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考證:秦始皇朱元璋都曾到我的家鄉復興鎮江面泛舟,有詩文為證。

題記:看盡東南百二峰,小孤山上是真龍――王陽明。

我的家鄉安徽省宿松縣復興鎮,是長江絕島小孤山所在地,位於皖贛鄂三省交界處,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土地肥沃,文化昌盛。享譽華人世界的黃梅戲,最早就是從湖北省黃梅縣,經復興鎮進入安慶的,併成為安徽的文化名片。秦始皇,朱元璋,陶淵明,王安石等人,都曾在復興鎮江面停留,並留有詩文。

考證:秦始皇朱元璋都曾到我的家鄉復興鎮江面泛舟,有詩文為證。


一:秦始皇:千古一帝登孤山刻石紀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南巡。船停至今復興鎮江面小孤山腳下,秦始皇興致勃勃,登上小孤山刻石紀功。此事在酈道元《水經注·釋地》裡有明確記載。其時石刻仍在,只是因歲月淹沒而模糊。酈道元親到小孤山,撫物懷古,曰:

〝秦始皇曾到小孤山,並題句。〞

如今的小孤山己見不到始皇石刻,據民間傳說,秦始皇在小孤山刻有〝中流砥柱〞四字。因歲月流逝,己無法考證。

朱元璋不僅在現復興地區駐紮,而且還為復興和宿松縣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公元1369年,朱元璋的軍隊停留在現復興鎮江面,並在群臣簇擁下攀上小孤山,遂提詩一首,詩曰:

〝龍輿鳳駕出京都,百萬雄兵駐小孤,

千林紅葉片時掃,萬里江山一夜枯。

蕩蕩乾坤歸聖主,明明日月照皇圖,

梅花預報春消息,瑞氣紛紛何處無。〞

駐紮現復興鎮期間,朱元璋發現今復興乃至宿松縣地帶,因長期戰亂,瘟疫流行,致千里沃土卻渺無人煙,遂感嘆萬分,立即下詔江西府,組織九江彭澤湖口一帶百姓,向復興和宿松地區移民。其時宿松人口不過4萬人(注:今復興鎮人口4·5萬,宿松縣人口60餘萬。),移民的大開發給宿松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其時的復興地面,蘆葦叢生,野獸出沒,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朱元璋可以說是復興開埠首功。今天,宿松人的來源,大都可以追索到江西地帶,我們復興人,大多來自彭澤縣。而我們宿松方言,系贛南一系。

考證:秦始皇朱元璋都曾到我的家鄉復興鎮江面泛舟,有詩文為證。


二:蘇東坡復興江面泛舟,流連忘返

蘇東坡宦途坎坷,多次穿梭南北,中途在小孤山停留,和詩友在江面泛舟賦詩,留下佳句。他為唐代著名畫家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題詩,詩曰: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參天長。

客從何處來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注:大孤山位於九江府潘陽湖口,與小孤山遙相呼應。)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九江人,曾任彭澤縣令。彭澤與復興鎮僅一江之隔。陶淵明多次在復興地面停留。一次從南京回彭澤,遇大風難行,遂棄舟上岸,他上岸的地方,叫做規林。規林就在今復興鎮地帶。在岸上,他賦詩二首,即《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詩曰(節選):

〝崩浪貼天響,長風無息時。

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茲。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當年詛有幾?縱心復何疑!〞

(注:〝都〞者,南京也,時曰〝建康府〞。)

兩宋詩人到復興鎮江面泛舟是最多的,王安石陸游都步蘇東坡的足跡。陸游不僅遊小孤山多次,而且關於小孤山的詩作也很多,留下來的就有三首,如《舟過小孤有感》,《觀小孤山圖》,《詠小孤等》,其中以《詠小孤》最為有名,詩曰:

〝江水東流直下吳,狂瀾倒挽一人無,

世間枉說奇男子,砥柱還須讓小孤。〞

大明王朝第一謀臣劉基劉伯溫,受朝臣排擠,受皇帝猜疑,遂暢遊山水,聊解鬱悶。他在小孤山流連經日,作詩一首:

〝兩崖相夾石為門,萬水東流去不奔。

拔地一峰形自險,擎天獨柱勢猶尊。

魚龍並躍春初暖,風雨來時晝易昏,

想見當年禹疏鑿,神功千古至今存。〞

考證:秦始皇朱元璋都曾到我的家鄉復興鎮江面泛舟,有詩文為證。


結語:小孤山至今留有大量的名人石刻,記錄著這些名人的足跡。他們都曾在今復興鎮江面泛舟,並在小孤山流連。元書法家俞瀚的〝海門第一關〞,清學者彭玉麟所書〝江上峰青,曲終人見。〞明嘉慶帝之父朱祐杬的〝寒光溜碧空,峻勢凌江壤,松桂紫虯髻,石垂玄虎掌。〞清乾隆帝的〝靈昭江嶼〞等等牌匾,皆字跡歷歷,俱鎮島之寶。

復興鎮古稱潯鎮,開埠以來商賈雲集,清末至民國,有洋號長駐於此,一直是宿松縣最富裕的集鎮之一。復興鎮地處一望無際的長江衝擊平原,一俟春季,一眼望不到邊的油萊花在風中起伏招展。歡迎朋友們到我的家鄉來看油菜花,暢遊小孤山!

(圖1:小孤山風光。圖2:復興鎮油菜花開。圖3:寧靜的皖西南小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