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

富春一凡


其實影響不大

考古這個事情,也是要分階段的。像以前遠古時候或者封建時期,我們要了解到當時的人物風貌等等,只能通過陪葬品,當時的人們生活器具等等還有對當時人們的身體屍骨進行分析。

但是到了現代,如果都進行了火葬,那候人考古怎麼辦?我想大家一定是忽略了一個很直接的事實,這幾百年來,科學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幾乎是過去幾千年的總和了。別的不說,但就說資料保存技術就甩了近代幾百條街!

所以後人考古還需要進行屍骨分析麼?也許需要,但是他們需要到處去挖掘麼?其實不需要。各個國家的博物館裡,保存著各種各樣的標本在裡面,即使一個國家覆滅了,其他國家也有。而且關於現在的生活方式,幾乎全部存儲與網絡之中。可以預見的是,除非有一天,互聯網和人類忽然間從歷史上完全消失了,否則候人的考古根本不需要這麼麻煩!

可以通過各種便捷的手段來考古和還原當代的生活模式和用具器皿等等。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越是到近代,現代,我們的歷史就保存的越完整,幾乎沒有丟失的情況,這是因為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所導致的!

所以火葬對於後人考古的影響真的不大!

我是明清筆記,更多歷史可以關注我哦!

明清筆記


我覺得還是會的。墓葬對於考古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墓葬中的遺骸是體質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材料,考古學家不僅可以藉此研究古人的身高、年齡、性別、死因等生物學因素,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等手段研究墓主人之間的親族關係,進而管窺社會。

二是墓葬中的隨葬品,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是可以反映生者死前的生活的,比如漢代,像海昏侯、滿城漢墓墓主中山靖王劉勝,都把衣食住行各種器用帶入了墓內,幾乎力圖在地下照搬地上的生活。當然,嚴格地來說,墓葬不能等同於現實世界,它應該等同於“理想世界”,比如現在的晚輩給故去的老人燒紙錢,一燒就燒個“幾萬”、“幾億”——想讓人有錢,這是和現實世界等同的,但是想這麼有錢就是“妄想”了。由此就可以說到墓葬中的一些壁畫、帛畫等美術圖像,它們往往“半真半假”,有西方接引、神獸開道這般的內容,還有墓主人對坐、打馬球等現實場景。不過換個思路看,人們的“妄想”其實也是思想史上的“真實”不是?也很有意義。總之,對隨葬品、墓葬美術的研究,是考古學的重要課題。

三是墓葬本身,其結構、佈局等等,也帶有很重要的考古學信息。古人建墓不是挖個坑把人埋進去就完了,根據地位、輩分、性別、風水等等因素,安排墓位、設計墓形,這其中蘊含著包括親族關係、社會等級、風俗演變等等層面上的信息,可以引發考古學家極為豐富的解讀。

由此,相比來看,火葬雖然也不是徹底的“水過無痕”,多少還會剩下灰燼和焚燒地點,也算是一種社會風俗觀念的反映,但總體而言還是失卻了前述的很多信息留存可能。雖然墓葬考古只是考古學的一部分,未來的考古學家還可以發掘城市、沉船等等,未來的文獻史學(包括用紙和電子手段記載下的文獻)材料肯定也會豐富到爆炸,但墓葬考古這個分支領域,確實很可能因為火葬的普及而日漸失色。


挖啥呢


很多老人不想火葬,特別是農村的,因為他們怕挫骨揚灰。算是個傳統思想吧。

現在的現實也是,假如土葬的話,那麼不用很久,山頭上除了墳包就是墳包,樹木都被砍伐做成了棺木。很可怕的現象,覺得吐槽火化政策是有一點極端,因為這個真的是關係到這個地球還能不能給後代住下去的大事。當然,那些所謂的火葬的各種圈錢手段被人深惡痛絕,特討厭的還壟斷經營,這個噴一噴真的不冤枉,因為有點缺DE。

至於說不留屍體做以後考古的問題,那就不需要擔心那麼多了。

假如人類文明不中斷,那麼依照現在的科技文明,根本再也不要考古了,因為各種醫學數據,各種遺體捐贈之後的保留手段,比埋在土裡面高明的多。其他的各種文明形態的保留以及傳承,就更加不用說了。

假如人類文明中斷了,那麼我們還保留這些玩意幹什麼呢?

與時俱進,為現代人的後代保留最大的生存空間,應該是我們最大的義務了。環保,應該是最大的保護地球的方法。

(如果我估計沒錯的話,未來一定會嫌棄火葬消耗的能源太多。人類的屍體,估計會用生物的辦法解決。)


老龔說勢


火葬是當代人的一種喪葬方式,其根本目的在於節省土地資源。那麼這對今後的考古工作有沒有影響,這要從多個方面來考慮。

想要了解火葬對考古的影響就要對考古這個名詞進行一個剖析。簡單來說,考古就是發掘並研究古代人類的遺存,但是發掘的範圍,研究的維度以及考古的目的和意義無法一言以蔽之。

首先考古發掘的範圍並不侷限在墓葬,古代人類的居住遺址、城址、作坊等各種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古遺蹟都是考古的對象。問題中的“火葬”僅僅是把問題侷限在了墓葬上,當千百年後我們也成為古人的時候,考古的範圍依舊不會僅限於此。

其次考古的目的是通過實物遺存來研究古代人類的生活,並以此來啟發當今的社會。中國範圍內從舊石器時期至晚清民國曆經了一百多萬年的滄海桑田,即使是經過這麼久的變幻,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文學家等各個領域的研究者,都可以藉助考古發掘研究古代各時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常生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無所不觸及。墓葬考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古代墓葬可以讓我們瞭解古代人的墓葬制度、氏族關係、等級制度。古代墓葬進一步反應的是現實生活。但是當今社會結構的大框架不是一個墳塋可以反應的了的。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一家做主,打破了分封、氏族的關係,所以考古現今的墓葬意義並不大。

最後,考古的範圍再廣闊,內容再豐富,但其根本是著眼於人類本身。古代的信息記錄並不發達,雖說古籍是卷帙浩繁,但是依舊不足以讓現今的人做到無死角的研究。當今信息存儲量巨大,醫學、科學、文學等各種有關人類的信息通過網絡都可以查得到。簡單粗暴來講,只要千百年後還有網絡,就不愁瞭解不到如今社會的狀況。至於火葬自然對於今後的考古不會產生過多的影響。


北京民俗


火葬所能影響到考古的,其實只是一部分範圍。

首先,我們對“考古”這個詞得有一個瞭解。考古是從大範圍、多方面進行的,並不是只侷限在對葬墓、古人屍骨的研究,還有遺址啊、古物啊、活動跡象啊,甚至還有保留的記載文獻等等。

古人注重葬禮,陪葬的物件和禮數有很多,因此考古也容易從墓地裡挖掘出許多歷史來,然而現代人的“火葬”,不僅是不留下屍骨,事實上已經改變了葬禮文化,然而試想想看,任何方面都比現代要落後的古代,都能被考古出這麼多的文化,當今先進的技術,當然可以從更多的方面記載人類的進程。

但說到文化的改變,人類不僅僅是因為葬禮的變化,而不再有大型的墓地遺址,舊樓的拆遷也使得好一些有歷史的建築被新樓覆蓋,從而沒有了考證的可能。有代表性的建築以及文化遺址,倘若不能被好好的保護,考古在“遺址”這方面的確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無論是考古,還是社會文化的不同,都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發展,在當今社會,火葬確實是更符合國情的喪葬辦法。然而考古以及歷史的記載,當然也是與時俱進的,根據時代的變遷而改變著其考察與記錄的方式。

火葬會不會影響考古,小新認為,相對於舊時候的考古,當然是有影響的成分,但是自然會有新的辦法新的技術去彌補這一部分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好文物、歷史遺址,以及我們身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的文化。


新氧生活


答案:完全不影響!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輝煌燦爛的文化,對現代人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它吸引了無數人去探索、研究、欣賞、見證古代的歷史、文化、文物、古建築、風土人情。但是古代沒有很好的保存和記錄歷史、文物的方式,最終只剩下墓葬這一種方式供後人去考古,去探究。

在現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現代科技高度發達,記錄和保存歷史的方式有各種各樣:書籍、語音、影像、文物等等。而且這些保存媒介的容量比較龐大,可以保證用盡量少的媒介去保存歷史,不會太龐大,太佔用空間。同時還有各種黑科技可以保證這些東西經久存在,不會腐爛、變質、消失。

相對而言,現代可以比古代更好的保存和記錄歷史,留給後人欣賞、研究、追述。不必像古代一樣,用墓葬的方式留存著微小的文物讓後人去考古研究。畢竟墓葬會讓很多的文物受到破壞、消失,留下很多讓人費解,無法考證的歷史謎團。

現代火葬是薄葬文化的進一步延續,不會影響後人考古。後人可以去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科技館、名勝古蹟等等更好、更文便的地方去考古、去研究過去的歷史和文件。墓地考古畢竟費時費力費錢,還破壞植被,不環保。


科學Science


這個問題再深一步:會不會有一天,考古學將要終結?大學不再設考古專業了,不單一門學問沒了,考古工作者也沒事做了、沒飯吃了,集體失業?!

不會的。

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源於一個誤解,以為考古就是挖墓,甚至有人極端地說,考古就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的盜墓。

誠然,對普通人來說,挖墓是最有意思的考古活動,充滿了神奇色彩,有人看了《盜墓筆記》就自稱愛上了考古!但考古絕不等同於挖墓,或墓葬的發掘。考古還包括古代遺址、遺蹟和遺物的發掘,比如上古、先秦時期的城址,在這些城址裡,有城牆、宮殿、作坊、冶煉場所、祭祀臺、天象觀測臺、水利設施等等,當然也有大大小小的墓葬和殉葬坑。可見,墓葬只構成考古的一部分內容。



然而這個問題也不是毫無價值的。

從考古學存在的基礎來說,主要面臨兩個問題:

首先,古代遺址遺蹟隨著大規模的發現與發掘,必然會越來越少,這個大趨勢是沒法改變的。人類活動會不斷留下新的遺址,然而我們從現實中看到,今天的現代化城市裡,連五十年以上的老房子都很少見了,不斷的拆拆拆、建建建,當代文明留給後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東西將非常有限。電子化生存的時代,一切都在加速,似乎再也沒有時間進行沉澱了。

其次,今天除了部分特殊地區,大多數地方都強制推行火葬。火葬的意義不僅僅是遺體的火化,而是喪葬文化的根本變化。雖然人死後,還會留一把骨灰,但骨灰多安葬在公墓裡,一隻木匣、一處小穴、一塊異常簡單的墓碑而已(當然還有一份20年一續的公墓續租合同),千墳一面,再無任何文化和遺物的附著。


古人實行土葬,遺體入土時,地上地下都會留下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文物的遺存,如墓穴(不同的葬式、葬俗)、陪葬品、棺槨、遺體、碑刻(墓誌銘、神道碑)、墳塋、地面建築(及其附屬物)等,為考古提供了大量的歷史材料。而幾十年來,除了分散的民間墳包(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迅速消失),再就是集中入葬的商業性的公墓、陵園,人死之後入葬在標準化的公墓裡,已成為時代的新趨勢。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墓興起以來,到今天已過去一代人的時光,這二十多年到底為將來的考古留下了什麼呢?怕是什麼都沒有!

所以,人類的器物化歷史:遺蹟、遺址、遺存、遺骨,如同地球人的自然資源一樣,整體上將是不斷減少的趨勢,但何時耗盡還不好說,畢竟現在每年還在評選年度的“考古十大發現”。或許很快,當“十大”很難再評選出來,那時危機就會明顯了。

然而“考古文博”這個學科和專業不會無事可做,即便很少有“古”可考(發掘活動)了,但還有海量的文物要保存、整理和研究,屆時,文博事業(各類博物館和收藏機構)還會繼續興旺發達下去。

說到這,我想說一句,我其實是挺為人類的命運擔心的,現在發展這麼快,二百年超出了過去三千年,當今消費文化盛行,一次性產品、電子產品大行其道,而缺乏文明的積澱,會不會人類最終把自己也當成了快速消費的一次性產品?說不定未來二百年不到,都不用考古了,因為人類自己先已經滅亡了!人類的墳墓就是一個堆滿了廢品的巨型垃圾場。

希望這只是危言聳聽和杞人憂天。


皇帝不稱朕


其實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引起過人們的激烈討論,雖說火葬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推行了,可是目前還有很多農村的老人無法接受火葬, 按照古人的說法,火葬代表著灰飛煙滅,在古時候只有犯了不可饒恕之罪才會火化,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迷信的思想,再加上中國入土為安的思想,很多人至今不願火葬。

火葬已經是趨勢,如果不火葬,如今地球上這麼多人,以後哪還有地方埋人呢?言歸正傳,火葬到底影響不影響後人考古呢?眾所周知,現在的考古,有時候是需要挖掘前人的古墓,從古墓挖出的東西中得出歷史信息,並且與史書相對應。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來看,火葬完全不會影響後人考古,現在的科技已經非常的發達,很多東西都會通過電腦之類的東西保存下來,現在的人也已經有意識的為後人留下東西,不會讓後人對現在一無所知的,至於說分析屍骨,現在有很強大的醫學數據庫,這些都是會留給我們的後人。

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考古不是說去研究屍體,而且考古有時候需要挖墓,這並不代表考古就是一定要去挖墓,這個觀點絕對是不正確的,等到幾千年後,屍骨肯定是沒什麼研究意義,因為在醫學數據庫裡有詳細的信息,相信若干年後,後人們挖到現在小孩子玩過的小玩具都要比挖到屍骨更加的興奮,那個小玩具都更具有考古價值。

我們現在為什麼考古?因為幾千年前,幾百年前,人們想要儲存信息實在是太難了,現在則完全不同了,我們可以通過視頻,語音等方式給我們的後人講述我們現在的生活,而且是完全的呈現在他們眼前,後人完全不需要擔心考古這個問題,除非以後出現了文明的斷層,話說回來如果真的文明出現斷層,那麼下次人類出現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知道之前這個地球上還曾有過人類。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現代人火葬怎麼會影響以後的人的考古呢?未來,考古這門技術可是會被淘汰的。


先說一下,考古的存在是由於古代資料記錄方式不全,資料留傳難度比較大,而現代人又想知道古代人的各種細節,所以發展出了相應的考古技術,希望從有限的古代資料裡還原真實的歷史。

比如現在工地上無意中挖出個漢墓,裡面的陪葬品很豐富,但是找不到墓主人的資料,這個時候就要考古隊出馬,收集陪葬品分類研究,從各種細節推斷墓主人的身份。如果墓裡幸好還有能看的石碑或是竹簡,那更是考古界的幸事,因為這些文字性的東西能更準確的記錄墓主人的身份,或是更好的反映墓主人生活年代的實際狀況。如果沒有文字留下來,那麼就要靠陪葬品和墓的規格形制去推斷墓主人的生平。這就是考古的意義。


可是到了現在都21世紀了,已經不存在所謂的資料不全這種狀況了,我們有各種方式留下這個時代的生活資料,讓後人可以清楚知道我們的生活方式。

比如,後人想知道我們日常的生活如何,吃什麼、穿什麼、關心哪個明星,只要看咱們留下的微博資料或是西瓜視頻就行,根本不需要考古。


在比如火葬以後,親人可以把逝者的生平所有事做成音像類的電子文檔,然後永久存到互聯網上去,墓碑上放上二維碼,只要有人想知道這個人的生平,直接掃二維碼就可以。


你看,現代社會保存資料的手段如此豐富,未來的人再也用不到考古了。時代就是這樣,隨著技術發展,很多行業都會被淘汰。生產力發展了,修鍋補碗的手藝就會被淘汰,記錄當代生活的手段多了,未來考古學就可能會給淘汰掉。


西山講歷史


原本都是埋起來,突然都改火葬了,如此突然的轉變,或許歷史上還真不多見。但不管如何,這種改變還是無可避免的發生了,並且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這個時候,一些好奇心強的寶寶們,很自然地拋出了個問題:

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

客觀來講,包括考古學家在內,基本都難以迴避這個問題,坦然承認,影響是肯定有影響的,但不至於讓考古工作者“失業”。

就所謂的“屍骨”來說,考古學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叫體質人類學,就是利用考古發現的人類骨骼、牙齒等檢測分析,從而可以得出這個標本的年齡、性別、病理甚至人種、進化程度、生活習性等。

我們中學的時候做理化實驗都知道,標本越多、標本反映的信息越多越有利於減小誤差、減小偶然性,所得到的結論就越可靠、越有說服力。火化後的骨灰和土葬後自然腐爛形成的骸骨,從量上來說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並且高溫火化對材料本身也是有所傷害,因此僅就屍骨標本來看,影響是不小的。題目中所說的“都沒有屍骨可以分析了”就是這個道理。

圖:體質人類學復原的古人容貌

但是考古,不只是考“骨”。

以火葬為代表的現代喪葬方式,與傳統的土葬相比,差別並不只是對屍體的處理上。

古代墓葬,遠了不說,就明清而言。有功名的墓前有一排石像生、供桌、香爐,墓室則由石或磚砌成,還有主室、側室之分,墓壁繪有壁畫,墓內會有反映墓主生平的墓誌銘,墓室或者棺槨內會隨葬一定的器物,有日用器或者墓主把玩、收藏的珍貴器物。而普通的平民墓,一般都有家族的塋地,或者叫塋林。

上世紀的農村還有這種地方,當然現在有些地方也有,但規模、形制以及講究上都跟當時比不了。之前家族墓地有著嚴格的昭穆制度,哪一支埋在哪個方位,老大在哪,老二在哪,秩序上都比較分明。現在農村大部分都是埋在自家的田裡,或者埋在村裡一個公共地方。反倒不如以前講究多了。城市的公墓更省勁,一排整齊的松樹,一排整齊的石碑,有的地方甚至連封土(墳包子)都沒有。

這種情況下,墓葬所反映的信息就十分有限了。

但是墓葬只是考古的一小部分,儘管我們所知道的重要考古發現兵馬俑、海昏侯等都跟墓葬有關,但考古關注的點多了。

比如圓明園這樣的建築遺蹟。圓明園裡有許多的宮殿、石刻以及樹木、池塘。我們可以根據文獻記載找到相關遺蹟的位置,也可以根據考古發掘揭露遺蹟的歸屬。比如這地方里有許多淤土,我們就可以推測可能與池塘有關。如果出土樹木標本,我們還能拿到實驗室去化驗樹種、年齡以及當時的氣候環境,那可推測的東西就多了。所以看到這跟墓葬沒有關係,就算清朝都用火葬了,也礙不著圓明園的考古研究。

事實上,對考古造成衝擊的不只有火葬。

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能力加強,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能力”也提高了。例如現在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為了安全得打地基吧?這必定要深挖土地,這種情況下土裡的遺蹟也就被破壞的一乾二淨。

另一方面,子孫後代也難以用常規的考古手段去“瞭解我們”。例如商周時有車馬坑,通過考古我們就可以復原當時車的形狀。而現在我們並不會因為車輛報廢或者其他原因就把車埋在土裡,後世人也就無法用我們的考古手段就瞭解我們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