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武則天陵前有兩大未解之謎,一是無字碑,一個卻鮮為人知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活得精彩,死後也讓人頭疼,一生都圍繞著許多謎團,每一件都引起後人的關注,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無字碑,到底是真無字,還是被唐玄宗刮掉,到底是“功過留由後人評說”的不寫一字,還是唐中宗不願為她寫下人生總結.......歷史沒有留下答案。

除了無字碑之外,武則天墓(乾陵)前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千古謎團,同樣至今還沒能破解,這就是六十一蕃臣石像為何都沒有頭?

武則天陵前有兩大未解之謎,一是無字碑,一個卻鮮為人知

在乾陵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著兩組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一共61尊。這些石像大小與真人相仿,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領紫袖,不過都是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謙恭,彷彿在這裡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

石像背部刻寫的國別、官職和姓名,但歷經數千年風雨,如今只有七尊石像上的殘存文字還依稀可見。根據歷代考證資料,現今官銜姓名可考的只剩有36人,都是當時大唐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或鄰國王子、使節等,他們被刻成石像,護佑著陰世的二帝,充分展示著大唐之強盛。因此在歷史上,這些石像又被稱為“蕃像”、“賓王像”。

但奇怪的是,這些石像統統沒了腦袋,如此整齊劃一,就難免讓人懷疑,是唐人風格奇葩,喜歡斷頭石像,還是後人毀壞,或者是其他什麼原因?

武則天陵前有兩大未解之謎,一是無字碑,一個卻鮮為人知

根據史書記載,北宋名臣遊師雄(1037—1097)考察過乾陵,並留下一些文字記錄,並未提及石像斷首,可見那時石像還完好無損,唐朝人亦無奇葩愛好。

那麼,會是後人毀壞嗎?北宋之後,金、元都曾經統治過陝西,這兩代都是由少數民族首領創建的,而金人祖先在唐代為黑水和粟末,蒙古人祖先在唐代是突厥人一支,金人元人或許見到同族首領謙卑的侍立於陵前,感到有辱本族顏面而把石像砸毀,至少邏輯上存在這種可能。

但有學者反駁:假如石像毀於金、元兩代統治者之手,為何只毀頭部,而非毀掉全部石像?反駁的很有道理,問題又陷入僵局。

武則天陵前有兩大未解之謎,一是無字碑,一個卻鮮為人知

這時,考古專家分析考證之後提出一個推測,認為不是人為,而是天災。因為乾陵石像中,還存在一個細節:陵前許多石馬也是頭部受損!如果是金人、元人為了祖先顏面而毀掉石首,那麼為何陵前許多石像石馬也都是在頭部上受損呢?毀掉石首可以理解,毀掉動物頭部就難以理解了。

通過考證歷史資料發現,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比汶川大地震還要厲害。由於地震發生在夜晚,最終導致80多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中。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同樣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由於石像不結實,石料中有一些石瑕,在遭遇大地震時,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一部分是毀於明末清初的戰爭中

武則天陵前有兩大未解之謎,一是無字碑,一個卻鮮為人知

到了這裡,好像基本解開了六十一蕃臣像斷首之謎,但明朝李夢陽在一首詩中,卻明確的記載了石像斷首折肢。李夢陽生於1473年,死於1530年,是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他的記載可信度很高。如果是大地震是最初石像斷首的原因,那麼為何李夢陽會有斷首記錄?可見,關於六十一藩臣像斷首之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