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作者李文彬


一、樁功是個寶 得它才能好

站三體式是為了強身,打好技術基礎,故先生特別注重站樁,並藉以考驗人。一天早晨,師兄們還未起來,我已在外院(北京十二條辛寺衚衕尼姑庵廟內)正殿廊簷階下兩米左右處的香爐旁,站起樁來。先生看罷,問我:"站得怎麼樣?明白是怎麼回事嗎?來!我告訴你,站紮實點!"只見先生用中間三個手指在我胸前一劃,我竟忽悠一下撞在正殿門上。我過去雖聽說過形意有什麼內勁,認為不過是傳達。可是這回,想不到一百多斤的人,被打出丈八尺遠,勁真是夠大的,可是手打在身上為什麼不疼?又摔出那麼遠?低頭再一看前廊下的臺階更為驚訝,這臺階雖高不足尺,可不知自己是怎樣背身上來的?就這一下,鞭策我一干幾十年!後來,才深知樁功的威力,以及它和發勁的關係。如果不求實效,不認真站,或站得很少,是沒法嚐到的。

先生所教的三體式,夾剪腿三七勁、龍折身,難度大。如果樁功站得好,不僅拳術基礎紮實,而且一站氣沛周身,掌指、勞宮穴的熱流、氣感,雖處於靜態,卻有抻筋撥骨、調整五內、驚起四梢之效。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尚芝蓉

二、腳打踩意不落空 消息全憑後足蹬

先生講"腿勁",常說這兩句話。我們似乎明白,又不真懂。也知道形意的槐蟲步,是它的特點之一。也知道"打法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的道理。認為利用身體向前衝的慣性,再加上手臂的發力,打上就能有效,有效就是不落空唄!根據這個道理,為了加大身體的前衝力,所以才要"消息全憑後足蹬"吧!至於為什麼叫腳打?又為什麼叫踩意?卻捉摸不清。一天,我和李明讓(振東)師兄在練功,老師說我們上步的勁還不對,過來拉著我的手,隨即用腳一趟我的前腳,我就不由自主一連後腳也跟著離地而起。不是我的手被拉著,定會被凌空摔出,先生淡淡一笑說:"這就叫腳打踩意不落空!勁不對,勁不大能行嗎?"這時我才明白什麼叫踩意,又為什麼叫腳打,也領悟到去意好似卷地風的真正涵意了。如果不跟步只追求著做,憑踩腳以造聲勢,或單憑手腳齊到的撞勁來理解形意拳的精華,相差何其遠耶!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尚雲祥

三、不知進退枉學藝 不知起落枉伶俐

先生教我們練鷹捉、鑽拳等,和一般的練法不同,都是把前腳先拉回半步,接著再進步。且前腳上步腳不外撇,而是直進且有獨立之形。此外還有進退、搖轉等不同變化的步法,因之用力的方法也不同。先生曾說:勁不對沒用,步不活是病。要進退靈活,還要迅速有力,不知進退枉學藝嘛!


學形意的第一趟拳,人們叫它劈拳,而先生卻叫它鷹捉。說來是有道理的: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似斧屬金,是拳經的定論。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不似斧之形,就更無法練出似斧之勁,與要求的勁根本不符,這就說明它不是劈拳。3、經雲:出勢虎撲,起手鷹捉。既然提出起手動作是鷹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得是它,所以應該管它叫鷹捉(先生教我們練的劈拳是另外一趟,手握拳,以小臂作斧刃發劈勁的)。談到鷹捉,說來平凡,練形意的人都會,但不好練。甚至有一輩子吃不透、練不到的味道。為什麼?這就得從形意拳的勁追究起。形意拳竟有什麼勁?廣義來講,五行、十二形,一種拳一種勁,甚至一種拳包含幾種勁。而形意獨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勁,卻在於起落、鑽翻。故經雲:不知起落枉伶俐。如果把起落簡單地理解成是動作的起伏,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在學站樁時,先生那一劃,不正是起落的精華摩挲勁嗎?也就是人們很少知道的翻浪勁。而鷹捉正是練它的基本拳,故稱之曰:形意母拳。經雲:起為鑽,落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對鷹捉的起落、鑽翻不理解,就談不上領會形意的真諦。正象先生說的:"不懂起落,就是傻練!只能鬧個好身體,沒法領會其中竅要!"這話,確什得我們很好地琢磨,弄個明白。


四、拳法意來本五行 生克里邊變化精

先生曾說:"你要健強五臟六腑,改變精神氣質,打好技術基礎,就得先練好五行拳"。還說五行拳不僅鍛鍊外在的技術動作,還對培養和發揮內在的精神作用,有顯著效果。並常說:"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四梢但齊,五行亂髮","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等等。細心玩味,確感到它有助精神,長勇氣的作用。這在技擊上該是多麼重要的一環。先生說"內要提",就是要把內在精神提起來,包括把內五行發動起來。"心動如飛劍,肝動似火焰,肺動成雷聲,脾動腎加功"。這樣發動,會增強克敵制勝的信念與威力。

人們練五行拳,大多數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鑽炮橫的順序來練。而先生則不然,先生說講五行,就得講生剋制化。練五行拳既為治病、健身提高技術,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來做,也就是按金、水、木、火、土,劈鑽崩炮橫的順序來練。否則,鑽與崩的順序一顛倒,就出了問題。因為劈屬金,崩屬木,便形成了金生木,鑽屬水,炮屬火,又形成水生火。講五行卻又違反相生的規律,從道理就說不通,當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尚雲祥

五、虎未撲食頭早抱 出洞入洞緊隨身

有人曾對"虎抱頭"提出質疑,引出不少議論。我以為,在形意拳術中虎抱頭是正確無疑的。它是形意技法中獨具特長的動作要領。必須理解並要在平素練習中,嚴格掌握和運用。至於虎豹頭則是與虎抱頭同音,由於臆測誤解而產生的。尚先生講形意動作,一開始就強調"肘不離肋,用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附身"。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則,起到先打顧法後打人的作用。顧是為了打而儲蓄力量。因為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會使身臂成為一體,臂借身力而力大,身借臂力而得發。再加上鑽、翻、擰、裹、墜使蓄力增至極強,威力乃更大。因之它是有利於防守、發勁的竅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緊隨身不僅是上述涵義的引申,而且是對即將出手的剎那間的要求。洞即人的嘴,出洞入洞就是說出入手都要從嘴這兒走。在手未離身蓄力待發時,手是在頭下抱著,這正和虎撲食的形意相同,故名虎抱頭。虎之撲食不僅蓄力而發既快又猛,而且是爪到嘴也到,故使被撲之物難於抗脫。形意虎形拳的技擊威力,正是藉助虎抱頭的束身蓄力,既顧又打而產生的。並且成為形意拳的主要技法,列為四象,即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六、火機一發物必落 硬打硬進無遮攔

先生教練的形意拳術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剛勁,迅猛剛實,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技法要求。只有剛實才能達到"火機一發物必落,硬打硬進無遮欄"的技擊作用。因之在形意技法中,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是不符合拳經要求的。剛勁,與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兩碼事。形意練功有返先天之說,要求一切動作順乎自然。練剛勁也要順乎自然,在輕鬆、和諧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漸去追求上下內外、完整一氣所形成的剛勁。如果是靠笨力氣蠻練,就談不上什麼剛勁了。


形意拳有剛(明)柔(暗)和化勁三步功夫,三種勁的劃分。動用中疾用驟發的為剛勁,緩動遂發的為柔勁,不意而發的為化勁。但是,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同是在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這一基礎上求得的。而且三者還有個同一目的------發(打)。講發不論是柔勁還是化勁,都必須有剛勁來作本錢。否則,就是借力而發,也發不出理想效果來。故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我若再有三十年陽壽,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因而先生認為柔(暗)勁的練,不能分階段單趟地練,否則會得不償失的。特別是化勁,根本沒法分從階段單趟去練,更不是單趟所能練得的。只有在剛勁打好,身力得發的基礎上,根據掌握的技法,把發勁前的過渡動作,從自然輕鬆中、從技術分解中、從運用默悟中,按技法要求去找,才會漸有所得。這就是尚雲祥先生給予我們撥雲見曰的指迷之談。

先生教學十分注重練功找勁,很少講著法。先生說:"不論什麼高著絕著,都不是靈丹妙藥,都會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發生不同的變化,甚至有時反被他人所乘。""哪沾哪有,欲發則發","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用先生的話說:"只有追求這個者是形意拳術的真正精華"。


先生對形意拳的提練昇華,有許多獨到和闡發之處有待我們後輩去認識和發揚。1986年的11月28曰,是先生誕辰122週年,僅借本文,略志懷念!併為同好引些借鑑。去秘務實法自然形意拳有益於身心,且別具技擊特色,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它流傳年久,且過於保守,因之對它的認識產生誤解,訛傳實在不少。茲以解析,避免產生疑慮。

(一)形意拳的名稱多樣,亦讓人難解。實際因其技法內容不斷衍變,名稱也就幾經變更。最初叫心意拳,心意=拳,又叫意拳,後經李洛能先生的發展和創新,才定名叫形意拳。正因為近代人們多不見過心意拳和心意把,也沒有把《心意拳譜》、《心意六合拳譜》和《形意拳譜》人過實質性和比較和分析,心意拳和形意拳從名稱到技法,都產生一些疑問。實際心意拳是形意拳的前身,形意拳是心意拳的衍變和創新,兩者從理論到動作已然大不相同,各具特色了。形意拳名稱的含義,說它象形取意,是對的。不僅十二形是象動物特能之形,取其技巧實用之意,就是五行拳也是如此。比如劈拳之形似斧屬金,鑽拳之形似電、似閃屬水等等,也都是象其特點於外形,取其實用於內意,以提高形意拳的體用實效。實際還有更深邃的含義,就是外練形內練意,以求形意一體,內外合一,構成形神俱渺,周身通靈的高超境地。故形意這個名稱改得好,改得對,不是什麼筆誤。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二)形意拳好,但也不是什麼神仙術,也不是說得那樣複雜而神秘。經雲:“固靈根而動心者,是武藝;養靈根而靜心者,是修道”。這兩者有不同的內涵,也不該混淆。在《拳意述真》一書中,孫祿堂先生把道家煉內丹的內容和形意拳的三步練法交錯闡述,因之使人們神秘莫解,實際這是兩碼事。

形意拳本身就是內外兼修的,只要按它的技法、要旨去做,是可以達到強身延年和技法實用的效果的。若單從修身養性的愛好出發,另外練練內功,當然也好。可是現在一些人胡吹的神秘感深深地干擾著形意拳愛好者。如“是不是先做到五氣朝元才能練好形意拳?”“是不是打通周天才能氣沛周身?”“是否練形意拳必須先練好內功,才能會發內勁?”還有的人受經絡學說影響,問“練發形意拳的真勁,是否都得按經絡以行氣?”等等。


首先該弄清前提,若想練好形意拳,找出真勁,什麼“五氣朝元”、“三華聚頂”都不用去考慮,只要按拳法要求務實地去練就行。要講行氣,也不用那麼多麻煩,只要能氣以直養,平素練拳不走周天,經絡也照樣能通暢。不追求三華、五氣也照樣能“精養靈根氣養神”。武為實戰,瞬息萬變,以意引氣怎麼走經絡?如何來得及?就是平時練功淨考慮經絡怎麼走,就難於追求動作、勁路之精微,也不利於實踐的應用。特別對初練形意拳的人,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條件去考慮什麼內功和經絡。只要能自然地運用逆呼吸,氣沉丹田,發勁時丹田省氣,就算基本上做到技法行氣要求。就中以強身、健體、行氣、找勁。漸漸就能意到、氣到、力也到。如果再能求六合一體,也就是上下、內外練得完整一氣,就可以說練對了形意拳,自然也就能勁整氣沛,內勁自生。若到功深悟精,更會哪用哪到。由此可見形意拳並不複雜,也是神秘,實質就這麼簡單、樸實。只要能擇善而從之,方法正確,相信通過實踐肯定會得到證實,我們也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 三)談到“六合”,也該明確一下。它是形意拳的立身之本,內勁之源。沒有它就沒有形意拳的特殊勁。


從三步練法來說,不論是疾用驟發的剛(明)勁,或是緩動遂發的柔(暗)勁,乃至不意而發的化勁,應該說無一不是以“六合”為基礎提煉昇華而求得的,其作用可謂大矣。如果只認為“動作能合,姿勢就正,就可獲益”,僅僅這樣去理解就太膚淺了。

個別有人講“練形意因為用力過猛,步法太重,易成駝背或導致重腳”。如果說有這種現象,就得一責他自己“平素怠惰成習才駝背,練時虛張聲勢才跺腳”;二責他老師“平時教導不嚴,練時技法不對”。這與形意拳本身毫無關係。因為它要求的是“從輕鬆、自然、和諧中去求完整的爆發勁的”。不努氣,不用拙力,就不存在用力過猛的問題。若說腳重,它的後腳蹬,前腳趟的勁是夠大的,可是它落腳,只是落速,踩實,而不是跺地,更不像震腳那樣又重又響,所以說它不地形成腳僵腳重的毛病。尚雲祥先生專攻形意,美號“鐵腳佛”,該說腳是很重的,但年逾古稀,橫穿北京白塔寺廟會時,嫌亂,想快過去,說聲走!三四步後就不見人影了,我們三個人汗流浹背竟追不上。這說明形意拳練好了,腳不但不重,反而輕靈,勁疾。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有人講形意拳的進步,要求邁步遠、速度快、落地穩。實際除太極拳外,所有的拳腳概多這樣的要求,若說這是形意拳的特徵,就遠遠的不夠。形意拳要求“行如槐蟲”,“打法須要先上身”,每逢進步,都要先進身,又要跟進後腳,故身步齊上,不僅勢猛,而且步快而遠,不同一般是其特點;又要求“手腳齊到才為真”,不僅身步齊進,又要加上身手勁整,同到齊放。故云“勢若奔雷,鋒不可擋”是其長處;還有“去意好似卷地風,腳打七分手打三”。它進步前腳前趟之勁,如鐵犁翻地,可以把對方撥地趟起。這就是它的“腳打”特技,是形意失傳之秘。但是它雖長於“腳打”,可不是用腳去踢,因為它強調“拳打遍身是法,腳踢渾身是空”。所以它並不講究用腿法。在套路中明腿只有兩個,一個是狸貓上樹的截踢,一個是龍虎相交的搓踢,再有就是不定用踢的暗腿。因之不能把它的“腳打”誤為腿法去踢,而只是進步的技法竅要之一。可以說它進步的要求很多很多,而且技巧也很特殊。要練形意拳就該掌握這些主要的技法和要求才四)人們對形意拳還有個較大的誤解,認為練它必須是性質猛烈,本力充足才能有收穫,而體力弱小者就難收效,這實質是對煥發身體內在的精神潛能。


(四)人們對形意拳還有個較大的誤解,認為練它“必須是性質猛烈,本力充足才能有收穫,而體力弱小者就難收效”,這實質是對煥發身體內在的精神潛能與技術指導下鍛煉出來的技巧功力,兩者結合所產生的能量有多大不夠了解。錯誤地把形意拳的勁力,看成是靠臂力發展起來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雲深先生是個小老頭,大名鼎鼎的周明泰先生是個小個子,而尚雲祥先生投師時,李存義先生說他像個小“糖瓜”,體態更弱小。這三代人都是弱小之軀,但是練形意之後,都成了武壇巨擘。這類例子很多。歸結起來,只要有明師指點,加上個人刻苦努力,精微鑽研,什麼弱小體質,練形意拳都可以取得成就的。

(五)有許多人對形意拳的三步練法感到迷惑,一再提出究竟該怎麼練才對?這是技法竅要,也是過去不傳之秘。所以有的人作解釋時,不是隱諱不談,就是自己也沒明白。但尚雲祥先生早就有精闢的講解。談到形意拳是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的,但絕不是憑蠻力氣愣打猛撞,而是按技法練出來的,不管對方是動是靜,是借慣力,不借他力,是想打就能放的高度技巧和功力。也中有嚴格地按技法要求,去練得完整的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剛(明)勁,才算真正有了發人的體錢。進而再從技術分解中,去找緩動遂發,沾身縱力的柔(暗)勁。進而柔極自化,再追求周身通靈,哪沾哪有而至不意而發的化勁。這就是三步練法樸實的進階之路。但是剛勁沒練好就練所謂“柔勁”或是分階段單趟去練柔、化勁,都是無法求得的。特別若是丟掉剛勁的鍛鍊,還會得不償失的。也不是隻重外形動作或追求什麼“絕招”所能得到的。更不是憑個人興趣和認識,可以隨意改變的進修道路。對於這些問題是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破除師承、派別、先入為主成見,從辯證中去求明理,從實踐中去獲真知,擇善而從之,則形意拳幸矣!


七、談硬打硬進無遮攔

提起“硬打硬進無遮攔”武壇人們多知道它是代表形意拳技擊特色的。可是,在形意門中有些人們卻認為它只是練形意拳的明勁功夫,初步階段。實際卻不盡然。

形意拳是有剛(明)、柔(暗)和化勁三步功夫,三個勁的不同進程和造詣。但是,尚雲祥先生說:“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也不是分階段單趟地練所能求得的,實際是“剛至柔生,柔純自化”,沒有截然界限”。現在我們看到練形意拳的,練真正明(剛)勁的不多,而練叫做“柔勁”的,或練叫做“內勁”的確乎不少。這些武友們既然巳在練“柔勁”或“內勁”,說明他們已完成初步階段,也就是達到了“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如果真是這樣,應該說完全可以達到“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境地了!但事實卻不如是.正像有些這樣的同好對我說:“講道理似乎蠻明白,練起來也像很帶勁,可是捫心自問,如果不借手腳齊到的衝撞力,手到對方身上,想打卻打不動,什麼勁也發不出來了。”像這樣的,能說是明勁練好了嗎?這樣的基礎就練什麼“柔勁”、“內勁”能取得實效嗎?當然,對於年老體衰,體弱多病,又毫無功底的人來說,為了祛病健身,另當別論。如果是為了提高技術,又要探索技擊實效,就形意拳的理論和實踐證明,這樣做,就值得研究了。


拿我個人來說,也可說是受名師指教,也經過六十來年的鍛鍊和磨礪,明勁的功夫也下得不少,如果按先師尚雲祥先生所要求的講發勁,“沾身縱力”至今仍感到未盡滿意。說實在的,不是暗勁沒通,還是因為明勁不到。何以證明?就是拿“硬打硬進無遮攔”來衡量的。正因為自知不足才借本文建議同好們應該拿“硬打硬進無遮攔”這個技擊標準當面鏡子來對照,對自己是有好處的。起碼衡量自己的技藝和功夫,是個什麼水平?找找差距,也好正確認識該怎麼辦?對形意拳愛好者是件很有益的事!

要對照,就得先弄明白, “硬打硬進無遮攔”到底是怎麼回牢?又怎樣來衡量它的水平?

要說明這點,該先說明前輩們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尚雲祥先生和孫祿堂先生雖曾同受郭雲深老先生的指教,在技術觀點上有所不同,對“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作用說法也不同。這不奇怪,同堂學藝,各有所長。但孫先生曾著書立論,知道的人多,其觀點也被許多人所引用。而尚先生只是口授心傳,又擇徒較嚴,致傳播不廣,知者人少。在這談談,讓廣大愛好者也知道知道,或有益而無損吧!


硬打硬進不僅是手腳齊到:內家拳在技擊實戰的發勁上,常談到的觀點有:打動,不打靜,以靜制動,化而後發。這被人們視為是內家拳的特點之一來運

“硬打硬進”不僅是手腳齊到:內家拳在技擊實戰的發勁上,常談到的觀點有:“打動,不打靜”,“以靜制動,化而後發。”這被人們視為是內家拳的特點之一來運用。唯獨形意拳多了—個“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要求,這個要求發人深思,有待抉微以求之。尚雲祥先生一生專工形意,不計其他,與這一獨特的技術,不無關係。

內家講“打動,不打靜”“以靜制動,化而後發”是有道理的。都知道,引動對方在動態中,又僅能借其力,而且其根不固,打之易發。如對方在靜態中,站之穩穩,就是小小的步,也會步實根固,發之不易。不怪老前輩中有的人常說“我這一站,你就問不動!”誠然,他的三體式樁功深,不易問動。但是,應該說是可以問動的。如果問不動,就該怪自己的明勁沒練到,內勁更沒有。正像有的人所愁的那樣,“人家站在那讓你打,手到身上就是發不出勁來!”實際這是明勁還沒打出,就更談不到什麼內勁和發人了!這也說明打靜較難,真能發勁也非易事!而“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硬打”中就能敲開發勁、打靜之門,用它來對照,便於全面驗證自己。


尚先生教人,講究練功,找勁,很少講招法。認為招法會因人而異,不切實用。故強調找勁,發勁。在講發勁時,最常提到的是“火機一發物必落”,“硬打硬進無遮攔。”特別提到“硬打硬進”可不是單憑手腳齊到的楞打勁,要講“硬打”不能把明勁練到“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內勁也不能從中而生,就不能有發人的真本領。先生說:要弄清這個道理,就得首先明白“硬打”是怎麼回事?說:“硬打”就是不管對方“是動,是靜,動也打,靜也打,想打就能放!”說“硬打”就不管對方“是剛,是柔,剛也打,柔也打,不用借慣力,不用借他力。上步也打,不上步也打,沾人身就有發人的本領。”“進而更能,遮也打,攔也打,沾哪打哪。”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硬打”。比之“以靜制動”。“乘虛而擊”等等,可省事多了!按尚先生這樣說法,這個“硬打”的難度就大多了,這個威力也驚人多了!有了這個發人本領,才真有了“主動權”。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當動手時,想硬打固可得手應心,如不想硬打,不論是試試對方,或是不肯摔著對方,還是遇到狂妄耍耍以教育對方都可以緩動柔應,隨意而發,也會是遊刃有餘的。何況不用撞打的“沾身縱力”本身就是“暗勁”的實用技法。這也說明“硬打”就有“暗勁”更可說明它不僅是初級階段。談到“硬進”和“硬打”是兩碼事,是各有所司,而又相輔相成。說“硬進”也不是我們想象的打拳進步那麼簡單。先生說“打法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才為真”這兩句話,不過是為了能練出整勁,所提出的一個基礎要領。僅能手腳齊到是談不上“硬進”的。必須能起到“腳打七分手打三”的作用,能做到“腳打踩意不落空”,“去意好似卷地風”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起到“硬進”的效果。先生講的很明白,為什麼要“進”?就是為了打。既然用腳進,也就要發揮用腳打的作用。怎樣用腳打?就是後腳蹬,前腳趟,如卷地之風。勁大,步遠且疾,沾著對方,如鐵犁翻地把對方撥根摔出,經雲:“掙崩摘豆角,犁(扌周)五趾頂”這個“犁(扌凋)”就是腳打趟勁的寫照。這樣用腳才是拳經所要求的形意拳的真正的“腳打”。也是形意拳能硬進無阻,制敵有效的訣竅之一。一腳趟出,能把對方拔根而起,遠遠摔出,比手打的威力大得多,因而才有“腳打七分手打三”之說。可惜這一技藝,知者太少,因之拳經這句話,多被誤解。


在形意拳中叫“腳打”就不是用腳踢。把“腳打”理解為腿法,就抹煞了形意的特色。經雲:“拳打遍身是法,腳踢渾身是空”就是說不讓用腳踢,“遠去不髮腳,髮腳不打人”還是說雖然離得遠,也不主張用腳踢。除非特殊情況是很少用踢的。形意門前輩中也有個別擅於用腳踢的,那是他個人的認識和練過其他拳種所形成的習慣。郭雲深和尚雲祥兩位先生都講“腳打”卻都不講踢。而他們老二位的硬打硬進的半步崩拳,卻人稱絕技,威力駭人。這說明用腳踩打,是形意拳獨具特色的,別具內涵和威力的腳打和硬進的技法。經雲:“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伏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尚先生說:這四句話中所說的“無遮攔。可不是說沒有什麼險阻的意思,而是說,讓對方沒有辦法可以抵擋。這涉及到技藝與功夫,精神與氣質,以至理解技術和如何運用的問題。
先生說“技藝在於傳授 (指老師教的水平),功夫在於實練(指掌握技術實質及實際練習)。技藝和功夫是兩碼事,功夫大不等於技藝高,但技藝高又必須通過勤學苦練,下到功夫,才能變成自己的實際技能.功夫下在平時.技能用於瞬間。外精拳腳,內蘊意氣,還必須以“神”貫之。上面所引述拳經的四句話,就是說在正確技術指導下,下到功夫,=一氣,發動五行四梢的內在精神,才能做到“硬打”和包括“腳打七分手打三”的“硬進”,就會使對方沒有辦法招架。如果不懂“硬打硬進”的真正技藝和作用,那就簡單了,也就無從認識其別具內涵和驚人的效果了。郭雲深先生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就是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典範。尚雲祥先生得其真傳,也以半步崩拳揚名武林。由於人們對先生使用崩拳,既來目睹,又未耳聆指教,故出現許多猜測說法.說什麼。拳到壁穿,沒法抵擋”說什麼“勢如連珠炮,猛不可擋”等等。實際這些比喻,都只是力大迅猛的表現,夠不上別有內涵的絕技。何況經雲:“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如果真像連珠炮,那就必然打出一拳,就得空回一拳,不僅白費氣力,又與拳經有違,還何奇之有?倒是曰本人松田隆智在他著的《中國武術史略》中所引述的鞍為確切些“他和對方接近稍一動手,對方就得倒下”為什麼?就因為先生有上述的“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真本領,所以才所向披靡。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從上述一些具體技術來街量硬打硬進無遮攔不僅具有較高的明勁和暗勁,且巳步入化勁之階,只是沒到不意而發的境地。因之,把它列為形意的初級階段是

從上述一些具體技術來街量“硬打硬進無遮攔”不僅具有較高的明勁和暗勁,且巳步入化勁之階,只是沒到“不意而發”的境地。因之,把它列為形意的初級階段是不夠確切的.我覺得,特別令人深思的是:“一手之出,一步之進”竟有這麼多講究,該多麼令人神往啊!真我們怎能不尚武德,勵“三知”,秉“二戒”虛心抉微以求!可惜吾儕多系業餘愛好,時間,精力有限,難臻佳境,願公諸同好,相期共勉。


怎樣去練“硬打硬進無遮攔”尚先生曾感慨地講:只有掌握了“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真本領,才算摸到了形意拳的真味道!這話說得簡單,卻意味深長啊!怎樣練? 才能摸到呢!怎樣才能練到“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真本領?一句話,“沒有捷徑!”就必須先打好明勁,要從自然合諧中練到迅猛剛實。

先生說:“只有做到自然合諧,才能使“外形合順,勁從中來,內質中和,氣自然生”才能使“四肢百骸氣質歸一,摒除後天拙力”按規矩練,逐步找出“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的“先天”真勁。使“人身散亂之氣,納入丹田,運之周身,成為完整一氣。”這樣自然就會合諧地,內外交融地練,自然就會漸漸形成“返先天”的沒有後天拙力努氣的完整之勁。內勁也由之萌萌而生。在有了這初成的完整之勁,還要仍從自然合協中進一步去追求,練出既完整而又迅猛剛實之勁,只有明勁練到迅猛剛實,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打法要求。也才能使內勁逐漸充盈,打得實,放得遠,勢若奔雷.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才有不用借外力全由自身發勁的本錢。進而再經過實練和默悟,從而使內勁漸漸充盈,剛中寓柔,剛柔相濟,在“一動無不動”中,動則“拳打三節不見形”“起落一貫三催勁”“勁由內變,化乎即發”“打而不知,沾上難變”就步入了暗勁的妙境。什麼“火機—發物必落”,什麼“硬打硬進無遮攔”,什麼“沾哪哪打”就都成為意中之事,樂何如耶。


分享到:


相關文章: