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想看金庸的小說,先看劇好還是先看小說?

蔣經堯


我覺得先看金庸先生的小說好。因為小說裡的人物故事情節是原汁原味,金庸版電視劇是通過其小說改變後,再通過藝術加工以畫面的形勢呈現在你面前,和原著是有些許區別。先看小說能夠對金庸先生的每本小說,所描寫的人物事件地點時間及發生的年代,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瞭解。當然要讀金庸先生的小說首先還應先了解其人。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海寧市,出生於1924年3月10日,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亨年94歲,曾入圍感動中國2018候選人物。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無可比肩的暢銷書,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創造了一個武俠江湖,一代又一代人在這個江湖裡找到了大俠的代入感,找到了心靈慰藉。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給我們這些平庸的孩子一個武俠夢,一個快意恩仇、為國為民的大俠夢,他小說裡許多主人公都是在機緣巧合、幾經磨難之後成為一代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

金庸先生1955年在香港《新晚報》發表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記》,1972年9月《鹿鼎記》連載完結宣佈封筆,一共寫了十五部小說,給我們塑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大俠,如《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笑傲江湖》中的令孤衝等等,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英雄。他的作品: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按其寫作時間排應是:《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倚天屠龍記》、《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越女劍》。按故事發生年代排應是:《越女劍》春秋末年、《天龍八部》北宋、《射鵰英雄傳》南宋、《神鵰俠侶》南宋、《倚天屠龍記》南宋、《連城訣》明前中期、《笑傲江湖》明朝、《碧血劍》順治元年、《俠客行》清初、《白馬嘯西風》清初順治、《鴛鴦刀》清中前期、《鹿鼎記》清康熙八年、《書劍恩仇錄》清乾隆、《雪山飛狐》清乾隆、《飛狐外傳》清乾隆。今天雖然金庸先生走了,但記憶永存。所以我認為只有先了解金庸大師的一生,再去拜讀他的小說,最後去看通過他小說改編拍成的劇,才能深刻理解金庸先生小說的精碎,才能看懂讀懂後明白為什麼金庸先生的小說,能廣為流傳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中園紅之詩詞如畫


既然題主提問的前提是想看金庸的小說,小侯的建議是直接看小說比較好。

金庸的小說博大精深,其中不僅涉及到武俠元素,更有傳統文化、人文氣息、儒道佛的思想,以及仁孝忠義等大胸懷。

為什麼建議直接看小說而不是先看電視劇呢?

第一,電視劇質量良莠不齊,不同版本優劣明顯

這是看劇所需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比如說,想看《倚天屠龍記》,到目前為止,就不下七八個版本,除去最老的那些網上很難找到資源的,目前比較流行的還有馬景濤版、吳啟華版、蘇有朋版、以及最新的曾舜晞版。甚至還有電影版。

而到底哪一個版本比較好,哪個版本更契合原著,其實是很難下論斷的。

比如有些公認的經典,黃日華版《天龍八部》、古天樂版《神鵰俠侶》、黃日華翁美玲版《射鵰英雄傳》以及陳小春版《鹿鼎記》,雖然情節可圈可點,但因為年代太過於久遠,以現在的播放設備去看,未免顯得畫質不清晰,場景過於簡陋,甚至有些都不能在1080P的播放設備上全屏顯示,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而最近幾年,也確實拍火了不少金庸武俠劇,遠的不說,近幾年《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輪番上演,都有不同程度的翻拍。乍一看,畫質是上去了,清晰度、包括場外取景,都遠勝TVB。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劇情改編過於用力,磨皮濾鏡太誇張,演員面癱無演技等新的問題。

因為金庸小說過於經典,翻拍從來沒有斷過,所以出現的版本太多,甚至有像鄧超版《倚天屠龍記》、胡歌版《射鵰英雄傳》這類演員很出名,但是電視劇毫無知名度的情況。

劇版質量的良莠不齊,讓想看金庸小說改編電視劇的人很難有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情節好看的畫質不行,畫質精美的演技糟糕,因此,想通過看金庸武俠電視劇來了解金庸武俠小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的途徑。


第二,電視劇無法展現出原著的質感

儘管這幾年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例子,如《琅琊榜》、《慶餘年》等。但不可否認,金庸武俠小說仍然沒有哪一部能夠完全展現出小說裡的靈魂和質感。

以李亞鵬版《笑傲江湖》為例。《笑傲江湖》這本書很特別,它的前面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異常精彩激烈,倒是結局缺少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決戰,因此缺少了高潮的烘托。原著中,魔教教主任我行大兵壓境,要屠滅恆山,正派武林齊聚恆山出謀劃策,本來應該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大決戰,卻因為任我行的突然暴斃呈弦崩之勢。而嶽不群苦心孤詣籌謀,卻被魔教三尸腦神丹控制,最後窩囊死於儀琳之手。

李亞鵬版《笑傲江湖》為了營造出最後的大決戰,對劇情做了很大的改動,嶽不群最後殺上黑木崖,和任我行驚天動地決戰,殺了任我行,但嶽不群卻也死於令狐沖之手。乍看之下,視覺衝擊是有了,高潮也有了,但總感覺有點兒不對味。

後來我想明白了,是武功設定。令狐沖和嶽不群交手時,先使用獨孤九劍,打敗了嶽不群,後來嶽不群偷襲,令狐沖受傷,卻是靠著《吸星大法》才勉強取勝。給人的感覺,似乎吸星大法才是這部劇所要宣揚的武功正統。

而事實上,吸星大法是一門邪惡的武功,本身有缺陷不說,更是一種損人利己思想的產物,吸星大法勝過了獨孤九劍,便使得金庸的武功體系走上了歪路。

所以吸星大法無論如何,是不該勝過獨孤九劍的。

當然這只是一例。事實上近幾年改編的武俠劇,雖然特效看起來眼花繚亂, 但由於導演或者演員的諸多原因,並不能理解到原著的精髓,拍出來的作品沒有了一點兒武俠味,武俠世界裡的男兒應該是偉岸豪邁,或者風流倜儻的,江湖中的女子也應該是柔情似水,抑或英姿颯爽。而非千篇一律的瞪眼睛、面癱,毫無辨識度的背臺詞。

當武俠劇沒有了武俠味,其作品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電視劇的亂改編,其實是一種誤導

這裡就不說其他的了。只舉一個例子,那些看霍建華版《笑傲江湖》長大的孩子,有多少人知道東方不敗其實並不是女的?

這樣的例子其實屢見不鮮。張紀中導演的金庸劇算是比較公認的接近原著的,但即便如此,也出現了前面李亞鵬版本《笑傲江湖》的失誤。至於陳妍希版本的《神鵰俠侶》,鍾漢良版的《天龍八部》,劇本改編之大,都讓人不忍直視。

翻拍想要拍出新意,必然要在原著的基礎上做一些改動,這是可以理解的。好的改動甚至能為劇本加分。比如《琅琊榜》裡霓凰原本愛的是衛崢,但是劇版霓凰愛的卻一直是林殊。這個改動就極好,避免了不必要的枝蔓,讓情節更加緊湊。

再比如《雪山飛狐》本來就是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而本身極短的篇幅也限制了改編劇版的發揮,但導演為了湊夠時長,通常是把《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放在一起拍,因此也進化出了各種不同版本的結局。這種自我發揮的好壞就不多做評價了。

只能說,改編可以有,但是不能動其根本。像霍建華版《笑傲江湖》那樣,把整個架構都打亂了的,只能說明兩點,一是導演根本沒看懂這本書,二是這個導演真的很有勇氣。


第四,金庸小說最長的不過120萬字,相比於現在網文動輒上千萬字,體量並不算大

看小說其實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看劇來的爽。

看劇帶來的衝擊是直接的,無需動腦去思考。雖然省事了,但其實也少了很多樂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情節上,毫不遜色於當前網絡上火爆的網文,但論及文字之精煉,主題之深刻,則是當前一眾網文望塵莫及的。

要知道,金庸可是以一己之力,幾乎將通俗小說送上傳統文學殿堂的人。

而與市面上動輒四五百萬字,上千萬字的篇幅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其實篇幅並不算長,超過百萬字的也不過六部而已,最長的《天龍八部》和《鹿鼎記》,也不多120萬字左右,相比之下,可謂是良心了。

所以如果你有耐心看網絡爽文,看金庸的原著小說,絕對不會覺得乏味冗長。相反,會更覺得意猶未盡,有看第二遍的慾望。

第五,原著小說也分連載版、三聯版和新修版,到底哪個版本適合去看?

其實看原著小說也面臨著選擇。當前比較流行的主要是三個版本,一個是連載版,就是當初在《明報》連載的時候的版本,後來1972年金庸封筆後,開始對其作品進行修訂,後來在1994年金庸授權三聯書店出版,也就是後來眾所周知的“三聯版”。

後來金庸在本世紀初又對其小說進行了再次修訂,主要對其中一些邏輯進行勘誤,增刪了部分情節,成為了最終的“世紀新修版”。

既然有三個版本,那應該先去看哪個版本比較好呢?

小侯的建議是先看三聯版,然後有興趣可以看看新修版。鑑於連載版資源現在很難找到,有條件有興趣的當然也可以讀一讀。

三聯版算是比較深入人心的一版。現在很多電視劇改編也都是依據這一個版本而來。而世紀新修版雖然修復了一些邏輯漏洞,但也因為很多情節變動太大,讓鍾情於三聯版的讀者接受不了,如黃藥師本來是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人設,新修版卻改成了愛慕梅超風;再比如新修版裡,丁春秋和李秋水有私情等改編,都顯得格格不入。

連載版的情節和現在人們所熟知的版本出入都極大,如果你有幸看到連載版,也不失為一種異樣的享受,可以探知金老當初創作時的心路歷程,這實在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


所以說,如果想要了解金庸的武俠世界,當然最好的還是看小說。

如今金老已離我們遠去,但其留下的一十四部經典武俠作品,無疑是送給我們世人最好的禮物,我們更應該竊讀且珍惜。


風小侯


金庸武俠小說異常精彩,我們是先看劇還是小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想法。以下是我的想法,僅供參考。

先看劇

怎麼說呢,畢竟看劇不需要帶上特別的腦子,怎麼拍怎麼看就行,順著導演的思路理解電視劇情就好了;其次呢,現在是網絡時代,是傳媒時代,電視劇比較方便,上個網一搜各種版本金庸武俠劇集都能看;最後,金庸武俠據在人們心中還是有一定的熱度的,好多電視劇都很經典,甚至是電視劇帶火了原本的武俠小說。

再看書

金庸小說我基本上都看過兩遍以上,有的是先看的劇再看的小說,有的是沒看過劇看的小說,不管是哪個小說對我的影響都非常大。看過劇的再看小說覺得這個劇哪哪拍的都不行,不如小說精彩;沒看過劇的,看完小說之後,腦海裡會有劇情畫面,也就沒辦法再看劇了,因為看劇只能帶來失望。


電視劇表現的只是一個方面,導演的理解,演員的詮釋,這是其他人硬塞給你的情節。然而,小說裡什麼框架都沒有,你可以天馬行空,隨意想象。

讀完原裝的,再看其他的感覺有點雞肋了。

不過這兩年我也專門找出金庸劇來看,就是想找“茬”,就是想看看這段劇情怎麼拍,然後去網上吐吐槽,娛樂娛樂自己,娛樂娛樂大眾。

生活嗎,還是自由一點,隨意一點比較舒服。

謝謝。


雙擊劉遛溜


先看劇,再看原著。

以我為例,我是既沒耐心又不愛看書的人。

我在高中時看了【我是特種兵】第一部,被深深吸引,後來我毫不猶豫買了原著【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好像400多頁呢,一字不落的讀完了。

至於為什麼要先看劇後看書呢?

你想,原著很精彩,而電視劇無法在短短的幾十集全部展現。你如果先看了書代入感會極其強烈,你會對電視各種不滿,什麼人物性格沒拿捏好,什麼演員沒選好,什麼劇情太扯了……而如果你先看了電視後看書,此時你會是帶著追蹤溯源的心情去看的,你會想哪裡改動了,哪裡走出入,作者究竟是讓他們怎麼了,等等等等。或許,你還能從中領悟一些電視劇改編和拍攝技巧哦。



像木蘭香遮不住傷


最好先看小說再看劇。



蘇欣CHO


個人建議先看小說。

電視劇容易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且基本上在情節乃至人物塑造上都不可避免地有所改動(這個沒辦法,小說和劇本是不同的)。

因此如果先看電視劇再看小說的話,首先讀小說的樂趣會大大降低,就是“懸疑感”不強了。

舉個例子,97版《天龍八部》中第一集就體現出馬伕人對喬幫主懷有非分之想,之後因為喬幫主不理她而陷害他。這無可厚非,否則會顯得很突兀。但書中揭曉馬伕人真面目則是偏後位置,於是就產生了人物形象的反轉還有情節上的揭秘。

當然你也許會說先看小說再看劇的話,看劇的樂趣就降低了,這一點我認為還是把樂趣留給原著吧,畢竟對於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我們的關注點一般是在演員演技以及還原度上。

其次,要是先看劇的話,看哪一個版本的又是個問題,關於哪一版本最經典的回答眾說紛紜。

莫不如自己先看小說,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大致印象,然後可以一個版本一個版本地看將過去,自己評判最喜歡哪一版。


慵懶的荷爾蒙


個人感覺還是先看書,小說之所以能夠被翻拍,說明作品本身的質量是不錯的,但是現在翻拍的技術不是很好,拍出來的作品可能會讓人對原作品有誤解,所以還是先看小說吧。

當然也不排除有好的作品,但是先看小說可以讓你對原來的作品有一個新的認識。

而先看電視劇,則電視劇拍出來是什麼就是什麼,有些也許拍得很好,有些拍得很爛,但它都是導演心中的樣子。等到後面,你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帶入的是已經臉譜化的人物,場景,沒法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魅力。

人類的幻想才是極為有趣,豐富和具有創造力的,是隻屬於我們自己的,現代人需要保留這點自由權。


彩虹影視大全


還是先看書吧!文字表述與影視創作本身就區別很大,因藝術表現形式的不同,電影電視劇都不可能按照原著原封不動的去拍,這也不符合影視創作規律。書與影視作品在不同的表現形式下,就會產生一些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果您時間充許最好還是先看書……


青鶴鳴


有一年的暑假,我基本每天下午都泡一杯茶,在書桌旁看金庸的小說。

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幸福。

看小說吧,那種感覺,就像你獲得了第二次的人生。


真叫成立


當然是先看小說了。小說比看劇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