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我們會造出國產飛機的發動機嗎?

一個大書包


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我國已經制造出了國產飛機發動機,但目前國內唯一成熟的發動機是軍用的WS-10,在民用領域我國暫時沒還有成熟的發動機。隨著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 “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列入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中,2016年5月31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AECC)在北京正式成立。在巨大的資金投入下,近幾年,我國的發動機技術也在飛速的發展,在這裡就和大家談談我國目前主要幾個發動機項目。

亮相珠海航展的WS-10發動機

WS-10(太行)發動機是我國目前最為成熟的發動機,該發動機於1987年立項,性能指標對準的是美國的F-110和前蘇聯的AL-31F,最初是作為殲-10的配套發動機研發的,但因為研發進度落後,錯過了殲-10的列裝,直到2002年,該發動機才在蘇-27上進行飛行測試,曾出現過發動機空中停車的險情,該發動機首批列裝於殲-11B。

裝備WS-10發動機的空軍殲11BS

WS-10已發展出多種型號,經過不斷升級,該型號發動機壽命和穩定性已接近歐美水平,目前已知的型號有WS-10A、WS-10B和WS-10TVC等,其中WS-10系列發動機已全面列裝空軍殲-10、殲-11、殲-15、殲-16、殲-20等,是我軍目前的主力發動機。

最新量產的殲-10C已裝備WS-10A發動機

裝備WS-10A發動機的殲-16

在殲-10B上測試的WS-10TVC發動機2018年亮相珠海航展

裝備WS-10B發動機的量產版殲-20

WS-13(泰山)發動機是我國在俄製RD-33發動機的技術上,對部分技術進行了改進而研發的一款中推力渦扇發動機,目前已經研製成功,該發動機的裝機對象是我國為巴基斯坦研製的FC-1“梟龍”戰機,來替代目前的俄製RD-33發動機,總體來說,渦扇-13的主要性能指標均在俄製原版RD-33之上,而且在FC-1“梟龍”上做過飛行測試。

WS-13發動機主要用於替代FC-1“梟龍”上的RD-33發動機

WS-15(峨眉)發動機是為殲-20配套的第四代軍用推力發動機,也是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款推重比超過十的發動機,其技術指標瞄準美國F-22的F-119發動機。AL-31F作為殲-20的心臟只能是殲-20的應急之舉,隨著殲-20原型機生產數量的增加,殲-20必須要捆綁中國自己的航發,該發動機目前還處於研發狀態,兩年內應該能看到該機出現在殲-20上。

AL-31F裝備殲-20只是當下的應急之舉

WS-20發動機就是中國以“太行”發動機為基礎,自行研製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該發動機將主要用於運-20大型運輸機,未來,還可作為大型客機、新型雙發中型運輸機、 第二代遠程反潛巡邏機的主要動力。

WS-20主要用於替代運-

20的D30KP-2發動機

WS-20早先一直在一架伊爾-76飛機上試驗,這一試驗持續了多年,2017年被看到從伊爾-76上拆下,被認為試驗任務接近完成,也有照片顯示,一架伊爾-76試驗機全部安裝了4臺WS-20,說明這種中國研製的新發動機已經成熟可用。

在伊爾-76飛機上試驗的WS-20

CJ-1000A發動機由我國大型客機發動機重大專項的主承製單位中航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研發,是我國第一款商用航空發動機產品,裝配國產大飛機C919的唯一國產動力。2017年12月25日,我國首臺大型客機發動機驗證機(CJ-1000AX)首臺整機在上海完成裝配,同一天,該發動機的核心機在上海實現100%設計轉速穩定運轉,標誌我國首個民用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整機驗證平臺已經建立,將為後續研製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首臺裝配好的CJ-1000AX整機

以上的就是我列舉的我國發展的部分發動機型號,我國還有WS-18、WS-19、AEF-3500等許多在研的發動機項目,今後的國產動力將會更加頻繁的亮相國產飛機,來支持我國航空工業的快速發展。


愛軍事的小猴子


飛機發動機這種東西,只要你造得出來,能飛上天就是國際上名列前茅的水平。

二戰以後美蘇事實上閹割了大多數工業國的航空工業,現在世界上能夠做航空發動機的不外乎美國、英國、俄羅斯、烏克蘭、中國、法國、日本。

在這當中,美國毫無疑問是遙遙領先的,接下來就是英國。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吃蘇聯的老本,因為經濟原因,其水平可以說得上是原地踏步,早晚有一天會徹底落伍。

法國有著與自身實力不太相稱的大國雄心,不樂意和美國佬共用一套系統。優點是有自己的東西,缺點是對經濟的壓力較大,先進程度上和美國是比不了的。

日本則是被美國人壓制,沒辦法擁有一套完整的系統。長期缺乏相關領域的技術

國產與美俄四代機發動機F110和AL31對標的WS10A已經可用夠用,去年已經生產定型,這是很大的進步了。

可靠性:F110>WS10>AL31;

飛行包線暫時還是WS10墊底,不過差距不大;

極限性能有一些WS10能衝到第一但意義不大。

綜合評價的話(不考慮生產價格),還是WS10跟俄發AL31差不多,目前還略差於美髮F110。

至於五代機用的F119和F135,暫時是隻有美國已經大量裝備,我們與其對標的WS15還在研發中,具體性能和進度是軍事機密誰也不知道。

5代機的俄發是個神奇的存在,不太靠譜,有可能領先於我們,也有可能就是個四代升級,真不好說。

實際上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並不是造不出來,也並不是做不出大推力發動機,推力達到10甚至更高的航發也能做出來,只不過和美國的航發比壽命少太多。

F135可能壽命是3500小時,我們的估計350小時且穩定性不佳,這樣的發動機放在戰鬥機上,對日常的訓練來說簡直就是災難,必須要有數倍於正常數量的飛機才能滿足需求(一兩個月返廠重裝發動機,隨時有一批新飛機待命準備執行任務),這樣的花費太高,誰也受不了。而且是沒辦法出口的,買方也不可能幾個月多進口一批發動機,成本太高。要知道鉅額的軍火研發,沒有出口平攤成本,做不到盈利,是很難長久的。

但是,這樣的發動機足夠應付戰爭的需要,打起來了誰在意發動機的壽命是350小時還是3500小時,估計35個小時不掉下來就很好了,350小時之後,就算髮動機沒事,估計別的地方也傷痕累累,維修的時候順手換個發動機也沒什麼。最關鍵的是,戰爭打起來了,沒人在意成本了,全都是全馬力生產,滿負荷運作,誰在意我生產的發動機是需求的幾倍呢。

總結,發動機我國是有的,應付戰爭需要是足夠的,日常使用是不行的,想出口是不可能的,經費是要增加的,未來還是艱鉅的,但相信是美好的。


殘酷de寵溺


中國戰機的發動機有國產的,但可能還會有一段時間依靠進口(主要是俄羅斯)。

2002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首度展示了“崑崙”(WS-9)中推力渦噴發動機系列,該型發動機應該是中國第一種完全自主設計的渦噴發動機,WS-9“崑崙”渦噴發動機已經安裝在西安飛機公司所量產的殲轟-7A(JH-7A)上,並開始大量交付部隊使用,標誌著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取得了具體進展。

2007年1月,配裝WS-10“太行”發動機的國產殲11B重型戰鬥機順利完成定型審查,標誌著我國在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方面實現了從中等推力到大推力的跨越;從渦噴發動機到渦扇發動機的跨越;從第二代發動機到第三代發動機的跨越,對我國國防工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一段時間內,我國可能繼續使用俄製發動機作為戰鬥機的動力核心。如殲-10使用的是AL-31FN發動機,利劍、殲-31,和FC-1梟龍使用的是RD-93發動機(米格-29上裝備的RD-33改進而成),殲-11B使用的是改進型的AL-31F發動機。

但我國在這方面有很大進步,殲-10B、殲-11B、殲-15艦載機,及最新研製的殲-16戰鬥機都已經裝上太行系列,或者進行了相關實驗。

現在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可以裝在殲-10和殲-11上的“太行”發動機的批量生產,但由於其可靠性和使用壽命不足,對它們的使用還是十分有限。


寰宇聚焦


從題主詢問的問題來看,可以推測指的是民航航空發動機。其實國產民用飛機發動機,我國已經有了,但是還不夠先進,還不能使用在C919飛機上。我們能不能造出國產民用發動機來呢?答案是:相信以後會造出來的。那麼我們現在國產民用航空發動機存在什麼問題呢?

航空發動機被稱為“工業之花”,發動機的製造並不是去買一臺其他公司生產的一個比較成熟比較好的發動機來就能一比一模仿出來的。以最小的飛機發動機為例,它的功率相當於28輛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功率,但整個發動機的尺寸也不過1輛方程式賽車整體的大小,而這最關鍵的是發動機技術。我國就是在這方面有些欠缺,技術還不夠好。

一臺噴氣式發動機的成本價從最便宜的100多萬到2億之間,從外表面看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為發動機原理基本都是一樣的,但是發動機要面對長時間,高負荷的運轉,這對於零件的耐受度是非常嚴格的,因為發動機在空中出現問題是無法維修的,所以噴氣式發動機在技術的前提下還需要高強度的材料支撐,這個也是我國的一個短板。

和汽車發動機一樣,噴氣式發動機其實已經國產化,但是配件材料與加工機床行業劣勢,導致我們的發動機製造業一直處於等待狀態,這就像蒸饅頭一樣,沒有酵母雖然可以蒸出來,但是遠沒有放了酵母蒸出來的饅頭好一樣,但這次我們突破重圍,收購了烏克蘭航空發動機公司,也意味著無論從材料、設備以及技術這三個層面上,都為我們的航空工業添加了一味發酵劑。相信我國航空工業將會走向國際領先水平。


三輪拖飛機


肯定的。

烏克蘭馬達西奇發動機公司收購已成事實,再逆向研究GE leap發動機,國家撥付上1000億研發經費強力技術攻關,太行渦扇10,15都會不久投入裝備。


BuddyYee


中國有一家企業叫做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你去百度一下就知道中國能不能造出國產飛機的發動機了。

不是我們造不出來,而是可靠性上還要進一步優化。

發動機這個東西,理論上沒有太多的先進性,就是高溫高壓,真正的難點在材料和製造工藝。

材料和製造工藝不是說理論研究能研究出來的,需要設備、經驗的積累、不斷的實驗已經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的培養和儲備。

所以,對於你的問題,中國能造成發動機,只是對比世界一流水平還有一點差距。正在不斷努力。


談笑閣


能造。但只是能用而已。要造出安全可靠、易維護、經濟性好有競爭力的發動機,難!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造不出來。機械製造需要傳承、時間的積澱。科研人員、技術工人、工藝、數據、設計思想、經驗教不能指望彎道超車、砸錢會戰,是幾十年上百年的積累,買不來。


飛爸


我們己經造出來了,只是由於材料科學和生產工藝上的短板和侷限,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和性能,特別是轉子軸承的耐高溫性能還有很大差距。隨著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進步和工藝水平的提高,我相信我國一定能造出先進的國產航空發動機。


高gg900


能不能造出來?和造的好與壞。是兩碼事兒。



用戶229112470643


我們已經在造了,國產大飛機C199,2019年已經試飛,100%國產發動機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什麼能難道我們中國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