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智者“轉心不轉境”,愚者“轉境不轉心”

亞里士多德講,幸福就是自足。也就是說,人所能作為和成就的最高極限,不會超過自己。每個人到頭來除了自己以外,將一無所得。正如曹雪芹所言,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各人的命運大多是殘酷的,而整個人類也原是可憐憫的。所謂命好的人,即是指那些具備天賦才情,有豐富個性,高尚人格的人。

笛卡爾在荷蘭獨自隱居了二十年,當時,年輕的瑞典皇后克里斯蒂娜才十九歲,她說:笛卡爾先生是最幸福的人,我認為他的隱居生活很令人羨慕。

不過,人要獲得獨立自主的閒暇,必須自覺地節制慾望,修身養性,這又是大部分人所做不到的。

人很難做到不為了功名利祿,不為了博取他人的喜愛和關注,不走進世俗的世界當中。人們慣於為了外在的東西而犧牲了自我的內在。

亞里士多德還認為,能夠有力而成功的從事所有你的工作,才是幸福。這是一種專注的力量,與困難搏鬥的力量。

為了避免“厭倦”的痛苦,人還需要平衡自己的生命力和心靈力。這便是個人的意志力。

一般人所熱切關心的事,僅是那些會刺激他們的意志,也就是與個人利害相關的事。患得患失,必然會痛苦不堪。

智者思想豐富,生命充實而有意義,獻身於從事有價值,有趣味對象的追求,所以在他自身的強大心靈能力的自主之下,獲得最高貴的精神快樂。

大多數人只將生存當成了人生幸福的目標,所以生活中必然充滿了無聊、乏味和痛苦。因為只寄託於外界事物上,比如財富、地位,或是子女、朋友等等,一旦失去了他們,幸福的根基也就毀壞了。

換句話說,智者“轉心不轉境”,愚者“轉境不轉心”,在生存慾望的驅使下,漸漸失去了自我的品性,失去了主宰自己心靈的能力。

心靈的財富才是唯一真正的寶藏,凡具備了強大的心智的人,都不會因為現實環境的影響而左右自己的選擇和生活。

這樣的人生只求終其一生,每時每刻都能成為他自己,不斷髮展心智的力量以完成精神使命,進而獲得人生的最大幸福。

毫無疑問,智慧佔有幸福的大部分。可是,往往智慧愈高,痛苦也愈深。但這不過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凡有所得必有所失,反之亦然。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智者的痛苦並非現實痛苦,睿智的人常常擁有較普通人熱情而深刻的思想和情緒,相對來說,那些膚淺乏味的快樂不值一提罷了。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何謂君子?其實就是具備了高度心靈能力的人,擁有睿智品性的人,具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

偉人們也因自己的智慧和思想獲得知音而不曾白活一世,大多數人雖也崇拜君子、偉人,但對他們卻只是一知半解,只能算是一個道聽途說的人罷了。

智者“轉心不轉境”,愚者“轉境不轉心”

張鋒 庚子春寫於啟東翠彧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