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初學書法從《聖教序》入手嗎?

雲逸書院


我覺得初學書法,必須以臨帖為主,臨什麼帖子呢?推薦王羲之的蘭亭序,聖教序,從書法的最高角度去審視,去學習。那麼起點就高,自然對待書法的眼光就高,這裡不是說恃才傲物,藝術必須嚴謹。那麼長期下去領悟能力和修行能力肯定高於一般水平。反之,可能寫一輩子字,不知道書法是什麼?應該怎麼寫?為什麼要這麼寫?

初學書法不僅僅要臨一種貼,而且要臨多種帖,多方式,掌握書法的運筆之妙。



聚賢閣書畫楊進


可以的,聖教序是有名的臨貼作品之一,現在學書法條件好,臨貼入門進步快也會激發學習的興趣。

我那個年代因為在農村家裡也窮沒有字帖,所以時間久了再臨貼也臨不好了,但我依然堅持了下來,看到也有喜歡讚賞我的書法的,真的很高興。

我這幾天寫行草,臨貼發揮不了我的風格,還是獻醜讓大家看下我的作品吧!

我文筆不好不會表達但盡力回答了,祝願有緣的你和家人身體健康財源廣進!!!





明麗毛筆書法


我就談談我自己學習書法的歷程,以及我的一些真實感受。

首先要明白《聖教序》有兩種版本,一直是懷仁和尚集王羲之的行書形成版本,一個是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楷書版本。一般說《聖教序》都指的是懷仁集字《聖教序》。

學習書法,儘量從楷書學起,我自身體會順序:歐顏柳趙(網上大多是顏歐柳趙)。我為什麼這麼講呢?主要是你開始要學顏體的話,對於筆法細節會學的不到位,歐楷比顏楷細節處理得好,對筆畫基礎有很牢靠的鞏固。顏體看似易學,但沒有楷書基礎,不好寫出氣勢,很容易寫出把端莊大氣寫成傻大黑粗。

學好歐楷,便有了基礎,再去臨摹行書,而《聖教序》就是最好的範本。歐楷與《聖教序》一脈相承,又幾乎是同時代的產物,具有絕對的關聯性。

如果不學楷書,直接上手《聖教序》,你寫出來的字絕對是得了“軟骨病”,沒血沒肉;如果你從楷書練習,又不去適當地練習行書,可能會顯得楷書呆滯,無神。同時學習兩種書體,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習書法啊,一定要好好臨帖,也更要多多思考,盡信帖等於無帖。臨帖不是寫字,臨帖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總結經驗,得法。

書法無期,慢慢學吧;書法無欺,來不得半點虛偽!











袁文止戈


《初學行書不宜選《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為入門教程,筆者談兩點建議》很多朋友曾經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有了一定的楷書基礎,初學行書以《聖教序》入門,起點是否有點高。其實恰恰相反,沒有一點基礎的人就直接從聖教序入手更為合適!大家覺得呢?



雲逸書院


學書法,我一直在路上……因為自感資質笨拙,所以,一直跟隨老師。老師是我學書路上的引路人,感謝老師的不吝付出,悉心栽培。以下,也算是我的書法老師們的一些經驗吧,分享給你及熱愛書法的朋友們。

學書法,如果學隸書,那麼建議你從《曹全碑》開始,之後,如果你喜歡厚重風格可選《張遷碑》、《鮮于璜碑》、巜好大王碑》;如果你喜歡秀逸風格,可繼續臨《石門頌》、巜禮器碑》等等。

學書法,如果學楷書,我的書法老師傅紹尉說是從鍾繇的小楷學起,之後再學王獻之、王羲之的楷書。這個我沒有去實踐。廖炳智老師則建議從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開始,這個我也沒有去做。我的楷書是從顏真卿的《李玄靖碑》學起的,因為蘇洪強老師說,巜李玄靖碑》比較古拙和我曾經學過的巜張遷碑》有相同的味道,後來我還學了顏真卿的巜勤禮碑》,這個至今還沒學完……

學書法,如果學行書,我的書法老師傅紹尉也是建議從《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開始。所以說,如果你有一定的書法功底,寫行書從《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開始完全是正道,還有寫這個碑帖,傅紹尉老師給的建議是寫原大,練習紙可用手工毛邊紙,筆用(見圖)平均一星期寫壞一支。

好吧,以上就是學書法路上,我的書法老師給我的一些指點,如果可以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也可以給我更好的建議。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聖教序》是懷仁集王羲之字所成,懷仁為王羲之的後裔,奉唐太宗之命用了二十四年的時間,盡集王字,大者摹縮,倚者扶正,都收在“序”“記”之中。由於至今尚未發現有王羲之的真跡流傳於世,因此《聖教序》變成為我們的珍貴法帖。對於初學王體行書者來說可以在有一定楷書基礎上再著手《聖教序》為好。原因有以下幾點:

 

1、《聖教序》縱橫飄逸又變化無窮,也就是說技法特別豐富、多變。沒有一個很好的基礎是很難去把握它的技法,更別說精氣神了。說通俗一點細節特別多,讓你很難去把握。可以說臨《蘭亭序》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功力是很難掌控的,寫得不好就會變得非常俗氣。

 

2、《聖教序》是集王平日所寫的靚字所成,懷仁盡集王字,單字好把握。我想王羲之在平日所寫的應都是較規矩的,較講法度,在不失法度中產生的。我們拆解聖教序單字進行探究:單字的筆法、法度是可以很好講究的,是較有規律可循的。為初學者提供了方便。

 

3、因此,初學行書可以嘗試從《聖教序》開始,當然這是要在有老師的指導下,才能進入學習狀態。單字寫好後,再轉學他貼,也不至誤事,其實一開始學行書正應從單字著手,循序漸進。





墨之印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有關歷史。《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由此可見,褚遂良版《雁塔聖教序》為楷書,《集王字聖教序》為王羲之行書。初學書法是否從《聖教序》入手這個問題,我的經驗是初學應從楷書開始,所以我的回答是初學書法可以從《雁塔聖教序》入手。至於《集王字聖教序》等有了楷書基礎後再去學習。

有人也許會問,不是說楷書應學顏歐柳趙楷書四大家嗎?怎麼說可以從褚遂良的褚楷《聖教序》入手。問這個問題的人顯然是不瞭解褚遂良及其書法成就。我來再介紹一下書法史上唐初四大家之一的禇遂良其人其書。

褚遂良(596-659),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唐太宗時,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唐高宗即位後,歷任吏部尚書、左僕射、知政事等職,封河南郡公。後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貶職而死。其書法繼二王(羲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以後,別開生面。晚年正書豐豔流暢,變化多姿。後人把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法家。碑刻有《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等,《雁塔聖教序》是其楷書代表作。

不僅如此,唐初的虞世南還是褚遂良的舅舅,在他學書的過程中,受到歐陽詢和虞世南的指導。加上他本人刻苦,認真追摹二王書法,並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他的書風又影響了在他之後的顏真卿。上承歐陽洵下接顏真卿。在唐朝及其後的幾百年間褚體可以說佔據著相當的高度。就是現如今,有資料顯示,如果寫一手歐顏柳趙正宗的楷書作品肯定很難擠進書法國展大廳,但憑一手褚體的楷書作品卻屢屢獲得國展獎項。

既然褚遂良楷書這麼厲害,那有什麼特點呢?

《雁塔聖教序》為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有以下兩個鮮明特點:

其一,褚體《聖教序》鮮明特點在筆畫運筆上採用方圓兼施,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起伏頓挫,筆畫粗細分明,行筆迅速,弧形線條居多,即使是短線條,也有一詠三嘆的情調。弧線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筆直、堅挺的基本筆畫,增加了柔和委婉。這些用筆都使褚遂良的書法顯得生動活潑,不侷限於原有的形式。《雁塔聖教序》的筆畫纖細而俊秀,即使是複雜的波折轉筆,也是一絲不苟,毫無鬚髮的遺憾,盡現娥娜多姿之態。

其二,褚遂良《聖教序》鮮明特點在字的結體上一改歐楷瘦硬風格,創造了舒朗勁秀的結體風格。仔細看褚體,因其筆畫細緻,整體字的結構看起來有空靈之感,在細筆畫之中又巧妙地施以粗筆畫,起到了穩重作用。無怪乎清代秦文錦評此碑曰:“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幹。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遊絲。”

又有後人評《雁塔聖教序》,說初唐四家並稱書壇,但真正地開啟唐代楷書門戶者,非褚遂良一人莫屬。可以說唐朝中後期書壇風貌是由褚遂良啟導的,特別是《雁塔聖教序》更具有創新的時代意義。

看到這裡,答案顯而易見,初學楷書書法從《雁塔聖教序》開始吧!

下面附《雁塔聖教序》碑帖局部照片




趙國俊書法詩文


初學書法一般而言我是不建議先從聖教序入手的,畢竟大多數初學者書法基礎沒有夯實,從書法教學的角度而言,我是不同意先入手聖教序的。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學書法取法乎上的道理,真草隸篆行五體書法而言我更是趨向於初學者先從隸書入手,隸書入手相對簡單,對初學者來說見效快,容易出成果!而行書因為筆法技巧及章法佈局多變,楷書卻又端嚴肅穆法度森嚴,篆書又過於圓轉對稱,對用筆要求較高等原因,相對於隸書來說入手難度係數都較大,初學未必見成效,容易讓初學者產生畏難情緒。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初學者先入手聖教序不行,只能說因人而異吧!








醉劍無心


可以的,但是注意以下問題。

對於書法的初學者和入門者而言,我們會比較選擇蘭亭序或者聖教序,這二者來說的話,聖教序的學習價值會更大一些。筆法,單字結構的價值都是非常豐富和高養分的。

你也知道聖教序這種街貼很容易出現四個問題,一定要注意一下。

第一個問題就是結構不準。過這一關的話,需要極大的細心和耐心,寫一遍不準,可以重複多遍。一定要善於用眼,也善於做到結構準確。使的時候也可以輔助著用硬筆來臨寫,並且背寫結構,多在那個結構的微妙處下功夫。

第二個問題就是用筆遲滯。這個是很常見的一個問題,那主要原因呢就是眼睛一面看帖,手裡一邊寫,既要注意臨寫的結構,又要注意筆畫輕重安排,寫寫停停,在運筆的時候便容易出現滯澀彎曲,不乾脆不果斷。解決問題的方法呢?也沒有別的,就是多臨多寫,熟能生巧,你可以一個字一個字的來完成,不要想一氣呵成。這樣訓練一段時間應該就會解決問題,如果還是有遲滯的這種現象,可以進行其他用筆的基本的訓練。最理想的就是我們在用筆流暢和結構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但是如果說最重要的還是結構。

第三個問題就是虛實不分。楷書一般沒問題啊,而行書臨習者往往虛實的分寸把握不當,實筆會過細過飄,而虛筆則粗重結實。所以呢,我們練習的時候首先要弄清楚何為虛,何為實,何為重,何為輕,不能夠依葫蘆畫瓢。再一個要了解該字的寫法之後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處理手下的虛實問題。

第四個問題就是練字當抄書。不能從頭抄到尾,無論臨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都視而不見一遍過。目的呢,其實是先要解決每個字的造型和用筆問題,寫起來不是一遍可以準確完美的,不能每次臨寫都似乎為了湊一張完整的臨作,真要做工夫是做給自己,不成文,支離破碎,撿重點,無疑必須是對自己負責才是。最好的就是仙林一個字,及時的總結優缺點,再糾正的寫一遍,如果不行可以再寫一遍,但你也不要一味貪多寫十遍,那寫到最後的時候你都麻木了。





李龘Lida


每逢假期,眾多家長都想利用暑假的時間,為孩子補習各類知識,報各類培訓班、興趣班、文化課,如音樂、舞蹈、武術等等,選擇讓孩子練字,也是其中之一。

那麼,怎樣給孩子選擇適合的書法老師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多家長對如何選擇書法老師也是煞費苦心,四處奔波,在炎熱的暑天帶著孩子到多家書法機構試聽課,最後終於下定決心,選擇其中之一。有的看重的是培訓機構的環境,有的看重的老師的水平,有的看重的機構的宣傳,有的看重的是課程銷售顧問的“介紹”,有的看重的是培訓班的名氣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家長看到的表面東西,而更深層次的是老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引導孩子糾正握筆姿勢與坐姿,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並激發孩子寫字的興趣與寫好字的慾望,挖掘孩子的潛力。有時我也想問,您選擇對了嗎?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有的家長雖然看了多家機構,試聽了多個書法老師的課,認定自己的看法,從中選優。可是,有的孩子經過一年、兩年,甚至三年的苦苦練習,取得的效果並不大,半途而廢,不但影響孩子把字練好,更重要的是耽誤了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期,甚至影響其一生。做為筆者,也有孩子,也是做父親的,對有些家長,想提一些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依筆者近二十年的書法教育與研究,做出如下分析與思考,謹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