,這樣下一位乘客就不會覺得麻煩。雖然沒擦可能也不會被人批評,雖然大部分時候並沒有機會跟下一位乘客認識,但這種謹慎獨處、保有敬畏的態度恰恰是最能考驗真假教養的地方。

現在很多媽媽在剛懷上寶寶就開始胎教,各種育兒的書買了一大堆,真的是想孩子出生後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一出生,游泳,早教,開發孩子智力等等就開始打造孩子,孩子從上幼兒園,小學開始各種培訓班,興趣班,但歸根結底,都是些知識性的灌輸和所謂的興趣能力的培養。家長們不僅僅要將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能力的培養上,而且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教養。

縱使你的家庭背景再好,縱使你有再多的金錢,名譽,地位,縱使你的穿著再時尚,如果你沒有教養,也終究會被這個社會所唾棄。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麼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教養是帶有某種天生的素質和一點一滴的積累。                                            ――――陳道明前幾天我的同事,一個7歲小孩的母親帶著孩子到診所去,小孩看見醫生的診所放在櫥窗裡的娃娃,伸手就拿;看見裡面的果汁打開就喝。醫生跑出來很不客氣地對她的母親說:“我是給孩子看病的,任何孩子教養的問題,請你們父母自行負責。今天你必須賠回我所有的損失。”有道是:子不教,父母過。我那同事臉色鐵青,如果有洞她肯定就先鑽下去了。如果大家在公共場所講一點教養,潛意識中培養一點教養,自我流露中顯示一點教養,社交禮儀中表現一點教養。相信這個世界會是最溫暖的。教養,就是要對別人溫柔,就是要讓別人舒服,願每一個人都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



青梅煮酒之水煮沉浮


非常贊同這個觀點。

因為裝出來的教養是表面的,淺薄的,低層次的,禁不起時間考驗的;真正的教養是由內而外的氣質,時間越長,體現得越是淋漓盡致。

裝出來的教養終究會原形畢露。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重面子,輕裡子,穿名牌衣服,開豪車,喝名酒,說話也是引經據典,一副名流精英的樣子,初次接觸,給人一種有教養、有品位的感覺,但隨著接觸的深入,你就會發現他(她)們的肚子裡沒有墨水,做事自我,心中裝不下他人,這種裝出來的教養極其淺薄。

真正的教養是一種高貴的氣質。

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有教養的人,都有著深厚的品格修煉和知識沉澱,是由內而外自然呈現出來的高貴氣質,他(她)們說話得體,有理有節,往往先人後己,處處為別人著想,跟這類人接觸得越久,越是會被他(她)們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所以,裝出來的教養是禁不起考驗的,真正的教養也是裝不出來的。


風動雨中山


一個人的教養真的裝不出來。對一個有教養的人來說,一舉手,一投足都會滲透出教養的清馨。有教養的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使人閱之,賞心悅目;品之,繞樑三日。一個人的品行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品牌、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