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秦末到底多可怕,為何突然就爆發了戰爭?

夏目歷史君


秦末戰爭的爆發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1.偶然性:陳勝吳廣押送勞役到了大澤鄉,天空不作美下了大暴雨,沒辦法順利到達服役地點,按照秦法要殺頭,橫豎是個死,索性反了吧!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必然性:

(1)秦國律法嚴苛;

(2)秦二世暴政,魚肉百姓,離心離德;

(3)統治時間較短,老百姓認同感較低;

(4)六國遺留貴族,暗中繼續力量反抗秦朝統治。


小眼睛啊董


秦末時期,其實最為鮮明的一個特點便是土地荒蕪。

對於一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王朝而言,這是極大的危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天下財賦皆出其耕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看似成為了萬世一帝,其實這個新興王朝所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很多。

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戰亂,讓各地經濟瀕臨崩潰,秦國一統華夏之後,各地更是急需恢復農業生產,重新發展農耕經濟。

但是,秦王朝新立之初,勢必要進行基礎設施的建造,這其中也包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和秦始皇陵。

秦國人口不到兩千多萬,可用於兵役、勞役的民眾卻將近一百五十多萬,這也意味著天下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用於王朝建設,相對而言耕種土地的民眾也就急劇減少。

長時間的兵役、勞役需要源源不斷的向邊境、咸陽輸送底層民眾,帝國財政的所有壓力全部集中到了耕種土地的農民身上。

時間一長,農戶越來越少,秦王朝能夠徵收的稅賦也越來越少,為了維持中央王朝的財政,只能選擇加大對於民眾的剝削。

這也是秦末農民起義最為根本的引爆點。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秦末戰爭主要可分為三個最為主要的階段:

  • 陳勝、吳廣起義

  • 定陶戰役

  • 鉅鹿戰役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因為要押送戍卒誤了期限,兩人遂在蘄縣大澤鄉發動起義,掀開了大澤鄉起義的序幕,也讓秦末戰爭第一次大規模爆發。

陳勝、吳廣起義之初,主要以蘄縣東西兩翼為主推進戰線,攻佔秦國小型軍事據點。

起義之初的節節勝利,讓陳勝大為激動,他下令六路分推戰線,試圖在秦朝境內掀起全面戰爭。

其實,戰爭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陳勝失敗了。

陳勝分兵的結果不僅僅削弱了自己的勢力,還讓那些曾經被秦國鎮壓的六國勢力重新崛起,成為了反秦勢力的一部分。

六國復起,他們很快就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沒有人願意主動和秦國主力抗衡。

唯有陳勝部將周文拼死衝殺,集結了十萬民夫,逼近咸陽外圍據點戲城。

只是遺憾的是,章邯大軍出關之後,很快就擊潰這十萬民夫,周文自殺,吳廣在滎陽外圍被起義軍殺死。

章邯一路擊潰滎陽外圍的反秦勢力,直撲陳郡,陳勝在逃亡路上被駕車車伕所殺。

如果說,陳勝、吳廣主導的起義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那便是六國勢力開始紛紛揭竿而起,狄邑田儋、沛縣劉邦、會稽郡項梁、項羽三股勢力成為秦末戰爭初期新的反秦力量。

秦末定陶戰役

公元前208年,三月。

項梁、項羽帶領八千江東子弟北渡長江,開始了新的征戰。

項梁勢力發展最為迅速,渡江之後響應者眾多,大軍很快發展到七萬之眾,成為當時最為龐大的反秦力量。

章邯攻滅陳勝之後,迅速北上,逼近臨濟。齊王田儋親自引兵馳援,章邯趁夜突襲,田儋大軍未經休整,被一舉擊潰。

田儋弟弟田榮整頓殘兵敗退至東阿,恰逢此時項梁引兵北上救援,在東阿擊退章邯所統領的秦軍,項羽、劉邦倆人趁勢追擊,章邯逃進濮陽緊閉城門,拒不迎戰。

項羽、劉邦遂繞開濮陽,在濮陽外圍攻城略地,將戰線推進到雍丘,打破秦軍,收穫頗豐。

項梁眼看時機成熟,遂從東阿拔營南下,猛撲定陶,將大軍分散屯駐於定陶城城外。

只是,此時的項梁忽視了章邯,他料定章邯戰敗,必不敢出城迎戰,遂放鬆了警惕,章邯在深夜中奔襲七十里之地抵達定陶城下,一戰而勝,楚軍主帥項梁戰死。

項羽、劉邦急忙南撤回到彭城,拱衛大本營。

秦末鉅鹿戰役

公元前208年,九月。

章邯重創楚軍主力,楚軍主帥項梁戰死之後,北上進攻趙地,進攻趙國,一舉攻破趙國國都邯鄲,遷民河內,將趙國主力圍困在鉅鹿。

鉅鹿戰役打響。

這場戰役成為項羽一生中第一次成名戰役。

十一月,秦軍圍攻鉅鹿愈加緊迫,楚懷王下令讓兩路大軍馳援鉅鹿:

  • 宋義、項羽北上馳援

  • 劉邦西行侵襲秦軍據點

宋義作為北路軍的行軍統帥,他在進抵安陽之後,停駐四十六天,未曾進兵,日日飲酒高歌。

項羽一怒之下斬殺宋義,自己親統大軍北上馳援,一舉擊潰秦軍,成功解除了鉅鹿危機。

此次戰役,項羽成為了諸侯國中最有聲望的年輕將領,章邯也統領二十萬大軍投降項羽,秦國的各處據點也相繼被攻破。


歷史總探長


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秦統一後,雖然採取了一些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但是,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和對人民的無限搜刮,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新的災難,使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直接矛盾日益激化。

(1)秦始皇對農民的統治和剝削是非常殘酷的。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是壓在農民頭上的沉重負擔。

(2)秦始皇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阿房宮和巨大的驪山墓,每年役使七十多萬犯人和奴隸。繁重的徭役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3)對人民的嚴刑峻法,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殘酷的鎮壓。



九秋


其實這個問題,2100年前我國西漢著名策士、文學家賈誼在他的代表作《過秦論》裡就已經做出了完美的回答。

賈誼,西漢文帝時期人,少而好學,博古通今。河南郡吳姓太守聽說他的名聲,徵召他為屬官。後吳太守升為廷尉,便向漢文帝推薦賈誼。由此賈誼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央。

漢文帝先任命賈誼為博士,僅一年賈誼就以其才華升為太中大夫。在朝廷上賈誼鋒芒太露,提出的一些正常觸犯了開國老臣的利益,而受到他們的攻擊。漢文帝只好貶賈誼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改任梁懷王太傅。結果幾年後梁懷王騎馬時不小心摔死了這讓賈誼非常自責,認為自己沒有盡到王師的責任,不到一年便傷感過度而死,時年三十三歲。

《過秦論》是賈誼的名篇,也是秦漢散文的代表作。所謂“過秦”,就是秦朝的過錯的意思。在這篇政論性散文裡,賈誼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朝二世亡國的根本原因,核心就是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簡單講就是秦朝沒有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天下。

秦朝滅六國後,強行把秦國的嚴刑峻法推廣到原六國地區,讓剛從戰亂中解脫出來的天下百姓陷入到嚴苛法度之下,而不是向上古聖王那樣,廣施仁政,休養生息,反而是橫徵暴斂無度。修阿房宮、修長城,苛捐雜稅,給百姓帶來深度的災難。這是其一。

對於民間的反對輿論,秦朝統治階層不是虛心傾聽,而是殘酷打擊異己之音,焚書坑儒,傷了天下讀書人的心。這是其二。

同時,秦朝統治階層也矛盾重重,群臣異心。秦始皇逼死扶蘇,秦二世害死李斯,寵信趙高,結果秦朝政壇上下互補信任,忠言無人敢進,奸佞橫行於朝。這是其三。

所以,在這種對內沒有賢臣輔佐,對外沒有及時調整治國政策,又不能很好地和地方上層社會溝通,對地方底層百姓壓榨無度,最終官逼民反!

就像陳勝和吳廣商量造反時說的那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反正橫豎都是死,反了算了!


caniforget999


秦末的可怕之處應該是在於朝廷的昏暗殘暴和百姓被壓迫到了極點。當時秦朝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對百姓的壓迫。 阿房宮、驪山陵、動用刑徒及奴隸70萬人,防備匈奴30萬,守五嶺50萬,加上修馳道、搞運輸,全國服役者達200萬。全國人口約2000萬,從數據看男性被大量徵召導致勞動力大幅下降,糧食作物產量低下,但賦稅高漲,刑法嚴酷,弄得民不聊生,百姓對生活沒有一絲曙光。以上直接導致了第一次農民起義,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李家大白話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1.對六國舊貴族的懷柔與教化沒有完成

秦朝實現了天下一統,全面實現郡縣制。

六國舊貴族以及其附屬的士(既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有識之士,也有各種方士)階層皆失去了寄生生活資本,必須建立功名。

這個龐大的階層需要懷柔消解和教化改造。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但由於陳勝吳廣的暴動而戛然而止。

這兩股勢力是秦末叛亂的主要力量。

2.國策的調整不及時

秦因“商鞅變法”而強盛從而滅六國實現一統天下,同時法制的觀念已經深入秦國人血脈中。

“商鞅變法”成功的核心原因在於商鞅的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獲得秦孝公及其後繼之君的貫徹和耕戰思想深入民心。

然統一六國後,國家需要生養修息,始皇帝沒有進行治理策略的調整,嚴苛的戰時法統和和平穩定的社會發展不想匹配。


凱騰聚知


第一,秦朝徭役繁重。秦始皇不顧人民的承受能力,大量徵發農民服兵役、服徭役。大量勞動力被迫脫離生產,田地多荒蕪。

第二,刑罰殘酷。一人犯罪,株連親族、鄰里。秦朝有許多殘忍的肉刑、死刑。百姓坐罪者極多,

第三,賦稅沉重。農民要向官府繳納田租、戶賦,還有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

第四,秦二世胡亥昏庸無能,趙高、李斯、焰樂把持朝政,殘害忠良。


唯心肆愛


就是一群六國的遺族,始皇帝死了不服氣夥同一群人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