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一張老稅票 一片稅收情——遂川企業家鄒世明誠信納稅30多年小記

肖初生、劉祖剛、王淑雲

歲末年初,冬日久旱的贛南大地終於迎來多場淅淅瀝瀝的小雨,給來年的春天捎來了一份希冀。

近日,筆者走進遂川盛世明天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只見鄒世明總經理正在辦公桌前埋頭整理一張張皺巴巴的老稅票。這稅票當中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更多是2000年以後的,有自帶複寫功能的,也有計算機開具的,有每月核定稅款徵收的,也有自行申報(查賬徵收)徵收的。

“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稅票,它是我們納稅人為國家作貢獻的最好證明!”鄒世明用手捏著老稅票,輕輕地揚了揚,黝黑、微胖的臉上露出一絲得意,“我從1985年做個體戶起,就從來沒有一年未交過稅的。粗略地算一下,30多年至少也有500萬元了吧。”

1960年出生的鄒世明,是一個客家人。1985年,他開始在家門口開起了小百貨、日雜的代銷店。那時,他聽說開店要月月完稅,不主動繳,稅務所的同志就會上門來催。他的頭都大了,心裡直犯嘀咕:稅務所一沒有給我錢,二沒有幫我進過貨,為什麼要我交稅?

他認識的第一位稅務幹部就是現在93歲的鄒昌鈺,也是幫他解開疙瘩的人。他清楚地記得當時老鄒在耳旁的輕聲細語:為什麼要收稅,為誰交稅,定稅的依據是什麼,收上的稅用到哪裡去了。一個個道理和風細雨,直到他心服口服,情願掏出腰包為止。

“只要你們稅款(核)定得合法合情合理,這稅我交定了!”鄒世明爽快地說。1987年初,他把經銷店開在了山坳背的五斗江鄉聯橋村,生意曾一度紅火。從那時起,他認識了稅務所的張祖柏、邱漢仁、李平、況洪徑等許多稅務人,對稅收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1995年夏,從小在林區長大的鄒世明,看到江蘇、浙江、廣東一帶的老闆常年在遂川收購木材,也嘗試販了一車木頭到廣東揭陽銷售,這一車就賺了5000多元。於是,有人就勸他說:“你做這趟生意沒幾個人知道,稅務所那裡就沒必要去報告了。”鄒世明當即回應:“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做生意可不能耍這個小聰明。”回家第二天,鄒世明就到稅務所補報了220多元的稅款。

嚐到了做木材生意的甜頭後,鄒世明放開手腳大幹起來。他算了一筆賬:從山上砍下原木鋸成木材,一根木頭最多隻賺幾十塊錢。如果加工半成品、成品,價格就翻了幾倍,若再經過精細加工,就要翻幾十倍,而其中產生的稅收也同樣是同步增加。

瞄準的事就要大膽闖。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先是辦起了新江木竹製品廠,後又著手買了青山(估價林木山場出材立方拍賣出售),為廣東傢俱市場提供半成品,做起了訂單加工生意。

國家林權制度改革後,鄒世明又想到買青山不如買林地。通過公開競標,他購買了1萬餘畝原材料基地,用基地原材料加工半成品銷往廣東、福建、浙江等地。2012年冬,他收購了原某鄉鎮膠合板廠國有土地25畝及4000平方米的廠房,創辦了遂川盛世明天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當年,上繳國家稅收近60萬元。

有了原材料基地,又有自家的公司和廠房,賣半成品給別人做傢俱不划算,不如直接做成品傢俱銷售,“公司+基地”、產銷一體化會更合算,但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才行,鄒世明這樣想。客家人就用“客家人”做品牌,就定位以仿古精雕細刻傳統工藝,魯班尺寸風格。鄒世明一邊購買機器設備,一邊招聘木工師傅及相關的專業人員,僅1個月就開始了傢俱生產,註冊了商標。從原材料砍伐到傢俱成品,整個流程就是一條產業鏈,3個月不到的時間,傢俱成品出來了。

現在,鄒世明的“林家鋪子”可是越做越旺。客家人品牌傢俱銷往全國各地,得到了客商們一致好評,並委託出口到香港、臺灣、歐美等地區,3000多畝基地更新造林長勢良好,一片綠水青山。2018年,鄒世明的公司上繳國家稅收80多萬元,2019年稅費超百萬元的目標有望實現。

從一個在偏僻山村開副食日雜小店的個體戶,到創辦“客家人”品牌傢俱公司;從月定稅24元,到年上繳國家稅收近百萬元,這其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年近花甲的老人30多年來對稅收的一片情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