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秦統一天下 ‘上’

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併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



秦統一六國前各國之形勢

經過春秋和戰國長期的兼併戰亂,中國社會逐漸向全國統一的趨勢發展。到公元前246年,也即秦始皇即位的初年,隨著秦滅六國統一戰爭的開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強大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國,即將在刀光劍影中誕生。六國日漸沒落、秦國蒸蒸日上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秦統一天下              ‘上’



向為東方之強國。但到秦始皇初年,齊政權傳至齊王建時,齊威王時期建立起來的霸業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齊國實已徒具東方強國的虛名。它政治落後,經濟發展緩慢,國無賢臣良將,軍無奮進戰鬥之志,面對強秦即將發動的並滅六國的戰爭,竟毫無準備,坐以待斃。

秦統一天下              ‘上’



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箇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



雖然也曾經歷過戰國初期最強盛的時期,它據有河東、河西、河內、河外廣大地區,疆域之內山河縱橫,形勢險要,但由於它阻扼秦東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為秦之首要對手,特別是自魏惠王以來,不斷被秦戰敗,疆域日漸縮小。秦始皇初年,正當魏安釐王晚期,國勢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竊符救趙,尤其是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應乘勝恢復魏之疆域,然而安釐王昏聵無能,不但不借機復國,反而聽信秦國離間挑撥,罷黜信陵君,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貴時機。

秦統一天下              ‘上’



地處中原之北方,方圓2000裡,也是北方之強國。在趙武靈王時,倡導胡服騎射,革新政治,富國強兵,國勢為之一振。趙國北拒匈奴,南抗強秦,成為唯一可與秦相抗衡之國。但趙武靈王死後,趙屢被秦兵攻伐,對本國良將廉頗、李牧等不予任用,竟聽信讒言妄加誅黜,趙王的這種昏庸無能,使趙終於為秦所破。



春秋初期尚屬極弱小之國,到燕昭王時,勵精圖治,疆域擴大,國力日強,曾北至遼東,西至上谷,南與齊、趙接壤。到燕王喜當政時期,非但不與近鄰趙、齊修好,且常常發動混戰,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巨大,成為六國之中略強於韓的弱小之國。

秦統一天下              ‘上’



自春秋至戰國始終未失其南方大國之地位,領有疆域5000裡,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粟支10年,為諸侯國中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但自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國都被迫遷於陳地,以後又再遷於巨陽與壽春。都城多次被迫遷移,大大挫傷了楚國的民心士氣。楚考烈王當政的前後,楚國實際上已徒具強楚之名,遠遠無法與秦相匹敵。

秦統一天下              ‘上’



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一個戎狄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稱霸中原盟會爭雄時,秦常被擯斥於外。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後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又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制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