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皇權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家比天下大


簡單來說,“皇”字本身不需要避諱。

一般來說,避諱的“諱”指的是名諱,最講究這個的是孔子編纂的《春秋》,主要原則有三條,《公羊傳·閔公元年》解釋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換而言之,就是尊者、親者和賢者這三類人的名字不能用,這一現象從先秦一直延續到民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規定,但大多數時候都只侷限於名諱,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會擴大化。

舉幾個例子,為尊者諱:漢文帝名恆,於是姮娥被改成嫦娥;漢景帝名啟,於是啟蟄改成驚蟄;漢武帝名徹,於是徹侯改為通侯。為親者諱:李賀老爹名晉肅,於是他連進士都考不了;司馬遷老爹名談,於是翻遍《史記》都找不到一個談字。為賢者諱,最典型的孔子名丘,碰上就得寫成別的。

三者當中,很顯然尊者最大,尤其是九五之尊,比如漢明帝名莊,莊子就改成了嚴子,這也得虧沒有哪位皇帝叫孔,不然孔子不知道要改成什麼。

再說說幾位不走尋常路的皇帝。

第一位,明武宗朱厚照,又名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壽,他禁止民間養豬!

據《萬曆野獲錄》記載,朱厚照在正德十四年十二月發了一道聖旨:

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朱厚照給出三條理由:我屬豬、我姓朱、豬肉有毒,禁止百姓養豬殺豬賣豬。但這道聖旨給社會造成巨大影響,很快內閣首輔楊廷和就上了《請免禁殺豬疏》,要求廢除這道荒唐的命令。

緊接著禮部打了報告,說祭祀一定要用豬肉(豬牛羊為太牢三牲),朱厚照無奈,批准禮部偷偷使用豬肉,也相當於廢除了他自己的聖旨。

第二位,宋徽宗趙佶,禁止民間養狗、禁止使用“皇”字等。

趙佶可謂朱厚照的前輩,禁止理由也是生肖,因為他屬狗,所以不準百姓養狗。

南宋朱弁《曲洧舊聞》記載:“崇寧初,範致虛上言,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本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宜行禁止。 " 因降旨,禁天下養狗,賞錢至二萬。

當時的太學生對這項政策非常不滿,評論趙佶事事學他爹(宋徽宗學宋神宗搞新政),神宗屬鼠,可沒有禁止天下養貓。

禁止養狗十來年後,趙佶進一步開創趙佶的避諱先驅,崇尚道教的他把龍、天、君等數字都納入了避諱的範疇。

南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四·禁天高之稱》記載:政和中,禁中外不許以龍、天、君、玉、帝、上、聖、皇等為名字。

就這裡,也僅僅是禁止“皇”字,沒有禁止“皇”的同音字,“蝗”並不在此列。

事實上,“蝗”字遠比皇權要早,《山海經·東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

而歷代王朝的君主都沒有叫“蝗”或其同音字的,單一個皇帝的名號,並不能將“蝗”字納入避諱的範疇,在兩千多年的避諱史中,“蝗”並不需要避諱。


平沙趣說歷史


這是封建時代避諱的問題,其實原因很簡單。

最主要的原因是:

“皇”這個字不需要避諱。雖然歷史上曾有幾位皇帝,比如《容齋續筆》記載道,宋徽宗曾一度禁止民間用“皇”、“龍”、“天”、“君”、“玉”、“帝”、“上”、“聖”等等字眼起名。

但條令發佈後,實施難度過大,一時之間諸多大臣好端端的名字瞬間變得花裡胡哨。比如“方天若”變成“方元若”,“程伯玉”變“程伯起(唔有點怪)”,“張聖行”變“張彥行”,有些不好改的那就摳掉,直接由三字名改二字名。“皇甫”一族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想死的心估計都有了。

最終,不到十年,還是宋徽宗再下令道,這些字眼既不是祖先或皇帝的名字,也沒有經典依據來證明不可用,為了不讓後世貽笑大方,還是罷了把。於是這條規定被他親手作廢。

這些趣事都記載在南宋文人洪邁的《容齋續筆》裡:

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不聽人有天、高、上、大之稱。官名有犯,皆改之。改姓高者為姜,九族稱高祖者為長祖。政和中,禁中外不許以龍、天、君、玉、帝、上、聖、皇等為名字。於是毛友龍但名友;葉天將但名將;樂天作但名作;句龍如淵但名句如淵;衛上達賜名仲達;葛君仲改為師仲;方天任為大任;方天若為元若;餘聖求為應求;周綱字君舉,改曰元舉;程振字伯玉,改曰伯起;程脩亦字伯玉,改曰伯禹;張讀字聖行,改曰彥行。蓋蔡京當國,遏絕史學,故無有知周事者。宣和七年七月,手詔以昨臣僚建請,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聖及主字者悉禁,既非上帝名諱,又無經據,諂佞不根,貽譏後世,罷之。

自孔子提出“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周代禮制後,歷代皇帝都憑此制定出了那麼些關於避諱的規則:

  • 避帝王名諱。當朝皇帝和當朝歷代皇帝之名皆要避開。
  • 避長官名諱。下屬要避開長官的名字。比如很出名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因為有個姓登的州官,為了避“登”字,嚴禁百姓說“點燈”,只能說“放火”,才有了這麼句諷刺的名言。
  • 避聖賢名諱。主要是避孔子和孟子,比如孔丘的“丘”,你得改成“邱”,不然就是犯法。有的朝代還避黃帝之名,比如朱元璋當政時。
  • 避長輩名諱。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比如唐朝“詩鬼”李賀,因為其父名晉,通“進”,所以李賀一生不能中進士。比如杜甫其父名閒,所以杜甫從沒在他詩裡出現過“閒”字。

因為避諱,產生了一些在現代人看來荒誕無比的故事,更甚者引發了著名的“文字獄”等事件。其本質都是統治者為了讓百姓時時刻刻牢記其權威而使用的手段。同時,封建時代的迷信色彩,也會為名諱蓋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當然了,關於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次要的原因:

就是,先有“蝗”,再有“皇”。

當然,這個“皇”指的是後來才有了皇權的概念,並不是說“皇”這個字創造的時間晚於“蝗”。

而“蝗”在古代,其實是有好的寓意的,比如故宮有一個螽斯門,取自《詩經·周南·螽斯》裡的“螽斯”。《詩經》裡描繪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孫眾多、蟲鳴陣陣的景象,"螽斯門"便是希望皇室多子多孫,帝祚永延。

而“螽”便是“蝗”:

"今謂之蝗。按螽蝗古今語也。"——《說文解字》


所以,小小總結一下,蝗字雖然帶皇,但因其寓意,在古代皇權時代是不可能被改的,不然就是判祖離宗,也會被有識之士指責禁絕史學。

也沒有那個必要去改,要改的話,是不是要連煌、惶、徨......都改了呢?這樣的話,那麼文天祥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想的可能不是為國捐軀,而是想著零丁洋旁還有哪些灘頭可以拿來押韻了(手動狗頭)


新奇角度看歷史


古代只避諱皇帝的名字,從不避諱皇帝這兩個字。

古代的避諱主要針對的是名字。在言談和書寫時,如果遇到皇帝的名字,就要回避,或是用其他字代替,或者缺筆畫,甚至還有空一字的情況。

下面就舉幾個避諱的例子:

清朝皇帝康熙,他的名字是玄燁,玄這個字就要避諱。所以,玄武門改神武門,而“玄孫”改為“元孫”。

再比如,雍正皇帝的名字是胤禛,他兄弟的名字就在其登基後“胤”字輩分改為“允”,與他名字同音的皇十四字胤禎,改名為允禵。

這些都是避的皇帝姓名,而不是皇帝這個稱號。

試問:“皇帝”這兩個字有什麼可避諱的?

大臣難道不要尊稱皇上?在書寫的時候,難道不稱某某皇帝?

至於蝗蟲的蝗字,那個皇是用來發生的。在《說文解字》中提到:蝗,螽也。從蟲,皇聲。本身不具有特殊意義。

當然,歷史上也曾有宋徽宗試圖禁止民間使用皇這個字起名,不過這個決定很快就撤銷了,因為貽笑大方。

總而言之,這根本不在古代的避諱範圍內。


HuiNanHistory


公元628年。也就是唐朝的時候,長安一帶鬧蝗災。皇帝李世民為了災民,將幾隻蝗蟲吃到肚子裡,來達到消滅蝗蟲的目的。所以起名叫蝗蟲。

據國家地理雜誌記載,古人認為,陸地上的蝗蟲和水裡的魚蝦可以互相互換的,所謂旱涸則魚,蝦子化蝗。到今天在我國北部依然有人相信,在乾旱的季節,魚蝦的卵會變成蝗蟲,而多雨的季節的相反,蝗蟲的卵會孵出魚蝦。所以往往大旱之後會有蝗災。




天境桃園


中國古代,根本就不存在蝗災這一說法。不信你翻一翻二十四史,是否有蝗災的記錄?那時候,記載有天象災變,有地震災害,有旱災水災,也有疫災,象蝗災這一類,統稱為蠱災或蟲災。

蝗災的說法是清末以後的事,明顯的帶有貶意,即是說,這蟲子鋪天蓋地而來,食盡了民生賴以生存的作物,其害無比,煌煌如也!那作威作福的皇帝,害得百姓民不潦生,不就是這可惡的蟲子嗎?

君不見,人們也把蟮魚稱為鰉蟮嗎?這就是最好的諧音。


一夫82


舉個例子:如果皇帝叫“呆呆”,你叫“槑槑”,你是不需要改名字的。

至於“皇”字這個音,就更不必避諱了,要不哪來那麼多“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至此,蝗蟲長舒一口氣:呼!我的名字保住了!~)

-----------------------------

雖然蝗蟲不需要改稱呼,但古代因忌諱皇帝的名號而改了各種稱呼的比比皆是。比如:

1,改名字:

·西晉時期,為避漢文帝司馬昭名諱,“王昭君”被改為“王明君”。(逝者也不放過……)

·宋代時候,為避宋真宗趙恆名諱,史料記載中的“姮娥”被改為“嫦娥”。(沒錯,就是你知道的嫦娥,奔月的那個。)


2,改姓氏:

·項羽,名項籍(字羽),因此他的時代那些姓“籍”的人只好改姓“席”。

·漢明帝劉莊時期,姓“莊”的人也都改姓了“嚴”。

3,改官職:

·因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民部尚書被改成戶部尚書。

·為了避唐高宗太子李忠的名諱,中郎將被成旅賁郎將。


4,改地名:

·唐朝痛恨安祿山,就把有“安”字的地名都改了,如安定改成了保定,保安改東莞等等。

(這樣看,蝗蟲沒有被改還得益於皇帝沒有真正痛恨它……大概因為皇宮裡看不到蝗蟲吧!)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甚是麻煩。更有因氾濫的名諱禁忌而被迫改變了人生命運的,比如著名的“詩鬼”李賀,因其父親名叫“李晉肅”,與“進士”的“進”同音而被禁止趕考。(……)


【求求皇帝們饒了老百姓,叫個生僻點的名字吧!】


蘺公子


這個問題有意思,提出來時極具創意的,但是卻了一些邏輯性的思考。按照題主的意思,同音、同結構、同部分的字太多了:黃、惶、煌、凰、蝗、湟、隍、篁、徨、遑、鰉等豈不是都要改?就拿凰這個字來講,鳳為雄,凰為雌,所有就有了鳳求凰。如果皇帝真的這麼避諱,那他為什麼不叫鳳帝,而是要搶一個雌鳥的名號叫“皇”帝呢?

所以,對皇帝的名號避諱是有規章制度的,不是隨心所欲的。

“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公羊傳·閔公元年》

古代避諱制度的大綱,所有的名號避諱基本上涵蓋在其中。

為尊者諱

所謂尊者,不外乎帝王、君上、王上、天子等最高統治者。直接舉例子:九子奪嫡雍正勝出之後,隨即下令將所有兄弟的“胤”字改為“允”字,“胤”字成為了皇帝的專屬。

還有一點是先帝祖宗的名諱,在本朝尚未結束之時也是要避諱的。比如康熙皇帝本名愛新覺羅·玄燁,自玄燁死後到清朝覆滅之前,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鄉野布衣,都是要避名諱,不能用這兩個字。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帝王含義的字,如皇、帝、王等,這都是為尊者諱。

為親者諱

這是離我們最近的避諱。

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取名字都排字,既是文化傳承,又是本宗血緣標識。在這裡我們就會發現,後代取名字是不能和前輩起衝的,即不能重字,否則就會落入“與祖先同輩”的誤區,亂了名分。

有些家學淵源的人家時代修有族譜,有些世家大族甚至有不得與祖先同名的規定。族譜記錄越久遠,取的名字越多,族譜名序越長。

為賢者諱

這個更好理解了,從古至今,孔丘、李耳、李世民、毛澤東等大聖大賢,沒有人敢隨隨便便取,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這樣的硬性規定,但是這種觀念似乎已經深入人心。

筆者上高中時又一個舍友名字叫做嶽小飛,他告訴筆者,剛出生的時候其實想取名字叫岳飛,結果沒幾天就在長著的阻撓下,迫於壓力在名字中間加了個小字。為什麼要改名呢?用我們這裡的話說叫做:“背不住名字!”嶽爺爺是何等人也?一般人是扛不起這個名字的。

除了避諱的種類,還有避諱的範圍!

避諱名號。所謂名號,指的是名、字、號。就像大家所熟知的,古人一般分為姓、名、字、號。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不論是至尊至聖,還是至賢至親,都不會避諱姓。在李唐王朝,沒有任何皇家血統的李白仍舊可以使用李姓。

避諱的是什麼?避諱的是名、字、號。但是在後期,名字合體,號也成為了可有可無的東西,所以最重要的避諱就落在了名字上面。大家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名字指的是名與字,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姓名。如唐高宗李淵,“淵”字從李唐王朝開始就要成為帝王避諱,不能輕易使用。

結束語:綜上所述,皇、帝二字僅僅是不能直接用,與其同音之字數不勝數,但是其含義卻大相庭徑,所以根本不用避諱“蝗”這個字,我想也沒有皇帝會跟一個蟲子搶名字!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皇權時代避諱是皇帝的名字,而不是蝗或者帝。

蝗字,由皇和蟲構成。皇字周代金文字形是上下結構,上為日(太陽),下為土(大地),本義生命本源。

蝗,指飛蝗,能夠形成蝗災的昆蟲。蝗卵產於土中,孵化後鑽出土地。在適當的時機,成千上萬的蝗蟲騰空而起,在空中飛舞,所到之處吃盡各種綠色植物,造成絕產絕收,這就是蝗災。

遠古人們認為,蝗災是天神地祇派來懲罰人類的。於是,人們對於蝗蟲非常敬畏,到了唐太宗時期,還不敢對蝗蟲進行滅殺。當時,在山東河南等地發生蝗災,唐太宗召集大臣開會,討論辦法。開始大家還不敢提出滅殺的提議,但蝗災太厲害,不滅殺就會影響國家穩定,最後決定滅殺。

另外,蝗原來用黃字表示,或者是黃字本義就是蝗蟲。黃的甲骨文字形就是蝗蟲的樣子。飛黃騰達的黃就是用的本義。

由於蝗蟲的顏色與黃土地的顏色相同,形成保護色,使以蝗蟲為食物的鳥類不易察覺,提高生存能力。

因此,黃字後來專指土黃色,進一步引申為黃土。當中華文明進入原始農業之後,人們靠土地打糧食,於是就創造了一個叫黃帝的天神。後來,乾脆把黃帝人化,成為華夏始祖。

所有這些,都與蝗蟲(黃)有關。








雲鶴閣


這倒不是避不避諱的問題。蝗災確實是個大災難,但古代技術不發達,古人知識有限啊。如果你看古代關於蝗災的記載,你就會發現,古人將蝗災視為和日食、月食等等自然現象一樣,是什麼天人感應,上天示警。一旦出現蝗災,他們就認為是自己做了什麼壞事,老大爺派它們來懲罰自己的。所以呢,蝗蟲這玩意在古代就是神靈般的存在。蝗災一發生,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滅蝗,而是拿著供品拜祭這些“神靈”,請它們“寬恕”自己的“罪行”。有時候連皇帝老兒都要下個罪己詔,說什麼“萬方有罪,罪朕一人”,老天爺啊,你要怪就怪我吧,別為難老百姓啊!既然那時候蝗蟲在老百姓眼裡是神靈般的存在,你皇帝老兒又自稱是真龍天子,那說明他倆的地位是平等的呀,叫蝗蟲還有啥避不避諱的問題呢?

當然,不信邪的人也有。唐朝玄宗時代有個宰相姚崇,在他那時候就發生了蝗災。面對老百姓焚香拜祭,他馬上跟老百姓說,不要怕這玩意,咱們滅了它。他用“夜火焚坑”的辦法滅蝗,成效非常顯著。當然,也有人反對他這麼做。當時有人拿出前趙皇帝劉聰滅蝗失敗的例子告訴他,你這麼做會得報應的!姚崇利用這些人迷信的心理,告訴他,劉聰是殺死自己的兄弟登上皇位的,他這個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當然無力鎮得住蝗蟲這妖邪了,但當今皇帝是名正言順登基的,是真命天子,豈會壓不住這妖邪!你們只管放手發動百姓去滅蝗,出了事我負責!結果在他的堅持下,在各地老百姓奮力滅蝗下,蝗災很快被肅清。據史料記載,當時被燒死的蝗蟲有200多萬石。


血染戰旗紅


在古代封建社會,避諱是一種社會禁忌,比如一些皇帝登基後,自己成為皇帝了,別人要避諱,親兄弟之間也要避諱,比如雍正登基以後,因為他的名字叫“胤禛”,所以諸位兄弟都為了避諱,都要改名,一夜之間,把“胤”都改成“允”了。

古代人對避諱很看重,不但對皇帝的名字要避諱,還將有關地名、百姓的姓都得更改。如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名字,將“匡城縣”改成鶴丘縣,將“胤山縣”改為平蜀縣。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還下令全國有姓匡者,改姓王,後又改為姓康。

然而令很多人好奇的是,在封建皇權時代,自古以來蝗災頻發,在蝗災盛行的時候,蝗災中的“蝗”是古人最容易掛在嘴邊的。

“蝗”和皇帝的“皇”讀音一模一樣,皇帝卻能容忍這個和自己名諱以及寫法讀音差不多的字存在,為什麼“蝗”沒有沒修改掉呢?

古代的避諱雖然很嚴謹,但是皇帝並做不到修改“蝗蟲”的名稱,因為一方面古代只是避諱皇帝的名字,從不避諱皇帝這兩個字。

比如大臣們天天對著雍正喊皇帝,但是卻不敢喊胤禛,因為胤禛是雍正的名字,要避諱,不僅不能當面喊,就連和皇帝名字讀音一樣都不可以,包括親兄弟都要避諱,而蝗蟲和皇帝的名字基本上不會重合。

再者蝗蟲這個稱呼比皇帝的稱呼要早很多,早在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古書上就有蝗蟲二字,我國曾經發生蝗災最早的時間也是在先秦時期。

秦始皇自稱為皇帝后也沒有對蝗蟲的名字進行修改,而且百姓們對於蝗蟲二字已經再熟悉不過,後世的皇帝自然也完全沒有必要對蝗蟲二字進行更改了。

因此,總而言之,蝗蟲並不在皇帝要避諱的範圍內,因此日常生活中,百姓依然照常稱呼蝗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