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小鞋子》是马吉德·马吉迪1998年的一部作品,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虽是孩童演绎,却是献给成人的童话,以孩童的视角来唤醒人们对于自己童年时的记忆,让观众认识到贫困生活并不能改变纯真善良、快乐幸福的心理状态。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一、叙事结构: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下,双层的叙事节奏

1、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

《小鞋子》这部影片的叙述,是以时间为主要叙事关系,围绕一个“小鞋子”主题事件的展开的故事关系。

故事因果关系就是整部影片的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没有插叙和倒叙,叙事链单一。但是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

《小鞋子》故事结构就是以9岁的哥哥阿里不小心弄丢了7岁妹妹的唯一的外出鞋子为叙事起因,用儿童视角和心理展开故事的冲突和矛盾心理,兄妹俩如何解决穿鞋、如何找鞋,如何重现希望,最终得到新鞋子为圆满结果。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因果式线性结构,是常见的电影结构模式类型之一,一是指该结构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关联为叙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 ;

二是对其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很少设置判断时间进程的插曲式叙述,更不作一条叙述线索以上的并置性(对比、交织、复调式等)处理。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用儿童之间的故事,表面上简单的因果单线叙事结构,通过成年人和儿童的叙事角度差异,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互文性”的空间叙事关系,产生了很强的暗示意义。

当成人观众从现实回望童年世界,在无法回返的标志性童年事件中重铸个人记忆,儿童又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努力寻找通向现实的成长道路。

2、 内外双层叙事节奏:

①外在节奏:多次奔跑穿插

影片整体节奏并没有急迫,生老病死等强烈而明显的紧张节奏,只是通过缓缓而来纪录片类型的角度叙事。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外在的节奏最紧张的时刻都体现在两个孩子的奔跑上体现。两个孩子丢了一双鞋,为了能够满足都有鞋穿需要两人在路上疯狂奔跑,争分夺秒。在巷子口一句话不多说,拖鞋换鞋接力赛跑。

妹妹萨拉因为穿着哥哥的鞋过大,在奔跑途中将鞋掉进水沟,一只鞋顺水而漂流,萨拉沿着沟边追赶奔跑。

影片后期哥哥阿里为了能够赛跑得到第三名,挥汗如雨疯狂奔跑,被人推倒也快速爬起迎头追赶。

导演刻意重复大量的奔跑镜头作为叙事的动因,阿里奔跑形式延展叙事时间,利用时间框架中紧急程度,使得故事节奏快慢有序,增强戏剧张力。

同时,两个孩子奔跑形式,把剧情推向紧张氛围,让观众也为之焦急,调动情绪。

②内在节奏:人物情绪起伏

两个孩子的心理是整部影片的内在节奏。

阿里丢鞋对妹妹愧疚的留下眼泪,在学校被教导主任训斥上课迟到,穿着破运动鞋的妹妹在学校的自卑......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影片最高潮的情节也是在于随着孩子的情绪而变化,人物心理构造了影片叙事的内在节奏。

我国明代的理学家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在《焚书》中他说道: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艺术创作要有真心,要表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如儿童那样纯洁自然,不带偏见。儿童影片只有保持纯真的童心,才能接近美,认识美,创造出艺术美。

二、镜头语言:长镜头与“鞋”的多次特写镜头相结合的运用

1、 长镜头的运用

导演的《小鞋子》中,大量运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影片中的长镜头叙事将温情脉脉的生活景象印契在观者的心中,极易引起鉴赏主体与对象的心灵共振与情感共鸣。

长镜头理论的创始者巴赞认为“电影摄影的客观性自然性赋予了它一种所有其他画而创作都不具备的可信度质量”,“世界的形象被自动的不受人为创作干预的拍摄下来”。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在影片的最开始,导演就用一组长镜头向观众展示修鞋者修补鞋子的真实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暗示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中,许多奔跑的场景,也都是用长镜头进行展现,犹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他们的这种奔跑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奔跑,而是蕴含着希望与信仰的奔跑。

2、细腻的镜头特写:

①鞋子的特写镜头,深入莎拉的心理变化

莎拉第一次穿着阿里的破旧运动鞋去学校,在体育课上同学们排队测立定跳远时,导演用慢平移的特写镜头展示每位女孩子的各式各样的鞋子。

当镜头到莎拉破旧的鞋上,莎拉向后退了一步,躲在阴影中,精妙之处在于并没有给莎拉面部表情,观众就已经感受到显明的鞋子新旧对比下,7岁的莎拉自卑而尴尬的心理状态。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当有同学滑倒,老师说做运动还是要穿运动鞋时,镜头给到莎拉面部特写,露出了惊喜的笑容,随后是脚上那双破运动鞋的特写,莎拉坚定的向前迈了一部重回阳光下。

②吹泡泡的特写镜头,体现唯美童心的可贵

一双破旧的运动鞋,加深了兄妹间更为密切的联系。阿里放学归来,和莎拉一人负责一只鞋,在院子中间刷起来。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两个人边刷鞋,边制作了五彩的肥皂泡泡飘在空中,导演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用在兄妹俩面部和泡泡重叠画面,展现童真之美。

在艰苦的环境,紧张的情绪,孩子们纯洁而真挚的情义,是最本真的情感体现。

孩子们梦想单纯而直接,牢固而执著,有些稚嫩但透着天真,展示着童心的可贵和良善的品德,在这里,爱、梦想和追求融合在一起,难分彼此。

马基迪执导的电影《小鞋子》放弃了鸿篇巨制的宏大叙事,也远离了成人世界的惯常习好和审美偏执,站在人类理性的天平上,剥离出凡俗人生浮华的表面,聚焦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并衡量其可贵的天真和丰饶的美好。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三、三重主题递进呈现:家庭教育、社会善意到人文主义关怀

①家庭教育赋予孩子积极乐观、勇担责任的生活态度。

阿里和妹妹的善良和坚持,在影片中多次透露了来自家庭教育的细节。家境虽然贫寒,爸爸对妈妈的宠爱有加,即便家境困苦,父母依旧让阿里送给邻居老年夫妇一晚热汤。父亲义务帮忙,即便糖在手边,也不会轻易拿公共财产的一块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对周边的人充满热情,尽力所能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对待每一份看见和看不见的责任,都坚守原则去守护。

家庭是孩子的幸福入口,父母是守门人。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兄妹俩的处事态度,而正是因为阿里和莎拉的可贵的人格魅力,才会让影片充满了人文教育价值。

②社会善意流动之下物质匮乏也无法阻挡人内心的丰盈成长

家庭出身不是每个人可以决定的,虽然生活贫困,但可以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阿里和爸爸去富人区找工作,虽然有尴尬的处境,但最终得到了满意的招待和工作机会,导演也用镜头描绘了一幅贫富共生的和谐环境中。

影片中通过各种叙事结构,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伊朗国土民情,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也同时让我们深刻理解到社会体制中中存在的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差异和关系。

影片传达的是一份温暖而深沉的感情,领会到一颗爱他人、爱世界的心灵,将现实思考和审美体验连成一片。

③人文主义关怀

兄妹两人没有丧失淳朴劳动人民的善良的品质与人性美,在发现了鞋子已穿在同校另一女孩脚上时,两兄妹放弃了对本就属于自己的这双鞋子的追寻,只因为看见了她的生活一样清苦。

在贫困区与大都市环境强烈的对比中,展现各种人际的冷漠与隔阂,但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导演都在试图传递人性价值,一个社会人文环境善意循环。

影片结尾导演用一池水、一群鱼、一双曾拼尽全力的小脚,小鱼围亲吻着刚奔跑留着血的双脚,水中画面清澈纯净,跟体现了影片主题升华。

豆瓣9.2《小鞋子》: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主题呈现3个角度解读

写在最后

《小鞋子》这部影片,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教育影片,更是一部传递人性温暖的“成人童话”。

虽然群像是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始终用温情的目光关注着人物命运的发展,平等的倾听。

影片的主题意蕴也不局限在一隅之间而是仿如一面纯白的镜子,折射出不同的人性深意和暖意。生活的乐观向上本片的主题传递,充满了浓浓的温情和暖暖的人文关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