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王冬齡只會寫“亂書”?他的楷書功底怎麼樣?

驚龍軒


看過王冬齡先生以前的作品,王先生的楷書功底無需質疑。許多網友不能接受的是他的“亂書”!

範迪安、許江先生等書畫界權威大咖,對王冬齡的現代書法創作讚許有加,可是網民們確罵聲一片。

究竟是專家的審美出了偏差?還是網民們沒有跟上藝術創新“撒腿狂奔”的速度?這個看來只能留待歷史來評判了!

回顧書法的發展,行草隸篆哪一次創新是一蹴而就的?剛開始時也是非議多多!

就是梵高、莫奈、畢加索這些聲名赫赫的大師,他們的作品步入社會的初期,大家也不認可的呀。

我的態度是:專家的追捧與網民的狂懟,都不是“終審判決”!

我們必須尊重藝術家的探索與創新,百家爭鳴有益於百花齊放!我們要有更加博大的包容和耐心。


剷刀磨劍


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否認,王冬齡先生是當代書壇一個頗富代表性的書法家。圍繞在王冬齡身邊的爭議,讓整個書壇熱鬧非凡,精彩紛呈。

當然,對於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說,提起王冬齡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亂書”。

無論是在中國書壇,還是在海外,王冬齡“亂書”的影響力應該都是首屈一指的。同時,由“亂書”引發的爭議可謂是兩極分化。

一方面,以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和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先生為代表的書畫界權威人士,對王冬齡的現代書法創作不吝讚美之詞,評價甚高;

範迪安先生對王冬齡的書法作品極為推崇,稱其筆墨完全被精神化,精神從具體的書寫中抽象出來,它們帶來的視覺體驗,已經不是觀看,而是體驗到了一種情境、一種情懷。

這樣的表述語言相當專業,也很有深度,一看就是專家的口吻。一般來說,稍微偏激一些的網友一定會將這樣的評論跟王冬齡的“亂書”一起受到批判,事實上我們最為常見的就是這種類型的評論。理智一些的大眾欣賞者,對王冬齡書法的印象是大字、多字、草書。當然,是一種很難理解的草書。

許江先生的評論則顯得更有文采:“亂書的‘亂’不是亂彈琴的亂、是亂石鋪路的‘亂’、是亂雲飛渡的‘亂’、是返虛入渾的‘亂’,怎一個‘亂’字了得!”

作為林散之、陸維釗、沙孟海諸多20世紀傳統書法大師們的弟子,在介紹王冬齡先生藝術成就的資料中,諸如此類的專家評價不勝枚舉,也顯示出王冬齡先生在當代書壇的地位和實際影響力。

另一方面,網上的大眾評論如潮水一般的口誅筆伐,視“亂書”為將中國書法引入歧途的洪水猛獸。

我們隨便翻看一下網上那些介紹王冬齡書法作品的文章,評論區一定是洶湧而至的嘲諷、憤懣甚至是謾罵。站在公眾層面,王冬齡的“亂書”無疑是在挑戰大眾的審美習慣,這樣的現代書法是很難被大眾理解和認同的。至少,短時期內不會有多少人產生共鳴。

當然,王冬齡先生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爭議,或者根本就不在意這樣的爭議存在。都說王冬齡先生待人接物,一派謙謙君子風度,在談到現代書法的創作時卻抑制不住情緒的激動:“人與社會已經充滿了‘現代意識’,難道書法藝術還能無動於衷嗎?”

我們無法斷定,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人會如何評價王冬齡的現代書法藝術?有一點必須要承認,王冬齡先生的確有著很深的書法藝術修為,王冬齡先生的楷書作品並不多見,卻也能看出其紮實的傳統書法功底。這一點,是不能與那些譁眾取寵、故弄玄虛的江湖騙子相提並論的。

作為中國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冬齡先生在傳統書法領域和現代書法領域同樣享有盛譽。這樣的書家所引發的爭議,對於推動書法藝術的普及和發展,以及人們對於審美思維的碰撞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