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看了《蘇武牧羊》的故事很震撼,什麼樣的信仰信念才能讓人堅持十九年?

站穩的三觀


看了《蘇武牧羊》故事很感動,他的愛國主義英雄氣節,不屈不撓的奮鬥歷程,精忠報國的民族大義都感染著每一箇中華兒女,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古至今,讓後世之人學習。

我覺得蘇武之所以在漠北放羊堅持十九年才回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是一個有始有終的人,做事做人都要懂得畫圓,這樣的人是一個懂擔當,負責任的可信之人。蘇武必須向他的國家覆命,這樣他就死而無憾。蘇武是受漢武帝指示帶一百多人前往匈奴,他必須對皇帝有所交代,品德高於一切,使命重於泰山,做人義字當先,這一點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

人生就是一個圓,做人做事都在畫圓,不然就不圓滿,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讓人心安,無愧於此生,人生於天地之間,必然要遵循天地大道,蘇武是一個明白人,也是一個懂得大道之人。所以他有堅定的信念支撐他,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成為了後世之人的楷模。



悅天子安


此歷史故事充分展現了當代“理想”和“信念”的力量。非常具有當代意義。(蘇武牧羊)講述了漢武帝年間蘇武被匈奴單于逐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手持漢節,堅守信念,用血肉之軀樹立精神豐碑的故事。 這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後來被搬上銀幕後,使得歷史和現實有了一種映照關係,“因為其中不僅有愛國主義,還有信仰和堅貞的意志,令人非常感動。”   

電影評論家王人殷認為,這個古代題材的影片具有當代性,寫出了人物的理想和信念。“蘇武之所以堅持是因為他的精神上有永遠不放棄的理想,它寫出了蘇武的魅力,這個魅力就是他的人格、他的骨氣。”


持續更新中


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冰,飢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蘇武:李白】

《蘇武牧羊》的故事千年來感動著我們一代代國人。信仰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它和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最重要是和傳統文化有關。是內心深處的精神景仰,是骨子裡流淌的堅強。

蘇武,那個被流放到荒無人煙且冰天雪地的貝加爾湖畔放了十九年羊的大漢使節,飲冰雪、食草根不辱使命,威武不屈,富貴不淫。十九年啊!不親身經歷不會理解它是多麼漫長的無奈,多麼寂寥的蒼桑。那必須有鋼鐵般意志如磐石般堅守,是骨子裡那股大漢子民永不屈服的信念支撐,是以身後華夏民族的錚錚傲骨精神為信仰。不辱大漢國威,不辱華夏國格。

信仰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他以這種力量為支撐,他就是大漢,大漢就是他,站在北地風雪中的是大漢民族不屈的精神!


魂系安陽河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正心,修身,齊家,平天下。

魯迅先生說: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苦幹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這就是中國人的脊樑。

這就是民族魂。蘇武就是民族英雄,19年,他用生命依憑心念,譜寫了漢民族精神的內核,一個大寫的一撇一捺的“人”。

善養吾浩然正氣。孟子的這句話,儒家思想延續到朱理之學,到五四運動,到毛澤東思想為人民服務,到現如今:我們要團結一心,攻克時艱!

這就是中華魂,龍魂的脈!

五千年龍脈,五千年繁榮昌盛!


韻雅茶馨



中國有5000年文明歷史,在一朝一代的交替中,湧現出很多對後代啟迪、明智的事例。

《蘇武牧羊》就是其中一例。當我們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能想象出蘇武作為使者,出使匈奴,面對野蠻匈奴人的百般凌辱勸降和荒野之地的流放,從出使到回國,時間長達19年之久,都沒有屈服,表現了蘇武堅貞不屈、堅韌圖成精神,最終在花甲之年回到自己的祖國。

他作為一名使者,手持符節,據理力爭,不畏強權,誓死報國,不辱使命,這是一種“生是大漢的人,死是大漢的鬼”高尚的情操,如果一定要用信仰來歸納,我認為用現在的話說是一種“理想主義”。

蘇武作為使節出使匈奴,主要目的是談判,是為大漢與匈奴兩國的利益取得最大化的負責人。他始終堅信自己的國家是大漢。雖然單于也很欣賞他,並用高官厚祿勸降,但沒有成功。

這是因為蘇武堅信,自己就是那個“力挽狂瀾的人——犧牲我一人,可以為避免兩國交戰而造成無數將士、百姓的傷亡,正是這種理想主義的信仰支撐著他在那裡艱苦的環境中活了19年。

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仰,可能早就投降或者自殺了。


注:我是從事地產行業16年的房產配置諮詢師趙老師,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關注我,可以瞭解更多你關心的房產方面問題,謝謝。




房產配置諮詢師趙老師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蘇武牧羊說明了一個擁有信仰的人是多麼強大。

而蘇武這強大的信仰又包含了很多他個人優秀的素質和強大的智慧。

蘇武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讓他擁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他知道,他人生的價值,他強大的精神境界,同時表現在外的是越挫越勇的豪氣。他人格魅力的強大已經震懾到了他的敵人。在這19年裡,最重要的是,他能處理好自己的心理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內心強大。

所有優秀品質,最後匯聚到強大的信仰。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小樓一夜看春雨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

這首歌每人都會唱。

蘇武牧羊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蘇武在匈奴受盡折磨屈辱,可他堅貞不屈,渴飲雪,飢吞氈,最終經歷十九年終回漢朝。

他這是什麼精神?從大方面說是愛國精神,從小的方面說就是堅韌不拔,剛強不屈的精神

歷史上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范仲淹居“居廟堂之高剛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司馬遷“剛直不阿,留得正氣衝霄漢;幽思發奮,著成信史照坐寰”;鄭成功“開闢荊榛,千秋功業”。他們這些民族英雄計利就計天下利,求名也求萬古名

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海玉承翠



蘇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們中國婦孺皆知,但到底是什麼樣的信仰信念讓他堅持十九年了?

第一、強大的愛國情懷,永不叛國,對祖國忠誠。

對自己祖國的深深愛戀與堅貞不渝是他堅持了十九年之久的動力。若是沒有強大的愛國情懷,他怎麼可能會堅持下去?

他一開始就可以選擇背叛自己的國家,不用去那麼惡劣的環境生存,但是他沒有。他選擇了忠誠。

第二、堅強的意志、頑強的精神。

在那個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環境生存,不是九天,也不是九個月,更不是九年,而是十九年。

若不是他自身有著頑強的意志,他早就選擇投靠敵國,但是他沒有。

第三、對自己國家的信任

他一直堅信祖國會救他,會讓他脫離苦海,正是因為有了這份無條件的信任。是他堅持下去的理由。


瀾川若寧榕城若虛


蘇武牧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不屈不撓的氣節,這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一脈相承的重要原因!

文化認同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次戰亂、分裂和動盪,但是為什麼,我們國家可以浴血重生,再次實現統一?關鍵原因就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不是以血統、膚色、語言、生活方式來作為區分和認可的標誌和標準!而是以文化認同!

認同中華文化的人,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我們這樣的標準,讓我們歷經風雨,而茁壯成長!

蘇武牧羊,就是文化的堅守和信仰!蘇武就是要用自己的堅守,實現他作為華夏子孫的理想和不改初衷!

文化認同和堅守,是蘇武的精神不朽!

不屈不撓

中華民族是最愛好和平的民族!

我們不會去侵略別的國家,我們願意和任何國家交往、共同發展。但是,我們最不屈不撓的民族。無論侵略者多麼的強大,我們中華子孫,都是不屈不撓、英勇抵抗、誓死不退!幾千年來,我們都做到了

我們珍視和平,但是我們絕不向壓迫和奴役屈服!蘇武的堅貞不屈、民族氣節,就是典範!

蘇武牧羊!是傳奇、是勵志、是華夏子孫學習的榜樣!無論身在哪裡,都不忘自己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無論身處何種逆境,都要做到,堅貞不屈、誓死堅守、心繫中華!


聿劍傳統文化


“蘇武牧羊”的故事講的是: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說甘肅民勤 )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蘇武牧羊》讚揚了蘇武面對威逼利誘忠心耿耿,不畏強權,忠貞不屈,愛國且不向挫折屈服低頭的精神。

蘇武頑強堅持十九年,拒絕敵人的威逼利誘,忠心耿耿,不畏強權,忠貞不屈。表現了他:

1、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

2、堅定的信仰;

3、頑強的意志;

4、必勝的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