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孔子的學生顏回是個怎樣的人,怎樣做到那樣的心境?

素心小丹


我覺得他是一個貧窮的人,但是同時她在貧窮中能夠安貧樂道,只是他比較難能可貴的一點,其實很多時候我覺得很多人在貧窮中總是覺得好像上天欠了他很多,然後放飛自我,自我放棄自我放逐,但是顏回並沒有這樣子,他勤奮好學總是特別的謙虛,有禮讓,別人覺得跟他相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然而他很多時候其實在這方面他是做的最好的,而且他是一單食一瓢飲,也從來不曾想要去放棄生活的,這樣一個人,我覺得在我的眼裡顏回一個這樣的形象。


南風何止


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與父親顏路,同為孔子弟子。在孔門中德行第一,人稱“復聖”,是孔廟大成殿四配之首,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

孔子學生中有貴族如孟孫何忌、南宮敬叔,是魯國掌實權的大夫孟僖子的兒子;有富可敵國的,像子貢;有做大官的,像冉求;而顏淵是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甘於淡薄,樂於求學,一生不離孔子的貧民學者。人中稍短,表徵壽命只有四十一歲,過世的消息讓老師痛哭地說:天喪予!天喪予!祭弔時又痛哭逾於常情,可見他在老師心目中的分量,是無人能比!


他看似愚者,實是大智,因為他知道學習聖道的方向就是要生起仁心,並且得到孔子三月不違仁的讚歎。他的智慧屢屢達到空靈,他的學習是默而識之的,能力培養於無形,外相上卻讓人看不出。《韓詩外傳》讚歎他有禹稷之才,然而他懂得在時機上進退,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對聖道的體悟連最有才華的子貢都自嘆弗如說,我聞一知二,他聞一知十。老師也對子貢說,我與你都不如他,他是所有學生中得到老師最高的肯定。

他對老師(孔子)也是相知最深,師生情同父子,患難榮辱與共,是弟子們中最瞭解老師崇高的內涵,讚歎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體會老師的道無所不在,接受老師博之以文,約之以禮循序漸進地引導。

他跟隨著老師周遊列國,跟著老師同甘苦共患難,曾經在衛國匡地危難之時,師生被衝散,老師找學生的心非常急切。找到時,老師激動又興奮的說:我以為你死了。他相信自己具傳承的使命,也幽默的回答:老師在,回怎敢死?師徒相知之深,由此可見。這樣向道、好學、謙懷、善於思惟,有仁心、有智慧、有能力、知時機的孔門高弟,真是不可多得,也是我們後代學習者的真正榜樣。


九大山人


一個媽寶男!

一個死忠粉!

一個乖乖聽話的人!

他的一生除了順從以外,還做過什麼事情呢?好像只是喊了幾句口號,然後抱著理想住在破房子裡。

貧賤不能移,他做到了。至於富貴能不能淫,不知道!威武能不能屈,也不知道。反正這是一個沒有做過什麼具體事務卻偏偏被冠以道德君子的人!

一個人什麼也不做,只要固窮,就是好人,就是有德之人,就是高尚之人?這個道理聽起來很沒有道理的樣子!對文學,對歷史,對百姓,對社會,對國家,對地球什麼貢獻也沒有做過,竟然可以高居孔廟,果然鳥不起!

是個人就喜歡聽話的乖寶寶,孔子也不例外。所有的父母,所有的老師,所有的權臣,所有的將軍,所有的皇帝都喜歡聽話下的兒女、下屬、學生或者是臣子。

至於你有沒有本事,能不能像子貢一樣解決困難不重要,能不能像子路一樣明察秋毫不重要,能不能像冉求一樣精於戰略不重要,能不能像子貢一樣積累財富都不重要。

我不需要你有本事,我只需要你聽話!

聽話就是最大的本事!

這是中國領導體系中的光榮傳統!

我一直比較納悶,喊個口號,賺不到錢什麼時候成為賢德的最高標準了!弄得三千年來大凡奸臣都把忠君愛國喊得震天響。比如那個叫海瑞的痴人,除了忠心清廉以外還做過什麼務實之事?

結果就形成了極富中國特色的人文現象,一個文人只要窮並且不去當官就是品德高尚,就是當世大賢。弄得千百年來,動不動就把服務於勞苦大眾解救萬民於水火的機會讓給了亂臣賊子。

一方面埋怨世道昏暗,一方面卻只是埋怨,高舉“窮則獨善其身”的牌坊長吁短嘆?

這種人有什麼用?安不得邦,定不得國,濟不得世,撫不得民,殺不得敵,平不得逆,寫不成文,賦不成詩,上則讓父母受苦,中則讓妻子受累,下則下讓兒女受窮。愧為為子,愧為人夫,愧為人父。

漠視百姓苦難,為不仁。

逃避社會責任,為不義。

不顧濟世安民,為不忠。

不讓父母安享,為不孝。

一個人混到如此地步,竟然還能稱之為聖?


亦有所思


顏回是孔子的學生,是七十二賢之首,孔子對於顏回的評價非常的高,這在其三千弟子中是唯一的,可以說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是最喜歡顏回的,孔子將這種喜歡溢於言表,絲毫不加以掩飾,在那麼多的弟子中孔子為什麼單單最喜歡顏回呢?

孔子與顏回畫像

首先顏回是一個非常好學的學生,凡事老師一般都是喜歡好學的學生,從顏回死後孔子痛哭說,顏回死後就再也沒有像顏回那麼好的學生了。可見作為學生顏回是非常好學的。顏回不僅僅學習刻苦,同時也是非常聰明的,但是顏回的聰明往往表現為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一點就透,甚至是做到活學活用,但是往往表現的有點大智若愚。孔子就曾經說:“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子貢也稱讚顏回聰明,說顏回是“以一知十”而自己卻只能是“以一知二”,一個學生既好學又聰明,怎麼能不得到老師的喜歡呢?

再者顏回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最堅定的支持者。孔子周遊列國尋找實現自己理想的國家的時候一直沒有找到,被困在山野裡,七天七夜沒有吃一粒米,於是很多學生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產生了懷疑,甚至是子游與子貢這樣的大弟子也動搖了,只有顏回是孔子堅定的支持者,顏回認為老師的大道不行是因為那個世道出現了問題,“不容然後見君子”,也就是說君子之道在混亂的世界裡得不到應用,不是君子不好,而是因為世道不好。這樣一個理解自己的堅定的支持者,孔子能不喜歡?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顏回是一個按照孔子所教導的儒家思想要求自己的人,可以說完全符合了孔子對於“仁”的要求,所以孔子毫不吝惜的將“仁”歸於顏回,這樣一個按照孔子的價值觀塑造自己的顏回,孔子能不喜歡?

從上面幾點可以看出,孔子喜歡顏回是必然的,如果我是顏回的老師也會喜歡顏回這樣的學生。

孔子與顏回的故事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時期魯國人,與顏回是老鄉,也是師生,孔子一生中據說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卻稱顏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語之中處處表現出對顏回的喜愛,對顏回的評價非常的高,稱其為“三月不違仁”,稱其“賢哉回也”,顏回去世的時候孔子已經是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說再也沒有顏回那樣的好學生了。

孔子畫像

顏回,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國沒落的舊貴族,到了其父親顏路一代已經是徒有虛名,顏回十三歲拜孔子為師,可以說其一生都在追隨孔子,與孔子朝夕相處的時間從其十三歲入學到其三十八歲自己開堂講學長達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說孔子對其是非常瞭解的,其對孔子也是非常瞭解的。不僅僅孔子對顏回推崇有加,顏回對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學說不能被所有的國家接受作為施政綱領的時候顏回還是堅定的相信自己老師的思想,顏回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可見顏回是孔子堅定的信徒。

孔子對顏回也是非常信賴的,《呂氏春秋》記載的《顏回攫其甑》就很好的說明了孔子對顏回的信賴,孔子見到顏回從甑裡面取食,但是還是相信了顏回的說法,相信是由於炭灰弄髒了米飯,所以顏回才拿出來吃了。從這裡可以見到顏回的品德,也可以見到孔子對顏回高度的信賴。

從顏回與孔子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兩個人的師生情誼是非常難得的,彼此互相信賴互相推崇,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師生情誼的最高境界。

顏回是個什麼樣的人

顏回是一代大儒,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首,孔子對顏回的評價非常的高,可以說顏回是符合儒家標準的大賢,顏回是一個非常好學的學生,是孔子的崇拜者,是能夠將孔子的儒家理論學以致用的人,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才最喜歡顏回,甚至開玩笑說,如果顏回家裡富裕的話,願意給顏回做一個管家,可見對其喜愛。

顏回畫像

說到顏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一個需要說的就是,顏回是一個聰明好學的人,正是因為聰明所以對於孔子教授的理論沒有任何疑問,能夠完全的吃透,所以從來不提問,甚至孔子都懷疑顏回是不是非常愚笨,不會提問。但是經過觀察,孔子消除了自己的疑慮,原來顏回完全可以做到活學活用的,所以顏回死後,孔子大哭,再也沒有像顏回那麼好的學生了。

顏回又是一個安貧樂道的人。孔子評價其“一簞食一瓢飲,身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從這裡可以看出顏回完全不被貧困的生活所困擾,只要是能夠每天有所學,每天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精神愉悅。

顏回又是一個尊師重道的人,顏回輸冠在顏回明明知道自己沒有錯的情況下,還是毫無異議的將自己的帽子送給了別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其對孔子的尊重,即使是心裡有疑惑,也不去拂逆自己的老師,這一點現在的很多人都做不到。

顏回是一代大儒,是一個賢德的人,從上面的幾個方面就可以見到一斑,顏回的生活態度是使得現代的很多人學習的




林意詩語


“賢哉回也!”顏回就是這樣的人。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稱讚最多的學生,他從十四歲拜孔子為老師,終身跟隨著孔子。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門十哲之一。

我思認為所提的“那樣的心境”是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什麼顏回有這樣的心境,其實孔子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就是他為何具有這樣心境的高度概括。顏回“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的心境就是在實行德義時堅定,在接受勸諫時柔順,在得到官祿時戒懼(儘管顏回從未進仕),在修養自身時謹慎。而之所以具備這一切,正是因為顏回活的是精神,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我思”曾寫過《出世的心 入世的緣》,或許對這個問題又是另外一個角度的回答。

寂寞修心靜處

強大的心

漢子

如虎

紛繁蕪雜案牘

鐵的拳頭

一個字

幽靜的山間流水

滾滾的俗世紅塵

隨緣的出世

還是

入世的世俗

心隨出世的意轉

父母兒女的親情

妻子的愛情

兄弟你我的友情

怎會

怎能變

真漢子

高舉右臂的

一生吶喊

不變的底線

投身

紅塵

榆柳蔭後簷

依依墟里煙











我思WORDS


顏回,字子淵,孔子最推崇的弟子,位列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後世尊為復聖,被視為可以繼承孔子衣缽的人。

那麼顏回是一個怎樣人呢?為什麼享有那麼高的讚譽呢?通過《論語》中的記述,我們可以

一探端倪。

其一,好學。看孔子與哀公的一段對話如下: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在這段中不但肯定了顏回的好學,同時對於其道德修養也予以很高評價。“不遷怒,不貳過”德業修為可能我們一輩子也做不到。

其二,懷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論語.顏淵》章節的開始,把它定義為“克己復禮”。通過孔子與顏淵的對話,可以看到顏回不但學習了,而且去做並做到了。因為在別的地方,可以看到相關的記述: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可見顏回得到孔子的讚賞和高度評價是有原因的,也說明顏回確實得到了孔子的真傳。

至於怎樣做到的,可以看一下論語開篇的學而這幾句總綱。這幾句都體現了為學的境界――樂,以至到後來亞聖孟子有了天下三大樂事的感概。

在這裡只能盡己愚見,粗略歸納了一下。如果大家能將論語細緻,耐心的研讀,相信從中會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感觸。自從有幸拜讀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後,感慨太多,也難怪趙宋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傳承大國醫道


顏回是一個.貧而樂道,樂於向學的人,是一個不怨天,不尤人,有錯即改,決不重犯的人。他還是一個不恥下問,謙虛低調的人。是一個寬容忍讓的人。

《論語》中孔子和曾子對他的評價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這裡″吾友"就是顏回)

當然他還有其他特點,今天的人,很難達到他的心境,畢竟時代不同了。


匯侃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

1、顏回是一個仁德的人,是一個賢德的人,但是無論是仁德還是賢德都是比較大的一個詞語,可以根據一些小事來看其具體的表現,來總結其品質。首先是知錯就改,顏回輸冠就講述了顏回對孔子產生了誤會,但是知道自己錯了之後,顏回立即對孔子跪拜認錯,可見其知錯能改,同時孔子評價顏回“不貳過”也說明了顏回知錯能改。

2、顏回是一個尊師重道的人,顏回對孔子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見其對孔子的崇拜之情,也可以見其對孔子是尊重的,對知識的學習是刻苦的。

3、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顏回的生活清貧,但是卻能夠做到安貧樂道,不會因為貧困而煩惱,而不愉快。

4、顏回是一個稱得上是一代大儒的人,是稱得上“復聖”稱號的人,其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賢德、仁德的人。

5、孔子評價顏回說,講學的時候顏回總是沉默寡言,以為他很愚笨,但是後來發現顏回不僅僅能夠理解孔子的精神,還能夠發揮運用。從這裡可以看出顏回是一個非常好學的學生

我們生逢太平之世,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卻仍有太多的鬱悶;顏回貧困窘迫,多病短壽,又生不逢時而處亂世,可他內心卻喜悅充滿。這就是凡人與聖賢的差距。聖賢並非天生,凡人通過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也能達到聖賢境界。當然,這需要配合以正確的方法,及將其貫徹到底的決心。

顏回樂學好問,從老師那裡求得“克已復禮”的方法,立即依之實踐,並最終因此體證了儒家的最高境界一“仁”,完成了自我精神的昇華、淨化。他那遠超常人的豁達心境,即是這博大境界的流露。什麼是 “克已復禮”呢?簡單的講,就是不斷反省內心,掃除其中不符合道德、情理的過度慾望,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為什麼“克已復禮”能使人“歸於仁”呢?按照儒家的觀點,每個人的心中本來具有聖賢的境界,只不過在追名逐利時生起的慾望覆蓋了它。一日我們幡然醒悟,將心力由馳求外物轉為返觀自心,即可分辨出這些慾望,進而掃除它。掃之又掃,欲盡情空,本有聖賢境界自然顯現無餘。

有人會覺得:為成聖賢而放棄眼前諸多現實的享受,不是太得不償失麼?可心平氣和地想想,我們最終所求,不正是快樂嗎?而聖賢之鏡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個人雖擁有名色財勢,卻不快樂,他是否算是幸福?又是否算是成功呢?我們中有些人擁有財富、地位的,希求更多更高;已經夠多夠高的,則擔心失去;不擔心失去的,又覺得空虛,沒有一刻不在煩惱中。如此說來,我們所珍視的名利帶給我們的快樂,遠遠不及短命、貧困的顏回從聖賢之境中得到的!

另外,達到聖賢之境界確實要掃除對財富、名位等的過度慾望,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拋棄財富、地位等本身。顏回安貧樂道是聖賢,孔子求聞達於諸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同樣是聖賢!因此,他們的境況雖不同,卻同樣獲得了內心的康寧!


素媽素寶素食


你想成為像他一樣的人,只能去參禪,如果你能參破了禪,你不單能像他一樣,而且你還能像孔子那樣的人,乃至於像三世諸佛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六祖就已經把這個問題給說清楚的了:如識自心明性,即與三世諸佛無異。從上以來佛佛唯傳此心,離於此心,再無別佛……!所以說,你想要成為像顏回的人,乃至於像孔聖及諸佛的人,那就去參禪明心見性去吧!


金剛禪


感謝答題機會。

孔聖人有弟子三千,顏回是孔子的學生,是七十二賢之首,孔子將這種喜歡溢於言表,絲毫不加以掩飾,在那麼多的弟子中孔子為什麼單單最喜歡顏回呢?

首先,顏回不僅僅學習刻苦,同時也是非常聰明的,顏回的聰明往往表現為對孔子思想的理解上一點就透,甚至是做到活學活用,往往表現的有點大智若愚。孔子就曾經說:“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子貢也稱讚顏回聰明,說顏回是“以一知十”而自己卻只能是“以一知二”,一個學生既好學又聰明,怎麼能不得到老師的喜歡呢?

其次,孔子周遊列國尋找實現自己理想的國家時,被困在山野裡,七天七夜沒有吃一粒米,很多學生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產生了懷疑,就連子游與子貢這樣的大弟子也動搖了,只有顏回是孔子堅定的支持者,顏回認為老師的大道不行是因為那個世道出現了問題,“不容然後見君子”,也就是說君子之道在混亂的世界裡得不到應用,不是君子不好,而是因為世道不好。這樣一個理解自己的堅定的支持者,孔子能不喜歡?

其三,顏回是一個按照孔子所教導的儒家思想要求自己的人,可以說完全符合了孔子對於“仁”的要求,所以孔子毫不吝惜的將“仁”歸於顏回。

拿現在的話說,顏回是孔子的超級粉絲,如果你能讓你偶像知道你是他的超級粉絲,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