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虞朝?

果味夢


答案是沒有虞朝。

在過去,有虞夏商周這種說法,其中夏商周是通常我們說的三代,也就是封建時代之前的三個朝代,因此,有人會認為既然夏商周是三個朝代,那麼虞應該也是一個朝代了吧。

其實不是的,虞指的是虞舜,也就是我們說的堯舜禹中的舜,是我國上古時期的著名部落首領,也被後人稱為五帝之一。因出自有虞氏,所以也叫做虞舜,虞是氏族或者說部落的稱呼,但卻不是朝代的稱呼。

同樣,舜之前的堯帝也有類似的稱謂,叫做唐堯,因為其出自陶唐氏,所以叫做唐堯。這同樣是部落和氏族名稱,不是朝代的稱呼,難不成有虞朝,就不能再有個唐朝?

朝代是後來形成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後的社會形態,目前我國確認的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朝代是商朝,而夏目前還只能作為一個文明而存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夏文明已經形成了朝代的規模了。

在三代之前,我們說是一個萬邦時期,類似古埃及統一之前的城邦時代,各個部落或者部落聯盟形成了各自的小文明地區,擁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有自己的首領。這些可以成為古國,但卻沒有一個統一的大首領,所以不能稱之為朝代。

我們目前的考古可以清晰的顯示當時的社會,比如山西陶寺遺址很可能就是堯帝的都城,而舜帝的都城目前也在確認中,還有其他很多同時期的古城遺址和部落遺址,都可以說明當時並不具有統一的朝代。

所以,虞指的是五帝的虞舜,而並非是虞朝。


寒蕭99


中國歷史上肯定有虞朝!

甚至還有文明水平更高的前明朝,但不算國家水平的朝代,國家水平的朝代只有虞朝。

理由很簡單,

(40)公元2297年到公元2324年,第二公有制社會中期。

(39)公元2252年到公元2297年,第二公有制社會早期。

第二公有制社會西方領先。

(38)公元2179年到公元2252年,第一公有制社會中期。

(37)公元2061年到公元2179年,第一公有制社會早期。

第一公有制社會,東方領先。

(36)公元1871年到公元2061年,第三私有制社會中期。

(35)公元1563年到公元1871年,第三私有制社會早期。

第三私有制社會,西方領先。

(34)公元1065年到公元1563年,第二私有制社會中期,

(33)公元258年到公元1065年,第二私有制社會早期,

第二私有制社會,東方領先。

(32)公元前1047年到公元258年,第一私有制社會中期。

(31)公元前3158年到公元前1047年,第一私有制社會早期。

第一私有制社會,西方領先。

(30)公元前6574年到公元前3158年,第三原始公有制社會中期。

(29)公元前12098年到公元前6574年,第三原始公有制社會早期。

第三公有制社會,東方領先。

(28)公元前21044年到公元前12098年,第二原始公有制社會中期。

(27)公元前35513年到公元前21044年,第二原始公有制社會早期。

第二原始公有制社會,西方領先。

古今兩端應該都是全球性的時代。中間東西方輪動,每一個段落時代長度的公比為黃金分割率0.618。直系新形態都是在前一個時代中期的3/8個時代處誕生。

但是,除了直系新形態,還有失敗的嘗試。

公元1871年到公元2061年,世界資本時代中期,除了成功的中國這個直系新形態,還有西歐的巴黎公社,以及東歐的嘗試。而且,現在西方也開始有新形態社會的萌芽了例如川普。

公元1065年到公元1563年,除了西歐的成功的直系新形態資本萌芽。還有東方的宋元資本萌芽,明朝資本萌芽被學術否定,正常。就象我們否定川普一樣的情況。但是,宋元資本萌芽嘗試不容學術否定。儘管演化中被明朝事實否定。

公元前1047年到公元258年,世界第一私有制社會中期,除了有東方成功的直系新形態社會,還有西方的新形態嘗試,我們知道,鐵器革命必然導致個體家庭勞動的興起,鐵器革命西方和西亞最先最轟轟烈烈,個體家庭勞動很普遍。後來馬其頓帝國時代被事實大量否定,公元前220年後的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時代,在斯巴達克起義之後,隸農制開始流行,東方可以看不起這樣的封建生產關係,加以否定,沒關係,但是,公元前1000年前後,西方大規模鐵器革命時代的封建生產關係萌芽的嘗試,是不容否定的。

同樣的道理,公元前6574年到公元前3158年,除了,西方的直系新形態成功萌芽,還有東方失敗的國家嘗試。這個時代的前半部分的國家嘗試一度是成功的。這個時代後半部分的東方的文明萌芽不被學術承認,也可以理解。但是,曾經更早的時間畢竟成功過,科技水平就不會低,文明要素殘留的就不會少。

然後,每個時代早期的很早的時間,被超越的曾經領先的大區,一定會誕生成功的新形態,雖然已經不領先世界了。以黃金分割率0.618的平方0.382為公比,以公元2369.8年為極限時間,任意指定時間,距離極限時間公元2369.8年的長度,乘以或者除以公比2.618,得到一個新的距離時間,轉化為公曆紀年,就是指定時間的對應時間。

公元475年,西方雖然不領先了,但是開始進入封建生產關係時代。

對應公元1645年,東方雖然不領先,但是開始進入經代。

又對應公元2093年,西方雖然不領先了,但是,也進入了第一公有制社會,

公元2264年,東方雖然不領先了,但是也進入了第二公有制社會。

同樣的道理,以此類推,公元前2592年,黃帝聯盟終於完成國家體系的建立。

公元前2592年到公元前2070年,就是中國的虞朝國家。

公元475年實際從公元396年日耳曼人大遷徙開始,就已經建立蠻族封建性國家了。

對應公元1616年後金已經建立。

公元2081年,星火已經在西方點燃。

同樣對應,公元前2798年,持續文明的星火已經在東方大地點燃。這是虞朝的上限。

和傳說完全吻合,黃帝英雄時代為公元前2798年到公元2592年黃帝實際是一系列有為君主的濃縮。





點史成今


非常有可能有這個朝代。有耐性的可以繼續看下去。

我國古代歷史上,世人通稱的是夏、商、週三代,某些古籍或稱虞、夏、商、週四代。夏代以前,明確稱道的政治事蹟,只有堯、舜、禹相禪讓一事,並說舜在位五十年;而夏、商、周各傳位數百年,稱帝王名號者都在十人以上,有虞氏作為一個朝代而言,似乎十分勉強。

《韓非子·顯學》說:“虞夏二千餘歲。”按照這種說法,有虞氏決非只有一代五十年。由於虞代可知之事甚少,致使世人將其處之於可有可無之間,所以有虞氏在歷史上的地位,很有必要探個究竟。可以先從有虞氏的世系說起。《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周棄,能播殖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後皆為王公侯伯。”按照這個說法,幕、禹、契、棄都是本族中最有地位的人。不過到後來,禹、契、棄常被人稱道,而虞幕卻很少有人提到了。

《國語·魯語上》記有春秋中期展禽的話:“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太王,而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在這個說法中,幕的地位是和杼、上甲微、高圉、太王相當的,也就是說幕還不是有虞氏的始祖。

《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晉國的史趙說:“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德於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賜之姓,使祀虞帝。”在這個說法中,虞的世系很長,舜與遂二人尤為出眾,至於瞽瞍,也不是像後世傳說中的那樣頑固不化。又《左傳》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記晏嬰之言:“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這都是有虞氏可以考見的幾個名號。

《史記.陳杞世家》《索隱》引《世本》雲:“陳,舜後。”宋衷注云:“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祀舜。”是虞遂為夏殷間人,箕伯、直柄猶在其前,當為夏時人;伯戲在其後,則已入殷代。《左傳》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記載,少康為寒浞之子澆所迫害,得到虞思的庇護。虞思能協助友邦之君恢復故國,說明其國力尚強,其時代應在箕伯、直柄之前。

又襄公二十五年鄭破陳後,子產獻捷於晉時稱:“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胡公名滿,亦稱媯滿。又舜之子商均,雖未為天子,而猶為列國之君。可知虞之立國,歷夏、商而不絕,至周時轉而為陳,戰國時則為田齊,史書中已有系統的記載,須加辨明者為夏代以前之事。

經過戰國時人整理的史書系統,以歷代帝王之祖皆為黃帝之後,寫成《五帝德》和《帝系姓》二文。其中所記虞之世系,從黃帝到舜共為九代,而堯為黃帝的五世孫,從黃帝到禹也是五世。最令人不可解者,是堯傳位給舜,並嫁以二女,其後舜又傳位給禹。從時間和倫理方面說,這都是不可能有的事情。但其中透露了一個信息,關於有虞氏多出來的四個名號,即窮蟬、敬康、句芒、原有一定的來歷,傳說整理者不能任意取消,為了建立一個統一於黃帝之下的古史系統,雖有很明顯的矛盾也顧不得了。

根據以上所引用的資料,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如下:幕,窮蟬,敬康,句芒,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名號。其間的關係,除瞽瞍與舜及舜與商均為父子外,其他都已很難了解。又按展禽之言,“幕能帥顓頊者也”,似應增加顓頊一名;不過顓頊的問題較複雜,舜的時候還有顓頊氏這一氏族的存在(見《左傳》文公十八年),可能有虞氏為出於顓頊系統中的一支,而在這一支中可知的名號,應以幕為最早。有虞氏的世系既可略為考定,則其歷史地位不難得出確切的結論。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晉卿範宣子自述其家世雲:“昔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以虞為最早的時代之稱,陶唐氏為當時的列國之一。《左傳》哀公六年引《夏書》雲:“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是陶唐氏曾一度強盛,而未能長期保持下去,很早就滅亡了。在傳說中,堯為陶唐氏之君,傳位於有虞氏之舜,所傳授者實為共主之位,而非唐國之君位。在列國林立的時期,共主的地位高出各國之上,可以稱王、稱帝、稱天子,但統治人民的實權則在各國之君,共主的實權也是限於其本國之內,對列國而言不過為平息列國之間的爭訟,接受人民的歌頌及接受列國之君的朝覲;朝覲時不免要帶些土特產為禮品,後來便發展為貢賦了。與後世中央集權加強的帝王相比,實權相差甚遠。

所以,天子之位可由列國之君互相轉讓,當時是行之自然,絕無特異之處。堯、舜、禹之間的關係,原本就是這樣。到戰國時,諸子特別強調了堯、舜禪讓的仁德,以諷示當時的統治者缺乏仁德,或懷有某種政治目的。實際上是不同時代、不同的國家社會性質,不能以同樣的形勢相提並論的。《荀子·非相》雲:“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韓詩外傳》卷三亦有此文,而字句略相異。其有關實際情況者,為“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韓詩外傳》作“虞、夏有傳政,不若商、周之察也”。這段話說明,“五帝”為最古的時代之通稱,而不是五個前後相繼承的帝王。二書相異之處,則表明《荀子》以有虞氏併入五帝時期,《韓詩外傳》則以虞、夏、商、周同為五帝之後的朝代。但有虞氏與其後的夏、商、週三個朝代有明顯的相異之處:後三個朝代都是保持了共主之位,以父子兄弟相傳,有明確的世次可尋;有虞氏之時,則共主之位在不同的氏族之間可以互相轉讓。其實夏作為一個朝代,是帝杼以後才形成的,其前是和有虞氏的時期一樣不固定的。所以在有虞氏的時期,共主的地位不固定於一族成為特色,與五帝時期無異,於是《荀子》合之於五帝時期中。有虞氏為共主的人可能較多,在虞幕與舜之間,窮蟬、敬康、句芒、牛等就是這樣保存下來的幾個名號。而舜的成就最大,任用禹治平水土,舉用八元八凱為十六相,除掉渾沌等四凶。

這些美政不能合於“無傳政”的五帝時期,因而不能不承認有虞氏為一個朝代。由於有虞氏為共主的時間本來很長,舜只是其中最後的一個,故從屬於五帝時期亦無不可。這樣看來,有虞氏的歷史地位是較為特殊的,既不同於後世一系相傳的朝代,亦不同於惟有名號傳於後世的五帝時期。這是古代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一個時代,而且是很長的時代。其時可能已經有了瞽史,所以能夠保存虞代的一些名號和事蹟。韓非稱,“虞夏二千餘歲”,其根據應即為瞽史的傳說,這也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閱微堂雜記


答案是沒有!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的文字史首次成體系的甲骨文出現,只能從商朝中期算起!

虞朝只是學術假設而可能存在的證據!

在《左傳》、《國語》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的文句不勝枚舉,引用的都是西周、春秋時人的話。《墨子》、《司馬法》、《呂氏春秋》、《禮記》等書中,亦把虞和夏商周三代放在並列的關係。這些古籍並未把堯的“唐”朝與夏商周並置,《尚書》中的《虞書》也記載了堯的事蹟,堯本身也是舜的岳父;這說明唐堯可能也屬於虞朝,但堯與虞朝的關係不是非常清楚。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三後”是指三個朝代的後代,已經成為庶姓。春秋時,周朝姬姓仍為嫡姓,“於今為庶”的三後只能是虞夏商三代的後代。《國語·魯語上》: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這說明,幕是虞朝的中興君主。

通過這些資料,一些學者估計,虞朝可能並不只是虞舜一代,而是一個和夏商周一樣長達數百年的王朝。

在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主要是龍山文化,處在金石並用時代,有一些原始的大型城市遺址,例如堯王城遺址、陶寺遺址等等,其中陶寺遺址已經存在成規模的宮殿和王族墓地,當時可能存在一個以部落聯盟為形式的王朝。

有虞氏部落在山西南、河南西北一帶活動,都城在蒲阪。而舜禪讓給禹後,禹上演了“隔代遺傳”的好戲,讓自己的兒子啟間接登上了皇位,開創了“家天下”的夏朝。為維持自己的統治,禹和啟對仍很強盛的有虞族進行迫害是可以想像的。禹將舜的兒子封於河南虞城,實際上是強迫有虞氏進行遷徙。有虞氏大部分族人大量向南、北、東方遷移,有虞氏進入衰落時期。少康受到伯思的幫助,其時伯思的封地是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伯思給了少康巴掌大的一塊地叫綸邑,在虞城東南。《左傳·哀公元年》載,少康逃奔有虞國,“有田一成,有眾一旅”。

後來少康奪回夏朝權位,有虞族的一支後裔虞遂一直留居在蒲阪。至於其他有虞部落後裔的分支,雖有不少,但大都不成氣候。周武王滅殷商後,因有虞氏的虞閼父做周室的陶正有功,周武王把自己的長女太姬嫁給虞閼父的兒子滿,封他在陳國(在今河南省淮陽縣),是為胡公。



陳遵旨


各位從歷史教科書中大約已經知道,中國遠古時代,夏商周為華夏最早的朝代。其實不然,很多歷史觀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經形成,卻在之後被推翻。例如,在夏商周之前有一個虞朝,這在古籍《左傳》和《國語》中就有非常明確地記載,儒家經典《論語》中也屢屢提到堯舜,但在後世卻被人說成虞朝是墨家為宣傳“禪讓說”專門臆造出來的,並說堯舜不過是“上帝”的分化,並非真實歷史人物。顯然,《左傳》、《國語》及《論語》並非墨家經典,為什麼要將質疑對準墨家呢?就因為墨子學說更加信古而敬畏原始歷史成因?在這裡我寧可相信古人也不相信後世的史學家們對於歷史的“再創造”。古人離古史更近,他們的發言權更加值得尊重。

我深信夏朝之前有一個虞朝,而這個虞朝的前後,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偉人,一個叫做堯,一個叫做舜。這二人之所以是偉人,主要是因為他們推行的“禪讓制”。

古史記載,堯是黃帝之後最有本事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在生前將部落聯盟首領的權杖讓位於舜,以舜為帝。這種讓位,即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賢人,歷史上稱為“禪讓”。

史料還記載,堯傳位給舜,同時留下“允執厥中”四字遺言;舜再傳位給大禹,進一步歸納為十六字遺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遺言又被大唐文學家韓愈稱之為“原道心法”,象徵著中華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學說。

“禪讓制”是中國最古老的民主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統治者和平交權,承前啟後,沒有陰謀,沒有流血,人們心悅誠服地在公認的領袖帶領下進行各種生產活動,一年復一年的生活在和平環境中。

然而忽然有一天,平地一聲驚雷,打破了若干個世紀的寧靜。

(圖)大禹治水

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政變就此產生!

政*變的領導人是誰?不是舜的部下,也不是大禹的部下,而是被後人千稱頌萬讚美的大禹本人和他的兒子啟。

大禹治水的功德,被後人銘記歌頌,勿庸置疑,這是他偉大的一面。然而他也有卑劣的一面,就是他慫恿自己的兒子破壞和斷送了祖輩先賢們的祖訓即“禪讓制”。

本來按照祖訓,威望達到頂峰的虞朝最後一任統治者大禹已經制定了自己的繼承人為德高望重的皋陶。皋陶還在舜帝在世時就是負責刑法的大法官,也算三朝元老了。如果皋陶順利接班,那麼虞朝很可能還會繼續承襲下去。可是歷史的長河突然在這裡拐了一個彎,皋陶沒有先兆的抱病而亡。大禹在聯盟長老會議上,不得已只得聽從眾長老的建議,讓皋陶的兒子伯益繼承自己的王位。因為皋陶的兒子伯益也是一位功勞很大且又是德才兼備的能人。

伯益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有謀略有才幹的大智慧者。他在大禹執政期間,開發土地,建立城邑;墾荒山林,興建農田。大禹治水,他是得力干將,鞍前馬後,功勳卓著。著名的《山海經》就是以他為素材的原始記錄。他的地位,僅次於禹帝和自己的父親皋陶。皋陶離奇病死之後,虞朝的帝位非他莫屬。

然而,此時大禹的心裡想到的卻是自己的兒子啟。

大禹心裡懵懵的,總覺得這個“禪讓制”一點也不科學。自己的兒子啟也是非常能幹的人,而且更年輕,更聰慧。為什麼不能將王位傳給他呢?那個祖訓真是一個障礙,一個麻煩。王權是自己千辛萬苦換來的,切不可輕易拱手讓人。但是,兒子啟雖然不錯,可威望和功勞與伯益相比還差很大一截,這可如何是好?

自然,王權很鞏固的大禹與兒子啟開始了一系列計謀活動。他首先安排啟承擔很重要的國家大事,將本來屬於伯益份內的具體事務劃歸啟來管理,以讓啟建功立業。這樣一步一步的排斥伯益,漸漸使得啟的口碑愈來愈好,而伯益卻顯得整天毫無建樹,從一個賢人變成一個邊緣化了的閒人。

大禹還想到一個一舉兩得兩全其美的計策,即用當時天下九個州出產的青銅,鑄造九個大鼎,一來體現王權的威嚴和一統天下,二來作為權力的象徵,誰來監管這個浩大的工程,誰就會獲得直接的利益。

如果歷史可以穿越到遠古的一個特定時期,必將有一個歷史的視頻記錄下這一場景:

伯益實在難以抑制心中的憤怒,前往帝宮攔住大禹:

“大王,臣聽說您要將王位傳給您兒子啟,是這樣嗎?”

大禹心裡微微一顫:“益啊,你這消息從哪裡聽來的?”

伯益提高了嗓門道:“到處都在這麼說。說您想打破‘禪讓制’,想把王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家族中。”

大禹略為遲疑,然後冷靜地對伯益說:“唉,傳話的人別有用心,聽話的人太上心。塗山諸侯會盟時我不是當著所有部落長老的面表了態的嗎?先前大家一致同意舉薦令尊皋陶為我的接班人。令尊不幸離世,大家又推舉你為我的繼任者,我也是同意了的,怎麼,你也要懷疑我?”

伯益謙卑地回應道:“臣哪敢懷疑大王,但臣發現大王將所有大事放手讓啟在管理,而臣基本上無事可做。大王啊,臣並不貪圖您的王位,但是,如果您傳親不傳賢,天下一定會大亂,臣擔心我們的家國從此陷入危險啊。”

大禹很不高興地打斷伯益的話:“這是哪裡話?就算是傳親,你又何以認為天下就一定會大亂呢?”

伯益心有不甘地說:“其一,因為各路諸侯本來是平等的,有機會因敬業,因功勳,因才德,成為王的候選人。以後沒有了這個因素,各路諸侯就會離心離德,甚至自立為王。其二,因為自先祖堯舜以來直到大王您,都是以德行和政績被推舉為王,而不是私下相授權柄。如果從您開始而推行‘家天下’,您的一世英名就會毀於一旦啊。”

大禹似有所動,充滿感情地對伯益道:“益啊,當年你我都在舜帝手下做官。你協助我治理洪水,還開鑿打井灌溉良田,取得了輝煌成績。你還提醒我做大事要胸有全局,要遵紀守法,要任人唯賢。沒有你和你父親的幫助,就沒有我所取得的一切。何況你在黎民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我能負了你嗎?”

伯益感動得聲淚俱下:“臣一生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並不是盼望著接大王的班。只是大王和眾長老一致推選臣為繼任者,臣就學習著怎樣管理好國家,並有很多規劃藍圖。如果臣突然發現將無所事事,臣當然會失望,甚至會有一種被愚弄而痛心的感覺。”

大禹表示理解伯益的心情:“是的,我是讓啟學習著怎樣管理國家,但那不是為了和你爭權,而是希望他將來也成為有用的人才。我不希望他碌碌無為,我願意他未來能協助你管理天下。”

伯益鬆了一口氣,自嘲起來:“看來是臣多心了。如此看來,倒像是臣在爭權。好吧大王,臣太冒失了,臣再不提這個話題。那麼,最近諸侯各盟長老擬定的監製鑄造九鼎的宏大工程,依慣例就交給臣去執行吧?”

大禹躊躇半晌,說出他的決定:“我已經將這個重任交給啟了。你以前很辛苦,現在就好好的休息一下吧。”

伯益傻眼了,怔怔地呆在那裡。這……這不我還是靠邊站了?

大禹的聲音卻還在那裡滔滔不絕:“九鼎鑄造完後,將成為鎮國之寶。九鼎至尊,天下一統,王威四方……”

伯益還怔怔地呆站著,等他清醒過來,大禹已經離開了宮殿。

這段歷史的對話視頻,將大禹的兩面性展現了出來。大禹治水,大禹治國,皆成為世世代代膜拜的英雄。但是大禹的另一面卻極為偽善。他違背諾言,努力開創家天下。伯益眼看局勢朝自己不利的方向發展,卻毫無辦法扭轉局面。他只得靜觀其變。

不久,大禹東行,到江南會稽去巡遊 ,在旅途中駕崩,據說享年一百歲。

不少歷史教科書,或者說是一些百科書上說大禹是夏朝的開國君主,這種說法簡直錯得離譜。實際上大禹是虞朝的末代君王,與夏朝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也就是說,夏朝的開啟者不是大禹而是他的兒子夏啟。

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果斷地發動了政*變——啟在鈞臺召開了各地諸侯參加的盟會,他在會上突然宣佈自己是夏王,也是九州王。伯益大聲抗議,認為這破壞了先祖先帝們制定的禪讓制,是以“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伯益表示,原來大禹選定我來接替王位,而且諸侯長老會盟已經認可。現在啟卻不顧廉恥將王位搶走,這件事違背祖訓,違背道義,作為真正的君王繼承人,我要奮起反抗,堅決討伐陰謀叛逆賊子。但是啟率先出動了王家軍隊將伯益轟出了國都。


在擁護禪讓制與擁護世襲制兩大派別之間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擁護啟的王軍與擁護伯益的地方諸侯有扈氏的部落軍隊在甘這個地方打了兩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戰。第一場甘之戰以夏啟的王軍失利而結束,啟改變策略後再次與有扈氏交戰,第二場甘之戰以有扈氏軍隊失敗而告終,伯益也遭到啟的殺害。政變以啟獲得最終勝利,啟成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

自此“禪讓制”壽終正寢,“世襲制”正式登臺,而父王子繼的“家天下”“世襲制”從此成為華夏文明沉重的負能量。一次政變,影響和制約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的體制結構。

有不少人認為“禪讓制”後來還繼續存在過或偶爾的冒一個泡,例如說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265年,魏元帝曹奐“禪讓”給晉武帝司馬炎;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給唐高祖李淵;960年,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給宋太祖趙匡胤。其實,這些所謂“禪讓”只是利益集團的交換,是從一個“家天下”交給另一個“家天下”,完全沒有會盟投票推舉的“公天下”特徵。這樣的“禪讓”實際上是勝者一方的“逼讓”或敗者一方的“退讓”,與上古時期的“禪讓制”絲毫沒有關係。

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歷史上大禹和夏啟父子倆合謀的第一次政變,最終導致了“禪讓制”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千秋功罪,大禹夏啟。“禪讓制”是中國遠古歷史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消亡,敘說了一個王朝的誕生,也同時為後世開創了連鎖效應的政變示範。這是中國歷史的幸耶還是不幸?


孤城影隨


且不說有沒有,歐洲文明靠一個流浪漢死瞎子的說書本子就能證明自己是個文明國家的歷史。到了中國這,各種苛刻的考古,各種證明,人家不承認。我真不想罵點神馬了。











畫語者花關索


有沒有虞朝不好說,但絕對不止西方國家說的公園前1500年,照西方的斷代中國人貌似一夜之間就發明了文字並會書寫和利用,可他們對文字的發明、形成和使用又是另外一種說法。西方對中國歷史的否定甚至貶損其實別有用心,就是要誘導中國人自己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歷史,最終動搖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謊話說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是他們慣用的手段。


用戶57739675


是有這種說法。“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華。有觀點認為它是唐堯死後建立的王朝,他繼承了唐堯時期的一切政治遺產,包括人才的任用和國家的體制,都是延續著唐堯時期的制度。


輝哥史話


考古學家都不知道,我心中認為,虞是一個部落名稱,舜是虞部落的首領。在部落聯盟選舉時,堯帝推薦虞部落的舜做盟主,


牟東旭1


虞朝文化就是良渚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