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西遊記中誰對孫悟空最好?

讀史悟今生


在《西遊記》裡,從石猴出生,到取得真經,這一路上,幫助過孫悟空的神仙很多,特別是在取經路上,每當孫悟空有難,天庭的神仙基本都是有求必應。那麼縱觀整部《西遊記》,誰對孫悟空是最好呢?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會說,是唐僧,觀音菩薩,還有如來等等,而我要說的這個人,應該是對孫悟空傳最好的一個,他就是孫悟空的啟蒙老師--菩提祖師。

菩提祖師這個人物,西遊記裡關於他的來歷記載不多,總感覺很神秘,應該是個BOSS級的大人物。菩提祖師是孫悟空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影響他一生的重要導師!菩提祖師收孫悟空為徒,就連孫悟空的名字也是菩提祖師給起的。菩提祖師的徒弟眾多,然而菩提祖師只教給他們一些修身養性,或者長生不老,或者求神占卜的小法術!唯獨對於孫悟空,菩提祖師看他有慧根,也夠伶俐,不僅教了孫悟空上天入地的七十二版變化之術,更是教了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可以說菩提祖師對孫悟空這個徒弟是很偏心的。不然怎麼可能會有後來的大鬧天宮以及保護唐僧取得真經這一系列的精彩人生呢?還有一點,孫悟空在學有所成以後,驕傲自滿,被師傅菩提祖師趕出師門,臨走前,師傅教導他:“日後惹出禍端,不要來找我,也不要承認我們的師徒關係”,當時來看,挺費解,為什麼會這麼說。現在看來,這應該是在保護孫悟空。在孫悟空推到人參果樹那一集,孫悟空找了很多神仙都找不到起死回生的方法,最後無奈之下他跑去找師傅菩提祖師,雖然菩提祖師沒有見他,但是還是告訴了他解決的方法。可見,菩提祖師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啊,這是真正的對孫悟空好!

綜合來看的話,西遊記裡,對孫悟空幫助最大最好的人應該是他的授業恩師菩提祖師!

以上內容就是我要表達的觀點,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可以發表留言討論,謝謝!






大豫老吳


西遊記中對待孫悟空真心好的是誰?

按大宋西遊論,《西遊記》中,對孫悟空真心好的有兩個人。

一個是菩提祖師,一個是觀音菩薩。

菩提祖師就像他的父親,教會他所有本領,也教他怎麼做人;觀音菩薩就像他的母親,引導他走正道、走大道。

首先來看菩提祖師。

按大宋考據,在《西遊記》中,師父菩提老祖最關心的弟子,教本領教得最多、最深的弟子,就是孫悟空。

看看他對待孫悟空與對待其他弟子的不同。

由於悟空破了祖師的暗謎,祖師很喜歡他的聰明機靈,就暗暗傳給他長生妙道。

悟空把這長生的本事學會,天還沒有亮。那大眾還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以後,悟空都暗暗維持這神通本領,子前午後,自己調息。

就是說,這長生妙道,菩提祖師只傳給了悟空一人,其他弟子,無福學到。

過了3年,為幫悟空躲過未來三災,菩提祖師又附耳低言,暗暗傳了悟空七十二般變化之法。

後來有一天,菩提祖師傳了筋斗雲給悟空,讓他的師兄弟們很是羨慕,一個個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會這個法兒,與人家當鋪兵,送文書,遞報單,不管那裡都尋了飯吃!”

以上這些通天的大本領,在菩提祖師眾多的弟子中,只有悟空一人得到了傳授,學到了本領。可見祖師對他,是十分偏愛的。

但是,後來,菩提卻堅決強硬地,把他趕走了。

趕悟空走的時候,菩提祖師心裡是很難過的,所以他破天荒地說了很多話。這些話,看上去是在責怪他。實際上,責之越深,愛之越切。

菩提祖師當時對悟空說:“悟空,過來!我問你弄甚麼精神,變甚麼松樹?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這麼說完,就要趕悟空走。並叮囑:“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就這樣,師徒緣盡,悟空揮淚而去。

現在的人很難理解過去的這種師徒關係,以為菩提祖師趕他走,還不許他說出師承,實在是太狠心了。

但是,按大宋對古代人文的考據,真正的師徒關係,其實正是這樣的。

按一般人的理解,師父教會了徒弟那麼多的本領,應該希望徒弟報答他,為他效勞。其實,師父在教會他之後,反而希望他不要報答自己、反而希望他不要為自己效勞,這才是至深的愛。

就好像親生的父母,真正摯愛孩子的話,只想著要孩子好,絕不會想著要讓孩子報答他們。

過去的師父,之所以會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崇高榮譽,就是因為他像親生父母那樣真愛徒弟,不求回報。

同時,師父對徒弟,會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只要你成材,其它都不重要。

師父對徒弟唯一的要求、唯一的希望,是他能夠學會教給他的本領,是他能夠成材。

這才是師父對徒弟的正確態度。師父最希望徒弟做什麼?就是希望徒弟成材,學到自己的本事後自立。

學會師父的本領後自立,這才是好徒弟;只希望徒弟學會本領,像師父一樣自立,這才是好師父、真師父。不然,豈不是真成了父親了。師父師父,畢竟師在前,父在後。師的本能,就是讓弟子成材、自立自強。

孫悟空在學到道術以後,心靈福至,是能感受到師父對他的這份感情的。“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對師父的感情,也同樣的深沉。

被師父趕走,他十分痛苦,幾次落淚,幾次痛哭。此後,他一直遵循師父的臨別叮囑,從不提起師父的名頭。既然在最得意的花果山稱王的時候,在最失意的被關進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鍛燒的時候,他都不吐露師父半個字。

在取經途中,每每打不過妖怪時,他可以救助於所有的神仙菩薩,就是絕對不去求助自己的師父菩提祖師。

但這不是說,他忘記了師父。其實,他後面有三次間接地提到師父,只是沒有喊出名號。每次提到師父時,他都是非常自豪而動情的。

比如,第一次提到,在原著第2回,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向眾猴講述自己的經歷時,只說“幸遇一老祖,傳了我與天同壽的真功果,不死長生的大法門。”

第二次提到,在第17回,孫悟空擺脫五行山,拜唐僧為師,保他西天取經。上路不久,就遇到了黑熊精。悟空向他介紹自己時說到:“一點誠心曾訪道,靈臺山上採藥苗。那山有個老仙長,壽年十萬八千高。老孫拜他為師父,指我長生路一條。他說身內有丹藥,外邊採取枉徒勞。”

他已經說出了靈臺山的名字,但依然忍住不說師父名號。

第三次,在第67回,孫悟空對一個凡人老者說:“祖居東勝大神洲,花果山前自幼修。身拜靈臺方寸祖,學成武藝甚全周”。

這次,連方寸臺也說了,但最終依然沒有出說師父名號。

這三次,他心裡都提到了菩提,但口中始終不說,恪守諾言。這強忍不說,恰恰表現出他心中有師父,始終掛念著他。

這種師徒之情,令人動容。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菩提祖師為什麼要趕走悟空,就會清楚明白。

菩提祖師是偏愛悟空的,教了他其他弟子不曾學過的通天本領。同時由於這種偏愛,他不想讓悟空因此闖禍。又由於這種偏愛,他希望悟空完全自立自強,連師父的名號都不要提。

要趕走悟空的那個時刻,菩提祖師的心裡,一定要流淚。

再來看觀世音菩薩。

按大宋的考據,如果說菩提作為師父,也像一個父親,那麼觀音,作為一個他前程的引路人,也像是一個母親。

我們翻原著,可以看到,觀音和悟空,就像是一對母子。

悟空在觀音面前,十分可愛,顯露孩子的脾氣和本色;觀音在悟空面前,則像一個對兒子又生氣又愛憐的母親。

那次,在五行山上被壓了500年以後,悟空和觀音終於見面了。

觀音經過五行山,看到如來佛的“壓帖”在那裡放著光芒。她和木叉飛上山來,觀看帖子,是“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觀音看了,嘆惜不已,特意為悟空作詩一首。詩是這寫的:

堪嘆妖猴不奉公,當年狂妄逞英雄。欺心攪亂皤桃會,大膽私行兜率宮。十萬軍中無敵手.九重天上有威風。自遭我佛如來困,何日舒伸再顯功!

按大宋的考據,《西遊記》中詩歌雖多,但絕大多數都是吳承恩老先生站在客觀敘述者的角度寫的,唯有這首,由觀音親手寫給悟空的,帶著觀音的主觀意識。

觀音在這首詩中,抒發了對悟空的憐惜和期望之情。

然後,他們就見面了。

悟空見到她,就請求她救他一救。觀音說,我救你出來,怕你又生禍害,反為不美。”

悟空說:“我已知悔了,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情願修行。”

觀音聽了,心裡很歡喜。就告訴他以後怎麼做,並給他起了個法名,叫悟空。

叮囑完以後,觀音一連聲地說:“甚好,甚好。”真的是為悟空從此有了前程,而滿心歡喜。

觀音對悟空走正道,一邊是心裡歡喜,一邊不是很放心,所以,又巧施妙計,讓唐僧給他戴上了金箍圈,好管教他。

這是一種母親般的愛:既喜歡,又嚴厲。

之後,他們就經常見面。悟空一有機會,就會跑去南海找觀音。觀音有時也會主動去找他和唐僧等人。

悟空找觀音那麼多次,表面上都是請觀音幫忙降妖,其實很多時候,那些妖怪根本沒有什麼本領,無須出動觀音。他其實就是想見到她。

見到她,他還會不自覺的撒嬌,真正像是孩子見了母親。

收白龍馬那次,他就扯住菩薩的衣服不放,撒嬌說:“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這等崎嶇,保這個凡僧,幾時得到?似這等多磨多折,老孫的性命也難全,如何成得甚麼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

菩薩則像母親一樣耐心勸他:“你當年未成人道,且肯盡心修悟;你今日脫了天災,怎麼倒生懶惰?我門中以寂滅成真,須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傷身苦磨之處,我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十分再到那難脫之際,我也親來救你。你過來,我再贈你一般本事。”

當時,菩薩就把楊柳葉兒摘下三個,放在行者的腦後,喝聲“變”!就變做三根救命的毫毛,教他:“若到那無濟無主的時節,可以隨機應變,救得你急苦之災。”

這救命毫毛,她可從來沒有給過別人。

這毫毛,後來果真救過悟空一命。

按大宋的考據,類似這樣的例子,後面還有很多很多。

總之,孫悟空雖然天生無父無母,但他很幸運,有了真心待他的師父和菩薩。他們兩個,一個像他的父親,教會他本領,讓他自立做人;一個像他的母親,引導他走正道,時時呵護著他。


宋唯心


作為一個神話人物,孫悟空很討人喜愛,他的桀驁不馴、放蕩不羈,令人羨慕又嫉妒。作為偶像,孫悟空身上的散發著令人著迷的氣質,這些氣質使他捕獲了無數粉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就孫悟空的東西,恰恰也是毀掉孫悟空的罪魁禍首。雖然孫悟空在三界之內呼風喚雨好不威風,無數仙佛受他驅使,但他沒有一個朋友。從這一點看,孫悟空無疑是失敗的。

取經隊伍裡,孫悟空和唐僧不合,兩次被趕走。表面上看,是孫悟空和唐僧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是孫悟空和取經隊伍的矛盾。豬八戒和沙僧明顯也不喜歡他,在他和唐僧之間發生爭執時,豬八戒煽風點火,沙僧默不作聲,無形之中情致事態惡化,最終令孫悟空吃了大虧。

孫悟空的性格註定他“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所以他很難和身旁親近的人搞好關係。只有和他保持一定距離,像讀者那樣不和他發生直接接觸,他的優點才能凸顯出來,讓人欣賞讚許。

縱觀《西遊記》全書,這樣的人只有一個,他就是二郎神。

五百年後,他們再次相遇是在祭賽國,降伏九頭蟲的過程中,孫悟空偶遇二郎神,他自信地對豬八戒說:

“他若聽見是我,斷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卻好見。”

那年二郎神把孫悟空打得狼狽不堪,他那來的自信?二人相見時,孫悟空的話更令人費解:

“不敢,向蒙莫大之恩,未展斯須之報。。。。。。。”

二郎神在老君的助攻下擒住了孫悟空,何來的“莫大之恩”?抓孫悟空是玉帝的死命令,他不做,也有人做,孫悟空闖禍之後已經註定的他的結局。這一點上,二郎神沒有辦法放水,但是在別外一件事上,他是可以放水的。

孫悟空被擒後,二郎神命令梅山六聖:

“我同天王等上界回旨。你們帥眾在此搜山,搜淨之後”

孫悟空被抓之前,七十二洞主及手下妖魔已經全數被擒,花果山的四萬七千只猴子面臨著滅頂之災。可是,等三打白骨精孫悟空被趕回花果山後,他發現竟然還有猴子猴孫活著:

“自從爺爺去後,這山被二郎菩薩點上火,燒殺了大半。”

梅山六聖並沒有殺一隻猴子,只是象徵性的放了一入把火,無意中燒死了一半的猴子,很明顯他們放水了,這命令肯定來自二郎神。

孫悟空挑戰天庭,二郎神其實是很讚許的,因為他當年因為母親也反抗過玉帝和天庭。面對犯了和自己當年一樣錯誤的孫悟空,他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於是手下留情了。

現實中,人們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反而忘恩負義,對自己幫助過的人卻一再相助。這就好比投資,贈了可以放心的離開,賠了卻很難甘心,只有繼續投資以期收會成本。

孫悟空對人性的把握很準,所以他才能自信說二郎神會助他降妖。因此,當遇上困難時,找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而不是你幫助過的人。


河豚看電影


哈嘍!我是小呦,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1、西遊記中要說誰對孫悟空最好,那就要說是如來了,如來神通廣大他不可能不知道孫悟空出世,而且他能夠知道過去和未來,他也知道孫悟空會拜菩提老祖為師,但他也沒有阻止從這一點就能夠體現他對孫悟空很好,還有就是他大鬧天宮,如來其實早就知道可是遲遲沒有出手,直到最後才慢慢出手,他其實就是想要收編孫悟空才會出此下策,還有就是想要給玉帝一個下馬威,他本來可以滅掉孫悟空的,可他就只壓了孫悟空五百年,而且還把他收入佛門不得不說如來對孫悟空最好。

2、菩提老祖對孫悟空也是特別好,打孫悟空一進他的門下,就對他很是喜歡,而且孫悟空還是妖類,並且把七十二變都傳給了孫悟空,他這麼多弟子他都不傳,卻傳給了孫悟空,按道理來說論資歷、論年齡、論時間孫悟空都不及他的師兄們,從這裡來說就足以證明菩提老祖對孫悟空很好。

3、再說到觀音當孫悟空被鎮壓在五行山下時,她去看了一次,還故意問她身邊的童子,被壓此山下的是誰,身邊童子說:此乃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也。其實觀音早就知道孫悟空故意裝作不知道,據說觀音沒來看孫悟空之前,孫悟空感覺五行山特別重,當觀音來看過之後五行山似乎輕了不少,每當孫悟空惹禍遇到麻煩事,觀音都給他一一擺平,從鯉魚精、紅孩兒、鎮元子大仙的事件就足以證明觀音對孫悟空的好,觀音對他最好的地方,就是賜給了他三根救命猴毛據說這三根猴毛可不一般,可以變換天地萬物。

4、唐僧對孫悟空也是很好,從他給孫悟空縫虎皮衣服,就可以看出他對孫悟空的好,每次孫悟空犯錯他都悉心教導,你看豬八戒犯錯唐僧基本上說都不說的,但孫悟空就不一樣,只要一犯錯,必須加以懲罰無論事情大小,必須先說一通,要不就是念咒語懲罰他,其實都是為他好,因為唐僧希望他能有一顆憐憫蒼生的心,要把他那種桀驁不馴的心性磨平,讓他做一個為天下著想的人。

5、八戒對孫悟空也是不錯的,可以說西天一路能和孫悟空拌嘴的就只有豬八戒,沙和尚不愛說話,唐僧一副高冷的樣子,孫悟空也是寂寞唯有八戒能夠給他解解悶,總是跟他打打鬧鬧的,總是讓著孫悟空,有時候孫悟空被懲罰,他總是為孫悟空求情,如果沒有豬八戒的話,孫悟空被懲罰的時候時間一定很長,從這兩點就可以看得出豬八戒對孫悟空的好。

6、以上就是我覺得對孫悟空好的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小呦影視


說起《西遊記》可謂是家喻戶曉啊!大家都知道《西遊記》是,唐僧師徒四人從東土大唐去西天取經的故事。


在這裡我想問問大家,在《西遊記》這部劇中,誰是主角?無論小說,電影,電視劇都有自己的主角,那麼《西遊記》裡面誰是主角呢?換句話說提到西遊記你第一個想起的人物是誰?我個人認為西遊記雖說講的是唐僧,西天取經路上收了三個徒弟,可我並不認為他是主角,從戲份上說,孫悟空出鏡率最高,從人物故事和描述上也是孫悟空拔了頭籌。

我們再回到問題上來?《西遊記》中,誰對孫悟空最好?

1.菩提老祖,孫悟空的什麼都是跟菩提老祖學的,可以說沒有菩提老祖就沒有後來的孫悟空。後面故事中,人參果一集中孫悟空惹了大禍,想到的也是他這個“啟蒙老師”


2.東海龍王,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就是在東海取得,雖然說龍王也不是情願的,但可謂是不打不相識,無論後來悟空有事龍王都是隨叫隨到,還是悟空在被唐僧攆走後,並未回花果山而是來到了龍王這,都可反應出悟空和東海龍王的私交。


3.南海觀音,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這部劇中觀音幫悟空解決了多少困難,第一難黑熊精就是觀音的幫助,還有人參果一集,紅孩兒一集等等,充分表現了觀音對悟空的愛護。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在評論區交流,感謝大家閱讀。


愛妃說笑了


毫無疑問,對孫悟空最好的就是太白金星。他對孫悟空的好可分為兩個方面:

伯樂,知遇之恩


孫悟空拜師學成七十二般變化,筋斗雲等技藝,馬上拉大旗,創幫派。然後大鬧龍宮和地府,被龍王和閻王打了小報告。這個時候玉皇大帝其實是很生氣的,吹鬍子瞪眼,倒豎著眉毛,就連保安隊長託塔李天王都已經躍躍欲試了,只有太白金星力排眾議,說服玉皇大帝招安孫悟空。


可是沒多久,孫悟空嫌棄弼馬溫的官職太小,又鬧將起來,此時的玉皇大帝已經拍案而起了。可還是太白金星主張招安孫悟空。如此一來二往,可以說太白金星真的對孫悟空是仁至義盡了。

多次事先提醒取經團隊


第一次,車遲國為被壓迫的和尚託夢,指點他們去找孫悟空幫忙,原文是這麼說的:

眾僧道:“我們夢中嘗見一個老者, 自言太白金星,常教誨我等,說那孫行者的模樣莫教錯認了。”


第二次:在遇到獅駝嶺三魔之前,太白金星又來報信:

急轉面,見半空中有彩霞幌亮,即縱雲趕上看時,乃是太白金星。走到身邊,用手扯住,口口聲聲只叫他的小名道:“李長庚,李長庚!你好憊懶!有甚話,當面來說便好,怎麼裝做個山林之老魘樣混我!”金星慌忙施禮道:“大聖,報信來遲,乞勿罪,乞勿罪!這魔頭果是神通廣大,勢要崢嶸,只看你挪移變化,乖巧機謀,可便過去;如若怠慢些兒,其實難去。”

正是由於太白金星的事先提醒孫悟空才想到投石問路,巡山這一出,不然的話,大模大樣的衝進獅駝嶺,還不是早就被人生吞了。


枕邊夜話


獨角鬼王,《西遊記》中的角色。孫悟空嫌弼馬溫官小,返回花果山。兩個獨角鬼王來見,願為下屬,並獻赭黃袍。孫悟空也是在獨角鬼王的建議下自稱“齊天大聖”的。獨角鬼王被封為前部總督先鋒。在天兵圍攻花果山的戰鬥中被捉走。

原文

正飲酒歡會間,有人來報道:“大王,門外有兩個獨角鬼王,要見大王。”猴王道:“教他進來。”那鬼王整衣跑入洞中,倒身下拜。

美猴王問他:“你見我何干?”鬼王道:“久聞大王招賢,無由得見,今見大王授了天籙,得意榮歸,特獻赭黃袍一件,與大王稱慶。肯不棄鄙賤,收納小人,亦得效犬馬之勞。”猴王大喜,將赭黃袍穿起,眾等欣然排班朝拜,即將鬼王封為前部總督先鋒。

鬼王謝恩畢,復啟道:“大王在天許久,所授何職?”猴王道:“玉帝輕賢,封我做個什麼弼馬溫!”鬼王聽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與他養馬?就做個齊天大聖,有何不可?”猴王聞說,歡喜不勝,連道幾個“好,好,好!”

教四健將:“就替我快置個旌旗,旗上寫‘齊天大聖’四大字,立竿張掛。自此以後,只稱我為齊天大聖,不許再稱大王。亦可傳與各洞妖王,一體知悉。”此不在話下。



歡樂趣聞


西遊記中對孫悟空真心好的有須菩提。須菩提對悟空有著重要的親情,作為啟蒙老師,他深知悟空日後會惹事生非,但他還是把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雲授予了悟空。還有,在人生果那一回,悟空找了很多人都找不到起死回生的方法,他跑回了方寸山要找須菩提,雖然須菩提不再見他,但是還是告訴了他去南海找觀音,可見,須菩提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啊。

還有一個是大慈大悲的觀音了。悟空每次一碰到困難,事先想到的就是觀音,而有時候,悟空犯錯,觀音雖然知道,但也只是說了一句潑猴後,立馬就去幫助悟空解決困難,在很多時候,雖然觀音是西天取經的領導人,說她幫助悟空他們是應該的,但是,從很多地方看出,觀音是很關心悟空的。

最後還有一個是哪吒了,我們在86版的西遊記看不出他兩有什麼大的交情,但是在一些版本中,哪吒跟悟空很是交好,哪吒看不慣天庭的做法,悟空也是。他們就成了好朋友了,在哪吒知道玉帝要對付悟空時,他也是及時的通知悟空,在悟空西天取經碰到困難時,他也會幫助悟空。


小哥愛動漫


觀音對孫悟空最好。

孫悟空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所以,他沒有感受過親人之愛。因此咱們要做個調查,瞭解下他接觸過的人

他首先接觸的是猴子們,這些是他的下屬,對他的敬多餘愛。接著接觸菩提老祖,這是給他功夫讓他惹禍的人,只有利益,沒有感情。然後就是鄰居龍王,他搶了定海神針,龍王對他只有忌,沒有愛。他找了六個弟兄,大家在一起嗨,一起吃喝,打仗和孫悟空被壓在天牢時,沒人看他,這是酒肉朋友,沒有愛。

他的引薦人太白金星,只是工作關係,太白的角色就是儒家的代表講究中庸合和。他的第一任大Boss,玉皇大帝,根本沒把孫悟空放在眼裡,什麼躲在桌子底下,那是動畫片裡的假玉皇大帝。

他的直接領導唐僧是被領導觀音安排認識的;同事八戒、沙僧、白龍馬都是待罪之身,來贖罪的,跟孫悟空一樣,是被佛教捆綁銷售的。大家只有緣沒有愛。

孫悟空是如來的一枚棋子:“我像是一顆棋子/來去全不由自己/舉手無回/你從不曾猶豫/我卻/受控在/你手裡。。。。。”

最後,說說觀音。

隨著時間的推移,觀音對孫悟空產生了超過對下級的感情。這在收服金魚怪的章回裡有體現。“懶散怕梳妝,容顏多綽約。散挽一窩絲,未曾戴纓絡。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披肩繡帶無,精光兩臂膊。”這段翻譯過來,就是觀音沒打扮梳妝,只穿了內衣,露著兩個膀子,赤著腳。在古代,這是主婦在家裡的打扮,絕對不能外出見人的。

孫悟空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自由主義戰士,但他見到觀音也非常紳士,不在她前面翻跟頭,他說“弟子不敢在菩薩面前施展。若駕筋斗雲啊,掀露身體,恐菩薩怪我不敬。”意思是自己沒穿內褲,羞羞。

還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孫悟空,被師父趕走,很委屈,見到觀音卻哭了,原文:“行者望見菩薩,倒身下拜,止不住淚如泉湧,放聲大哭。”

所以,觀音對孫悟空最好。



時拾史事


在《西遊記》中,和孫悟空打交道的仙,佛,妖很多,孫悟空人緣很好,與很多神仙關係都不錯,也因此一直能找到救兵,但真正是好友的不多,誰真心對孫悟空好呢?屈指可數,也只有以下三位…

第一,菩提老祖

可以說沒有菩提老祖,就沒有孫悟空…

祖師對悟空,沒有利用,只有一心一意的教會悟空本領。悟空有錯,祖師絕不容忍。

趕悟空下山,也是為了悟空好,假如悟空不走繼續在靈山修行,那麼靈山的弟子們會變著法的騙取悟空所學的法術

這樣的解決對悟空也不好,對靈山也不利,所以悟空下山是最好的結局…

第二,地仙之祖鎮元子

鎮元大仙:是地仙之祖,道號鎮元子,住在西牛賀洲的五莊觀上,道術深厚精深,連觀世音菩薩也讓他三分。他種的人參果,九千年成熟一次,聞一聞神奇的人參果,就能活三百六十歲;吃一顆,就能活四萬七千年。

鎮元大仙心胸開闊,氣度不凡,當孫悟空請來菩薩救活人參果樹後,他不記前嫌,與孫悟空結拜為兄弟,並且慷慨舉辦人參果會,用珍貴的人參果宴眾仙和唐僧師徒,頗有大仙氣度。

鎮元子對孫悟空,也是真心的,毫不保留的與他交往,沒有利用,沒有看不起等等。

第三,玉皇大帝


孫悟空出世,震驚天庭,玉皇大帝說:“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吳承恩在寫這話之前,用的是“玉帝垂賜恩慈”,這說明玉帝從一開始就喜歡孫悟空。

後來,孫悟空鬧了地府、龍宮,玉帝征討,太白金星說招安,玉帝高興的答應。

孫悟空嫌棄弼馬溫官小,返到下界,還提出做“齊天大聖”。

這是藐視皇權,玉皇大帝還是征討,但也只是做做樣子,繼而又招安。能容忍孫悟空的不知天高地厚,可見玉帝對孫悟空的喜愛。

以上三位,對孫悟空都是真心的,也只有他們三位對孫悟空好。

孫悟空也是清楚的,特別是玉皇大帝,他在玉帝面前可以毫不顧忌的撒潑打諢,就像一個孩子可以在自己父母面前毫不顧忌的撒嬌一樣。

他們三位與孫悟空都沒有親情關係,但他們對孫悟空的情,比親情更盛。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