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文+圖|Coco胡波

蘇黎世是瑞士的德語區,漫步於彎曲狹窄的巷弄石板路,路兩側是接連不斷的中世紀時期木筋房,源自文藝復興時期的行會和市政廳,這便是古色古香的蘇黎世老城。老成持重的蘇黎世老城,是個擁有好品味、學貫東西的智者;藝術和文學氣息濃郁的老城,不但培養了愛因斯坦,還是達達主義的發源地,更是喬伊斯、歌德、列寧等名人居住過的藝術之城。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在蘇黎世大教堂鐘樓上俯瞰整個老城。


川流不息 利馬特河

在歐洲,川流不息的公共交通系統支撐著人們的生活,也大大方便了自由行的腳步。去過很多歐洲國家,只有瑞士的交通系統,能真正做到以分鐘計算。火車、巴士、電車站的時刻表一目瞭然,即便只會簡單的英文,也能輕鬆瑞士自由行。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環抱著蘇黎世的利馬特河。


蘇黎世(Zurich)位於瑞士聯邦中北部,是瑞士最大的城市,也是瑞士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更是全歐洲最富有的城市。由於這裡集中了全球120多家銀行的總部,其中半數以上是外國銀行,故其又被譽為“歐洲億萬富翁都市”。市區被利馬特河分為東、西兩岸。西岸是蘇黎世的老城區,而東岸則是蘇黎世的新城區。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從蘇黎世大教堂的鐘樓上俯瞰老城。


利馬特河緩緩流動,河兩岸的三座教堂各具特色,是整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其中最為醒目的蘇黎世大教堂的雙塔,據說是古羅馬查理曼大帝將雙塔建在了蘇黎世主保聖人Felix和Regula的墓地之上。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河的另一側,聖彼得教堂和聖母大教堂一紅一綠的尖塔遙相呼應。紅色尖塔的聖彼得教堂,擁有歐洲最大鐘面。另一個綠色尖塔的聖母大教堂,因其鮮豔獨特的彩色玻璃窗而聞名,玻璃窗的設計者是猶太裔俄籍著名畫家馬克·夏加爾。北耳堂的玫瑰彩繪玻璃窗,則是由奧古斯托·賈科梅蒂於1945年創作。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蘇黎世美術館館藏本土藝術家名作。


瑞士的藝術典藏

迫不及待想要去蘇黎世美術館(Kunsthaus Zurich)。這座美術館是瑞士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初創於1787年,歷經兩百多年的不斷壯大。其藏品最初基於會員的捐贈,如今已發展成為聚焦瑞士、兼及歐美的廣泛收藏,範圍從13世紀的歐洲直到現在。

門口是羅丹著名的雕塑作品——《地獄之門》,梵高的《自畫像》也收藏在這裡。館內還收藏了許多瑞士藝術家的繪畫、雕塑和版畫作品。另外,美術館常年展出畢加索、莫奈、蒙克、馬蒂斯、塞尚、雷諾阿、羅丹等偉大畫家和雕刻家的作品,還有不定期的大師級作品展覽。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蘇黎世美術館的睡蓮是莫奈晚期作品,色彩厚重。


之前聽朋友說蘇黎世美術館的《睡蓮》比巴黎橘園的還好,當我走進這裡的莫奈廳,感受十分明顯。因為人少,總有種包場的優越感。通常一個展廳裡也只有四五個人,大家互不打擾,更聽不到任何喧鬧。這樣的觀展環境,才是美術館應有的樣貌。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能靜靜地跟梵高等熱愛的藝術家短暫相處,我的心中也溢滿幸福。而在眾多館藏中,最讓我驚喜和激動的是居然在這裡見到了莫迪尼阿尼的一幅小畫。而這幅畫,也並不是蘇黎世美術館的重點宣傳館藏。喜歡莫迪尼阿尼,不因他作品的少和貴,而是心疼他的懷才不遇,以及珍妮對他的那份永世化不開的剛烈與忠貞。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蘇黎世的居民

蘇黎世是歐洲重要的文化中心,1916年出現的達達主義就發源於蘇黎世。在我這個異鄉人的眼中,那些永遠在歷史銀河中閃閃發亮的名字,那些來自蘇黎世的“恆星”,也是激發我想要探訪這座城的一個重要原因。

歐洲古城的樣貌大都相似,卻因為一些老故事和老居民,碰撞出了不同的靈魂。在蘇黎世這座超過2000年曆史的城市,自然名人輩出。畢業於蘇黎世大學及留任教授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蘇黎世歷史上當之無愧最“大牌”的名人。另外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也曾在蘇黎世生活過,老城Spiegelgasse 14號的公寓是他和妻子在蘇黎世的故居。如今公寓樓下是一間小小的設計店鋪,櫥窗裡醒目的列寧雕像,更帶著現代瑞士的設計感。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列寧在蘇黎世居住過的舊公寓。


步行範圍內的老城區,一兩條街巷內,故居故地接連不斷。達達主義的發源地如今是一家可愛的酒吧,瓜分了藝術愛好者到訪蘇黎世的夜生活。白天,酒吧並不營業,任無數來自世界各地朝聖打卡的人流於不顧,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蘇黎世人的生活態度。

德國作曲家威爾海姆·理查德·瓦格納也曾在利馬特河畔生活了9年,蘇黎世現在還有一條街道叫Richard Wagner Street。另外還有“搖滾女王”的蒂娜·特納,2013年,在蘇黎世生活了近20年後,她放棄了美國國籍,加入了瑞士國籍。

而對我這個歐洲公墓愛好者來說,蘇黎世公墓也是必要到訪的地標之一。因為這裡也“居住”著曾經的蘇黎世公民——偉大的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致敬喬伊斯,在蘇黎世公墓。致敬我心中那個永遠一絲不苟的紫色平絨三件套,那個《莎士比亞書店》中描述的,永遠恃才傲物的喬伊斯。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犧牲了去逛班霍夫大街的時間,閨蜜被我拖到了蘇黎世公墓。八月午後的陽光曬得人睜不開眼,不逛錶店逛公墓,閨蜜說這是她的初體驗。按園區門口的地圖索驥,編號清晰地指向了我們的目的地。喬伊斯的墓碑很小,但人形雕像卻非常醒目。穿著考究的西服套裝和尖頭皮鞋、手持柺棍的閱讀造型,和我心裡的喬伊斯幾乎吻合,只是差一頂高沿大帽子。給喬伊斯獻上鮮花,坐在他的墓前給閨蜜講喬伊斯的大致生平。

蘇黎世人真浪漫,公墓都像是花園。在眾多造型各異的墓前,我和閨蜜被一對老夫妻的合墓感動到落淚。簡單的同款十字架上,刻著兩人出生和故去的年份。先生比妻子早出生兩年,妻子則比先生長壽兩年。算來,兩人都整整齊齊地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91年。兩人的墓上種滿了同款喇叭花,先生白色,妻子紅色。樸實、生命力強盛的花朵,想必也是兩人生前所愛。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蘇黎世大教堂的橋頭有很多老字號餐廳。


生活亦是藝術

通常,老城區布爾克利廣場(Bürkliplatz)的上午都很忙碌,週二和週五的市集,以及週末的跳蚤市場,使這裡名聲大噪。適逢週二,當然不能錯過local市集。

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早市相比,這裡的早市更像個花市。一束束手捧花和水果在陽光下爭奇鬥豔。對我們來說,逛早市也更像是在逛花園。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老城裡隨處可見色彩豐富的建築。


布爾克利廣場的各種集市在蘇黎世相當有名,於是也見得到專程來此的旅行團。我和閨蜜來瑞士前特意搭配的瑞士國旗色系的紅白波點裙裝,這幾天在蘇黎世得到極大的歡迎和友善,尤其是在市場這種人間煙火的地方,不時有拍我們和前來求合影的人,有當地人也有遊客。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老城區的餐廳琳琅滿目。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布爾克利廣場市集出售當地有機食材和各式奶酪。


除了當地人和旅行團混雜的local市集,在瑞士的藝術生活,還能在很多當地老字號食肆中略窺一二。老城區的餐廳琳琅滿目,每家都獨具特色:老的奶酪店,上百年的收款機……人們喜歡在百年曆史的熱巧克力店裡喝一杯熱巧,吃兩塊巧克力,開啟一天的甜蜜生活。更喜歡在利馬特河岸兩側的老字號餐廳裡,與落日晚霞耳鬢廝磨。


蘇黎世 老城藝術生活


蘇黎世大教堂的橋頭有很多頗為經典的建築,隱藏其中的老字號餐廳更使這裡化身為流動的盛宴。每到黃昏時分,橋頭的餐廳裡開始熱鬧起來。人們喜歡坐在室外,享受美景美食的同時,也將自己融為這流動盛宴中的一道風景。在被染得紫紅色的天空中,和閨蜜舉杯最愛的香檳。幸福的氣泡中,河對岸聖母大教堂的倒影流入了杯中,電車也準時、有節律地流過······

夕陽灑在臉上還是有些睜不開眼,戴上墨鏡,喝一口香檳,送入口中的蘇黎世小牛肉混著口蘑的清香······這樣的場景,想必在此地也流動了百年有餘。突然一個念頭飄入腦中,是的,在蘇黎世,生活亦是藝術,時間亦是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