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朝的崔氏女“替姐代嫁”,嫁出去的妹妹後來命運如何?

體壇於快嘴


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薛元超曾說過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摧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這其中就涉及到了五姓女,何為“五姓女”呢?其實說的就是南北朝時期以來的山東郡望之族,著名的高門世家,即“崔、盧、李、鄭、王”五姓七望,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和高貴,這五姓之家的女兒通常是不外嫁的,他們都是互相通婚。

所以能娶到五姓女也成為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的願望,有時候這五姓女連皇室都不願意嫁,就更不用說沒什麼名望的家族了,即便是五姓七望的旁支別系中的女兒,那也是香餑餑。唐高宗時期的冀州長史吉懋也看上了五姓女,不過他不是為自己看上了,而是想讓自己的兒子也娶個旁支別系的五姓女。

吉懋的目標是南宮縣丞崔敬,崔敬雖然姓崔,但並非出自五姓七望的直系,而只是關係很遠的旁支,但這足以讓很多小家族趨之若騖了,所以吉懋就想讓崔敬的長女嫁給自己的兒子吉頊。吉懋先是跑到崔敬家好商好量的為兒子求親,不過崔敬看不上吉家,自然不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到吉家。

吉懋看軟的不行,直接來硬的,他抓住了崔敬的把柄,以婚姻相要挾,崔敬迫不得已答應了下來,原本是想著爭取時間從長計議的,所以崔敬並沒有將這樁婚事告訴妻子和女兒,而隨著婚期的臨近,崔敬還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不情願的決定將女兒嫁給吉頊。

到了結婚的那一天,眼看著花轎到了崔家門口,崔敬的妻子和女兒才知道有這麼一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崔妻哭著說:“我家門戶低,不曾有吉郎。”這自然是推脫之語,明明就是崔家看不上吉家的家世,覺得吉家門戶低,但到了這個時候,也只能這樣推脫了。

不過既然吉家的花轎已經到了,豈有空著回去的道理?就在崔妻和大女兒的哭泣聲中,小女兒朗聲說道:“父有急難,殺身救解。設令為婢,尚不合辭;姓望之門,何足為恥。姊若不可,兒自當之。”

意思很簡單,父親既然是被威脅著才答應這門婚事的,那為了救父親就應該赴湯蹈火,即便是成為對方的奴婢,那也沒什麼好說的,更何況只是一門婚事呢?既然姐姐不願意嫁,那她這個小女兒願意代替姐姐嫁給吉頊。

就這樣,崔家小女兒裝扮一番,從容上了花轎,然後成了吉頊的妻子。吉頊雖然出身不高,但是後來也進士及第,然後進入官場。七世紀的最後幾年,吉頊的經歷開始出現在史籍中。我們知道武則天登基前後的幾年,曾實行酷吏政治,不少酷吏得到重用,弄的朝廷人心惶惶。

697年,劉思禮和綦連耀有不安之心,吉頊向酷吏來俊臣告發了這兩個人,來俊臣據此除掉了朝廷中的不少人,《舊唐書》認為吉頊參與陷害官員之事,而《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則記載吉頊只是向來俊臣告發了劉、綦二人,並未參與後面的大肆牽連之事。

來俊臣處理完了這件事,又將冒頭轉向了吉頊,好在吉頊夠聰明,直接將這件事捅到了武則天那裡,得到了武則天的召見,才將危機解除,但從此吉頊和來俊臣就成了仇敵。後來來俊臣被下獄,武則天猶豫不決,已經做了御史中丞的吉頊在武則天面前力陳誅殺來俊臣,才讓來俊臣的死沒有出現變動。

到了699年,吉頊進入控鶴監做內供奉,而之所以被如此任命,是因為吉頊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交往過密。雖然這兩人實在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但是在迎回廬陵王李顯做太子這件事上,兩人還曾在武則天那裡出過力,而兄弟倆有這樣的覺悟正是吉頊在出主意。

吉頊向來主張武則天能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他和大多數朝中官員一樣都是心向李唐王室的,而也在這一年的冬天,吉頊正式成為宰相。吉頊能當上宰相估計是崔敬所沒有想到的,誰知道當初那個長史的兒子能成為大唐的宰相呢?說起這件事來,人們倒是高看崔敬的小女兒一眼,“賢妻達節,談者榮之。”

崔家小女兒當初也只是為了不讓父親為難,所以選擇嫁給家世比不上崔家的吉家為媳,但到底這選擇沒有錯,好苦盡甘來,能成為了宰相夫人,不過吉頊這個宰相也沒有做很久,他心向李氏,自然就得罪了武氏。

武氏將吉頊弟弟冒官的事情揭露了出來,吉頊被牽連外放,說起來吉頊做宰相的時間還不到一年,不過這樣的事情在武則天一朝倒也不算新鮮。武則天一朝實行的也是群相制,並且調任特別頻繁,很少有宰相能做夠兩年,能在宰相任上做夠一年並且毫髮無傷的都很少,所以吉頊並不是例外。


尚宮女史


“替姐代嫁”的妹妹有一個美好的結局,過的很幸福。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地方長史的名字叫做吉懋,他本來是一個寒門子弟,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走到了長史之位。可能是因為不想讓兒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他立志要為兒子吉頊娶一個名門望族出身的媳婦。託人打聽之後,吉懋發現南宮縣縣丞崔敬的大女兒賢良淑德,於是便親自上門求親。

但吉哲和崔敬兩人平時並沒有很深的交情,一開始崔敬並不太願意把女兒嫁過去,畢竟自家是當地的豪族。可吉懋並不罷休,就希望為兒子吉頊說成這門親事。崔敬作為縣丞也就相當於一個副縣長,而吉懋作為冀州的長史官職要稍稍大一些,所以最後只好勉強同意了這門親事。

迎親的花車來到了崔敬家門前,崔敬的妻子鄭氏才知道有這事,便抱著女兒大哭:“我們家沒有姓吉的女婿!”崔敬的女兒則躺在床上不肯起來。這個時候,崔敬的小女兒對母親說:“父親如今著急為難,我們應當捨身解救。哪怕是讓我們去作奴婢,女兒都不能不去。如果姐姐不同意這門親事,我願意代替她。”說完登上花車就去了吉家。

這可能也是現實版的上錯花轎嫁對郎吧,代替姐姐嫁過去的妹妹被吉頊萬分寵愛,公公婆婆也是視如己出,過得十分幸福。而吉頊的仕途也是很好,一步步的當上了丞相,妹妹也變成了丞相夫人,這可是讓姐姐後悔的腸子都青了。所以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看人不能看表面,也不能只看眼前。這個吉頊對妹妹的態度和自己仕途的順利也是對崔家的一種證明。





歷史智慧之窗


唐朝崔氏長女嫌棄對方門戶低拒婚,崔氏小女替姐代嫁,代嫁妹妹後來命運如何?

冀州長史吉懋威脅崔敬,崔敬被迫接受聯姻

唐時期的士族影響力很大,男婚女嫁最看重的就是家世門第,崔氏是天下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也是很多官宦之家與之聯姻的選擇。

冀州長史吉懋兒子吉頊已經到了娶妻的年紀,他得知崔敬有兩個待字閨中的女兒,託媒人到崔家提親。崔敬覺得對方門戶低,斷然拒絕了這門親事。

吉懋找到了崔敬的把柄,以此來威脅崔敬,崔敬迫於無奈,勉強答應了,卻一直不敢告訴夫人。成婚當日,新郎吉頊帶著迎親隊伍到崔家。崔敬的夫人知道抱著女兒大哭不已:“我們崔家門第太低,配不上吉郎。”她言外之意是對方門戶低,根本配不上我女兒。

崔敬女兒原本是因父命難違才答應的,現在見到母親不同意,立刻就反悔了,躺在床上不肯起來,不願意出嫁。

崔敬正犯難時,他的小女兒挺身而出,對父親說:“父親有急難,做女兒的理應捨命相救,就算是做奴婢也在所不辭,還在乎什麼門第高低。姊若不可,兒自當之。”崔敬一聽大喜,沒想到小女兒這麼有擔當、識大體。小女兒披上嫁衣,代替姐姐嫁給了吉頊。

崔敬的小女兒迫於無奈嫁給了吉頊,但是結局如何呢?

1. 冀州長史吉懋能接受崔敬小女兒替嫁嗎?

冀州長史吉懋想與崔氏士族門閥聯姻,看重是他們家的門第和地方勢力,而不是某個人,他的目的已經實現。至於是小女兒和大女兒,這不是重點。崔敬沒按約定嫁長女,還是失信于吉懋,還是有愧疚的。冀州長史吉懋只要善待崔敬的小女兒,那崔敬還是對他心存感恩的。這樣一來,兩家因為這事,關係會更緊密。史吉懋應該會接受崔敬小女兒替嫁。

2. 吉頊能接納崔敬的小女兒嗎?

吉頊原本就是按照父親的意思,娶了崔氏,完成兩個家族的聯姻。他對崔敬的小女兒和大女兒都很陌生的,至於娶誰,都是一樣的。重要的還是成婚後,兩人的相處。當知道妹妹替姐姐嫁他,他應該也會接納已成的事實。他也一定很欽佩這樣一位顧全大局,勇敢的姑娘。


3. 兩人婚後過得怎麼樣?

吉頊身長七尺,敢於正義直言,典型又高又帥又正直。從妹妹替嫁這件事,可以看出崔敬小女兒應該是很勇敢,敢於承擔責任,很大氣。吉頊也一定很喜歡這樣有氣度的女子。

《朝野僉載》記載“頊遷平章事,賢妻達節,談者榮之”。妻子賢惠,識大體,有氣節。成婚後,吉頊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武則天時期,吉頊受到重用,官至宰相。家有賢妻,才能諸事順利。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婚後兩人相處的很好,夫妻恩愛。崔女代姐出嫁的故事,也成為了一段佳話。

門第是家族勢力的體現,但它並不是婚姻幸福的標準,嫁對人的才是重點。大家怎麼看呢?




民女婉兒


《二十四悌》和《朝野僉載》裡記載了一件事,說唐朝有個崔氏女“替姐代嫁”。妹妹怎麼會替姐姐代嫁呢?妹妹嫁出去後,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崔女代嫁,圖取其意)

話說唐朝的時候,冀州有個長史叫吉懋。吉懋有個兒子叫吉頊,轉眼間,他這個兒子到了該成家的年紀。

說起來,吉懋的職務也算過得去。但他卻有一個弱項,那就是吉家的門第不高,這在古代,是會被人輕視的。

看看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就知道,在唐朝,門第有多重要了。

武士彠很能幹,也很有錢,又為唐朝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他是商人出身。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賤的。所以,他無論和皇帝李淵感情多深,功勞有多大,卻還是因為出身低微被大家輕視。也就是這樣,李淵才讓他續娶了皇親國戚楊夫人為妻,其目的,就是要抬高他的門第。

吉懋也希望通過這種聯姻,來抬高自家門第。他打聽到南宮縣丞崔敬有兩個女兒正待字閨中,不免非常高興。

原來,崔敬雖說官職不大,但他卻是真正的名門大族。同時,家境還很優渥,兩個女兒也長得花容月貌,且知書達理。

因此,吉懋找到崔敬,向他表達了聯姻的願望。

崔敬認為,吉懋的家世和自家的家世不匹配,算不得一樁門當戶對的好姻緣,因此死活不答應。

吉懋偏偏非崔家長女不娶。所以,他利用手中權力,對崔敬多有挾迫。最後,崔氏無奈,只得答應。

吉懋又是性急之人,當下便下了聘禮,定下婚期。

(吉頊劇照)

崔敬懼內,思忖來思忖去,都不知該如何把這樁婚事告訴夫人鄭氏,每次都是欲言又止。因此一拖再拖,最後竟拖到了結婚這日。

結果,待吉頊騎著大馬,穿著紅袍,後面跟著大花轎,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走到崔家門口時,鄭氏才得知,原來這是來迎娶其長女的。

鄭氏死活不同意,抱著長女痛哭不止。

長女聽說吉家門第不高,也覺得是委屈下嫁,唯恐嫁過去會吃苦受累,因此 “堅臥不起”,鐵定了心,不肯出嫁。

面對此情此景,吉頊也是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

偏偏左右鄰居聽到吹吹打打,都跑來看熱鬧。

崔敬左右為難,又見鄰居越圍越多,急得團團轉,卻也無計可施。

(崔敬劇照)

崔敬越想越怕,竟想一死了之。

這時候,崔敬的小女兒站出來,對鄭氏說,父親有難,做女兒應當替他分憂。別說是出嫁,就算為奴,也心甘情願。再說,吉家雖說門第不高,但也受鄉里推重,算得上德高望重,所以談不上門戶不對。姐姐不願意嫁,她代姐姐出嫁便是。說完,便讓侍女把自己好好打扮了一番,坐上花轎隨吉頊而去了。

婚後,由於崔敬的小女兒顯赫了吉家的門第,因此,吉頊的家人對她非常熱情。吉頊也在她的勸說下,苦讀詩書,後來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進士。

由於吉頊能力突出,敢於進諫,深得武則天器重。因此平步青雲,最後竟然登至相位。而崔敬的小女兒代姐出嫁後,陰差陽錯,竟然也做了宰相夫人。她不光門第高貴,還榮耀之極。

(參考史料:《二十四悌》《朝野僉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朝的崔氏女“替姐代嫁”,嫁出去的妹妹後來命運如何?

這個故事講的是唐朝的崔敬迫於無奈把小女兒嫁給吉哲之子吉頊的故事。

如果按照後來的觀念,這段姻緣其實算不上門當戶對,不過這裡說的並不是吉哲之子配不上崔敬之女,而是崔敬之女門第比不上吉哲之子。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崔敬當時只是個小小的縣丞。

縣丞就是縣令的副手,主要負責管理文書、倉庫等事務。

而當時吉哲卻是冀州長史。長史就是刺史的副手。

而州下是郡,郡下才是縣。

但是唐朝這個時候還是士族當道。

當時有“五姓七望”之說,分別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這七個士族傳承久遠,世代顯貴,根深蒂固,非一般家族可以比擬,所以,他們基本上不與寒門通婚。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編撰一部《氏族志》以為當時天下士族會賣李氏皇族一個面子,沒想到書裡列出的第一等士族列的是山東士族,根本沒有李氏皇族的位子。

李世民因此惱羞成怒,明令編撰一部新的《氏族志》,胳膊扭不過大腿,這回李氏皇族排在了第一等,而山東那裡的崔姓等士族被排到了第三等。

這裡的崔姓士族就是崔敬的家族。

崔氏的女兒全天下誰人不可嫁?出身這麼顯赫的崔敬能看上寒門出身的吉哲?

自然是看不上的,不過,吉哲卻抓住了崔敬的把柄逼迫他把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

為了幫兒子娶個門第高貴的妻子也是拼了老命了。

崔敬沒辦法只能嫁女兒。

本來說得好好的,沒想到,接親的花轎已經到了崔家門前了,大女兒卻當場反悔,不肯嫁了。

這結親眼看著就成結仇了。

正在不知道該怎麼收場的時候,崔敬的小女兒站了出來,說父親有急難,女兒不能坐視不理,姐不願嫁,兒願替姐。

崔敬大喜,讓女婢把小女兒妝扮起來,送上了花轎。

一場親事總算順利完成。

崔敬的小女兒做了吉家婦。

在古代一個女人過得好不好主要看嫁的男人有沒有能力。

吉哲的兒子吉瑣就是個很有能力的。

史書記載:吉頊,洛州河南人。長七尺,性陰克,敢言事。舉進士及第。調明堂尉。父哲為易州刺史。

大白話就是吉瑣身高1.7米(這在古代已經是高個子了,有七尺男兒的說法),相貌堂堂,敢說敢做,還中了進士。

而且他的父親這個時候還升官了,當上了一方封疆大吏,調任了易州刺史。

這個時候剛好是武則天在位。

武則天重視科舉,不拘門第,大力提拔有才幹的寒族子弟,吉瑣就成了她重用的朝臣,最後還當上了宰相。

作為妻子的崔敬小女兒自然是夫榮妻貴。

《太平廣記》中記載:

“頊遷平章事,賢妻達節,談者榮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