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帛書《老子》和通行本《道德經》逐句雙解:第一章 道與名



第一章

通行本: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帛書本: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通行本逐句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周行不殆』,『獨立不改』;絕對待而混成之宇宙本體。『混而為一』,非視、聽、觸、搏所可得而知;『不可致詰』;故不可道。自古固存,無始無終,不變不易,故曰:『常道』。若有狀可道,有形可指;則非常道也。

『名』者,道之永久存在之本真,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自今及古,其名不去』;故其名常存。『道隱無名』,無名則是其名;若有名矣,則非常名也。唯其不可名;故曰『常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之始,無物無象;名之為『無』。自然而然,無有先之者,故曰:『始』也。『有物混成』,『混而為一』;名之為『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不已,故曰:『母』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兩者,『始』與『母』也。異名者,『無』與『有』也;同出者,同自『玄』而出也。妙而小之謂玄,物之極微也。即『其中有精』之精;夫精,小而微,而數之所不能分也。謂至小無內也。玄者,物質之原始;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因兆類而為『有』,潛寂而為『無』;故曰: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也。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謂小之又小,精之又精,微之又微也。門者,所以從而出入者也。因其又玄,故謂之眾妙;因其同出,故謂之門。言玄者,萬有之所從出,為一切造化之樞機者也。

帛書本逐句解: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三個『道』字:第一個『道』含有“道理”“道術”之義。第二個『道』作動詞,言說之義。第三個『道』字與『恆』結合為『恆道』,這便是老子要闡明的『道』。

三個『名』字:首『名』字為一般事物之“名”也。次『名』字作動詞,猶"命"也。末『名』字與『恆』結合為『恆名』,這便是老子所要闡明的『名』。

『恆道』、『恆名』通行的王本、河本、傅本等均作『常道』、『常名』。『恆』『常』互通,久也。

古本當為『恆』,作『常』乃後人為避漢孝帝劉恆諱而改的。

全段今譯:一般的『道』,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但它不是『恆道』;一般事物的『名』是可以稱呼的,但它不是『恆名』。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帛書甲乙本均如此,通行的河、王、傅本『萬物之始』皆作『天地之始』,且無二『也』字。馬敘倫曰:“《史記•日者傳》引作‘無名者,萬物之始也’ 王弼注曰:‘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 是王本兩句皆作‘萬物’,與《史記》所引合,當是古本如此。”今帛書恰為“萬物之始”,足以證明馬氏所言是也。

『無名』『有名』皆為『道』之別名。不過二者稍有區別:『無名』指『道』處於剖判未分之時;『有名』指『道』已化生為具體有名之物。故『有名』由『無名』演化而來。

『始』,始祖的意思;『母』,母本的意思。

全段今譯:無名,是萬物的始祖;有名,是萬物的母親。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妙』與『徼』為互相對待之詞,『妙』是微,『徼』是顯。兩『其』字,前者指『無名』,後者指『有名』。

全段今譯:經常保持無慾的精神狀態,就可以靜觀無名之『道』的微妙;經常為慾念所糾纏,則只能粗察有名之物的顯露之處。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指『無名』和『有名』。

『同出』謂同自道出。

『玄』氣之始也。『同謂之玄』意為同稱為原始之氣;

『玄之又玄』猶言原始而又原始之氣,即指最原始的氣。

『眾妙之門』指一切變化之總門。

全段今譯:『無名』和『有名』同自『道』出,但名稱各異。它們同屬於原始之氣。那原始而又原始之氣(即『道』),才是產生一切變化的總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