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24條疫情報道建議,媒體人快收藏

文|李磊

來源|傳媒茶話會

媒體機構需要轉變思路,要主動去找新的視角、素材,挖掘受眾信息需求,而不是隻管生產,不管分發、不管到達、不管效果。24条疫情报道建议,媒体人快收藏

近日,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制定發佈了《抗擊新冠肺炎健康傳播指南》。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媒體人應該關注哪些重點議題?避免哪些“雷”和“坑”?如何讓自己的報道客觀、權威?

面對這幾個問題,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媒商實驗室首席專家李穎給出了答案。

▍八大重點議題

媒體不僅是“傳聲筒”,更是“雷達”,既發揮著告知信息的作用,也監測著社會重要新聞,並設置議題來引起公眾重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媒體應該重點關注哪些議題?

李穎提出,媒體的疫情報道,要關注疫情相關核心信息、防控措施、治療方案、個人防護、抗擊謠言、心理疏導、抗擊疫情造成的影響、疫情走勢研判這8個方面的議題。

具體而言:

1、疫情相關核心信息:①疫情發展情況,尤其是確診、感染、密切接觸者人數;②病毒傳播機制研究,包括傳染率、死亡率;③數據形成和傳播機制;④疫苗研究進展。

2、疫情防控措施:①本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側重醫學角度,為何有助於防護;②疫情發展階段性措施以及基本醫學數據;③公共衛生視角下疫情防控措施;④與SARS、MERS等傳染病的疾病以及防控層面的比較;⑤下一階段疫情防控重點及趨勢研判。

3、治療方案:①傳播國家權威診療指南;②對網絡傳播的新診療方案及時驗證;③用藥安全及副作用提醒;④某個治療方案的效果介紹。

針對以上3個方面的議題,李穎提醒,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已經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媒體人應該仔細查閱。如採訪新的治療方案,應予以說明,或對其他不同意見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以平衡信源。同時,對聲稱治療方案“非常有效”的說法,應反覆求證。要多采訪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專家。

4、個人防護:①衣食住行相關的防護措施;②居家隔離防護技巧;③居家健康知識;④個體及家庭的潛在風險。

5、抗擊謠言:①容易引發恐慌的醫學謠言,如致死率誇大等;②容易對個體產生傷害的醫學謠言,如錯誤飲食;③容易對人際或社會經濟產生嚴重影響的醫學謠言,如傳染率。

造謠張張嘴,闢謠跑斷腿。李穎談道,關於新冠肺炎,現在社會上存在3種謠言,媒體要特別注意防範和抗擊。

第一種是帶有明顯惡意的謠言。比如,此前網絡上傳言病毒發生變異,還指出某地490例裡有40%是全新變異的病毒。這種利用“變異”引發人們恐慌。媒體在遇到這類謠言時,一定要迅速採取行動,向本地或國家權威部門、權威專家進行求證,尤其要剋制、謹慎,不能一激動就把謠言發出去了。

第二種是裝扮過的傳言,誤導性信息。

比如,這次疫情期間“雙黃連治療新冠肺炎”一事,當晚就引發公眾搶購。這類信息以權威機構名義發出,帶有很強的引導性。但在疫情期間,媒體需要對信息進行謹慎核實,對於對疫情防控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尤其要經過多重信源核實。

第三種是似是而非的信息。比如,早期打著鍾南山院士的名義,建議全國人民在家隔離兩週。還有補充維生素C、吃9個雞蛋就能預防新冠肺炎的信息,這類“謠言”製作簡單,放之四海而皆準,對疫情防控不一定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傷害。

媒體在進行澄清的時候,就需要把握報道尺度,比如維生素預防這一點,一方面告訴公眾,信息不實;另一方面,維生素的確提高抵抗力,應適量攝入。

6、心理疏導:①加強疫情,其間心理疏導知識和方法的傳播;②區分不同環境下,如居家、辦公場所、醫療機構中的心理疏導措施;③對重點人群心理疏導,如已感染者、健康群體中的老年人等、已有心理問題的人群等;④突出心理求助渠道的廣泛鋪開。

7、評估疫情所造成的影響:①關注疫情造成的對人類群體的影響,比如社會情緒;②關注疫情造成的對個體的影響,比如死亡;③數據統計,敬畏生命,避免冷冰冰地公佈;聚焦個體故事,避免直白的、感官刺激類的詞彙對逝者家屬造成二次傷害。

8、輿情走勢研判:①輿情拐點的預測與評估;②疫情峰值過後的注意事項;③疫情逐步緩解期間的注意事項;④疾病可能帶來的後遺症。

李穎特別提醒媒體,疫情中後期,經濟等議題所佔比重開始逐步加大。媒體開始專項對疫情的趨勢研判、拐點預測上。

媒體報道的重點,除了與疫情密切相關的健康類、政策類話題,應該開始增加疫情影響等評估類、趨勢研判等研判類報道。同時,與疫情相關的報道,開始進入覆盤、深入分析、反思、總結階段。

▍八大注意事項

媒體有時因為缺乏法律常識、對傳播尺度的拿扭不準,會產生侵權、報道失實等問題。面對疫情,媒體的報道應該如何防範和避免上述問題?

李穎提出了八大注意事項:隱私權、口徑統一、避免歧視和汙名化、過度拔高、尊重採訪對象、求證不足、避免“低級紅”、極端個案。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媒體曝出“超七千武漢返鄉者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住址等隱私信息遭洩露,被短信騷擾謾罵”,該信息洩露的源頭和地方登記返鄉人員的途徑直接相關。

李穎認為,特殊時期,媒體也要注意保護公民的隱私,尤其是傳染病人或疑似病症的隱私權、肖像權,也要避免隨意拍攝、洩露患者信息。進行典型人物宣傳時,應在有限條件下,獲得當事人同意。

“做到口徑統一,也是媒體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在李穎看來,媒體進行疫情報道時,則尤其需要注重這一點。衝突的信息,會在輿論場上製造混亂局面。

她舉例了兩個例子:

1月26日,湖北召開新聞發佈會,省長表示物資緊張,市長表示物資充足,這類信息,在公眾層面就會引發疑問:到底是充足還是緊張?第二天,湖北方面也對此進行了解釋。但媒體在報道的時候,首先就要關注到這類衝突信息,不能原文照搬。

在進行報道時,就要甄別;發現信息衝突時,就要及時求證。

2月12日,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含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湖北新增病例數暴增?臨床診斷病例又是什麼?這種數據突然的變化,在疫情期間會引發大範圍關注。對於這種變化,媒體進行報道時,要敏銳地識別、發現,同時要及時進行解讀。

李穎建議,媒體應避免在宣傳中放大尺度,引發對“疫區”人民的歧視和汙名化。

歧視和汙名化問題之前也發生過。比如對女性的汙名化,對地域的歧視。此次疫情,春節期間,各地都在排查武漢返鄉人口,只要一聽到是武漢人,都會退避三舍;網絡上也有很多人斥責當初華南海鮮市場的野物販賣,斥責南方人什麼都吃,把病毒吃向全國。

宣傳中的過度拔高也是媒體應該避免的一個問題。李穎談道,過度拔高是我們從疫情伊始就在做提醒的一件事。比如,報道醫務人員徒步幾十裡地趕回崗位,報道懷孕9個月的醫護人員上一線,比如流產後10天就上一線,親人過世也忍痛繼續工作,等等。

這類過度拔高的報道,容易用極端的個體道德水準來抹殺其中共同的人性部分,會大幅度升高公眾期待,同時給予其餘一樣勇敢抗疫的醫護人員很大的心理和社會壓力。

李穎希望,健康傳播報道中,鼓勵媒體呈現的是醫護人員的專業形象和職業精神,保持在基本的人性關懷和理解層面。

求證不足會導致新聞不客觀甚至新聞失實的問題。李穎給“求證不足”問題支出的妙招是——發揮多重“把關人”的作用。疫情報道,尤其是涉及疫情防治的核心報道,具有很高的科學、專業門檻,媒體要多方求證,多重“把關人”角色不能缺失。

宣傳中的“低級紅”問題也是媒體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比如,“雙胞胎孩子出生不到20天,她卻主動申請投入抗疫一線”的報道,本意是讚美醫務人員的奉獻,但是不到20天的孩子開口說話了,後來回應說編輯將兩個事蹟搞混了。對於這個問題,李穎認為,典型宣傳媒體要注重細節,確保事實無誤,標題也要避免過度渲染。

如果疫情期間出現極端案例,李穎建議,媒體要多方信源求證,及時核實、澄清,幫助受眾理解醫學科學的特殊性。譬如之前,河南信陽出現兩例超常規病例,返回後30多天才被確診,被網友誤以為“34天潛伏期”,後來官方回應只是“系確診時間較長”,而非疫情感染潛伏期有30多天。

▍八大傳播方法及技巧

疫情報道,選題方向有了,知道了哪些錯誤不能犯,要寫出一份合格乃至優秀的健康傳播作品這還不夠。筆下見真章,拼的不僅是硬實力,還得講方法和技巧。

李穎認為,疫情報道,媒體應該注重八大傳播方法和技巧的運用:

1、多重信源,反覆求證

2、換位思考,多講故事

3、把握尺度,有限緊張

4、爭取多方共贏

5、科普知識場景化

6、精準傳播知識“找”人

7、建立權威專家庫

8、構建豐富的信息網絡

疫情屬於重大新聞,權威信源、多重求證是真實和質量的保證。

“一份健康傳播作品,應尤其注重信源權威。”李穎認為,媒體要密切關注與疫情相關的官方信息渠道,梳理清單。

目前,可靠平臺包括衛生健康委官方平臺、“健康傳播”、中國疾控中心、騰訊新聞較真平臺等。如作品中含有新的重大進展,應注意多重信源,謹慎求證,尤其要篩選專家、選擇可靠的專家信源。

如何講好疫情故事,既讓信息權威可信,又讓讀者愛看,願意傳播,這也是困擾媒體的問題。李穎給出三點建議:

1、注意“真空”。海量信息中,媒體更要強調對信息的篩選。要報道那些大家想了解的信息,也要報道那些大家還不知道的重要信息。比如,有媒體報道武漢本地未能及時就醫的感染者的故事,非常有衝擊力。後來很多人在網上求助,央媒也開放救援通道,實際上是媒體社會責任的另一種履行。

2、細節很重要。媒商實驗室選擇了多篇人物典型報道分析後發現,印象深刻的往往並不是一些標籤化的、拔高的人物宣傳,反而是一些細節更讓人動容。一些日常的、人性化的細節,在故事中會非常突出。比如一個90後小護士,面對鏡頭時說“不想哭,哭花護目鏡就沒法做事了”,這種細節非常真實。

3、接近,再接近。這一次疫情報道中,來自鄉村大喇叭的報道非常受歡迎。原生態的畫面呈現,配上鄉土味十足的防控宣傳,再有一些直白、耿直的橫幅標語,這些都組成了非常豐富的報道視角。

李穎還提醒媒體,要轉變報道視角,改變敘事框架,不能單方面誇大醫學成就或醫學力量,應注意發揮患者以及普通公眾的主觀能動性,從“我拯救你”的單方敘事框架轉變為“我需要你一起,共同應對疫情”,實現多方共贏。

談及對本次媒體的疫情科普報道,李穎表示,媒體要學會對海量科普知識進行綜合管理,以受眾生活、工作場景為核心,對科普知識進行內容整合、形式創新。

李穎呼籲,與非典時期不同,如今信息生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供給端嚴重過剩。重複科普過多,也導致受眾陷入選擇困難,也容易產生各種偏差,共識難以達成。所以,媒體機構需要轉變思路,要主動去找新的視角、素材,挖掘受眾信息需求,而不是隻管生產,不管分發、不管到達、不管效果。

24条疫情报道建议,媒体人快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