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農民種地不掙錢或者虧損,那麼誰受益了?

飛龍在天9783


網友提供了一組數據,一畝小麥的種植成本:(種子:30 機耕:70 澆水:3×80=240 肥料:160, 農藥:30 收割:70 合計:600),而畝產小面1000斤也就是1000元的收入,剔除成本之後的淨收入也不過三四百塊錢,而如果遭遇了一些自然災害的話,甚至可能還會虧損。那麼種地不賺錢的情況下,種地誰又受益了呢?科學興農認為如果說農民種地持續性的沒有獲得經濟效益,那麼最終誰也無法從中獲益,是一種多方的輸局。

任誰付出了諸多努力,無法獲得回報之後的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科學興農認為這是一種普遍性規律,比如說工人在工廠勞作了一天卻得不到任何的報酬,那麼他幹活還有什麼勁呢?如今我國提倡按勞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就是這麼一個道理。而對於農民來說也是一樣,長期的勞作而沒有經濟效益,那麼還有什麼動力持續性的維持耕作呢?

農民對於耕地喪失了勞動積極性,後果就是糧食方面沒有了保障,而這時候社會糧食物資供給不足的時候,誰受損了呢?我想不會是農民,因為農民種植的糧食產量再差,至少自己的那份口糧還是有保障的,只能是社會的大眾人民。而對於農民來說,由於糧食無法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自然他們收入也大打折扣,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大家共輸的局面了。

要解決這樣的局面,打破小農經營的模式已經勢在必行,我想這不是一個人的看法,而是一種社會性的共識,一家三五畝的耕作再怎麼努力勞作也不可能有什麼高的經濟效益,同樣再高的糧價也同樣不會賣出來多少錢。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想農民要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效益真的是很難的。在今後農業需要規模化的生產,淘汰過去的小農經濟,同時全面的機械化操作,以先進的機械代謝落後的人工勞作,降低人工用工成本,提高單位生產效率,最終形成低價糧食,多方獲益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