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引言

《被光抓走的人》是一部很難得的國產電影。因為它願意直面現實的難題,並給出了自己的思考。而對於此部電影來說,它本身就具備了這樣的意義,

它是某種人類生存的“樣本”,是那些“危機”還沒有真正到來前,一次善意的提醒。而這善意的提醒,就如同一道道光,不斷映照在了每個人的臉上。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海報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是由董潤年編劇並執導,黃渤、王珞丹、譚卓、白客等出演的現實主義愛情電影。影片講述了一道奇特的光降臨地球籠罩城市,一部分人被光抓走,傳言這些消失的人都是相愛的人,而留下來的人們既要探尋真相,又要直面自我的故事。該片於2019年12月13日在國內上映。

作為新銳編劇董潤年以導演身份推出的第一部院線作品,《被光抓走的人》藉以軟科幻的外殼,對“被光抓走”這個概念的處理著實令人驚歎。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海報

影片並沒有借科幻的外衣製造出新奇、異想的氛圍,反而是紮根於現實層面聚焦生活中的普通任務,用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思考,呈現出多種人性面貌。

光帶走了誰?

用黑色幽默和荒誕色彩的意象,包裹了一系列對人性進行深刻拷問,同時也打造出一個巨大的“空洞”,令人不得不直視,但又無從應對。

軟科幻包裹的題材:“高趣味”的起點,最終落進現實的“窠臼”裡

影片的情節並不複雜,在一座名叫宜江的城市,一道神秘的白光突然出現,部分人出現了眩暈,而白光消失後一些人也隨之消失。

可以說,該影片是一部強設定的影片,遵循著某一特定的公式:如果某一天怎樣,那麼將會怎樣。而這種強設定的影片一般包含著兩個重要的元素:一個是腦洞,另一個是現實。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劇照

  • 腦洞

強設定影片中,“如果”後面的條件,一般都有一個腦洞。比如日本影片《生存家族》講的是如果地球大停電,人該怎麼生存下去;再比如,國產片《超時空同居》講的是如果兩個來自不同時空的人相遇並被迫同居,會發生什麼故事。

這類強設定的電影深受觀眾喜愛的原因是他們往往有個“高趣味”的起點,而《被光抓走的人》就是用一個腦洞:“如果有一道神秘的光把一部分人抓走,社會的平靜與法則被打破,我們該怎麼辦?”基於這個腦洞,演繹了一出現實愛情劇,並將“真愛應不應該被證明存在”這一命題拋給觀眾。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劇照

  • 現實

顯然,強設定影片的“腦洞”不是為了不著邊際地瞎想,而是為了最終落進現實裡。

在影片觀看過程中,觀眾不必去在意設定因何而來,不用追問影片“腦洞”所拋出的問題,而是要把它當成既定事實,同步思考該事件發生之後,人會遭遇何等處境。

這便是強設定電影的有趣之處,像極了一道奇葩說辯題,問題看似簡單,但背後的思考很豐富。

《被光抓走的人》導演所設定的腦洞後映射的現實就是:如果一道神秘的光把一些人抓走了,世界會怎麼樣?完全無法用科學來解釋,它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洞,令人不得不直視,但又無從應對。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影片畫面

這就為“陰謀論”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最終,剩下的人們憑藉著簡單的因果關係做出了推定:似乎光帶走的,都是那些擁有愛情的人,而留下的都是些可憐的無愛之人。

這道光變成了一場不可置疑的審判,給了所有人關於“愛”的掃描與判定。

更可怕的,它還是一根刺,刺在人的心裡,刺在家庭中間,成了無法迴避的在喉之鯁。

“怎樣才算愛”的追問:數條敘事線構織成“愛情”話題的完整群像

影片在“白光”降臨之後就拋出了這一難題:留下的人,真的是沒有愛的嗎?那怎樣才算相愛?但影片隨後並沒有給出答案,而是藉著四條敘事線來呈現“白光”之後的世界。

影片中的五條敘事線加起來,幾乎構成“愛情”話題的完整群像。而其中的三條敘事線,更是遍佈了戀愛到婚姻的三個重要節點。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劇照

  • 第一對

普通中年夫妻武文學(黃渤 飾)與張燕(譚卓 飾)。由於光照之後兩人都沒有消失,所以他們不得不面對兩個人可能已經失去激情的現實,也逐漸撕開了兩人苟延殘喘、無以為繼的乏味婚姻的真相。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劇照

  • 第二對

外號“筷子”的混混(白客 飾)和他在整部影片中連面都沒露的“好兄弟”秦山。光照之後,秦山失蹤,筷子還在。因為秦山曾與他人有過爭執,筷子懷疑秦山被他人謀害了。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劇照

  • 第三對

女白領李楠(王珞丹 飾)和她未曾謀面的丈夫胡建平。兩人正準備到民政局辦離婚手續,結果光照後胡建平失蹤。然而胡建平的小三卻找上門來,質問胡建平在哪。小三接受不了胡建平不愛自己,李楠也好奇胡建平的真愛什麼樣子,兩人於是踏上“尋夫”之旅。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劇照

  • 第四對

年輕人劉佳一(李嘉琪飾)想與深愛的男友結婚卻被父母在結婚登記處制止,而劉佳一正要以死殉情時,白光帶走了平日裡惡語相向的父母,因兩人都沒消失,痴愛化為怨恨。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影片畫面

  • 第五對

武文學遇到的同樣經歷中年危機的藝術家夫妻,丈夫叫趙峰(黃覺 飾)。他們夫妻在光照前一邊各自有外遇,一邊還要在親友前裝出相親相愛的樣子。但是光照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這五對關係、五條敘事線,構成了當代中國的愛情眾生相,織成影片“愛情”話題的完整群像,也展示給觀眾關於“怎樣才算愛”的模糊展示。

對於什麼是愛,影片並沒有給出答案,有一些地方的刻畫相當細膩深刻,但同時也很偷懶地用一個相對安全的價值觀迴避了對問題的直接解答。

被刻意忽略的現實:“白光”成激化矛盾的契機,展現現代人的悲哀

影片採用平行蒙太奇手法,通過五條故事線,有條不紊地呈現出人們在面對白光帶來的“最後的審判”時的所採取的不同路徑,進而展現出現代人的焦慮和悲哀。

  • 猜忌

影片中,武文學與張燕是光照後被留下來的一對夫婦,為了面子武文學找人花了2500元做了“光照”那天,張燕去鄰市看舅母的偽證——一張火車票和一張站前照片。而在同學會上,這個可笑的謊言被做了同樣事情的老同學戳穿,夫妻間的猜忌便由此開始。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影片畫面

武文學偷看了張燕的手機,發現她把心事都傾吐給了另一個男人。此時,武文學怒火中燒,找了那個男人兩次,卻每一次都敗下陣來,當他在同事小韓老師面前痛哭時,女同事忽然親吻了他,讓武文學失神了。由此有了兩人去“開房”的戲。

  • 執念

影片中,另一條故事線刻畫出的是白客飾演的筷子對查找秦山失蹤原因的執著。筷子既不能無視白光所設定的邏輯的合理性,又不願面對秦山(他所暗戀的發小)不愛自己的事實,最終選擇了自我毀滅。他以相當暴力的手段,為“秦山在白光中消失”這一事實賦予了一種自己的、帶有強權色彩的解釋。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影片畫面

而影片中的人物李楠對“婚姻=真愛”的認知,也在丈夫的突然失蹤中驟然瓦解。她通過各種方式聯繫到與丈夫有過婚外感情的多位女性,表面上看是要找出“究竟誰才是他的真愛”,但實際上她所期望的結果是“沒有結果”,而婚姻與真愛之間的關係也才能隨著丈夫“獨自”消失這個未解之謎永遠固定下去,而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愛情中一個人的執念。

  • 盲從

簡介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特指那種總在擔心失去或錯過什麼的焦慮心情,也稱“局外人困境”。絕大部分人,在考驗來臨時,會手足無措,然後盲目跟從。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影片畫面

導演看準了這點,對於劉佳一的故事,篇幅很短、略顯單薄,卻是直擊人心,象徵意義也最直白。因為劉佳一的父母不同意女兒的選擇,而劉佳一選擇以跳樓相威脅。而她的男朋友也決定以殉情的方式表達對於白光的抵抗,並從高樓一躍而下住進醫院。在醫院裡,劉佳一通過一段獨白和一個吻表達了自己的決心:是我們選擇命運,而不是命運審判我們,沒有任何力量有資格給人的情感設定標準。而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整部影片所要傳達出的精神態度。

寫在最後:白光帶走的是愛情,白光留下的同樣也是愛情

李銀河在《朋友與愛情》裡有這麼一段話:

如果你很想結婚,那不一定非要等到愛情,跟一個肉體或精神上的朋友結婚也無不可。如果你一定要等到愛情,那你就要做好終身獨身的準備,因為愛情發生的機率真的不高。

回到影片,關於愛的審判,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選題。而影片最後卻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也給出了一個開放性的答案。

愛與不愛、愛多與愛少,愛情到底是什麼?究竟值不值得等待?應該如何經營維護親密關係?或許每一個看過電影的人,都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劇照

片尾字幕之後出現的那段“結尾戲”,武文學與張燕在廚房裡一起做菜的畫面,那句“我愛你”,那個輕輕的依偎,那些無聲忙碌的身影,平淡而樸實,卻更具情感力道。

看的時候生出了感動,不禁落淚,真實往往是最有力量的。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輕科幻題材的電影卻用一個具有現實生活氣息的場景所收尾。

而故事的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深刻洞見與犀利拷問的故事,引人深思,令人反觀自我。

它像一隻放大鏡 ,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人性問題、婚姻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等放大在觀眾眼前,在窺見多種人物困境與人性面貌之餘,也引發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又更像一面鏡子,在觀照到多種現實問題的同時,也能讓觀眾從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在愛情中的模樣。從而讓觀眾產生代入感,不自覺去想“假如是我,該怎麼辦?”。

《被光抓走的人》:一場“白光審判”,眾生百態盡顯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影片畫面

而該影片在開頭和結尾的隨機訪問,或許也是導演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問題:你是否相信愛情?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愛?

不是有人說了嘛:「都一樣,都一樣,是個人就飽經滄桑。」

比起愛情的轟轟烈烈,婚姻則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

平淡,不等於不愛。

------------------- END ----------------

如果您對本文喜歡,歡迎關注 。星壹會持續輸出高質量、原創文章,解讀娛樂領域最新的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