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經典直解:老子五千言(73—81)


經典直解:老子五千言(73—81)

第七十三章 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直解:能夠知道自己的無知,這是很高尚的。不知道自己的無知,就是一種缺點。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直解:因此,聖人之所以沒有缺點,就是能夠知道自己的缺點,並且會把缺點改正,所以,聖人就不會有缺點。

第七十四章 自愛不貴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直解:民眾不害怕威懾,就會有大的禍亂將要到來。

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

直解;不要像狗一樣對待他們的居所,不要使他們憎惡生活在這裡。只有不對他們生出憎惡,他們才不會心生憎惡。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直解:因此,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表現出來,愛惜自己的名譽而不自以為貴,所以,能夠去掉這些毛病,從而取得了民眾的信任。

第七十五章 不戰而勝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直解:有勇氣有膽量的人,則容易失去生命;有勇氣沒有膽量的人,則容易存活下來,這兩者有利也有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直解:天道為什麼厭惡這些事,誰能知道其中的緣故?

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直解:天道的規律是:不通過戰鬥能夠取得勝利,不說話能夠做出回應,不召喚能夠自發的聚來,坦然自若卻能夠做出謀略。上天佈下的羅網,廣闊粗疏卻不會漏失。

第七十六章 民不畏死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

直解:如果民眾時常不懼怕死亡,為什麼用死亡來恐嚇他們?

若民恆且畏死,而為畸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直解:如果民眾時常畏懼死亡,對於那些作惡的人,我就將他們抓起來處死,看誰還敢再做壞事。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

直解:如果民眾不一定畏懼死亡,則依靠自然規律將其處死。

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直解:替代自然規律將其處死,就像是替代木匠揮舞斧頭,替代木匠揮舞斧頭的人,很少有不傷到手的。

第七十七章 無以生為

民之飢也,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

直解:民眾之所以遭受飢餓,就是由於上交的稅賦太多,從而造成飢餓。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直解: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由於上面的管理者胡作非為,所以,造成難以治理。

民之輕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直解:民眾不重視生命,是由於求得生存機會很難,所以不重視自己的生命。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直解:只有那些不為求生而有作為的人,是有德行的可貴生命。

第七十八章 兵強不勝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直解:人有生命的身體很柔弱,死後會變得僵硬。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直解:萬物中的草木活著的時候柔弱易折,死後就變得乾枯。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者,生之徒也。

直解:因此說:堅強的人,是死亡的奴僕;柔弱的人,是生機的隨從。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梗。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直解:所以,軍隊強大則不能取勝,樹木高大則會過於強硬。凡是過於強大就會居下,凡是柔弱細微的必然居上。

第七十九章 餘者損之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

直解:天下的道理,猶如一張拉開的弓。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直解:高了就壓低一些,低了就舉高一些,拉開的太大就收一些,拉開的不足就再加大一些力量。

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直解:因此,天道的規律就是:減損有餘的補益不足的。人世間則不是這樣,常表現為減損不足而進獻給有餘的人。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又道者乎?

直解:誰能夠在有餘的時候,把有餘補益給天下不足的人呢?難道又是明白大道的人嗎?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直解;所以,聖人做事不會掌控住不放,成功了也不以功自居。因此,他沒有私慾而成為有德行的人。

第八十章 天下之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

直解:普天之下沒有柔弱過水的東西,而且攻堅克強只有水能夠勝任,就水的性質來說,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它。

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直解:水能夠勝剛,弱能夠勝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很少有人能夠施行。

故聖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為天下之王。

直解:因此,用聖人的話說:為了國家能夠承受屈辱,就是國家的主人。為了國家能夠承受不吉利的事,就可以成為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直解:正確的話與現實好像都是相反的。

第八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直解:和解的仇恨,必然還有餘下的怨氣,怎麼可以稱為善呢?

是以聖人右介而不以責於人。

直解:因此,聖人做事會多考慮他人,而不會責怪他人。

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

直解:所以,有德行的人能夠把握住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沒有德行的人則不會考慮這麼多。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直解:天道不會偏向於任何人,卻會持久的將善良和美好給與眾生。


經典直解:老子五千言(73—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